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法让文言文翻译有规律可循.doc
“八字法”让文言文翻译有规律可循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总的来说从三个方面去强化把握。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原则,两点意识,三个要求”。一条原则。即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词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两点意识。即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语境意识。主要是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即从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子。分点意识。主要指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1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从微观上,把握句子的知识点。句子的知识点又可以按照“字” “词”“句”的顺序去落实。“字”一般包括:120个实词、18个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词” 一般包括:固定短语、古今异义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句”一般包括:固定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主要指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三个要求。即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的三个方面。那么,如何把它们落实在具体句子的翻译上呢?我们可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八字法”。即“留、删、分、换、调、合、套、补”八个字,其中“留、删、分、换”是针对字词的,“调、合、套、补”是针对句式的。1、留(原词保留):保留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法完全相同的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解析】句中划横线的词在翻译是均可保留。2、删(删除省略):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嗟乎)、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等均可略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解析】这里的 “夫”可以删省,“也”表判断语气,不译。译文:作战, 靠的是勇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解析】这里的 “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二者均无实在意义,也应删去。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解析】这里的 “出入”是偏义复词,只要保留“入”而要删去“出”。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徐文长传)【解析】这里的“既已”是同义复词,只要把其中的“既”或“已” 翻译成“已经”就可以了。译文;文长(人名)已经在官道上不得志。3、分(语意分承):有些句子中特殊的部分,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解释。如: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邹忌)早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书博鸡者事)【解析】“诬去贤使君”应该翻译成两句话。“诬陷贤能的使君”,“使他罢官离开”。译文:那些土豪依仗他们的钱财,诬陷贤能的使君,使他罢官离开,袁州人失去了父母官。4、换(古今词转换):换,就是把古文中的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汉语一般由单个汉字构成语素,而现代汉语一般由两个汉字构成语素),把古代汉语换成现代汉语,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把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语。如:(1)单音词转换双音词这种翻译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最常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原字上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组成一个现代汉语的词语。而这个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组成的词语往往就是可以直接用于句子的翻译中。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解析】划横线的词除了“学者”是古今异义,译为“求学的人”。其它均可以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即可。译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2)古今异义的转换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官员初上任)等;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用语,如“秋毫”(形容细小的事物)等;形象描绘的词语,如“乞骸骨”(告老还乡)等。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解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解析】“下车”这是古今异义,译为:官吏初到任。译文: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3)通假字的转换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解析】“颁”通“斑”须发斑白。(4)词类活用的转换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解析】这里的“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眼示意;使眼色”。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及一些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这是宾语前置句。划横线部分应按“在安”的语序来翻译。译文:沛公在哪里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解析】这是定语后置句,划横线部分应按“知其事之宾客”的语序来翻译。译文: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给他送行。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工之侨献琴)【解析】句中划线部分是谓语前置句,这句应译为“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译文: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解析】这是状语后置句。划线部分应按“于晋无礼”的语序翻译。译文:因为郑国对晋侯无礼。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解析】:整句可意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7、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解析】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恐怕吧”,可以套用为:恐怕太晚了吧?译文:现在大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这样然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解析】“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译文: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解析】“得无乎”:可以为:“该不会吧”或“恐怕吧”。译文: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8、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如: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解析】补出省略为:具告(之)以事译文: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秘密地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解析】划线句省略了古文中常用的介词“于”,应补充成“翱翔(于)蓬蒿之间。”译为: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掉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我飞行的最高限度了。【课堂小结】我们所说的“留、删、分、换、调、合、套、补”八字法并非孤立的,在翻译具体句子时要灵活综合运用,力求使翻译规范,译句丰厚。也不是涵盖了文言文翻译所必须注意的所有方面。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句出现互文现象,所以这里的“喜”、“悲”,既指“物”,也指“己”,翻译为“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板书设计】留、删、分、换文言字词调、合、套、补文言句式【课堂练习】1.初一交战,操军不利。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日食饮得无衰乎?4.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一一后汉书袁安传 【课堂练习】答案1、译为:刚一开始作战,曹操的军队打败了。(古今异义词的调换)2、译为: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音乐。(“为”字的翻译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译出)3、译为:(您)每天吃饭喝水该不会减少吧?((注意套用句式)译文: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译文: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当时天下大雪,堆积在地上一丈多高。洛阳令亲自出来私下查访,见到人们都扫开积雪出门,有要饭的。洛阳令来到袁安的门口,看到没行走的道路,认为袁安已经死了,命令人除掉门口积雪。进屋发现袁安僵卧者不动。洛阳令问:“为什么不出去?”袁安回答说:“下大雪,人们都饿着,不适宜去求别人。”洛阳令认为袁安是贤明的人,就推举他做了孝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