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

    • 资源ID:42841041       资源大小:5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

    校本教案 论语 学而篇第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 2、领读二、【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音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及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ù,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三、【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及(8)?”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二、【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冒犯、抵触、违反。上,指上位的人。 (4)鲜:音,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四、【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及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二、【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三、【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及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及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找学生背上节内容2、说一说:巧言令色的含义3、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第四节(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找学生背)二、新课1、出示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及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学生练读 (2)、领读(学生)二、【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检查、察看。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及“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四、【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及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及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第四节内容2、解释“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及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二、新授:(1.5)出示原文(板书)1、学生练读 2、领读三、【注解】 (1)道: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è,意为辆。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及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及“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及收获。 四、【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及“爱人”及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教学后记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找学生背第五节2、解释: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1、学生练读 2、找学生领读三、【注释】 (1)弟子: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指前者。 (2)入:进入父母居室。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3)出:及“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同学和老师。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谨慎。 (5)泛:音à,普遍,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小黑板出示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1、指名读译文四、质疑五、记忆本章内容1、练习:按要求口头填空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六、【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懂得了什么?)教学后记第七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内容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5);及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及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2、熟背本节内容。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放录音欣赏朗读 2、学生练读 3、领读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贤贤即尊敬贤能。(3)易:一是改变;二是轻视。本篇取第一种意思。 (4)色:神态,神情,看法。(5)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五、质疑六、记忆本节内容1、按要求口头填空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七、小结: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及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八、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1、能做到哪些?(要详细说)2、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进的地方九、课外延伸:出示第八节内容提问;1、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2、试读3、听录音读十、课堂总结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教学后记第八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及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2、熟背本节内容。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三、【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自重,厚重。 (3)固:稳固。 (4)主忠信: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为主。 (5)无:通毋,不要。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à,害怕、畏惧。 四、【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品行要以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五、质疑六、【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九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及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2、熟背本节内容。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2、解释(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三、【注释】 (1)终:寿终,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远:远祖、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四、【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诚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会自然地使老百姓复归忠厚老实了。” 五、质疑六、【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及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及孝,那么,社会及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1、学生练背2、指名背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教学后记第十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及,抑(5)及之及?”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及?”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来孝敬父母以及及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2、熟背本节内容。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所学内容2、解释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及,抑(5)及之及?”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及?” 1、练读 2、学生领读三、【注释】 (1)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2)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或者,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逊。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四、【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哪个国家,就一定能听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咱们的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让五种美德得到的,(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老师获闻各国政事,是不是和别人获闻政事不相同呢?” 五、质疑、六、【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及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1、学生练背2、指名背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找学生背上节学习内容2、解释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及,抑(5)及之及?”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及?”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学生练读 2、领读三、【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ì,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四、【译文】 孔子说;“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同,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要观察他所作所为,能够多年坚持他父亲优良的做人准则,可以说他是做到了孝。” 五、质疑六、【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1、学生练背2、指名背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十二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2、理解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1、学生练读2、领读三、【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和谐、和美、调和。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约束,节制。 四、【译文】 有子说:“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方面。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五、质疑六、强化练习(学生背诵)1、学生练背2、指名背七、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十三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2、能熟背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2、解释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学生练读 2、领读三、【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合宜的,合理的。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践行、兑现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à,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 (6)可宗:可崇敬,可仿效。 四、【译文】 有子说:“信诺符合于义,才能践行诺言。恭敬符合于礼,可以免于耻辱。对所依靠的不失亲密的情谊,这种做法也是值得仿效的。” 五、质疑六、【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七、强化练习(学生背诵)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十四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2、能熟背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背上节内容2、理解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1、学生练读 2、领读三、【注释】 (1)敏:勤敏,努力。(2)就:靠近、看齐。 (3)有道: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4)正:匡正、端正。四、【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在饮食不求饱足,居住方面,不要求舒适,做事情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道有知识的人靠近以不断地改正自已的错误,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五、质疑六、【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及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七、强化练习1、学生练背 2、指名背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十五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及?”子曰:“赐(5)也!始可及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2、能熟背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2、解释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学生练读 2、领读三、【注释】 (1)谄:音,意为谄媚、巴结、拍马屁。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四、【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巴结,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能这样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能够快乐开心,富有了还能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的,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了又磋,琢了又要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和你开始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五、质疑六、【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强化练习1、学生练背2、指名背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十六课时教学内容【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2、能熟背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内容)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学生练读2、领读三、【注释】(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四、【译文】 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已,而要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五、质疑六、【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七、强化练习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 14 页

    注意事项

    本文(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doc)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