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题训练二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
-
资源ID:4311340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写作专题训练二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
2021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作文专题训练二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一、什么是多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立意。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聚焦点,然后将其导入我们熟悉的视野。即运用已学的单则方法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分析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二、多则材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一)相同型求同法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简称求同法。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共同点,即是中心观点求同法【示例】(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分析】材料一: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材料二: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现状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材料三: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童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诸多的美好情感。最佳立意:几则材料看似各异,实则都在怀念“童心无暇”。所心围绕“童心无暇”立意,为最佳立意。如以“永葆初心,守护无暇”为题,以当下的青春为原点,以时间为经纬,追忆童年的率真,直面当下青春的硬化,展望未来如何保有伟大的真诚。可辐射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广阔生活,可献上对美好纯真的颂歌,也可表达对纯真心灵提前硬化的忧思,写作空间非常大。(二)相反型-求异法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简称为求异法。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相异点,即是中心观点求异法【示例】(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材料一:志在四方,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奋斗形象材料二:回归家庭,陪伴双亲,默契相守的孝子形象 最佳立意:二者的人生观、幸福观截然相反追求事业与承欢膝下,如何取舍 本材料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所以,既可以就第一则材料谈“奋斗之美,拼搏让生命更有价值”,也可以就第二则材料谈“父母在不远游,生命的真谛应是情感的关怀”,当然,最佳立意还是应该将二者结合,谈年轻人的确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也贡献社会,但不应忽视对亲人的关怀,做到事业与亲情并重。(三)相对型-互补法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称为互补法。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是中心观点互补法【示例】(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材料一:黑白胶片时代,人们反复翻看,唤起记忆,却敌不过岁月对照片的侵蚀材料二:数码技术时代,照片永不褪色,影像保鲜,却敌不过更新对记忆的稀释思考立意:保鲜记忆的方式,究竟孰优孰劣?二者的说法虽各有千秋,实则都没有认识到事情的本质。从黑白胶片到数码技术,岁月在流逝,时代在进步,但这都不应该成为记忆、情感被稀释的理由,于滚滚向前的时代发展洪流中,如何保持生活、情感的真挚与永恒,记忆的常在,全在人心,当与形式无关。【总结】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当然,材料作文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材料,审题的侧重点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而,要提高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科学整合与系列训练,更需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综合素养。 【样卷分析】(一)2013浙江卷遗失的童真 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洋溢着灿烂的笑脸。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圆滑世故,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反观社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所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幼小的成长历程之中,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记得汪增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这些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勾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在一个鼓吹神童的媒体时代,在我心里,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也正因如此,他能看到我们遗失的美好,他的创造、他的发问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童真的目光,或许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爱,能够照亮冰点以上的风景。这份童真,这份初心,倘若一直坚守,如同守护一株鲜红欲滴的玫瑰,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天上人间,现实让人们知道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但为什么现实让人们害怕得连一个梦的开端也不肯轻易地为孩子许下呢?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有些事终要经历,那便到时深究,有些事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遗失的童真,带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点评】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精彩开头,新颖别致。文章以排比句式开篇,再辅以比喻,描述一颗童真是如何消失的,既扣住材料的内涵,又巧妙点题,引人入胜。(2)感悟深刻,娓娓而谈。作者从容而冷静地漫谈自己对童心与童真的理解,感悟深刻。谈面对童真的消失,我们不应该仅是抱怨,更多的应该是反省;谈当今的社会环境对童真的扼杀,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谈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呼吁人们的深究与珍惜。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生活气息浓郁,富有真情实感。(3)语言灵动,富有意蕴。文章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一扫议论文枯燥乏味之文风,句式灵活而多变,整散结合,长短结合,既很好地表达了感情,又显得十分有文气有底蕴,如“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等句子,意蕴丰赡,耐人咀嚼。(二)2013年湖南卷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活于细碎之处尽现美丽清新。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二为一,何乐而不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雨果曾言: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林徽因却叹道: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因为一心追梦而忘却了眼下幸福的珍贵,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拒绝让自己经受磨砺,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共同挑起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拆散彼此,而不坦然接纳呢!享受生活之美,乐在砺炼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时刻吟唱“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孟夫子虽能“红颜弃轩冕,白首入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如,不是猛虎的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爱抚而难以自拔。我们需时刻在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醒。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我愿乐享有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点评】作者简述两则材料,巧妙地嵌入“猛虎”与“蔷薇”的意象,在此基础上,笔锋一转,道出自己的观点,即“猛虎”“蔷薇”兼二为一。然后,作者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递进,加以论述:选用苏子之例,言其追忆亡妻却依然安享宁静,这是“猛虎”“蔷薇”并存,为第一层;引用雨果名言,联系林徽因的话语和儒家的观点,旨在说明苦中有乐,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并不矛盾,这是“猛虎”“蔷薇”交融,为第二层;接下来,反面用例,以独到的眼光评点撒切尔夫人、陆游和孟浩然,指出在心灵之中须平衡“猛虎”“蔷薇”,并上升到幸福层面,彰显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第三层。最后,作者再次回扣材料,与前文形成呼应,重申观点,结构严谨自然。【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材料解析】1材料的表层含意。第一段文字,汤因比讲述了自己选择生活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选择这一时间和地点的原因文化交汇。以此立意,有三个写作范围:(1)选择生活的时代,(2)选择生活的地域,(3)生活与文化。第二段文字,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同样可以得出“选择生活的时代”的写作范围。如果把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考察,很容易发现“选择生活的时代”是交叉的内容,可以以此确立写作范围。无论是“生在哪个时代”还是“活在哪一地域”都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2材料的深层含意。作文材料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居里夫人提到的生活的“有趣”和“有用”。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时代感的写作范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许多人感到了生活的无聊和工作的压力,于是社会普遍反映幸福指数偏低。一部分人把工作和生活直接对立,于是二者矛盾重重,顾此失彼。一部分人把生活工作化,于是生命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整天为工作疲于奔命。一部分人把工作生活化,于是对于工作敷衍了事,工作上毫无业绩可言。在多数普通人工作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人生中,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问题。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于是乎一种新的误区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强调生活的质量而弱化工作的投入。居里夫人“有趣”和“有用”的言论恰好回应了这一问题。从第二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和涵娜、伊雷娜讨论的是生活的问题。“有趣”即生活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幸福感。“有用”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依据这一理解反观第一段文字,很明显汤因比的立足点是“事业”,即工作。汤因比“醉心”于古文化的研究,“醉心”一词反映了他工作的“有趣”。“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因此这对汤因比的工作极其“有用”,相对而言,汤因比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他的工作也会对整个社会更加“有用”,汤因比自身的人生价值也会获得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写作范围,即“人生的有趣与有用”。如果对第一段材料再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汤因比喜爱文化的多元实际上是追求“人生的精神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享乐。这便是第一段材料的深层含义。汤因比、涵娜、伊雷娜三人和居里夫人相比,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很明显,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认为时代或地域对人生、生活影响巨大,所以他们渴望选择时代和地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人生态度是被动的。而居里夫人则认为时代对人生没有影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前提当然是个人的积极努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居里夫人的人生态度是主动的。以“人生态度的主动和被动”为写作范围写作同样是合题的。【审题指导】1材料提炼(1)材料一:表层意:选出生的时代、地点及这样选的原因。深层意:汤因比对文化的态度,他喜欢这些文化,他对文化的重视追求“人生的精神富足” 而非物质的享乐。(2)材料二:表层意:生在以前 生在未来每个时期都可以有趣、有用深层意:居里夫人认为生活不被动地受制于时代,各人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3)综合分析:表层意:时代与生活的关系深层意:人生态度的主动和被动(每个时代的生活都有娱乐性、艺术性和幸福感。生活在每个时代都可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A汤、涵、伊:时代影响着生活(被动)B居里夫人:每个时代都可有用、有趣(主动)2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1)题干中“上面的材料”提示写作与材料有重要关系,不可脱离材料写作。(2)可就材料一、材料二或结合材料一、二自选角度,最好综合材料一、二选取角度。(3)可在材料的表层意思中自选角度,也可在符合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结合深层意选取角度更容易写出深度。【立意参考】1 表层意角度:(1)选择出生的时代(2)选择出生的地点(3)选择出生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4)愿意出生在以前(5)宁可生在未来世纪(6)在每个时期都可有趣、有用(7)活在当下2引申义角度:(1)由材料一得出“文化与生活”的话题有物质更要有精神(文化)生活中为何不可缺少文化文化多元而使生活多趣(2)由汤、涵、伊的看法得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唐代与唐代人的生活改革开放的时代与当代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人生态度的主动和被动(3)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生活中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的生活我作主有趣、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去创建谈21世纪我们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审题偏差】1题意残缺只挑材料中的某个词作为写作角度,而行文中与这个词相关的内容与材料没有任何关系。如“选择”、“文化”、“写信”等。2偏离题意脱离材料的表层意任意引申,偏离题意。如“论享受生活”、“中国文化的多元”、“论中国文化的璀璨与辉煌”等。【写出个性】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评卷重点打击套作现象,鼓励考场中的原创作文。于是,规范的三段论式的议论文分数被压低,相对自由的散文化的写作受到推崇。相对于去年,今年议论性散文的得分普遍比三段论式的议论文得分高。【习作点评】生于此岸,心无岸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点评】文章题目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比较含蓄,富有诗意。“此岸”,比喻当代;“无岸”,比喻放飞心灵,“感受过去”,“揣摩未来”。前者主要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发,后者主要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话引发,全文紧扣材料,切合题意。文章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把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写,体现了一种构思的艺术。在思路方面,由时代的两面性,引出人们的“埋怨”,随即提出观点;接着举玄奘为例加以证明;然后提出,“生于此岸”,要坚守本真,照应了文题的前半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论述如何做到“心无岸”,并以一位作家的体会为例进行论证,照应了文题的后半部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典型,有针对性。语言表达颇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60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