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探究古典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导学案.docx
-
资源ID:4308987
资源大小:198.8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探究古典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导学案.docx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探究古典诗歌意象的暗示性说“木叶”中所说的语言“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并不罕见,“柳”“水”“月”“燕”“鸿雁”这些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老师将带同学们品读一些经典诗句,探究这些意象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揣摩其暗示性的由来,并养成与此相关的阅读敏感。1. 重点把握“柳”“水”“月”“燕”“鸿雁”等常见形象的暗示性及其由来,积累阅读经验。2. 摸索常见形象暗示性的规律,培养古代诗歌的阅读敏感性。一、重点研读揣摩常见形象暗示性及其由来中国古代诗歌贵在含蓄,不像西方诗歌那样直抒胸臆,往往借助对客观形象的描写含蓄曲折地表达内心情感。换言之,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没有单纯为描写而描写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都涵蕴着某种情感在内。而什么样的意象往往有什么暗示性、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大概也是人们默认的,达成共识、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几个例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表达绵绵的愁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朝代更迭、今昔变化之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以上列举的例句,其中描写的意象的暗示含义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那么这些暗示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通讯不便捷、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下又是怎样形成约定俗成的意象呢?诗人个体的想法怎样才能博得他人的认可,达成共识呢?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诗歌常见形象暗示性的由来。1. 柳(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代诗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东楼)抒发了唐朝诗人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3)“柳”絮飘忽不定,行踪无所,常作身世飘零、消遣愁恨的凭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写尽了文天祥身世飘零、穷途末路之悲。“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2. 水(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2)因水的剪切不断,源源不绝,常以水喻愁。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虞美人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与离愁贴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3)流水东逝,一去不返。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 月(1)月不长圆,人有离合,常暗示人生的圆满、缺憾,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眼前月可与异处人共看。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寂寞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阔达情怀。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 燕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例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两汉东城高且长)。正因为燕子雌雄颉颃,飞则相随,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隋朝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代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元代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诗人借燕子或表现爱情的美好,或传达思念情人之切。(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的诱发剂。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宋代晏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宋代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宋代姜夔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代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宋代文天祥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3)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相传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元代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宋代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5. 鸿雁(1)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宋代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黄岩舟中)、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客中)等。(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宋代李清照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代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唐代李商隐离思)等。(3)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经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4)孤雁(断雁,孤鸿,断鸿)喻指孤苦漂泊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二、深入探究摸索暗示规律,培养阅读敏感1. 诗歌中的意象何以有了暗示性?(1)客观景象本身的某种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生活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容易引发关于人类生活的思考,触发人的共同情感。如月缺月圆易引发关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悟,鸿雁南飞易引发旅人思归之意,流水东逝则易诱发年华不再、岁月不居之情。(2)诗人处于某种特定境遇下,有借助客观景象委婉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观需求,于是赋予意象以某种暗示性。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于是这“草长莺飞”的“江南三月”在诗人笔下就成了“落花时节”,这“落花时节”的暗示性也就不言而喻了。2. 怎样借助语言的暗示规律精准把握诗歌内涵?(1)仔细观察生活,发现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并主动深入思考,努力寻找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相似性或相关性。(2)善于总结归纳,积累阅读经验,举一反三。(3)知人论世,研究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生活、思想轨迹,戴着“有色眼镜”去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努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力求精准把握诗歌内涵。“功夫在诗外”。经常有意识地这样去读诗,长此以往,诗歌阅读的敏感也就培养出来了。阅读以下四首咏柳诗,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赠柳(唐)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暗示自己生活的春风得意。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暗示自己垂暮之年官场失宠、宦途多蹇的困顿遭遇。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意;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这些都是读者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体味出来的。柳(唐)罗隐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以飞絮无定暗示旅人漂泊无所,表达不忍、眷恋之情。垂柳(唐)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以暗示笔法揭露他们为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答题时间:30分钟)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2.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闻雁 寒塘韦应物 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1.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2.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3. 遥远的天际“片云”飘零,深邃的夜空“孤月”高悬,画面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辉煌的“落日”依旧辉映大地,强劲的“秋风”催人振奋,画面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解析: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先抓意象,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特点:“片云”和“孤月”意显凄凉与孤独,“落日”和“秋风”画面开阔而雄浑。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片云”“孤月”这凄清而孤寂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孤独而知音难觅的伤感与烦恼;“落日”“秋风”这开阔而雄浑的画面则反映了作者虽是他乡一介病中腐儒,但仍壮心犹在、有志为国的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怀。4.(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2)写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借景抒情,见明月而思乡;反衬抒情,渔人夜归而旅人难归,反衬思乡之情。解析: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月。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三句写开阔静寂的江面上,明月姗姗而来,静悬空江;第五句写夜深人静,江面的圆月在悄悄地拨弄这水面的月光,泛起一轮一轮的光影;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整个诗作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清幽而淡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都寄托了诗人自身的情感,“月”的寓意相对简单,思乡念人而已。5.(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2)表现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解析: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