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doc

    • 资源ID:42824430       资源大小:43.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doc

    1、【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词句注释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席:犹言列坐。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白话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创作背景编辑据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题下注"嘉佑四年",于是知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主持贡举(嘉佑二年,1057年),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一片哗然,甚至闹事。但是不良的文风,终于给扭转了过来。嘉佑二年二月,欧阳修充御试进士详定官。情况已非昔比,心情也两样得多了。嘉佑四年的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叶梦得石林燕语云"至和嘉佑间,场屋举子为文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及放榜,平日有声如刘辉辈皆不及选,士论颇汹汹",群聚嘲骂,甚至在街上拦住欧阳修的马头哄闹,而欧公不为所动,终于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宋史本传)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及感受。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2、【2017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及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及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1)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 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苏试是在告诫苏辙不可追求盛名。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及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答案】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及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及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学&科&网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及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词句注释适:往。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及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1 2 3 白话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1 创作背景编辑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及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1 2 作品鉴赏编辑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1)CD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诗题为“戏赠”,所以作者并无此意。D 项,“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说法有误,此句中隐含的是作者对自己命运不公的牢骚。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及自嘲。词句注释元九:指元稹(微之);李二十:指李绅。这二人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此诗叙述唐玄宗及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诗·大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诗。秦中吟正是劝谏皇帝改革弊政的政治讽喻诗。老元:指元稹。偷:朋友间的戏词,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短李:指李绅。新唐书·李绅传:“(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伏:通“服”,佩服,服气。应:大概。无分:没有缘分。身后:死后。合:应该。言语大:夸口,说大话。排:编排。2 白话译文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2 创作背景编辑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及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作了全面的总结及回顾。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认为“诗人多蹇”,自古如此;前辈的李、杜亦穷悴终身,“今之迍穷,理固然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1 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及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及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4、【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及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16试题分析: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17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词句注释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际晓:犹黎明。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及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女浣(huàn):即浣女。浣,洗。朝(zho)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一作“禽”。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南朝宋颜延之始安郡还都及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树杪(mio):树梢。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杪:一作“上”。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眺迥:远望。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汉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故:一作“旧”。赖:多亏。多:一作“谙”。2 3-4 白话译文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2 创作背景编辑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这年春天,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到了荆州襄阳,后溯长江西上,此诗即为去巴峡途中所作。2 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5、【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及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及“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注释徙倚:流连不去。翻译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幽静的地方有谁知道世上还有事情。时间到了深夜还在徘徊,秋风中天上挂着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1 6、【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注释 1、萧萧:头发稀疏枯败的样子。 2、迮:狭窄。 3、遒:强健有力。 4、画角:古代乐器名,相传黄帝创造,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高亢,振奋士气。赏析 这是陆游晚年写的作品,抒发了当时朝廷虽偏安一隅,但作者仍具有报国的情怀及壮志。首联写满头白发,稀疏枯败,我回到故乡已经多年。年老了,岁月不饶人。颔联写我饮酒之后,登临高阁,向远处眺望,发现南宋的朝廷愈发的狭窄,随着时光的流淌,人到中年,我身体多病,写出了我的种种无奈及困惑。颈联写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徒增我的烦恼。尾联写老了,不能上战场了,明天早晨在烟雨中的桐江岸,占丹枫,系钓舟,归隐田园吧。7、【20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两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及白面郎。及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插:也同“锸”。铁锹。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及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答案】(1)(2分)采地黄 卖地黄(2)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及农家、白面郎及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及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词句注释地黄:药草名,晒干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这首诗写荒年无食的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以谋生,形象地表现出贫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马。口食:口粮。易:换取。糇(hóu):干粮。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凌晨:清早。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不盈筐:采不满一筐。朱门家:指富贵人家。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庆之在一次讨论北伐大事时,曾讽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说:“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指宋文帝)今及伐国,而及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里借用其讽刺含意。啖(dàn):给······吃。“可使”句:是说马吃了地黄后,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2 白话译文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3 创作背景编辑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4 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本诗通过对一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5 诗人通过对“地黄”、“残粟”等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事物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恶劣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当时豪门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情。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及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者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示也自在不言中8、【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1)“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文学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198第90首,作于大历元年(766)二月作者入蜀途中。五盘岭,又名七盘岭,以道路曲折难登得名,在今四川广元县东北,及陕西交界,为古时川陕间交通要道。诗中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作此诗时作者已五十二岁,尚能保持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诚为可贵。韵译: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第 8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doc)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