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docx
-
资源ID:4268614
资源大小:78.9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docx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 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积蓄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2.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可以上色的泡沫球或塑料球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辨认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在科普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谜呢?”2.过渡。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并没有让学生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与所想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是在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习惯。二、探索活动一:写“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疑问”1.明确活动要求。(1)可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自行添加气泡。(2)按类别填写气泡图。(3)提出的问题下面留出空白,方便记录答案。2.小组内交流“我们的认知”。学习新的知识,核对自己的分类是否科学,并修改自己的气泡图。3.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学生提到的地球知识以及科学问题。只记录问题,不做解答。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把已知的知识记录在气泡图中不是难事,而把已知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填写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重点提醒学生构思好了再写。在展示感兴趣的问题时,只展示问题,不做解答,让学生的求知欲处于“愤而待启,悱而欲发”的状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答案的动力。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谈话:科学家探索此类问题时,会根据已知的知识,制作出初步的模型,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寻找新知,并根据新的知识不断修正模型。而且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那么,我们能依据已知的地球知识做一个地球模型吗?2.讨论: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特征?3.出示并介绍制作三种模型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地球的特征。4.动手制作模型。提醒学生一边制作一边对照阅读教科书中的“地球的结构”示意图的数据信息。5.组内展示“我的地球模型”。学生小组内介绍“我是如何制作模型的?我的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比观察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把已知的地球知识表达在模型中,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内化知识。活动三:集体研讨1.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模型”。表达清楚“我们的模型”可能解释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2.对比不同的模型,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3.“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使模型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让模型更美观;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并介绍模型,这样既可以横向对比不同的模型得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也能作为纵向对比引出相同的模型也有不同,激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模型”可以如何改进,这样也能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成果。三、拓展1.提问:地球仪是我们最常用的地球模型,它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组观察地球仪。3.学生发表观察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是一次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拓展,也是活动的总结。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的;地球的表面分布着陆地与海洋;地球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工具。今天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究实验中继续使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是配合探究活动一使用的,用于学生填写已知的地球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知道的地球知识可能很多,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随意添加下一级气泡,以表达该类别下具体包含哪些知识。另外,经过组内讨论后,学生可能会修改自己的气泡图,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有助于学生进行认知对比。在学生记录“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时,建议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留出空白,用于记录以后经过探究获得的解释。在这里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且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书写位置不够的,可以附页。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我们应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教学后记】2.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太阳光照射”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这两个因素会被学生作为一种常识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正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然后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交流实验结果;集体研讨各种假设的不同与相同;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得出我们需要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学生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的成因却比较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在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及地球自转因素,但并不等于他们能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如果同时考虑地球的公转,他们有的甚至会改变原有的解释或给出更多的假设。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难点在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学生手电筒、海陆分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班级大记录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设)、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观察一座城市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一部分表达的是白昼和哪一部分表达的是黑夜。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说出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2.过渡。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和黑夜的特征,出示动态图是为了让学生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这两幅图片都是为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铺垫基础知识。二、探索活动一: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释1.谈话: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它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把你的观点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表达出来。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提示其阅读教科书上的常见假设。3.交流我们的想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就他人的观点开展研讨,在思考他人的观点后,修改和补充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不让学生直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自做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1.明确实验要求。(1)实验目标是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3)了解实验材料,思考实验操作步骤。2.模拟实验验证假设。3.交流我们实验的结果。4.提问并总结。提问:你的假设成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小组内统计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设,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最后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观察他人的实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活动三:集体研讨1.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假设。按假设类别,分别请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教师统计每一个假设是否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2.全班分析班级大记录表,找出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的不同之处。学生观察班级大记录表,小组讨论,汇报不同之处。教师小结: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3.谈话: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才能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学生也会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认识,昼夜交替成因的解释逐渐明朗起来。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有多种假设都能解释它的形成原因。经过研讨,我们发现必须先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学生第一次表达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时,可能只有一种解释,所以只会画一个示意图,当然也允许学生发表多种解释。学生交流后,会因为交流接受他人的观点,再添加了一些假设,在此我们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解释问题。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记录自己做的模拟实验,也记录小组同学做的模拟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每个假设都有充分的了解,保证交流和讨论的有效性。记录表上留有空格,是考虑到可能存在其他天体加入解释中的情况,不限制学生的思考。记录表中“我的发现”是配合研讨中的问题2使用的。【教学后记】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3课。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科书中,列举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地心说”以托勒密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日心说”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当然,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教科书罗列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比分析,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的进步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是有所了解的,比如:“地心说”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日心说”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支持“日心说”,但是学生对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观点的推理过程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后来的科学家基于“日心说”的理论模型,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佐证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3.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2.知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模拟实验,最终成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难点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教学准备】学生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记录表。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一套、班级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只有明确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2.过渡。谈话: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设计意图我们无法到太空去直接观察,所以直截了当地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获取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信息。查阅文献了解前人研究成果也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二、探索活动一:阅读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1.明确活动要求。方法:对比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在同学面前发表各自的学说观点,并解释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3.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代表发表学说观点并出示让学说观点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教师板书,记录学说中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特征。4.小结: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即公转,周期是365天。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加入文献摘要,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两种学说的观点。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汇报,使学生深入了解两种学说的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1.谈话: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相符,那么,我们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2.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号。(3)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3.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全过程。设计意图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是为了让模拟实验与事实更接近,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组图形式形成学生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最终解释。活动三:集体研讨1.提问: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2.提问: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成表达在黑板上。设计意图这是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探究的终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解释能充分反馈学习效果。三、课堂小结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有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事实相符,并依据地球自转且绕太阳公转的特点,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日心说”的真实性,证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的记录表是配合两个探究活动使用的。文献摘要是让学生摘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表格的第一部分记录内容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主要观点是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每天转动一周,也能产生昼夜交替;哥白尼的“日心说”,主要观点是太阳在中心不动,地球会绕地轴自转,一周是24小时,还会绕太阳转。表格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确定哪一种假说才是与事实相符的,还要说出哪些观点帮助我们判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哪一种学说有更充足的证据,哪一种得到后人的科学实践验证。阅读的记录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果学生记录速度慢,记录表形式就可以改成画线、作批注等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模拟实验的记录表是供学生绘制组图表达最终解释的,如果学生活动手册空间不够,可以另外附页,但是一定要把附页粘贴到活动手册对应页码上。记录内容可以参考教材给出的图示。【教学后记】4.谁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分析】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教师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学生回答问题。2.过渡。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二、探索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1.猜测。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3.模拟实验。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5.小结。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设计意图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3.“地球椅”模拟实验。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4.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汇报。5.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6.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经过“地球椅”的模拟实验以及相对运动规律的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推理出谁先迎来黎明。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1.改进实验条件。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2.明确实验方法。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4.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验证上一环节推理出的结论,这是科学推理常见的研究过程,也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活动四:集体研讨1.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1.2.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因此地球自转一周,地球上的每个位置只迎来一次黎明。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也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对教材的三个探究活动都有对应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活动一,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时,北京先看到“太阳”;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时,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活动二,当“地球椅”由西向东转时,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当“地球椅”由东向西转时,观察到“太阳”西升东落。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可以确定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活动三,学生按自西向东模拟实验时,实验结果是北京先迎来黎明。【教学后记】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的57课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内容编排分别是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研究,四季变化成因初探,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最后回归生活,了解四季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我们常说的四季变化是指平均气温的四季变化、正午影长的四季变化、日出时间的四季变化、太阳高度的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都是与地球公转有关的。学生在低中年级已经有过四季变化规律和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学习,本课选取“探究正午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作为主题,是基于课程标准关于学习目标选定的,教科书还在拓展部分提供了日出时间变化规律和太阳仰角变化规律的学习资料。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定节气用的天文仪器,它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面上有刻度,不同的刻度代表不同的节气。【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低中年级时,知道“四季的不同”主要是气候的变化以及部分动植物的四季变化。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的变化,但是关于影长的四季变化却不了解,关于圭表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课引入了圭表的学习及制作,旨在让学生关注到中国古代一些先进的观测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足够多的材料给学生制作简易圭表,激发学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科学探究目标1.能复制古代天文仪器,模拟测量四季的影长。2.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帮助我们发现四季影长的变化规律。科学态度目标有创新精神,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有创意地完成圭表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改造生存环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圭表的工作原理,制作圭表并测量影长四季的变化。难点确定四季正午时刻太阳的位置高度。【教学准备】学生A3纸条、卡纸、长尺、双面胶、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同时展示两幅图,一幅早晨的太阳照射下的树和树影,一幅正午时刻太阳照射下的树和树影。提问:请说出图片分别是在一天中什么时候拍摄的?两幅图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早晨和傍晚时,太阳高度比较低,物体的影子很长;正午时,太阳在正头顶,物体的影子很短。2.过渡。谈话:同学们,日影长度在一天中有规律地变化。那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影子长度会有规律地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一天中日影长度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二、探索活动一:查阅资料,了解圭表1.提问:四季中同一时刻的影子长度会有规律地变化吗?呈什么样的规律?学生发表观点。2.明确阅读要求。关于日影的四季变化,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观测一年四季日影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圭表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3.学生阅读资料。4.分享阅读心得。汇报圭表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5.小结:中国古代使用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观测日影长度,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面上的一根棍子。正午时,表会在圭面上投射出暗影,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设计意图此环节增加了分享阅读心得,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对圭表有较好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的学习顺利进行。活动二:制作简易的圭表1.过渡。科学讲究实证精神,所以我们一起复制古人制作圭表,并测量验证影子的四季变化规律好吗?2.出示并介绍制作的材料;学生思考如何有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材料。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在保证圭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同时,制作有个性的圭表。活动三:利用圭表模型测量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1.确定正午时刻太阳的位置。(1)提问:平时,我们有观察过一年四季太阳的位置变化吗?学生回答。(2)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每一个季节正午的太阳位置。2.播放实验示范操作。一位同学观察并记录,要求把实验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中,另一位同学手拿手电筒模拟太阳,两人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太阳位置。3.学生模拟实验。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5.学生分析全班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研讨,得出日影四季变化规律的结论。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秋分冬至影子逐渐变长,冬至春分夏至影子又逐渐变短。设计意图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基于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规律,最终得出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活动四:实验观察我们的结论是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的,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事实,但它毕竟不是事实。为了结论的严谨性,我们还要把圭表放到太阳底下,实际观察四季的变化规律是否跟我们模拟实验的结论一致,让我们拭目以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长期观测自然规律的习惯,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拓展1.过渡。观察教科书第32页右边“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变化表”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观察数据。3.学生发表观察的结果。4.小结:同一地点,不同的季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正午太阳仰角等有相同有不同,使得物体的影长呈一定变化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影长的四季变化。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秋分冬至正午影长逐渐变长,冬至春分夏至正午影长又逐渐变短。我们还了解到了日出、日落时刻以及正午太阳仰角的四季变化规律。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中有春夏秋冬四个相同的圭表和不同高度的太阳,用来记录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用射线连接太阳与表的最顶端,并延长至圭面上,表示影子长度,并在圭面上标明实际测量的长度。【教学后记】 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6课。本课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本课则继续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并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并推理得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二是初步尝试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但本课并非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得出科学准确的四季变化成因,只是纠正学生常见的一个错误观点而已。【学生分析】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在我们孩子的经验里太阳像火堆一样,是一个热源,太阳的温度是非常高的,越靠近太阳越热;四季变化最显著特征就是温度的变化,自然就会把“离太阳近温度高,就是夏天;离太阳远温度低,就是冬天”关联起来。在了解太阳公转特征时,恰巧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学生就会把这个事实列入该错误观点的“有力证据”中去。而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是无法真正理解四季的成因的,所以教材只能打破错误观点,没有建立正确观点,但在探究过程中,已经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继续探究的种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2.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2.通过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距离变化无关。科学态度目标1.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2.为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四季变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公转的各种特征,并尝试用模拟实验表达出地球运动的全部特征。难点全面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并推理出四季变化应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