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基础精选PPT.ppt
关于肿瘤学基础第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流行病学 定义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探讨恶性肿瘤在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和条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恶性肿瘤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掌握恶性肿瘤在不同人群、时间和地区的发病或死亡情况和分布规律阐明恶性肿瘤流行的影响因素,探索其发病机制指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措施第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流行病学 常用指标肿瘤的流行病学指标常以 10 万作为分母发病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某一人群内某一肿瘤新发病例数死亡率死亡率某年某地区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该地区同年平均人口数,可按癌种、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分别计算,称死亡专率死亡率在我国当前流行病学研究中仍为一重要指标。在国际上由于肿瘤诊断水平提高,治疗方法改进,1/3 的恶性肿瘤已可以治愈,因此较少使用患病率患病率:现况调查中,由于难以分辨新老病例,因此只能计算某一时期或时点的患病率第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流行病学 中国常见肿瘤类型第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目录 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肿瘤的诊断肿瘤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估肿瘤的预防相关概念第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定义定义生物机体内的正常细胞在众多内因(包括遗传、内分泌失调和营养不良、紧张等等)和外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具有过度增殖的能力而形成的。这种异常增殖既不符合正常细胞的生长规律,也不符合生理需要。肿瘤的命名肿瘤的命名 普通命名法: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及良恶性征象而命名 良性肿瘤:组织来源+瘤(如纤维瘤、脂肪瘤等)恶性肿瘤:上皮组织组织来源+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等)间叶组织组织来源+肉瘤(如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特殊命名法:无规律,传统习惯或约定俗成 第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 肿瘤的分类(依组成细胞来源)上皮肿瘤:源自上皮组织的肿瘤,也称为癌间叶肿瘤:源自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血管内皮及其类似组织、类淋巴组织、造血细胞等组织的肿瘤,也称肉瘤混合肿瘤:超过一种以上的肿瘤细胞形态,源自于一个胚层畸胎瘤:超过一种以上的肿瘤细胞形态,源自于二或三个胚层 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结构1肿瘤的实质实质 即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决定肿瘤的性质和特征。根据实质来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及辨别肿瘤的良、恶性 与其起源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保留部分其起源组织的功能分化越高,形态功能和组织排列越接近正常组织2肿瘤的间质间质 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等构成。无特异性,起着营养和支持肿瘤实质的作用。肿瘤通过间质与机体发生联系。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细胞分化异常:缺乏同样来源的正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化成熟的过程被干扰出现偏差,或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逆向分化细胞增殖失控:一旦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形成,则其生长为自主性,肿瘤特征通过细胞分裂遗传给子代,生长相对不受机体限制,生长旺盛无止境(接触抑制丧失、密度依赖性抑制降低、贴壁依赖性生长丧失)侵袭性和转移性异质性:即同一个肿瘤中的细胞在形态、核型、生长速度、转移潜能、对化疗药物的耐药等各方面并不一致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第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n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大量的异常细胞(但分化良好)缓慢生长、包膜完好、不发生扩散的肿瘤良性肿瘤不浸润周围组织,因此可以相对容易地利用外科手术摘除恶性肿瘤由结构性异常细胞组成生长迅速,可浸润周围组织并发生转移恶性肿瘤浸润周围组织,因此较难利用外科手术摘除 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局部侵袭性、偶有转移性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1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分化n高分化癌 与正常组织相似,成熟度高,恶性度低 转移少,发展慢,预后良好 n低分化癌 与正常组织相差很大,成熟度差,恶性度高 转移多,发展快,预后差 对放疗、化疗较敏感,治疗时肿块较快的缩小或消失,但总的预后并不佳 n未分化癌 更差 肿瘤的病理分级n鉴定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效的预后及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GS:无法分级G1:分化良好(高分化,低度恶性)G2:中等分化(中分化,中毒恶性)G3:较差分化(低分化,高度恶性)G4:未分化nGrades 3 和 4 在某些情形下可以合并成“G3-4 分化不良或未分化”n分级越高,预后越差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1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发生发展五阶段肿瘤发生发展五阶段癌前阶段:细胞已发生一定改变,但仍然不是癌,可以双向发展;原位癌(一般称为0期):细胞刚刚发生恶变(例如上皮层);浸润癌(一般用T代表):细胞已由发生的部位向深处(如黏膜下)浸润;局部或浸润性淋巴结转移(一般用N代表):细胞由发生的组织沿淋巴管转 移到淋巴结;远处播散(一般用M代表):指肿瘤细胞随血流转移到远处器官。第1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生长方式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膨胀性生长第1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侵袭与转移 直接蔓延: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血管、淋巴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邻近器官,并继续生长。转移: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浸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到达到他处并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性质相同的新肿瘤的过程。第1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转移途径 血道转移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肝癌、肺癌和绒癌也易经血道转移。血道转移最常见侵及的是肺,其次是肝。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引流到邻近淋巴结形成转移癌,再经输出淋巴管到过另一组淋巴结形成转移癌。种植性转移种植性转移:体腔内脏器官恶性肿瘤的细胞侵入浆膜时,瘤细胞脱落像播种一样,散落在器官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第1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目录 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肿瘤的诊断肿瘤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估肿瘤的预防相关概念第1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归根到底是一种基因病基因病,它是指细胞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肿瘤的发生机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DNA 的损伤与修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病毒细胞增殖与肿瘤生长细胞死亡血管生成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肿瘤与免疫肿瘤干细胞学说无限复制潜能组织侵袭与转移持续血管生成对抑制生长的信号不敏感生长信号自给自足逃避凋亡导致恶性肿瘤生长的6大获得性特征第1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进展及播散癌症的发生:始于一个疯狂的细胞 调控途径调控途径调控途径调控途径相关基因: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DNA修复,环境因素:烟草,酒精,病毒,放射线,遗传性基因突变基因损伤基因损伤-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基因变异的进行性聚积(恶性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恶性细胞恶性肿瘤恶性克隆正常细胞第1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癌症发生:(一)发育异常发育异常的细胞发育异常的细胞正常细胞正常细胞低恶变低恶变高恶变高恶变第1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癌症发生:(二)癌性转化正常细胞生长分裂正常细胞生长分裂正常子细胞正常子细胞正常细胞分裂正常细胞分裂异常细胞生异常细胞生长分裂长分裂癌性转化癌性转化癌症发生癌症发生开始形成开始形成肿瘤肿瘤第2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癌症发生:(三)肿瘤进展肿瘤细胞群的演变肿瘤细胞群的演变生长更加迅速细胞数量和肿瘤肿块大小增加更易于突变新血管形成新血管形成:关键步骤 提供营养,使肿瘤存活 肿瘤转移通道 分泌蛋白酶第2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癌症发生:(四)侵袭分泌酶的肿瘤细胞分泌酶的肿瘤细胞突破粘附蛋白侵入邻近组织进入循环继续增殖被转运到全身各处,生成次级肿瘤第2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癌症发生:(五)转移要完成转移,癌细胞必须:与肿瘤分离,并进入血管与肿瘤分离,并进入血管从血管中出来,进入其他器官从血管中出来,进入其他器官第2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 瘤 的 转 移局部浸润局部浸润局部扩散局部扩散远处播散远处播散恶性细胞恶性细胞生长生长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转移到淋转移到淋巴结巴结原发肿瘤原发肿瘤从原发灶从原发灶转移而来转移而来的肿瘤的肿瘤原发肿瘤原发肿瘤第2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25一万亿个细胞细胞数(对数)一个细胞一公斤肿瘤临床不易察觉的肿块临床可诊断的最小肿块临床容易检测到的肿块致命的细胞数量时 间肿瘤生长速度(Gompertzian 曲线)-对数速度10121010108106104102100肿瘤的生长1cm 3肿块第2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n肿瘤的发生是经过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外因)和内部因素。目前认为引起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中,85以上是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环境因素,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环境致病因素累积暴露的结果n环境因素(外部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化学致癌物物理致癌物生物因素致癌n内部因素遗传内分泌免疫状态社会心理第2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生活方式,化学,物理,生物内部因素遗传,内分泌,免疫,社会心理诱发因素保护因素肿瘤发生第2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外部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吸烟饮酒吸烟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是口腔、咽、喉、肺、食管、膀胱、胰腺、肝、肾等部位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据 WHO 估计,16 的恶性肿瘤可归因于烟草,其中 71 的肺癌和 59 的喉癌死亡可归因于烟草吸烟危害程度与开始吸烟早、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家,成年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达 67.0%和 4.1%,被动吸烟率高达 53.5%,吸烟是我国癌症最大危险因素饮酒与口腔、咽、喉、食管、大肠的恶性肿瘤发生有明显关系,且呈剂量相关性。还有研究证实饮酒增加乳腺癌风险第2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外部危险因素 化学、物理、生物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肺癌(石棉、砷、氯甲醚)、白血病(苯)、膀胱癌(联苯胺)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直接作用于体内细胞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经体内酶活化具有致癌作用促癌物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物理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电离辐射: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粉尘机械刺激生物致癌因素生物致癌因素细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病毒:EB 病毒与鼻咽癌,乙肝病毒与肝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真菌寄生虫:血吸虫病与膀胱癌第2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内部危险因素 遗传目前认为,环境因素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个人的遗传特征决定肿瘤的易感性个人的遗传特征决定肿瘤的易感性散发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易感基因多态性与常见的一些散发性肿瘤的风险密切相关(如单核苷酸多态性等)遗传性家族性肿瘤综合症遗传性家族性肿瘤综合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发病年龄早、常有多个原发癌,常伴有其他异常(畸形、功能低下等)能在体细胞中检测出基因的异常遗传性肿瘤在整个肿瘤发病率中占极少比例,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因素和个体遗传易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3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目录 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肿瘤的诊断肿瘤的诊断肿瘤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估肿瘤的预防相关概念第3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分子标志物诊断影像学/内窥镜诊断临床诊断临床分期与评估第3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n组织学诊断(石蜡切片、冷冻切片)要真正确立诊断并分辨出肿瘤为良性或恶性,必须靠病理检查,尤其是组织切片检查大体标本:手术切除组织活检标本:门诊手术切取活检、切除活检,内窥镜活检n细胞学诊断脱落细胞学:痰液、尿液、阴道液、乳头分泌物、子宫颈刮片、食管拉网涂片、胸腹水、心包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术中腹盆腔冲洗液穿刺细胞学:细针(直径1mm)刺入肿瘤实体内吸取细胞涂片的方法,对体表可扪及的肿瘤可直接穿刺(淋巴结、甲状腺、唾液腺、乳腺、前列腺、肢体肿块),深部脏器肿瘤可在影像学协助下穿刺(肝、脾、纵隔、肺、乳腺、脑)细胞学诊断优点:方法简单,容易取得标本,病人伤害小缺点:取材少,缺乏组织结构,精确性不及组织学诊断。目前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及可疑病灶的筛检.当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或疑似癌细胞之细胞时,应尽速安排组织切片检查以进一步确认第3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分子标志物诊断n 肿瘤生物标志物(biomarker)诊断性治疗性预测性预后性n理想的诊断性肿瘤标志物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与肿瘤的转移、恶性程度有关与肿瘤大小有关半衰期短,有效治疗后很快下降,较快反映疗效情况存在于体液中,易于检测第3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分子标志物诊断n常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极其应用范围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相关器官与主要应用范围相关器官与主要应用范围甲胎蛋白 AFP肝癌和精原细胞瘤CA125卵巢癌CA199胰腺癌CA724胃癌CA153乳腺癌降钙素甲状腺髓样癌人癌胚抗原 CEA结直肠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非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细胞癌、卵黄囊肿瘤)、精原细胞瘤雌激素受体 E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孕激素受体 P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前列腺癌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鳞状细胞癌(食管癌、肺癌、膀胱癌、子宫颈癌)组织多肽性抗原 TPA多种肿瘤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第3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影像学/内窥镜诊断n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平扫增强扫描: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特殊扫描:薄层扫描(5mm),重叠扫描,靶扫描,高分辨率扫描螺旋 CTn磁共振成像(MRI)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受到射频脉冲后的磁共振进行信号接受、处理成像优势:无电离辐射,安全无创,对脑和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n核医学(SPECT,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ECT。其反映脏器代谢和功能状态,动态显像,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但空间分辨率较差nPET-CT:是将PET(功能代谢显像)、CT(解剖结构显像)两个技术相融合,由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而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n内窥镜检查:食管镜、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膀胱镜、腹腔镜等。第3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临床诊断n询问病史n体格检查n常规检查n影像学/内镜检查n分子/免疫学检查n病理检查n诊断性手术n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的临床诊断是临床医生综合多方面的分析过程,是实施合理医疗和治疗成功的基础第3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临床诊断n询问病史: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n体格检查局部表现:肿块、阻塞、压迫、局部破坏、疼痛、病理性分泌物、溃疡全身表现:恶病质(发热、进行性消瘦、贫血、乏力)、黄疸肿瘤伴随综合征,约有15的晚期肿瘤患者可出现。除了肿瘤原发和或转移引起的临床表现外,由肿瘤产生的异常生物活性物质引起患者的全身临床表现的统称,也称“副瘤综合征”皮肤与结缔组织:瘙痒、黑棘皮病、皮肌炎、葡行性回状红斑、带状疱疹肺源性骨关节增生神经系统:多发性肌炎、周围神经炎、肌无力综合征心血管: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内分泌代谢:皮质醇增多症、高钙血症、低血糖症、高血糖症、低钠血症、类癌综合征血液系统:慢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纤维蛋白溶解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第3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临床诊断n常规检查血(白血病)尿(泌尿系肿瘤、妇科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大便(胃肠道出血)n影像学/内窥镜检查X线摄片、CT、MRI、超声、SPECT、PET食管镜、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膀胱镜、腹腔镜n分子/免疫学检查:肿瘤标志物n诊断性手术:对于内脏肿块,使用目前可以应用的各种方法诊断后仍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同时疑有肿瘤可能,为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考虑诊断性手术,也可同时做肿瘤切除第3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临床分期n对患者采取前述的各种检查方法,一旦确诊为恶性肿瘤,在制订治疗方案之前,必需准确的估计肿瘤扩展范围,即进行临床分期n肿瘤临床分期的意义根据分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客观的评估疗效,正确的判断预后比较各种治疗方法,促进经验交流n通用的肿瘤临床分期为 UICC 的 TNM 治疗前临床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常规所说的TNM分期)手术后的病理分期(又称为pTMN)n基本原则:定妥T,N,M和/或pT,pN,pM的类别后,再将它们组合成期别 n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有什么关系与不同?病理分级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反映患者患恶性肿瘤的早晚、对患者造成危害的程度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作出正确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估计患者的预后第4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TNM分期nT(肿瘤大小)TX(原发肿瘤无法估计)TO(无原发肿瘤的证据)Tis(原位癌)T1(小肿瘤)T2,T3(中等大小的肿瘤)T4(大肿瘤)nN:指有或无 区域淋巴结转移NX(局部淋巴结未检出)NO(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N2、N3(表示累及的局部淋巴结数目逐渐增多)nM:指有或无远处转移MX(无法估计是否存在远隔转移)MO(未发现远隔转移)M1(存在远隔转移)第4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诊断 临床评估(体力状态评分)ECOG(WHO)ECOG(WHO)评分评分评分评分KarnofskyKarnofsky正常活动0100正常、无症状和体征有症状,但几乎完全可自由行动190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80勉强可进行正常生活,有一些症状或体征70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活动或工作有时卧床,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260偶尔需要扶助,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50常需人帮助或医疗护理需要卧床,卧床时间白天超过50340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护理和帮助30生活严重不能自理,须住院,但无死亡危险卧床不起420危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10病危,临近死亡死亡50死亡第4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目录 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肿瘤的诊断肿瘤的治疗肿瘤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估肿瘤的预防相关概念第4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44肿瘤的治疗治疗目标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疗效评估第4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治疗目标 治愈杀灭所有肿瘤细胞恢复正常健康尽快并尽量减少损伤的情况下,达成功能治愈缓解/姑息减少肿瘤的生长减轻疼痛或其他症状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第4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46肿瘤的治疗治疗原则良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尤其交界性肿瘤必须切除,否则极易复发或恶性变。恶性肿瘤:拟定综合治疗方案,在控制原发病灶后,进行转移灶的治疗。恶性肿瘤第一次治疗的正确与否对预后有密切关系。I期:手术为主。II期:局部治疗为主,原发肿瘤切除或放疗,并必须包括转移灶的治疗,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III期: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IV期:有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第4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47肿瘤的治疗综合治疗定义: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肿瘤的综合治疗不是手术、化疗、放疗、生物学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的个体化治疗集合体,是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需要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学科有效地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虽然综合治疗方案制定后不是一个机械不变的固定治疗模式,在具体诊治过程中可能会随着诊断的逐步完善和疗效的差异等予以适当调整,如术前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能会根据手术情况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予以适当调整,但每次治疗方案的调整都应有科学依据。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局部处理与全身治疗并重;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不断求证更新;成本与效果并重第4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48治疗相关综合症 造血生长因子(CSF)镇吐药 化疗保护剂肿瘤的治疗治疗方法抗肿瘤治疗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放疗放疗化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生免疫治疗及生物治疗物治疗相关治疗和对症治疗肿瘤相关症状 镇痛药物 双膦酸类药物第4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外科手术n地位:最早用于治疗肿瘤的手段,治疗绝大多数实体肿瘤的首选方法和唯一根治机会,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n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良性肿瘤:完整切除肿瘤,防止局部复发恶性肿瘤明确诊断合理制订综合治疗计划(与放疗、化疗、放化疗、靶向治疗的结合)合理选择术式防止医源性播散(不切割、整块切除、无瘤操作)不切割原则:手术中不直接切割癌肿组织,由四周向中央解剖,一切操作均 应在远离癌肿的正常组织中进行。整块切除原则:将原发病灶和所属区域淋巴结作连续性的整块切除,而不应将其分别切除。无瘤技术原则:无瘤技术的目的是,防止手术过程中肿瘤的种植和转移。其主要内容为:手术中的任何操作均不接触肿瘤本身,包括局部的转移病灶。记录及术后随访第4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外科手术的类型n根治手术: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并应用不接触技术,阻隔肿瘤细胞沾污或扩散,结扎回流静脉等措施n扩大根治术:在原根治范围基础上,适当切除附近器官及区域淋巴结n对症手术或姑息手术:以手术解除或减轻症状n辅助性手术:为了配合其它治疗,需要作辅助性手术n重建与康复手术:为了提高肿瘤病者的生存质量,重建和康复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n预防性手术:对于那些有潜在恶性趋向的疾病和癌前病变,作相应的切除术,以期防止癌症发生n远处转移癌切除术:远处转移癌属于晚期癌瘤,难以手术治愈,但临床上确有部分转移癌患者手术后获得长期生存,故此对转移癌手术不能一概否定。孤立性肺、肝、脑、骨转移,施行切除术后获得良好效果n复发性癌瘤切除术:复发性癌瘤治疗效果也很差,但配合其它学科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疗效。n减瘤手术:当肿瘤体积较大,单靠手术无法根治的恶性肿瘤,作大部切除,术后继以其他非手术治疗,诸如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以控制残留的肿瘤细胞,称为减瘤手术第5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放射治疗n放射治疗的原理n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的总称,包括带电粒子(粒子、粒子、质子、重离子等)和非带电粒子(X线、射线、中子射线等)n电离辐射入射到人体细胞,与细胞内尤其是 DNA 分子的核外电子或原子核发生碰撞作用,或通过产生次级粒子,导致 DNA 结构的破坏n放疗敏感的肿瘤生殖系统肿瘤淋巴瘤鼻咽癌头面部、皮肤鳞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软组织和骨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第5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放射治疗n放疗的类型根治性放疗放疗作为首选(头面部皮肤癌、鼻咽癌、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头颈部肿瘤、喉癌、精原细胞瘤、乳腺癌、淋巴瘤、食管癌、肺癌等)姑息性放疗n放疗的副作用急性:放疗开始后数天 1 周(细胞死亡、组织水肿炎症);迟发性:放疗后23 个月(间质纤维化)全身反应:乏力、疲倦、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骨髓轻度抑制局部反应:放射损伤皮肤(红斑、脱皮、退行性变等)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肝病等第5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化学治疗n化疗的目标治愈肿瘤延缓肿瘤转移减轻症状尽量减少毒副反应n化疗的应用作为主要治疗:单用或联合用药辅助化疗:恶性肿瘤局部手术或放疗后应用的化疗,目的在于尽量杀死可能残存的癌细胞,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新辅助化疗:恶性肿瘤局部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化疗,目的在于缩小肿瘤,为后期局部治疗提供便利或更多的机会n化疗可根治的肿瘤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精原细胞瘤、恶性淋巴瘤、儿童急性白血病、横纹肌肉瘤、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n术后辅助化疗能治愈的肿瘤乳腺癌n化疗可延长生存期的晚期肿瘤可明显延长生存期,缓解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晚期乳腺癌第5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化疗的原理n化疗的原理阻碍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干扰 DNA 的合成(5FU、甲氨蝶呤、羟基脲、阿糖胞苷等)通过烷化作用与 DNA 交叉联结,破坏 DNA 的结构与功能(环磷酰胺、氮芥等)干扰转录过程,阻碍 RNA 合成(多柔比星、放线菌素D等)抑制拓扑异构酶,影响 DNA 合成,引起 DNA 断链(依托泊苷、喜树碱类等)损伤纺锤体,使有丝分裂停滞(紫杉类、长春碱类)n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杀伤的特点一级动力学:单位剂量药物不是杀伤固定数量的细胞,而是杀伤固定比例的细胞大多数药物对快增殖细胞的作用强于慢增殖的细胞(对不同时相的杀灭程度不同)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周期进程有阻滞作用(可能会削弱药物的作用,但与对细胞周期特异性的杀伤作用是两个不同的独立概念)第5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化疗策略按细胞周期分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按来源和药理作用分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抗代谢药植物碱类其他(铂类、激素等)传统化疗药物的基本作用机理:细胞毒/抗细胞增殖作用化化疗疗药药物物的的分分类类n化疗的原则和策略联合化疗: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耐药性;选用不同机制、时相药物,防止毒性的叠加合适的剂量、时程、顺序和给药途径不同化疗周期的合理安排:序贯、交替、维持、巩固个体化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及脏器功能以确定药物的用量,兼顾其既往化疗有效性、不良反应等各个方面因素化疗剂量主要根据患者的公斤/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也有认为根据药物代谢曲线所覆盖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更合理化疗过程中,应依据药物的毒性反应程度和疗效调整剂量强度第5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化疗联合化疗策略效益 不同的作用机制 无不良反应的累加 不同抗药性机制疗效安全性第5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化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n适应症化疗敏感肿瘤的首选治疗术前或放疗前化疗能提高治愈率的肿瘤(新辅助)需要术后辅助化疗提高愈率的肿瘤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者的姑息性化疗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局部化疗的肿瘤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颅内压增高者,需要急症化疗减轻症状n禁忌症一般情况很差(KPS评分2分),或有衰竭、高热、严重恶液质状态者肝、肾、肺和心血管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白细胞低于 3.5109/L 或血小板低于 80109/L 者或严重贫血未被纠正者n停药指征血象下降:白细胞低至 3.5109/L 或血小板低至 8109/L呕吐频繁影响电解质平衡;腹泻超过5次/日或有血性腹泻发热超过 38以上(除外由肿瘤引起的发热)出现重要脏器的毒性,如心肌损害、药物性肝炎、肾炎或膀胱炎、消化道出血、穿孔、化学性肺炎或肺纤维化第5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化疗主要副作用及处理分类方式类别内容按时间急性用药后12周内的毒副作用亚急性用药后2周至3个月的毒副作用慢性超过3个月的毒副作用按转归可逆性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毒性消失,机体可恢复正常不可逆性毒性发生后持续存在,机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按后果致死性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可能导致死亡非致死性停药或经对症治疗后能够恢复的各种毒性反应按系统血液毒性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消化道毒性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心脏毒性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功能异常肺毒性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肝、肾毒性肝、肾功能不同程度损害神经毒性末梢和中枢神经毒性粘膜损害口腔粘膜炎或溃疡、食管炎、出血性膀胱炎过敏症状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荨麻疹、心动过速第5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化疗主要副作用及处理n消化系统毒性恶心呕吐:7080%患者会发生。急性(预防性应用止吐药)、迟发性(发生后予对症治疗)、预期性(抗焦虑/抑郁药)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约 40%,化疗后 12 周发生,可自行修复腹泻:5-FU、伊立替康常见,发生率可达 5080%n 骨髓抑制大多数化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因子n心脏毒性蒽环类、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紫杉类与累积剂量有关(蒽环类)n神经毒性中枢神经毒性(非细菌性脑膜炎、慢性进展偏瘫、失语、痴呆等)外周神经炎:紫杉类、铂类、长春碱类n皮肤毒性手足综合征:机制尚不明确,停药可缓解脱发n肾和膀胱毒性顺铂n肝毒性肝细胞损伤坏死、肝纤维化、静脉闭塞肝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或慎用肝损害药物n肺毒性间质性肺炎无标准疗法,及时停药可缓解第5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内分泌治疗n基本原理消除激素依赖的肿瘤细胞的激素刺激缩小肿瘤大小,且毒副作用相对较轻减轻肿瘤相关的症状n主要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泌尿系统肿瘤部分血液学肿瘤用于水肿、炎性反应、纳差/肿瘤引起的恶液质(如:甲孕酮)n有关药物雌激素:乙烯雌酚、乙炔雌二醇孕激素:甲孕酮、甲地孕酮雄激素:睾酮、氟烃甲基睾丸素、睾内酯激素拮抗剂:三苯氧胺皮质类固醇:强的松肾上腺抑制剂:氨基苯乙呱啶酮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亮丙瑞林、戈瑞舍林、曲普瑞林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第6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介入治疗n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n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n超声引导经皮肝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n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n经导管减压术n经皮肿瘤消融术第61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靶向治疗n原理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地与肿瘤的不同特异性位点(发生发展过程得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靶标)发生作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模式n靶向治疗的主要类型与信号转导相关的酶抑制剂(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索拉非尼)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单克隆抗体(帕尼单抗、西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作用于细胞周期的药物(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有丝分裂 Aurora 激酶抑制剂)其他(蛋白激酶 C 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第62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63第63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生物治疗n概念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范畴尚不完全统一,NCI的定义是:生物治疗即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肿瘤或减轻肿瘤治疗的相关副作用n生物治疗的主要类型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疫苗(肿瘤细胞灭活疫苗、树突细胞疫苗、肿瘤多肽疫苗、独特型疫苗)过继性免疫治疗(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干扰素、白介素2、重组白喉毒素/IL2融合蛋白、CTLA-4 单抗)第64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基因治疗n概念基因治疗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载体系统,二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载体中的治疗性基因活转基因。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包括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两类,由于生物安全性和转移技术的问题,目前仅限于体细胞n目的基因靶向肿瘤细胞的基因(具有杀伤细胞活、促进凋亡作用,或可改变肿瘤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基因)靶向免疫系统的基因(细胞因子的基因)靶向肿瘤血管的基因(内皮抑素基因)靶向正常细胞的基因(保护正常细胞免受化疗毒性的耐药基因)n基因转移技术体外转移体内转移n受体细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干细胞n常用载体病毒载体(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慢病毒)非病毒载体(裸 DNA、脂质体、阳离子多聚物、siRNA 和RNA 干扰)第65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治疗 中医治疗和支持治疗n中医局部治疗手术膏药、敷贴、熏蒸n中医整体治疗辨证论治n临床应用晚期肿瘤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n肿瘤支持治疗止痛药止吐药止泻药抗抑郁/焦虑药输血/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刺激因子营养心理咨询第66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目录 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肿瘤的诊断肿瘤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估肿瘤的疗效评估肿瘤的预防相关概念第67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肿瘤的疗效评估:RECIST 1.0标准 n1999 年美国 ASCO 会议首次介绍 RECIST 1.0n2009 年颁布新版 RECIST 1.1,具有循证性,以文献为基础,但仍以基于肿瘤的解剖成像为基础n可测量病灶(至少需具有一个可测量病灶)用常规技术,病灶直径长度20mm或螺旋CT 10mm的可精确测量的病灶n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它病变(包括小病灶即常规技术长径 20mm或螺旋CT 10mm)包括骨病灶、脑膜病变、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炎症乳腺癌、皮肤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和囊性病灶n测量方法CT/MRI:胸腹盆腔用10mm,螺旋CT用5mm层面连续扫描,目前最好并可重复随诊表浅病灶照片、内窥镜、超声等:应用限制较多第68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RECIST 1.0标准:基线评价n初估肿瘤的总负荷及可以测量的病变一般把能测量到最长直径并能长期追踪及测量评估的肿瘤,作为目标/靶病变其它的肿瘤称为非目标/靶病变,可记录不必测量,但其存在或消失,都应有记载n可测量的目标病灶n至少有一个目标病变应代表所有累及的器官,每个脏器最多 5 个标的病变,全部病灶总数最多 10个所有目标病灶最长直径加在一起作为有效缓解的基线n非目标病灶所有其它病灶,不需测量的病灶在随诊期注意其存在或消失记录存在或消失第69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RECIST 1.0标准:疗效评估n目标病变:所有追踪的肿瘤,需测量并必须归纳分类在:CR:肿瘤完全消失或无新的肿瘤出现,肿瘤指标下降到正常,在四星期内不变PR:单一或数个最长直径总数减少 30%,并维持四星期之久SD:肿瘤有缩小,但没到PR程度;肿瘤长大,还没到PD程度PD:单一或数个肿瘤最长直径总数增加 20%,或有新的肿瘤出现n非目标病变肿瘤可作参考,但不列入主要肿瘤的计算内CR:所有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正常,并维持四星期之久SD:1 个或多个病灶和/或标志物异常PD:1 个多个新病灶或/和非目标病灶进展n疗效确认肿瘤评价频率:每 2 周期(68周)在首次评价 CR/PR 者至少4周后复核SD者疗后 68 周至少有 1 次SD第70页,讲稿共85张,创作于星期三RECIST 1.0 与 1.1的主要区别RECIST 1.0RECIST 1.1理由理由最小可测量病灶的大小CT:螺旋 10 mm,非螺旋 20 mm;临床:20 mm;淋巴结未提及CT 10 mm,删除了关于螺旋 CT 的说法;临床10mm(必需用测量仪器);淋巴结CT:短径15mm为目标病灶,10-15mm为非目标病灶,10mm为非病理性淋巴结大部分扫描采取的厚度 20%或新病灶出现CR 的淋巴结必需短径 20%,且绝对值 5mm,或新病灶出现与正常淋巴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