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散文阅读阅读之谋篇布局题(全国卷).docx
-
资源ID:4311322
资源大小:29.2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散文阅读阅读之谋篇布局题(全国卷).docx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散文阅读阅读之谋篇布局题【典例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在山水间一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二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三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了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B文章第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作者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C文章第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D文章第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答案C解析“柔美”错,应是“色彩”。2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在山水间,“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3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6分)答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间”是为了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满分技巧】(1)思考:善抓关系抓住文章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重点是段落之间的关系:把握“局部”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对组织材料、抒发感情、表现主旨等有哪些作用。注意上下文关联。如上文与下文存在着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分析结构技巧。“局部”在全文或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铺垫、照应、过渡、对比、映衬、层进等。(2)判断:多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效果分析其特点的角度有: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至于分析结构安排的艺术效果,无非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自身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二是表现景、物、人、事方面,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等;三是表达主旨方面,更深入鲜明,委婉深沉等。【过关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1、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6分) 3、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案】 1、D2、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3、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文章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第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分析,人类总忘不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结合“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时”分析,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结合“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分析,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结合“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分析,不失时机的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升华文章的主旨。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父亲的画像父亲今年 93 岁,身体很好,除了耳背一点,视力、记忆力、反应的敏锐程度,都不弱于中年人。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可怕。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我的堂姑、堂叔们也都怕。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能慢慢活泼起来。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显露过舐犊之情。记得我 13 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的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我失学的焦虑。1973 年 8 月 20 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每天挣一元三角五分,一半交给生产队,一半归自己所有。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去,父亲也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父亲解放前就跟共产党的征粮队去征集粮食,解放初期也曾在区里帮忙干过财会工作。因他有文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按说大队会计是不需下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1982 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到广播喇叭播放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誉为“万笔清”。也就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接到了战友的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下来的消息。当时我大哥也回来探亲,我把信给他看了,他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的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现在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莫言故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 一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修。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我把这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多,还未写到父亲的画像。为我父亲造像者何人?当代画坛巨擘江东范曾也。范先生说很敬佩我父亲的为人,要为他画张像。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当然我绝没怀疑范先生的真诚,但也没太往心里去。没想到今年 4 月 30 日,范先生竟亲手把画像交给了我父亲。真是满堂生辉啊!这是我父亲吗?这是我父亲的画像。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皮的棒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神情十分逼真。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 300 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父亲说:“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取材于莫言父亲的画像)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儿时曾经对父亲感到莫名的畏惧,但有时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B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照常下地干活,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C在“我”获奖之后,故居成为了热点,能为乡亲们带来好处,对此父亲很骄傲。D“我”对范曾先生给父亲画像不以为意,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5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6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6分)【答案】4A5最后一段写父子对饮,父亲谈及对两种酒的不同感受和评价,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以勤劳本分、艰苦奋斗、为革命做贡献为荣的人生追求。这一细节是对父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结,堪称父亲精神的画像,呼应了前文通过回忆往事勾勒父亲的形象、写范曾为父亲所作画像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父亲的画像”。 这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深化了主旨,作为文章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体现了巧妙的构思。6这句话包含了淡泊名利,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人生态度。我赞成这种处世为人的态度。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冰冰没有做到淡泊名利以致演艺路上遭遇了坎坷,陈道明做了了低调,才换来影视路上常青树不老松的赞誉。【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应该熟悉文本,然后对照选项逐一分析,看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是否准确,看段落大意、主旨情感是否有曲解,找出有出入的问题点,即可确定选项,不好判断可以借助排除法。B项,“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错误,父亲是淡泊名利的。C项,“对此父亲很骄傲”错误,原文中内容是“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修。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可见父亲是不认可人们对待旧居的态度的,自然没有觉得骄傲。D项,“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原因错误,“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不相信名家会给父亲画像;“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很认可画像的水平。故选A。5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能力。段落作用。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题干为: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首先找到答题区间:最后一段“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 300 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父亲说: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然后总结段意:最后一段写父子对饮,父亲谈及对两种酒的不同感受和评价,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以勤劳本分、艰苦奋斗、为革命做贡献为荣的朴实人生。其次明确结构上的作用: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父亲的言语行动举止,来表现父亲对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结,精神品质方面深深影响了作者,呼应了前文通过回忆往事勾勒父亲的形象、写范曾为父亲所作画像的内容。 最后写清表达效果,即对情感、主旨的作用:这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深化了主旨对父亲正直为人踏实认真谨慎做事谨慎的礼赞,作为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启发读者思考,构思巧妙,行文巧妙,富有感染力、启迪性。6.本题考查探究语句意蕴的能力。要紧扣主旨,仔细斟酌,要探究的句子,往往同时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有哲理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要想正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题干为: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逐问回答。第一问“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看待名利,宠辱不惊,淳朴低调做人。第二问“对此你是否赞同?”答案为“赞同”。第三问“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联系自身或者生活实际,谈对待名利物欲的态度。此题如写议论文一样应该注意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一些典型新颖的人物或者事件,说服力会更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