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对初中“反例教学”的认识.doc
-
资源ID:43130823
资源大小:43.5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对初中“反例教学”的认识.doc
对初中“反例教学的认识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需要有严格的证明过程;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否认例证反例。反例是符合命题条件,但与命题结论不符的例子。本文就“反例教学现在在初中阶段所处的地位、“反例教学的作用和获得反例的方法这三方面谈一些看法。一、“反例教学在初中阶段所处的地位在初中阶段“反例教学常常被无视。教师在讲课时,为了说明命题是错误的,常常能变魔术般举出很多非常简洁、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反例。学生感到教师确实高明,非常佩服。但反例是怎么得到的,教师很少分析甚至不作分析。即使分析,也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根据反例的定义,去寻找符合条件,但与结论不相符的例子。至于思考时,可从什么地方切入,常利用怎样的一些思维方法,就不再作具体分析了。接下去会不会自己获得反例,要看学生个人所下的功夫和悟性了。所以很多学生一直到初中毕业也不能独立去获得反例。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应试。前些年,中考时直接用到反例的,常常是选择题中的命题判断。由于一些常见的假命题平时的练习都做过,再在教学时间比拟紧的情况下抽出很多精力来深入的进行“反例教学,实在“不合算。另外,反例的获得在教学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其一,获得反例和获得证明一样,需要一步一步的推理才能得到,而不是凭空可以获得的。其二,一个假命题的反例往往有好多个,不像真命题的证明那样目标明确。其三,获得反例的推理过程不像证明一样需要书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寻找反例过程中,到底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很难了解,也就不能及时指导学生改正其错误。由此,教师在讲反例时,往往只“授之于鱼,而不“授之于渔。二、“反例教学的作用首先,命题分真假,真的要证明;假的要举出反例。由此可见,“举反例和“证明有着同等的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命题的判断,往往是先考虑有没有反例。辩论时,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反例,常能一锤定音。其次,反例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问题,使你对所学的知识分析得更加清晰,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有定理“两条边及这两条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命题1。教师在强调全等的条件必须是“两边夹角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想:用两条边和一个角来证明三角形全等时,能不能“两边不夹角呢?这时,教师就会给出学生的猜测的反例。如图1,在ABC和ABD中,有AB=AB,AC=AD,B=B,但两个三角形显然不重合即不全等。通过这个反例,学生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定理。第三,反例不仅可以像上面一样否认错误的猜测,而且是进一步提出猜测的源泉。探究问题离不开猜测,错误的猜测用反例加以否认之后,再从寻找反例的切入点,对原有猜测加以修正,得出新的猜测、新的答案。如上面所举的反例,画出了两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ABC和ABD。那么什么时候只能画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呢?如果B不是上面所画的锐角,而是直角或钝角,那么情怳会怎样呢?如果B的对边比拟短,刚好是点A到B的另一边垂线段;或者对边特别长,比线段AB还长时,情况又会怎样呢?不难发现,对于上面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只能画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也就是说,添加了上面的条件,两个三角形就全等了。新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目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而探究、发现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学会利用反例去否认和修正错误的猜测、错误的研究方向,就可以少走许多歪路,大大的提高探究的效率。另外,获得反例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严格的逻辑推理。所以“反例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根底。由此可见,“反例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拓宽学生的思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更加全面的去思考一个问题。这与“反例教学在初中阶段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符的。三、获得反例的方法上面已经提到,反例不是仅凭“小聪明就可以得到的。它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逻辑推理才能获得。所以要顺利的获得反例,首先要有扎实的根底知识。仅有根底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本文把寻找反例的思路按着手点不同分成两种:一是从命题的题设入手研究;二是从命题的结论开始寻找。在具体探寻反例的过程中,离不开研究数学的一些根本方法:实验、特殊化、运动变化等。下面就举一个例子从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谈谈获得反例的思维过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会遇上这样一个假命题:有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命题2。怎样去寻找它的反例呢?很多同学在寻找反例时,一般都从条件入手:试着去画一个满足条件,但非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可是都没有成功。如图2,画一个四边形ABCD,使A=C,但是否能使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不能确定。其实这个图形离我们要举的反例已经相距不远了。接下去,将四边形ABCD的一边CD或BC作适当的平移,使它与对边相等。然后对这个反例再反思一下,会有这样的疑惑:经过平移使对边相等后,是否能确保图形还是四边形呢?是否有这样的情怳发生:只有当四边形的边CD平移到边AB的下方或一个端点在AB的下方时,才有CD=AB。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这里不具体分析。怎样可以使所举的反例既简洁又无懈可击呢?只要将原来的反例特殊化。把ABC固定为直角。如图3,这时对CD作上下平移,使CD=AB,点D就不会到点A下面。45°A90°这里从条件入手寻找反例,过程中用了特殊化的思想方法。特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添加条件。即在原有的上参加一些新的条件不与原条件矛盾,使一些不安的因素固定下来。这种思想方法在寻找反例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从结论着手寻找反例,指对命题的结论进行变换,使它不再有原命题的结论,但依旧有原命题的条件。如果上面的命题从结论着手来寻找反例会怎样呢?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接下去对这个平行四边形作变换,使它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但依旧有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这时就想到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可以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这里用旋转。将BCD绕点B旋转过一定角度,使点D落在边AD或AD的延长线上。如图4,BEF由BCD旋转而得,点D与AD边上的点F重合。这样,四边形ABEF中有A=E,AB=EF,但它不是平行四边形。至于旋转时点D能否落在边AD或AD的延长线上,与上文命题1在寻找反例时需要注意的情况相同。上面用两种方法得出命题2的反例时,都用到了图形的根本变换。可见,图形的变换在寻找反例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命题2,利用不同的方法还可以得出其它反例。然而不管运用什么方法获得反例,都需要经过一系列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严格的逻辑推理才能获得。所以,反例的教学永远是一个难点。新的世纪,学生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只有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才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反例在探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应当加强“反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