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资料(2021-2022年)创新理论考试草稿.doc
-
资源ID:43121904
资源大小:382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资料(2021-2022年)创新理论考试草稿.doc
第一讲 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一、 创新能力与国家、区域竞争力n(一)创新能力与国家竞争力 n创新即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发明,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创新是国际竞争力的源头 。(创新能力不等于国家竞争力。)n1、国家竞争力的内涵n国家竞争力是指国家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即国家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2、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n(1)综合国力的定义 n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2)综合国力的分类n综合国力有潜在综合国力与现实综合国力之分。 n现实综合国力是指构成综合国力各要素已经具备的实力和各要素之间有机组合所显示出的整体实力。n潜在综合国力是指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由于某些要素实力增长,非物质要素水平与状况改善以及系统结构的变化致使整个要素系统组合功能增强的潜在能力。 (3)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n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条件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国家竞争力上。n国家竞争力不仅包括综合实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的成长能力。n从根本上说,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区别在于,经济价值究竟发生在社会的哪个地方。 3、技术创新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n(1)技术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n(2)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3点)(二)创新能力与区域竞争力n1、什么是区域竞争力n区域竞争力就是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其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n区域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n基础竞争力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设施、科技等基础性要素产生的竞争力。n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亦即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的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强弱的程度。n区域主导竞争力是指区域经济辐射与聚集能力的大小。 2、如何理解区域竞争力 n区域竞争力内涵应注意突出以下要点: ¨竞争主体是具有相对独立发展能力的一国内的经济区域; ¨区域竞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国际化竞争,特定区域的竞争对手并不限于国内,还包括所有基于特定资源、要素或有利条件形成竞争关系的国外区域。 ¨区域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区域内产业(或企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内产业(或企业)创造财富、争夺国内外市场能力的强弱,其根本目标在于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强化则主要得益于该区域对全球资源的吸引、整合和有效配置。 3、创新能力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n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n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n区域创新能力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n(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n技术创新能力拥有以下几个特征,使得它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n1、价值创造性n2、可扩展性n3、难以模仿性(二)企业获得创新优势的可能途径n1、新产品或新服务 n2、新工艺 n3、复杂型创新 n4、对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 n5、增加开拓竞争性因素 n6、时限因素 n7、稳健的设计 n8、规则重塑 n9、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 n10、其他 (三)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n每一项技术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具体可分为:科研、试验、推广、普及应用、老化,这五个阶段。 n原有的技术和产品由于下述原因而被逐渐淘汰:使用新技术可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出现了效率更高、经济效果更好的替代技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原有产品的设计、结构、功能等,已不能适应生产、生活的要求。 第二讲 创新型企业n创新型企业是伴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全球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而出现的新的企业形态。 n高效、高质量、高度灵活是创新型企业的基础。 (一)什么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一种创新型组织。指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反应的企业。 (二)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特征创新型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关注的焦点,企业通过整合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全时空范围内实现技术及战略、文化、制度、市场、组织与流程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产生创新效益,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n主要特征有:¨ 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三)创新型企业的信念创新型企业的共同信念: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创新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组织 。(四)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有效途径n1、创新要在管理上注重细节 n2、创新要在技术上突破重点n3、创新要在营销上快速响应n4、创新要在机制上建立保障 第三讲 创新的内涵一、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本质n(一)什么是创新n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n定义中提到的新组合包含以下内容:n1、引入新产品,既刚生产上市为消费者不熟悉的产品;n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n3、开辟新市场,使产品进入不曾进入的市场;n4、获得一种原料的新的供给来源;n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n创新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n狭义的创新概念: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可见狭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n广义的创新的概念: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的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的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制度或管理等不同的侧面。 (二)创新的本质是什么n1、创新的本质是什么?n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 n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n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2、技术创新概念的本质n(1)技术创新强调的是要素组合的市场化行为。n(2)技术创新强调技术与市场的整合。 n(3)技术创新强调研发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有效整合。二、技术的价值多维性n(一)技术的性质n技术在本质上反映了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的能动关系,技术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媒介”,是自然的人工化,也是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n技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n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构成互动关系。 n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n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n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动力,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n技术推动了社会文明与进步;n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技术提供了管理社会的手段,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n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n上层建筑对技术发展起干预和控制作用n政策、法律制约和影响技术的发展n军事战争对技术起刺激和破坏作用n教育是技术发展的基础。(三)技术评价的内容n从企业角度评价技术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n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n2、经济效果,包括近期效果和长远效果;n3、社会效果,包括就业、环境、资源利用,技术扩散等;n4、风险性及风险与收益的关系。第四讲 创新的类型(一)创新的基本类型n1、产品创新n它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品化。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以分成重大产品创新和渐进的产品创新。n产品用途及其技术原理有显著变化者可以称为重大产品创新。 n渐进的产品创新是产品的技术原理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只是由于市场的需要,要求对现有的产品在功能上做扩展和在技术上做改进。 2、过程创新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新工艺的应用,新装备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流程的应用。按照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重大的过程创新和渐进性的过程创新。 3、商业模式创新所谓商业模式创新,是指对目前行业内通用的顾客创造价值的方式提出挑战,力求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吸引新的客户群。 n(1)商业模式的起源n(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n(3)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更注重从客户的角度,从根本上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视角更为外向和开放,更多注重和涉及企业经济方面的因素。 ¨第二,商业模式创新表现的更为系统和根本,它不是单一因素的变化。 ¨第三,从绩效表现看,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 (二)创新的层次类型n1、根据创新的影响程度划分n(1)渐进性创新n(2)根本性创新n(3)技术系统的变革n(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2、按照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划分n(1)开放式创新 n(2)封闭式创新3、按技术创新的来源划分n(1)自主型技术创新n(2)模仿型技术创新n(3)引进型技术创新4、按照创新的连续性和面向市场划分n(1)维持性创新n(2)间断性创新(三)创新的模式n(1)自主创新模式n(2)模仿创新模式n(3)合作创新模式(四)集成创新n1、集成创新的发展历程n2、集成创新的特点¨用户至上的思想 ¨创新内容的多元化 ¨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及其能动性¨创新过程与组织的网络化n3、集成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五)破坏性创新n1、什么是破坏性创新 n2、破坏创新的实现条件 ¨是否由于新技术发展,使得应用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是否存在一些人愿意以较低价格获得质量较差但尚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该项创新是否对市场现存者都有破坏性n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非竞争性¨低端性和简便性 ¨顾客价值导向性 ¨产业竞争规则的颠覆性(六)其他类型的创新 n资本节约型创新和劳动节约型创新 n首次创新和再次创新 n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 n结构创新和成分创新n无形创新 第五讲 创新的过程一、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n(一)线性模型n1、技术推动模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销售生产n市场需求或生产需求研发销售或应用生产2、市场需求拉引模型3、技术引进型模型n技术引进型模型(二次创新模型)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实现本国或企业的技术创新。n技术引进型模型(二次创新模型)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节省技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时间和费用;¨(2)可以实现跳跃式技术进步,技术升级快;¨(3)可增强本国技术体系与国外技术体系之间的联系使本国产品国际标准化,有利于参与国际贸易竞争。 4、技术拉动-市场拉引综合作用模型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引都无法单方面的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提出完整的解释,技术和需求常常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存在,往往是在技术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引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技术创新,因此,形成了技术推动-市场拉引综合作用模型 。(二)交互作用模型 n该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强调了创新技术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创新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及创新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的关系。n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互作用模型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引综合作用模型的深化,而单一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引模型是交互作用模型的特殊情况。(三)链环-回路模型克莱因和罗森伯格于1986年提出链环回路(简称链环)模型,这一模型是分析技术创新过程的较为全面、富有启发性的模型,这一模型侧重于创新过程的描述。它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性研究联系起来,同时又将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表达出来,是对创新过程较为合理、较为详尽的解释。该模型由潜在市场、发明或设计、详细设计和试验、再设计和生产、市场营销等5个环节构成链环回路,研究和知识是各环节都需要的东西。(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这种模型也叫并行模型,它不是把技术创新过程看做是从前一个环节到后一个环节的序列推进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做是从一个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强调技术创新相关职能部门与供应商、用户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二、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 n根本性创新后渐进性创新的分布,是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根本性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出现之后,还会有后继的渐进性创新并形成创业群,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 n事件证明,根本性创新固然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但是随后的持续创新往往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一)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n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相互关联的,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两者的则重有所不同,企业的创新频率和创新类型取决于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并把产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特定阶段。n1、不稳定阶段n在这个阶段,技术与产品的变化非常快,产品创新同时面临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2、过渡阶段 消费者对创新的产品已有清晰地理解,市场接受创新产品,市场的需求稳定,大规模生产使得制造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由此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大量生产创新产品,管理和控制显得更为重要,竞争的焦点是产品是产品的质量与价格。3、稳定阶段n产品和工艺技术都已成熟,市场需求稳定,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日趋专业化,组织控制强调目标、结构和规章制度,操作是程序化的,组织有机械化的特点。 n这种在稳定阶段下为了提高效率而采取的刚性高自动化设备,同技术创新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二次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先后关系与A-U模型恰恰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一般是先集中于工艺创新,后集中于产品创新 。三、产品、技术生命周期n(一)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n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n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 n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n2、第二阶段:成长期 n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n3、第三阶段:成熟期 n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n4、第四阶段:衰退期 n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生命周期曲线的特点:在产品开发期间该产品销售额为零,公司投资不断增加;在引进期,销售缓慢,初期通常利润偏低或为负数;在成长期销售快速增长,利润也显著增加;在成熟期利润在达到顶点后逐渐走下坡路;在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衰退,利润也大幅度滑落。 (三)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n风格(style):是一种在人类生活基本但特点突出的表现方式。风格一旦产生,可能会延续数代,根据人们对它的兴趣而呈现出一种循环再循环的模式,时而流行,时而又可能并不流行。 n时尚(fashion):是指在某一领域里,目前为大家所接受且欢迎的风格。 n热潮(fad):是一种来势汹汹且很快就吸引大众注意的时尚,俗称时髦。 n扇贝型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指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延伸再延伸,这往往是因为产品创新或不时发现新的用途。第六讲 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现代经济增长也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但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风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一)技术创新的两个不确定性n任何新技术在其诞生之初都面临着两个不确定性,即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这是由新技术产业化这一行为的固有特性决定的。 n这两种不确定性事实上是任何新技术的固有特性。能否尽快克服这两种不确定性就成为决定发明创新时滞长短的关键因素。(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n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政府,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采取措施加快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以抢占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n中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尚不理想,许多技术市场出现买卖两难的局面。这种情况显然将对技术创新时滞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风险的基本特征n、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n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n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n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n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n二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n三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 ()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n()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n()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n、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n、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四)创新风险的种类n从创新主体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创新风险至少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 风险分类主要风险因素 技术风险1、技术开发难度大,关键技术预料不足;2、技术只是无法获得;3、关键技术难于突破;4、存在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5、实验基地、设备和工具缺乏。 市场风险1、新产品由于性能、稳定性或消费者惯性等因素一时难于被市场接受;2、市场需要开拓且难度较大;3、因价格等原因市场需求不旺或增长不快;4、市场定位不准,营销策略、营销组合失误;5、新产品寿命短或开拓的市场被更新的产品代替。 财务风险1、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融资渠道不畅。 政策风险1、不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和外贸政策;2、无法获得产品、原辅材料、设备、技术的进口许可证。 生产风险1、难于实现大批量生产;2、工艺不合理或现有工艺不适应;3、生产周期过长或生产成本过高;4、原材料供应无法解决;5、检测手段落后、产品质量难于保证、可靠性差。 管理风险1、组织协调不力、其他部门配合不好;2、高层领导关注不够;3、调研不充分、市场信息失真;4、创新主体的领导人做出错误的决策;5、风险决策机构机制不健全、研发过程不协调。 第七讲 创新管理的框架(一)技术创新管理整合框架为了完成从创意到市场价值的转化,创新管理需要从战略、组织、资源、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以解构为主的“创造性破坏”和以建构为主的“组织重建、规程复构”管理活动合理地互动,持续地推动企业的进化。 1、创新战略n创新需要企业的战略领导。从学科的逻辑结构与思想方式看,创新与战略几乎相同。n企业自主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从基于引进与简单制造的经营模式,到整合国外新兴、突破性科学技术和商业资源,创造更高附加值、更环保的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模式的转变。 n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 2、创新组织n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要重视创新组织结构的优化。 n现代创新型企业必须彻底改变组织结构,使之成为面向顾客的流程化组织,以便更快、更有效地将创意孵化成可制造、有商业价值的产品。n企业应该不断加强组织变革与创新,为新思想变成新价值搭建卓越的流程平台,减少官僚控制,增强组织的服务功能 。3、创新资源n就是创造性地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金、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资源。 n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内部有限的资源实现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n企业创新资源多元化整合的过程,也是企业创新网络建立的过程,创新资源和创新网络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企业创新。 4、创新文化n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的有效展开具有重要作用,与信息、资金和组织结构相比,创新文化被称为“技术创新硬币的另一面”。 n价值观、制度体系、行为规范、实物载体是创新文化的四个维度,我国企业推动创新必须高度重视这四个方面。n创新文化应该是一种独特的二元文化,在保持统一性、协调性的基础上,略微增加个性化、容忍失败的内涵。 (二)技术创新管理的影响因素n1、技术创新管理的复杂性来源于技术创新种类的复杂性 n2、技术创新管理的复杂性来源于技术发展的难以预测性 n3、市场环境的高度变动性 n4、以政策法规、社会文化、政治力量等为代表的宏观环境对技术创新管理产生影响 n5、以供应商、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商、分销商、潜在进入者为主题的竞争环境会对技术创新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n6、由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薪酬与激励形式、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等构成的组织内部环境是技术创新管理重要影响因素 (三)技术创新过程n1、审视和调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找到潜在的创新信息。 n2、对潜在的创新刺激进行战略选择,并将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有战略意义的创新项目中。 n3、提供企业战略选择所需的资源,也就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知识资源。 n4、实施创新活动 n5、第五阶段为任选阶段。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前几个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该阶段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改进创新管理的方式,并获取相关知识。 (四)全面创新管理 n1、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 n全面创新管理是以培训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创造价值或增加价值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图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n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是“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和全面协同。n全要素创新n全员创新n全时空创新¨即兴创新¨即时创新¨持续创新 n全面协同2、全面创新管理的特征 n战略性n整体性 n广泛性 n主导性 3、全面创新的维度 n时间维度 n空间维度 n要素维度 n类型维度 n程度维度 n方式维度 n主题维度 n上述创新要素的有机全面协同 4、全面创新管理与传统创新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传统创新管理全面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和要素着眼于单个创新;强调技术创新,忽视其他创新着眼于各创新要素的组合与协同;强调全面创新产品/工艺创新的协调重视产品创新、轻工艺创新过分强调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调,均衡地考虑显性和隐性创新效益创新的战略性不明显既以战略为导向,又注意创新与战略的互动创新的空间范围企业内部,强调自力更生,对合作创新认识不足强调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关系不注意创新与核心能力间的互动作用以培育核心能力、价值创造为中心创新主体单纯强调研发部门、研发人员创新强调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全方位创新创新速度响应速度慢响应速度快创新组织形式直线职能制结构扁平化、网络化结构创新源创新源较单一(内部研发)创新源多样化、包括利益相关者和整个价值链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很少;被动,部门利益导向十分紧密;主动,整体利益导向项目管理方式研发内部项目小组跨职能、跨组织团队、虚拟团队等创新的目标完成上级任务,被动创新第八讲 创意产生阶段的创新过程管理n创新可以帮助企业长久发展,而创意是企业创新的养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创意的产生,同时通过各种努力来推动创新过程。 (一)模糊前端的界定和特征 n产品创新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模糊前端阶段、新产品开发阶段和商业化阶段n定义:产品创新过程中,在正式的和结构化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之前的活动。 n在模糊前端阶段,组织形成产品概念并决定是否投入资源来开发它。产品战略开始形成并在业务单元内展开交流,机会得以识别和评估,并进行概念生成、产品定义、项目计划和最初的执行研究。 模糊前端阶段的特征 n1、具有高获利性的构想来源并不明确。有事实基础的个案研究较少,构想形成的环境不能确定。n2、缺乏获利性的构想。不凡的构想才能填补营收差距,更有效的阶段分界可以增加产能。n3、前置作业的难解谜团。责任归属于职权界定不清晰,阶段分界的流程导向不清楚。n4、成功率低。许多好机会被扼杀,有害无益的机会却保留。(二)管理模糊前端的目的n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意的产生是新产品开发的最初动力,而模糊前端以创意产生为标志。n模糊前端的执行效果成为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它的有效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新产品开发的绩效,而且能够节省30%的新产品开发时间。 模糊前端是可以带来时间节约的一种未被使用的资源。 n(1)压缩模糊前端的时间可以赢得速度n(2)压缩模糊前端的时间,可以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 (三)模糊前端的基本要素n模糊前端包括:¨机会识别¨机会分析¨创意的产生和丰富¨创意的选择¨概念和技术发展第九讲 新产品开发阶段的创新过程管理(一)阶段门方法简介n阶段门流程由Robert G. Cooper提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新产品开发工具之一。 n阶段门方法是一张新产品开发的路线图,指导一个新产品项目从创意的产生到产品上市的全过程,它是一张管理新产品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与效力的蓝图。它将创新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并行的跨部门活动。在获得批准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负责该阶段的团队必须成功地完成该阶段内预定的所有相关活动。 阶段门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 n1、方法的跨部门性 n2、市场营销和制造是产品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n3、决策或门的跨部门性 n4、阶段门方法具有全面性,且其产出是市场导向的 (二)阶段门方法的基本要素n阶段与门是阶段门方法的基本构成要素。 n1、阶段n阶段是各项活动发生的地方。 n在每个阶段,项目团队通过完成关键任务搜集必要的信息,推动项目进入下一决策点(门),每一个阶段都是跨职能部门的,没有纯粹的研发阶段或市场营销阶段,每一阶段的一系列活动均在项目领导者的带领下由各部门员工一起共同完成。n(1)范围界定。快速调研与项目概述。n(2)构建业务项目。通过预先调查,构建业务项目,包括一个定义好的产品、一份业务的合理性证明以及下一阶段工作的详细计划。n(3)开发。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还包括制造(或实施)过程的确定,以及市场投放及运作计划、下一阶段测试计划的制定。n(4)测试与验证。新产品的检验,包括新产品的市场情况与生产情况。n(5)投产。产品的完全商业化开始全面生产、商业化投放及销售。2、门n在每个阶段之前关于项目继续/终止的决策点就是门。n有效的决策点是新产品流程成功的关键。n(1)门是一个质量控制点:项目是否按质实施?n(2)门还是一个继续/终止以及优先次序的决策点。n(3)门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必经之路,是自愿分配的地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层领导举行门会议决定项目团队必须的资源如何分配,他们被称为“守门员”。每一道门都有通用的形式n(1)应交付成果。这是门评审过程的输入是项目领导和团队交付给评审会议的东西。它们是前一阶段活动的成果,按照每一个阶段应交付成果的标准列表准备。n(2)标准。为做出继续或终止决策和优先次序决策,在进行项目评审时所问的问题和衡量标准。n(3)输出。门评审的结果一个决策(继续/终止/重新开始)。 第十讲 研究与开发的创新过程管理n研究与开发的演进代表着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所起的重大作用。研发管理的目的是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并实现研发的经济效益,它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第一代研发(直觉型)n第一代研发管理没有明显的战略目的,研发与当前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研发活动主要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主导,企业高层不参与研发的相关决策。 n此阶段的研发对于企业无关紧要,企业对研发支出采取成本控制方式,因此研发部门必须每年主动向企业争取部门预算。 第一代研发管理是一种初级的管理活动,还属于组织内的特殊活动,是一种额外性的尝试行为,但是有时这种不受体制内限制的研发活动也能产生惊人的成果。 (二)第二代研发(系统型) n这一阶段中,研发与业务逐渐联结起来,但研发部门只是被动地配合业务部门的需求。组织分工仍为职能性的,但是与业务目标相关的研发项目开始采用矩阵式管理方式。 n企业已经将研发纳入营运活动,但是研发活动仍以配合公司经营方针为主,研发成果也没有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而研发部门仍是组织内的职能部门。 (三)第三代研发(战略与目标型)n研发活动被纳入组织的整体战略架构中,因此,研发活动有比较明确的战略目的,研发与企业发展开始密切相关。技术创新成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采取跨部门的矩阵式组织来从事创新活动。 n研发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关系密切,技术创新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研发部门地位与日俱增,对研发的投入加大,研发成果的绩效评估也更加重视。 企业的营运仍然是市场导向和竞争导向,研发投入需要根据项目的经济效益、潜在风险等因素决定。在这一阶段,研发、生产、营销等部门地位平等,根据它们各自对组织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来实现企业内有限资源的配置。 (四)第四代研发(创新型)n将技术创新视为创造战略性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并将研发管理提升到经营战略的核心层次是第四代研发管理的基本精神。 n在管理方面,它仍大部分沿袭第三代研发管理的做法,但是它们在对待技术创新战略的态度上有明显差别。 n第四代研发管理更加关注未来市场发展所需的技术,而且具有不连续创新的性质。提升未来市场与未来技术的清晰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战略,建构创新导向的组织制度,以降低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是第四代研发管理的重要目标。n第四代研发管理的特色可以归纳如下:n1、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议题。n2、技术创新主导企业的经营战略方向。n3、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投资被视为战略性的知识资产。n4、以破坏性创新改变竞争方式与经营模式。n5、以战略联盟来推动技术创新。n6、建构全球研发网络。第十一讲 创新的界面管理n关于创新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即界面管理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创新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一)创新过程中各部门的互动和协同 如果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只重视互动(如各种会议、文档化的信息交流、相互抄送报表等),而不重视相互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无法获得较好的创新绩效。 创新过程中各部门互动与合作的异同互动 n合作关系交易持续性的结构正式的 非正式的部门独立的 相互依赖的环境竞争性的 合作性的 机制沟通共享愿景衡量尺度 单位交易成本 机会获取跨职能协同的三种类型互动 合作跨职能协调正式会议 共同的目标 跨职能团队响应顾客需求备忘录协同工作 实现跨职能整合交流报告 相同的愿景 所有职能都为了实现顾客价值抄送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