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docx
-
资源ID:42828119
资源大小:22.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docx
20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20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1 近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重磅落地,该新版课程标准指明白将来至少十年的中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向。我第一时间下载并略览,深感新版课程标准字字珠玑,值得细细品读领悟。 近期有幸倾听到浙江省中学校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老师杜宏斌老师对于艺术课程"音乐'学科标准的解读。在杜老师的讲座中,"育人'"思维'"素养'"融合'"体系'等高频词不断消失,引发了我对新版课程标准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些许思索。 一、目标与导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批判性思维与核心素养 新版课程标准的三大课程理念中,"坚持以美育人'首当其冲。"以美育人'正是此次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实现其"育人'功能,音乐教学的目标与导向应当指向何处?这的确值得每一位音乐老师去思索与探究。 对于"以美育人',杜老师着重强调了"素养导向,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在不少音乐课堂上,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设问,"音乐带给你怎样的心情'"这是什么乐器的音色?'"力度是强还是弱?'这些问题虽有针对性,但缺乏启发性,对于培育同学的"音乐思维'还尚有距离。杜老师指出,同学对学问与技能的把握并不能代表其"力量'以及"素养'的形成,只有当他通过完成某一项任站在"好玩有效有意味'的梯度式课堂规律上务后将所学学问与技能进行了迁移与运用,学问与技能才能转化为"力量',最终渐渐形成"素养'。因此,老师应细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关注同学主体在场的具身学习,激发同学的制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二、厚度与深度:强调融合理念,推动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实施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整合为"艺术',艺术课程强调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杜老师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融合'课程、综合课程,声乐、器乐等教学内容无不渗透着舞蹈、美术等课程元素。假如音乐老师能将"融合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观赏'"表现'"制造'等艺术实践与相关学科、相关文化相结合,音乐课堂的"厚度'便能增加不少。 那么,观照同学九年的音乐学习,从学习的持续性、连贯性角度考虑,老师该如何融合式、递进化地开展音乐教学呢?在杜老师的讲座中,"音乐课程内容体系(音乐本体学习内容)班级进阶示意图'让我印象深刻,它以类似"热度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各教学内容在同学九年音乐学习中的比重,生动呈现了融为一体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体系。 为此,我特意查阅了新版课程标准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描述。从1-9班级,同学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经受了"感知-体验-了解-理解'的阶段性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同学去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教学内容一体化实施,这对于激发同学音乐学习的"深度'大有裨益。 将来已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描述,艺术学科"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期盼通过每一位音乐老师的努力,在将来的"美育'课堂中,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会更加彰显,音乐课堂的"育人'品质会更有厚度、更有深度。 向美而行。音乐课堂,"美'字当头。美,不仅应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审美,更应延长到音乐背后的意味。信任新版课标必将成为将来音乐老师驰骋课堂的"船桨',向着更美妙的远方,乘风破浪、扬帆启航。 20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2 打开电脑、戴上耳机、翻开笔记本,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静谧的空间,我开头了今日的学习:倾听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2022版新课标解读专题讲座。由于疫情,我们只能隔着电脑屏幕学习,但却隔不断学习的热忱。 边学边记,在杜老师的解读中,我的内心充盈着震动和欣喜。震动的是,看似薄薄的一本课标,背后却需要那么多的积累与付出,争论与沟通欣喜的是课标特殊强调了同学主体、具身学习,培育同学的音乐思维力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显;并且课标还新加入了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使评价有了更明确且细致的表现,让我们一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了更清楚的评价指向。 一、凸显同学主体培育音乐思维力量 以同学为主体,呈现"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已经不是新概念了,从202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始终在强调儿童的学习主体性。时间已经悄然过去11年,但是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还有听课时看到的各种课堂样态,要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并非易事。老师们把最大的留意力都集中在了"教',"教'这一个动词就能看出,老师仍旧是课堂的主体,同学依旧在被动接受中。然而,教学本身是一种对话性的活动,是一种与自我、与老师、与文本、与环境场、与文化本身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沟通与谈话,还包含着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与行动。弗莱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能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有意义'。 由此我想到师徐老师给我们评课时,常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便于理清我们自己的思路和思索过程。同理,我们在给同学上课时,也应当让同学多思索几个"为什么',注意音乐思维的培育。而不仅仅是问他们"这是什么音色?'"这段乐曲有什么特点?'"这个节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从而关心同学能自主、自发的理解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而不只是着眼于学问技能的学习。实现将学问技能的学习转化为一种力量,最终形成音乐素养这样的学习路径。 二、唱游音乐激发音乐学习爱好 2022版课标将"观赏'"表现'"制造'"联系'四大板块,十四个学习内容包含在十个学习任务中,这是一个新的转变。我特意关注了第一学段(1-2班级)的学习任务,如图1: 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趣味唱游'是:"以唱歌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嬉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回看徐老师给我们指导的音乐课,无不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同学们在初感知、细体验、深理解中逐步主动的思索音乐。想到我的第一堂去市里竞赛的课小渔篓,就是在形象好玩的"学螃蟹'"找螃蟹'"吹海螺'"听渔歌'等唱游活动中让同学们感知了歌曲的节奏感、韵律感,歌曲背后的情感,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爱好。 三、凸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进展 课标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凸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进展,在内容选择上提出了以中国作品为主的要求。我们国家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外媒等的充斥下,我们同学可选择的音乐素材实在是太多太多,他们喜爱听外文歌曲、喜爱西洋乐却忽视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这对同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很大影响的。有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倾听极富民族韵味的乐曲时,引来的是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与不甚理解,仿佛这些作品离他们特别遥远。这一现状急需我们转变,课标为我们指明白转变的方向与要求。 隐隐的,有一些小小的期盼,期盼新编的教材,期盼生本的课堂,期盼文化的自信! 20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3 在徐老师的引领下,有幸参与了杜宏斌老师的新课标解读讲座,杜老师细致深化的解读,使我对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展望。课标好比一根"指挥棒',只有理解了,才能奏出奇妙的乐章。 关键词1:融合 2022版课标从音乐课程标准过渡到艺术课程标准,同一课标,引领各艺术学科,有分有合。杜老师在讲座中提到:"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融合的课程'。这点不仅是我,信任各位音乐老师也都深有感受。一节音乐课,通过感受、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同学发觉美、理解美。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结合美术、戏剧、舞蹈等进行设计,我想这就是融合。前不久观摩过一位老师的优质课龙的传人,这位老师用毛笔字勾画出音乐的旋律线,给同学呈现了一幅中国山水画。我曾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也结合过舞蹈等方式让同学体验音乐,感受音乐。通过新版课标的引领,我们可以更加深化地进行融合教学,关注其他艺术学科的标准,以更加严谨、专业的方式运用到到音乐教育教学中,以新的标准,创新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2:中国音乐文化 2022版新课标将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从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学问学习的比重。杜老师在课程目标转化中提到,新版课标加重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习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着重学习本国音乐文化。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则音乐小故事:在六班级下的一节常规音乐课中,我带同学观赏阿细跳月,并请同学上来跳一跳"跳月'舞步,然而同学比较大方、不愿举手,与我对视,我只能点名邀请几位同学上台与我合作。其次天的音乐课上,我给同学们观赏一段流行歌曲片段,同学的活跃度明显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同学说"这才是音乐嘛',见状,我思索了许久。 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进展下,同学喜爱与时俱进没有错,并不是孩子不喜爱中国音乐,而是她们感知到的中国音乐文化太少,通过音乐教材上的感受与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新课标提出加大中国音乐文化主体地位,这真的太令人期盼了。 通过杜老师细致急躁的解读,使我对新版课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音乐教学有更多期盼,向美而行,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