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下册练习题无复习资料.doc
第九章 界面现象选择题1. 表面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有些自然现象及表面现象并不密切相关,例如(A) 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 (B) 微小固体在溶剂中溶解(C) 微小液滴自动呈球形 (D) 不同浓度的蔗糖水溶液混合2. 液体的内压力和表面张力的联系及区别在于(A) 产生的原因相同而作用点不同(B) 产生的原因相同而作用的方向不同(C) 作用点相同而方向不同(D) 点相同而产生的原因不同4. 对于理想的水平液面,其值为零的表面物理量是(A) 表面能 (B)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C) 表面张力 (D) 附加压力5. 表面张力是物质的表面性质,其值及很多因素有关,但是它及下列因素无关(A) 温度 (B) 压力 (C) 组成 (D) 表面积6. 对弯曲液面上的蒸气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大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B) 小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C) 大于或小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D) 都不对7. 常见的一些亚稳现象都及表面现象有关,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过饱和蒸气是由于小液滴的蒸气压小于大液滴的蒸气压所致(B) 过热液体形成的原因是新相种子小气泡的附加压力太小(C) 饱和溶液陈化,晶粒长大是因为小晶粒溶解度比大晶粒的小(D) 人工降雨时在大气中撒入化学物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凝结中心形成8.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物理吸附是分子间力起作用,化学吸附是化学键力起作用(B) 物理吸附有选择性,化学吸附无选择性(C) 物理吸附速率快,化学吸附速率慢(D) 物理吸附一般是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化学吸附一般是单分子层9. 对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 即使改变条件,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也不能相互转化(B)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只适用于物理吸附(C) 在适当温度下,任何气体都可在任何固体表面上发生物理吸附(D) 升高温度对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都有利10. 防毒面具吸附毒气而基本上不吸附氧气,这是因为(A) 毒气通常比氧气密度大(B) 毒气分子不如氧气分子活泼(C) 一般毒气都易液化,氧气难液化(D) 毒气是物理吸附,氧气是化学吸附11. Freundlish吸附等温式虽然对气体和溶液都适用,但有具体的条件限制,它不适用于(A) 低压气体 (B) 中压气体(C) 物理吸附 (D) 化学吸附12. 以下的说法中符合Langmuir吸附理论基本假定的是(A)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B) 吸附分子层可以是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C) 被吸附分子间有作用,互相影响(D) 吸附热及吸附的位置和覆盖度有关13.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有很多形式,而最常见的是bp/(1+bp) ,但它不适用于(A) 多种分子同时被强吸附 (B) 单分子层吸附(C) 物理吸附 (D) 化学吸附14.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和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的明显区别是(A) 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大,溶液表面的吸附量小(B) 溶液表面的吸附量大,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小(C) 溶液表面可以产生负吸附,固体表面不产生负吸附(D) 固体表面的吸附及压力有关,溶液表面的吸附及压力无关15. 涉及溶液表面吸附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溶液表面发生吸附后表面吉布斯函数增加(B) 溶质的表面张力一定小于溶剂的表面张力(C) 定温下,表面张力不随溶液浓度变化时,浓度增大,吸附量不变(D) 溶液表面的吸附量及温度成反比是因为温度升高,溶液浓度变小16. 表面活性剂在结构上的特征是(A) 一定具有磺酸基或高级脂肪烃基(B) 一定具有亲水基(C) 一定具有亲油基(D) 一定具有亲水基和憎水基17. 表面活性剂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液体或溶液而言的,表面活性剂的实质性作用是(A) 乳化作用 (B) 增溶作用(C) 降低表面张力 (D) 增加表面张力18. 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足够大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便开始以不定的数目集结,形成所谓胶束,胶束的出现标志着(A)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已达到饱和状态(B)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作用超过它及溶剂的作用(C) 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降(D) 表面活性剂增加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降19. 使用表面活性物质时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是(A) 两性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能混用(B) 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能混用(C) 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能混用(D)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能在酸性环境中使用20. 液体对光滑表面的润湿程度常用接触角来量度,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 0°时,液体对固体完全不润湿(B) = 180°时,液体对固体完全润湿(C) = 90°时,是润湿及不润湿的分界线(D) 0°< < 90°时,液体对固体润湿程度小21. 弯曲液面(非平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力(A) 一定等于零 (B) 一定不等于零(C) 一定大于零 (D) 一定小于零22. 微小晶体及普通晶体相比较,哪一性质是不正确的?(A) 微小晶体的蒸气压较大 (B) 微小晶体的熔点较低(C)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较小 (D) 微小晶体不稳定23. 讨论固体对气体等温吸附的朗格缪尔(Langmuir) 吸附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为:(A) 气体是处在低压下 (B) 固体表面不均匀(C) 吸附层是单分子层 (D) 吸附分子是球形的24. 对物理吸附的描述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A) 吸附速度较快(B) 吸附层可以是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C) 吸附热较小(D) 吸附力来源于化学键力,吸附一般不具选择性25. 一定条件下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及毛细管的半径(A) 无关 (B) 成正比 (C) 成反比 (D)不确定26. 若多孔性物质能被水润湿,则当水蒸气含量较大时,可首先在该多孔性物质的孔隙中凝结,这是因为(A) 平液面的蒸气压小于凸液面的蒸气压(B) 平液面的蒸气压大于凸液面的蒸气压(C) 平液面的蒸气压大于凹液面的蒸气压(D) 平液面的蒸气压小于凹液面的蒸气压27. 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的根本区别在于(A) 吸附力不同 (B) 吸附速度不同(C) 吸附热不同 (D) 吸附层不同28. 当在空气中形成一个半径为r的小气泡时,泡内压力及泡外压力之差为(A) (B) (C) (D) 029. 若天空云层中小水滴的大小发生变化时,一定是 (A) 大水滴变大,小水滴变小 (B) 大水滴变小,小水滴变大 (C) 大小水滴都变大 (D) 大小水滴都变小30. 当在两玻璃板中间加入少量水后,在垂直于玻璃板平面方向上很难将其拉开,故两玻璃板间应该形成 (A) 凸液面 (B) 凹液面 (C) 无液面 (D) 无法判断31. 表面活性剂是(A) 能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B) 能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C)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D)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32兰格谬尔吸附等温式只适用于(A) 单分子层吸附 (B) 双分子层吸附(C) 多分子层吸附 (D) 不能确定33. 关于表面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毛细管越细, 及液体接触时界面张力越大(B) 温度越高, 增加单位表面时外界做的功越小(C) 维持体积不变的气泡埋在液面下越深, 附加压力越大(D) 同一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越大, 其表面张力一定越小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选择题2.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及系统的大小无关而及浓度的大小有关(B) 反应速率及系统中各物质浓度标度的选择有关(C) 反应速率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D) 反应速率及反应方程式写法无关3. 用化学方法测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困难是(A) 很难同时测定各物质浓度(B) 不能使反应在指定的时刻完全停止(C) 不易控制温度(D) 混合物很难分离4. 关于反应级数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有基元反应的级数是正整数(B) 反应级数不会小于零(C) 反应总级数一定大于对任一反应物级数(D) 反应级数都可通过实验来确定5. 关于反应分子数的不正确说法是(A) 反应分子数是个理论数值(B) 反应分子数一定是正整数(C) 反应分子数等于反应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D) 现在只发现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6. 关于对行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一切化学变化都是可逆反应, 不能进行到底(B) 对行反应中正逆反应的级数一定相同(C) 对行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 其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之比为定值(D) 对行反应达到平衡时, 正逆反应速率相同7. 下述结论对平行反应不适合的是(A) 总反应速率等于同时进行的各个反应速率之和(B) 总反应速率常数等于同时进行的各个反应速率常数之和(C) 各产物的浓度之积等于相应反应的速率常数之积(D) 各反应产物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相应产物的浓度之比8. 利用活化能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关系能控制某些复杂反应的速率, 即所谓活化控制。下面的反应中都可进行活化控制的是(A) 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B) 可逆反应和链反应(C) 可逆反应和连串反应(D) 连串反应和链反应10. 和阿累尼乌斯理论相比, 碰撞理论有较大的进步, 但以下的叙述中有一点是不正确的, 即(A) 能说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B) 引入几率因子, 说明有效碰撞数小于计算值的原因(C) 可从理论上计算速率常数和活化能(D) 证明活化能及温度有关11. 绝对反应速率理论的假设不包括(A) 反应物分子在碰撞时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B) 反应物分子及活化络合物分子之间存在着化学平衡(C) 活化络合物的分解是快速步骤(D) 反应物分子的相对碰撞动能达到或超过某个值时才发生反应12. 按照绝对反应速度理论,实际的反应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问题很多,及其有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的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是最低的(B) 势能垒就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及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C) 反应分子组到达马鞍点之后也可能返回始态(D) 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13. 光化反应及黑暗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A) 反应都需要活化能(B) 温度系数小(C) 反应都向G(恒温恒压,W'=0时)减小的方向进行(D) 平衡常数可用通常的热力学函数计算14. 及光化学基本定律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凡是被物质吸收了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反应(B) 光化反应所得到的产物数量及被吸收的光能的量成正比(C) 在光化反应中, 吸收的光子数等于被活化的反应物微粒数(D)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吸收系数越大, 透过溶夷光强度也越大15. 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下面有关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关系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A) 动力学研究的反应系统不是热力学平衡系统(B) 原则上, 平衡态问题也能用化学动力学方法处理(C) 反应速率问题不能用热力学方法处理(D) 化学动力学中不涉及状态函数的问题16. 用物理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优点在于(A) 不要控制反应温度(B) 不要准确记录时间(C) 不需要很多玻璃仪器和药品(D) 可连续操作、迅速、准确17. 对于复杂反应,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复杂反应无反应分子数可言(B) 复杂反应至少包括两个基元步骤(C) 复杂反应的级数不会是正整数(D) 反应级数为分数的反应一定是复杂反应18. 关于连串反应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连串反应进行时, 中间产物的浓度定会出现极大值(B) 连串反应的中间产物的净生成速率等于零(C) 所有连串反应都可用稳态近似法处理(D) 在不考虑可逆反应时, 达稳定态的连串反应受最慢的基元步骤控制19. 关于链反应的特点,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链反应的几率因子都远大于1(B) 链反应开始时的速率都很大(C) 很多链反应对痕迹量物质敏感(D) 链反应一般都有自由基或自由原子参加20. 一个复杂化学反应可用平衡态近似法处理的条件是(A) 反应速率快, 迅速达到化学平衡态(B) 包含可逆反应且很快达到平衡, 其后的基元步骤速率慢(C) 中间产物浓度小, 第二步反应慢(D) 第一步反应快, 第二步反应慢21. 某反应, 无论反应物初始浓度为多少, 在相同时间和温度时, 反应物消耗的浓度为定值, 此反应是(A) 负级数反应 (B) 一级反应(C) 零级反应 (D) 二级反应2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 温度变化主要改变(A) 活化能 (B) 指前因子(C) 物质浓度或分压 (D) 速率常数23. 关于活化控制, 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低温区, 活化能大的反应为主(B) 在高温区, 活化能小的反应为主(C) 升高温度, 活化能小的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加大(D) 升高温度, 活化能大的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加大24. 对于一般化学反应, 当温度升高时应该是(A) 活化能明显降低(B) 平衡常数一定变大(C) 正逆反应的速度常数成比例变化(D) 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25. 按照光化当量定律(A) 在整个光化过程中,个光子只能活化个原子或分子(B)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个光子活化mol原子或分子(C) 在光化反应初级过程,个光子活化个原子或分子(D) 在光化反应初级过程,个爱因斯坦的能量活化个原子或分子26. 温度对光化反应速度的影响(A) 及热反应大致相同(B) 及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反应速度下降(C) 及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反应速度不变(D) 及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的变化对光化反应速度的影响较小27. 酸碱催化的主要特征是(A) 反应中有酸的存在 (B) 反应中有碱的存在(C ) 反应中有质子的转移 (D) 反应中有电解质存在28. 温度对光化反应速度的影响(A) 及热反应大致相同(B) 及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反应速度下降(C) 及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反应速度不变(D) 及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的变化对光化反应速度的影响较小29. 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 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热 (B) 催化剂不改变化学平衡(C)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D) 催化剂不参及化学反应30. 络合催化(A) 是单相催化 (B) 是多相催化(C) 一般多指在溶液中进行的液相催化(D) 都不对31. 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A) 对峙反应 (B) 平行反应(C) 连串反应 (D) 基元反应32.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的要点是(A) 气体分子可看成钢球,一经碰撞就能引起反应。(B) 反应分子必须互相碰撞且限于一定方向才能引起反应。(C) 反应物分子只要互相迎面碰撞就能引起反应。(D) 一对反应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的迎面碰撞才能引起反应。33. 化学反应的过渡状态理论的要点是(A) 反应物通过简单碰撞就变成产物。(B) 反应物首先要形成活化络合物,反应速度取决于活化络合物分解为产物的分解速度。(C) 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D) 引入方位因子的概念,并认为它及熵变化有关。34. 质量数为 210的钚同位素进行放射,经14天后,同位素活性降低6.85。此同位素的半衰期为(A) 3.6 天 (B) 270.8 天 (C) 7.2 天 (D) 135.9 天答案:D。此反应为一级反应,先求速率常数,进而可求出半衰期。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