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20课)说课稿.doc
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20课)说课稿18牛和鹅说课稿一、说教材 牛和鹅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刻画,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体会到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寓意深刻的哲理。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有关词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2.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三、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2.朗读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3.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牛和鹅,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课文,谁能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接着写最后写)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牛,害怕鹅。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态度。)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起温故知新的效果,让学生对牛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大,鹅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小这样的状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转折角度作铺垫。)(二)品读课文,感知品味。1.学习14自然段。(1)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牛怕人,鹅不怕人)为什么?(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2) “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小组交流。 (3) 找出“我们”对待牛的动词,并打上三角符号。(拍、摸、触、扳、骑、捶) 2.学习512自然段。 (1)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怕鹅?(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这时的“我”用哪一个词来形容?(狼狈不堪) (2) 指导朗读:读出害怕的心理。 (3) 从哪些句子能看出鹅的神气?画一画。 (4) 学生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5) 指导朗读:读出鹅的凶狠、神气十足的样子。(6) 这时,“我”的救命英雄金奎叔出现了!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鹅又有什么表现? (7) 学生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指导朗读:读出金奎叔叔的强悍。 3.学习1315自然段。 (1)金奎叔对“我”讲的话使“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在鹅的眼里我们比它小,但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比它强!)前半句是从鹅的角度看人,后半句是从人的角度看鹅。我们变换了角度,事情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的认识生活。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2) 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那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呢?(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换个角度去看事情。 (本环节是全文重点,也是本课时的精华,所花时间占据课的三分之二,让学生从人怕鹅到鹅怕人的转变的认识中,体会角度的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奥的道理。整个环节以读促理,层层深入,揭示道理自然流畅,融听说读写于一堂。) (3) 拓展延伸,发展语言读故事,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她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4) 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件事,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请同学们去生活中发现这种情况吧。 (5)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设计我们采用课外推荐阅读:两个农夫牛鹅换眼两篇文章,并且要求收集跟本课有关的故事、诗句、成语等,丰富学生知识,培养积累的习惯。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9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耐人寻味。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归纳为四部分:期盼参加演出,排练扮演老虎,饰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在讲述怎样演老虎时,故事中演“哥哥”的小朋友一直认为扮老虎要有“豁虎跳”,而老师为鼓励“我”认为不一定要“豁虎跳”,二者的矛盾贯穿始终。最终“我”在正式演出时演砸,于是“我”寻求原因。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还不明白”结尾,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3.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变化。4.结合生活经验,评价“我”的演出,并开导“我”。三、说教学重难点:1.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变化。2.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评价“我”的演出,并开导“我”。四、说教学方法: 1.在课堂上,我主张从传统的教授法变成灵活、机动的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被动受体,而要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我们要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例学生最终成为语文能力的拥有者。 2.细读、深读。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着写下批注,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情感。五、说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在不认识、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做好记号并解决生字障碍。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根据故事内容,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期盼参加演出,排练扮演老虎,饰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二)熟读课文,批注交流。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的时候,学生已经尝试着做过批注,那是对课文的理解作批注。根据课后习题第一题,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大胆质疑,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最后,让学生梳理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相互解答,教师有选择地引导、点拨。(三)细读课文,体会批注。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在阅读中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感情。所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并且还要在旁边写下批注,记录阅读体会与感悟。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批注)。 (四)品读交流,体会心理。1.默读第一部分,体会“我”的羡慕。2.默读第二部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表演“我”的排练的样子,加深理解。3.默读第三部分,体会“我”的狼狈。在这一部分,可安排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抓住“哄堂大笑”这个关键词,思考“我”怎样的出场会引来大家这种反应,又是用怎样表演让会场的笑声“一阵阵接连不断”。学生对照着“老师”在排练前讲的六步要领展开想象,想象“我”打乱了哪一步骤,缺失了什么细节,增添了什么动作而让观众哄堂大笑。这样的想象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默读第四部分,体会“我”的不明白。 (五)开放交流,各抒己见。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说窝囊,也可以说不窝囊,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值得肯定。20陀螺说课稿一、说教材 陀螺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0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以陀螺为线索,主要叙述了自己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从而表达了对陀螺的喜爱之情。本文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三、说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2.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四、说教学方法: 1.圈点勾画法。2.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一篇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2) 自学指导,赏析文章语言美。1. 小声朗读或默读文章,给精彩片段、句子词语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批注,学会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语言。(3分钟后回答问题)学生自主品读,探究,教师引导归纳。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从中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如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3.幽默诙谐的语句。如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尜,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等。4.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三)汇总初批,习得批注方法。上节课我们对高洪波爷爷与陀螺之间那一幕幕故事深有感触,你们也在体会深刻的地方做了批注,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出示教学片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批注方法,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地进行批注,进而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训练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习得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在阅读实践中学以致用了。(四)运用批注,品读心情变化。 1自主画批悟心情围绕着童年的陀螺,“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默读自学提示后,进行自主批注。(出示文字) 学生关联了以下5处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做出批注,但语言不够简洁。(出示图片)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语言精炼的进行批注呢? 2.初批交流习方法我先结合作者的第一处心情描写指导学生在画批中让语言更精炼。起初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教学片段)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我敏锐捕捉到学生在交流反馈中语言啰嗦,表现为:学生批注的是句子;摘抄了文中相关内容;在批注中分析了自己思考的过程。针对这个实际学情,我在学生的初批成果上进行改批指导,像刚才视频中那样引导学生批注时应该写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摘抄文中内容;根据自学提示的要求批注人物心情;批注更应精炼,留下的痕迹应是最触动读者心弦的内容,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语言由繁到简的过程。 3.复批提炼语言精下面我尝试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复批。我发现很多同学和他一样,批注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啰嗦,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再修改一下自己的批注,力争让语言更加精炼。学生修改批注后,汇报时,我有方法、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交流。我是通过以下四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汇报的。 形式1:结合词语谈批注。(出示文字)“期待”的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时,我让那个正准备汇报的孩子先别告诉大家他批注的是什么。请你把批注的心情读给大家听。(出示音频)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后,我追问:同学们,你们猜猜他批注的可能是哪个词?有的学生说“我猜他批注的是高兴,因为我听出了他高兴的语气,并且从他手舞足蹈的动作中我想他一定很高兴所以才会又蹦又跳的。”你根据他的朗读,揣摩他的情感,猜对了;还有的学生说“他读到恨不得和一显身手的时候加重了语气说明作者迫不及待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新陀螺所以我猜他批的是迫不及待”。这个学生猜的和朗读的同学批的不尽相同,我及时借助这个美妙的课堂生成,启发学生深思,除了高兴,你们是否也感受到作者心中那迫切之情呢?学生纷纷表示认同,我顺势引导学生补批。 设计意图:由猜想到揭晓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朗读和猜测理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形成了一个由内化到外显的闭环过程,既加深理解,又在生生交流、相互启发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发展了思维。 形式4:多种互动评批注。(出示文字) 我发现对于第四处心情描写,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批注。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果你的心爱之物被小伙伴嘲笑了,你会是什么心情呀?此时学生体会出沮丧的心情自然水到渠成。由此,我引导学生思考批注的角度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是啊,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你批注的内容更深刻了。 最后一处作者的心情描写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并用凝练的词语来批注,此时我采用生生互评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批注。(出示学生音频)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关注词句、关联情感、联系生活多角度地进行批注,在学习批注方法的同时品读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 (五)总结收获,批注拓展练习。刚刚我们一起运用批注阅读欣赏了高洪波爷爷的陀螺,其实很多大作家都用他们动情的笔端记录下了自己童年时代那难忘的故事。高洪波爷爷如此,金波爷爷也是这样。黄老师曾经读过作家金波的一篇文章猪蹄儿灯,可有意思啦,相信你们读了也会感兴趣的。我一边读一边把自己体会深刻的语句画了下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这些地方有自己的感悟,那就请你结合今天学到的角度多、语言精,来写一写批注吧。我分三个步骤进行:1.默读文章,批注感受。2.组内交流,借鉴亮点。3.小组展示,汇报成果。 学生在此次批注时,不再长篇大论,而是能够从多种角度、语言精炼地进行批注。 设计意图:批注之道,注难于批。通过拓展文章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再次加深对批注知识的巩固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