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作业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Word含答案).docx
-
资源ID:42894809
资源大小:37.2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作业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Word含答案).docx
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分层作业提升篇(人教版2019)一、单选题,共13小题1(2022·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先排满K层再排L层先排满M层再排N层C同一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D同一周期中,IIA与IIIA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都相差12(2021·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A根据金属失去电子的多少来判断,失去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强B用钠置换溶液中的,来验证钠的金属性强于MgC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与NaOH溶液反应,可说明金属性:D碱性:,可说明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3(2021·曲靖第一中学·高一课时练习)A、B是同周期元素,如果A原子半径比B大,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两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A强于BBA的气态氢化物比B的气态氢化物稳定CA的金属性比B的金属性强DA的阴离子比B的阴离子还原性弱4(2021·海南中学·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比较Cl、Br的非金属性:将Cl2和Br2分别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B比较C和Si的非金属性:将CH4和SiH4加热分解C比较N和S的非金属性:测定HNO3和H2SO4溶液的酸性D比较S和Cl的非金属性:将氯气和H2S混合反应5(202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C从LiF,Na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均呈现+1价+7价的变化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6(2021·大庆实验中学·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A比较Na、Mg的金属性:将钠和镁条分别放入冷水中B比较Mg、Al的金属性:将Mg、Al分别放入NaOH溶液中C比较Fe、Cu的金属性:将Fe、Cu分别放入稀硝酸中D比较Zn、Fe的金属性:将Zn放入FeCl3溶液中7(2021·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118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由18的周期性变化B39号、1117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C原子的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D原子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8(2021·延安中学·高一课时练习)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A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半径最大的是NaBSr(OH)2的碱性强于Ba(OH)2C砹(At)的单质是有色固体,HAt很不稳定DAsH3是无色、有毒的气体9(2021·宝坻区第一中学·高一课时练习)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a、b、d同周期;c、d同主族;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3c,且b、c离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序数:a>b>cB原子半径:c>a>dCa与c可形成化合物a3c4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d>a10(2021·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溴单质与H2的反应比碘单质与H2的反应更剧烈B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最强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D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熔点都逐渐降低11(2020·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一课时练习)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A合金B半导体材料C催化剂D农药12(2021·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一课时练习)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 B、 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所在的一组元素是ABe、Na、AlBO、P、ClCC、Al、PDB、Mg、Si13(2021·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F、Cl、Br、I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C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D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14(2021·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一课时练习)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精确地测定了锗(Ge)、锌等九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得到的新值被作为国际新标准。已知锗的原子序数为32。(1)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周期_族。(2)锗类似于铝,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其主要原因是_(填序号)。它与硅位于同一主族它位于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它位于边界线附近它是两性物质(3)材料科学是目前全世界研究的热点,为了寻找半导体材料,科学家应在元素周期表中某区域寻找元素组成材料,该区域是_(填字母)。A左上角B右上角C过渡元素D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15(2021·福州第一中学·高一课时练习)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下列问题(要求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1)比较Mg和Al的金属性强弱_。(2)比较C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_。16(2021·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课时练习)比较下列元素的性质(用“”、“”表示)(1)金属性:Li_Na、Mg_Ca、K_Ca(2)非金属性:N_F、F_Cl、Si_P17(2021·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课时练习)写出元素周期表中金、银、铜、铁、锌、钛的位置(周期和族)_、_、_、_、_、_,并指出这些元素的核电荷数_、_、_、_、_、_。18(2021·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一课时练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填写下列空白。(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种,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_(填元素符号,下同)。(2)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除外)_。(3)推测、N的非金属性强弱:_大于_。(4)第三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_(写出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19(2021·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课时练习)门捷列夫在他的第一张周期表上留下的空位中的元素“类铝”于1875年由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并命名为镓,而布瓦博德朗当时并未受到门捷列夫预言的启发。门捷列夫在得知这一发现后指出:他相信镓和“类铝”是同一种物质,并认为镓的密度应该是5.9-6.0g/cm3,而不是布瓦博德朗发表的4.7g/cm3。当时布瓦博德朗认为只有他本人才拥有镓,门捷列夫怎么会知道这种金属的密度呢?他没有固执己见,重新提纯了镓,最后测得的密度果然是5.94g/cm3。这一发现使他大为惊讶,他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我以为没有必要再来说明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了。”(1)阅读上述资料,你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小论文与同学交流_。(2)请你查阅资料,了解门捷列夫还预言了哪些新元素,以及当时这些新元素是如何被确认的,撰写研究报告,并与同学交流_。参考答案:1C【解析】A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逐渐增强,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错误;BM能层中d能级的能量高于N能层中s能级能量,填充完4s能级后才能填充3d能级,B错误;C同一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C正确;D同一周期中,A与A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不一定都相差1,例如第四周期的Ca和Ga相差11,D错误;答案选C。2D【解析】A金属性强弱取决于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与金属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A错误;BNa放入MgCl2溶液中,Na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MgCl2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不能置换出Mg,无法比较金属性强弱,B错误;C比较金属性强弱,可以比较金属与同浓度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而不能用与碱反应来比较,C错误;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因为碱性:,所以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D正确;故选D。3C【解析】A两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A强于B,说明A的非金属性强于B,A的原子半径小于B,故A错误;BA的气态氢化物比B的气态氢化物稳定,说明A的非金属性强于B,A的原子半径小于B,故B错误;CA的金属性比B的金属性强,说明A在B的左边,所以A原子半径比B大,故C正确;DA的阴离子比B的阴离子还原性弱,说明A的非金属性比B强,A的原子半径小于B,故D错误;故选C。4C【解析】A要比较Cl、Br的非金属性:可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与H2化合越容易,将Cl2和Br2分别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反应越容易进行,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A正确;B要比较C和Si的非金属性,可以根据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分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将CH4和SiH4加热分解,越容易分解的,物质的稳定性越弱,相应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B正确;CHNO3和H2SO4都是强酸,前者是一元酸,后者是二元酸,等浓度时后者溶液的酸性更强,因此不能据此分析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要判断N、S非金属性强弱,可以根据元素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C错误;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强,活动性强的可以将活动性弱的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因此将氯气和H2S混合反应,发生反应产生S单质和HCl,证明物质的氧化性:Cl2S,从而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5B【解析】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体现在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周期性的变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不是元素的性质,A错误;B一般情况下,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B正确;C由于O、F是活泼非金属元素,没有与族序数相等的最高正化合价,C错误;DH、He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12,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6A【解析】A比较金属性强弱,通常用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通过比较产生氢气的剧烈程度分析判断,A正确;BMg与NaOH溶液不能反应,只有Al单质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用金属单质与碱溶液反应进行比较,B错误;CHNO3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产生氢气,因此不能用具有强氧化性的稀硝酸与金属单质反应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C错误;DFeCl3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Zn、Fe都发生反应将金属氧化,不能进行比较。要比较Zn、Fe的金属性,应用+2价亚铁盐进行实验,活动性强的Zn与Fe2+发生置换反应产生Zn2+、Fe,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7B【解析】AH、H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2变化,318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8重复变化,A错误;B从左到右,每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呈周期性变化,B正确;C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核电荷数越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半径越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C错误;D原子半径与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有关。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越多,表示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不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8B【解析】A短周期内,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减小,所以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半径最大的是Na,故A选项正确。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则金属性:SrBa,氢氧化锶比氢氧化钡的碱性弱,故B选项错误。C由卤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递变性可知,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砹的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且HAt不稳定,故C选项正确。DAsH3与NH3性质相似,是无色、有毒的气体,故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B9B【解析】由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知x=2,则a为Si,b,d都为第三周期元素,c为第二周期元素;b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3c,b的化合价为+1价,则b为Na,c为N;c、d同主族,则d为P元素。A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原子序数:a>b>c,故A正确;B原子半径:a(Si)>d(P)>c(N),故B错误。Ca与c可形成化合物Si3N4,故C正确;D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故c>d>a,故D正确;答案选B。10D【解析】ABr元素比I元素非金属性强,因此溴单质与H2反应更剧烈,A正确;B碱金属元素中,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卤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B正确;C钾比钠活泼,与水反应更剧烈,C正确;D随着核电荷数增加,碱金属单质熔点逐渐降低,卤素单质的熔点逐渐增大,D错误;故答案为:D。11B【解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可以用来做导体,可以用来做合金等,像镁和铝等,故A错误;B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B正确;C可以用于做催化剂的元素种类较多,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故C错误;D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非金属可以制备有机溶剂,部分有机溶剂可以用来做农药,故D错误;故选:B。12B【解析】根据图可知:设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为x+8-1,C的原子序数为x+8+1,因为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有x+8-1+ x+8+1=4x,解得x=8,所以A为O,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则B为P, C为Cl,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B。13C【解析】A F、Cl、Br、I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分别为2、3、4、5,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故A正确;B F、Cl、Br、I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故B正确;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ClBrI, F、Cl、Br、I原子半径增大,与氢原子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故C错误;D 单质的颜色分别是浅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和紫黑色,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故D正确;故选C。14(1) 四 A(2)(3)D【解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锗属于第四周期A族元素;(2)锗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它具有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它是金属元素,故答案为;(3)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A左上方区域的元素,除氢元素外都是金属元素,它们的金属性较强,不具有非金属性,氢只具有非金属性,故A错误;B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不具有金属性,故B错误;C过渡元素中均为金属元素,不能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故C错误;D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则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故D正确;故选D。15(1)取相同大小的Mg和Al条,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Mg比Al产生气泡快,证明Mg比Al更活泼。(2)将稀硫酸加入Na2CO3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H2SO4的酸性比H2CO3强,由此说明非金属性:SC。【解析】(1)Mg和Al是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可通过金属单质与酸反应的强弱判断:实验操作是:取相同大小的Mg和Al条,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Mg比Al快,证明Mg比Al活泼;(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强酸可以与弱酸盐发生反应制取弱酸,据此分析判断,实验操作是:将稀硫酸加入Na2CO3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H2SO4的酸性比H2CO3强,由此说明非金属性:SC。16(1) (2) 【解析】(1)同周期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同主族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故金属性LiNa、MgCa、KCa。(2)同周期非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同主族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故非金属性NF、FCl、SiP。17 第六周期第B族 第五周期第B族 第四周期第B族 第四周期第族 第四周期B族 第四周期B族 79 47 29 26 30 22【解析】金、银、铜位于周期表第B族,分别为第六周期、第五周期、第四周期,铁、锌、钛位于第四周期,分别位于第族、B族、B族,金、银、铜、铁、锌、钛的核电荷数分别为79、47、29、26、30、22。18(1) 7 He、Ne、Ar(2)Na(3) N Si(4)Na2O、Na2O2【解析】(1)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的有Li、Be、Na、Mg、Al、K、Ca共7种;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He、Ne、Ar共3种。(2)同周期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除外)Na。(3)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强,则非金属性强弱:N>C,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弱,则非金属性强弱:C>Si,故非金属性强弱:N>Si。(4)第三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与氧气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19(1)启示是真理并不是靠空想出来的,而需要真正的探索发现(2)预言了钪、锗新元素,都是通过大量实验后被发现确定的【解析】(1)布瓦博特朗刚开始并不相信门捷列夫的预测,但通过实验发现满足门捷列夫的预测,因此确定了门捷列夫的伟大。由此看出真理并不是通过猜测,真理是靠通过大量实验后被发现确定的;故答案为:启示是真理并不是靠空想出来的,而需要真正的探索发现。(2)门捷列夫还预言了钪、锗新元素,都是通过大量实验后被发现确定的;故答案为:预言了钪、锗新元素,都是通过大量实验后被发现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