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2.试卷共12页。共计五道大题,48道小题3.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视为无效一、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B.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C. 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D.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在积累的基础上,调动头脑中已有知识,进行作答。本题中,A项,以,通“已”。B项,振,通“震”,震慑;C项,“倔”通“崛”,崛起。故选D。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与副张胜相知 向来B.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盾牌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自从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C项,洎:等到。故选C。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暗中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无附于秦 吝惜C.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达到D.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推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B项,爱:爱惜。故选B。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词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知我不降明 第三人称代词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第三人称代词C. 思厥先祖父 第三人称代词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第二人称代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解释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A项,“若”,应是第二人称,你。故选A。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B. 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C.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D.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A项,关于“绝不”的意思,古义:断绝供应,不给饮食。绝:断绝。今义: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B项,“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今义:认为;C项,“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智商;D项,“于是”,古义和今义都是: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故选D。6.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疲敝B.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假如C.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D.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A项,弊:通“敝”。困乏,疲惫。故选A。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B.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C.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繁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两个“至于”都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B项,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举:拿;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C项,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繁哉?与,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D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依靠,凭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因为。故选A。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A. 空以身膏草野B. 序八州而朝同列C.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中“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A项,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 滋润肥美。B项,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动用法,使朝拜。C项,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D项,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动用法,使灭亡。故选C。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函梁君臣之首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 外连衡而斗诸侯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 天下云集响应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二者用法相同。B项,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月:名词作状语,每月,二者用法相同;C项,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名词作动词,做窗子;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坚守大义,二者用法相同。D. 天下云集响应 ,云:名词作状语,像白云一样;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二者用法不同。故选D。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囊括四海之意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C. 却匈奴七百余里 以弱天下之民D.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囊括四海之意,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讲,二者用法相同。B项,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二者用法不同。C项,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用法,使变弱;二者用法相同。D项,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二者用法相同。故选B。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秦之所大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B.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C. 皆明智而忠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虚词的翻译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则秦之所大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两个“则”都是“这样”的意思;B项,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于:比;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于:在。二者不同。C项,皆明智而忠信,而:表并列;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表转折。二者不同。D.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之:助词,的;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者不同。故选A。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势弱于秦 其一人夜亡,告之B.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请其矢,盛以锦囊D. 抑本其成败之迹 别其官属常惠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虚词的翻译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其势弱于秦,其:代词,它的;其一人夜亡,告之,其:其中。二者不同。B项,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其:代词,这;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其:代常惠。二者不同。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一定; 请其矢,盛以锦囊,其:那;二者不同。D. 抑本其成败之迹;别其官属常惠等,两句中的“其”都是“他”的意思。故选D。13.关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盛以锦囊,负而前驱A.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关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虚词的翻译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中的“而”表修饰。A项,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表顺承; B项,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而:表顺承;C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而:表因果; D项,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表修饰。故选D。14.关于“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信 请其矢,盛以锦囊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以”,目的连词,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目的连词,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目的连词,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以”,介词,拿,用;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连词,才,终于;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以”,介词,因为;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信 ,“以”,介词,因为;请其矢,盛以锦囊,“以”,介词,拿,用;故选A。15.下列十个句子按照句式划分,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石 畔主背亲,降虏于蛮夷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十个句子按照句式划分,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中,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石 ,为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为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被动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句;故选C。二、背默(本大题共20分)(一)课内诗文背默(共15小题,共15分)16.补写出空缺部分。(1)及至始皇,_,振长策而御宇内,_,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_,以为固。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而迁徙之徒也;_,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存亡之理,_或未易量。(6)呜呼!_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_ 。(7)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_,君臣相顾,_。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_,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_,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9)忧劳可以兴国, _,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10)春江潮水连海平,_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_, 汀上白沙看不见。(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_。(12)_,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_。(13)人生不相见,_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_。(1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_。十觞亦不醉子故意长。_ ,世事两茫茫。(15)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_ 。欲持一瓢酒 ,_。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答案】 (1). 奋六世之余烈 (2). 吞二周而亡诸侯 (3). 临不测之渊 (4).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5). 氓隶之人 (6). 才能不及中人 (7). 后秦击赵者再 (8).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0). 当与秦相较 (1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2).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3). 未见贼而士卒离散 (14). 不知所归 (15). 故方其盛也 (16). 数十伶人困之 (17). 逸豫可以亡身 (1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9). 海上明月共潮生 (20). 空里流霜不觉飞 (21). 人生代代无穷已 (22). 但见长江送流水 (23). 昨夜闲潭梦落花 (24). 落月摇情满江树 (25). 动如参与商 (26). 惊呼热中肠 (27). 一举累十觞 (28). 明日隔山岳 (29). 归来煮白石 (30). 远慰风雨夕【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渊”“伶”“潭”“逸豫”“溺”“觞”“慰”,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二)世说新语背默 (共5小题,共5分)17.补写出空缺部分。(1)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_,唯有一郎 ,_,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2)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_,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_。”意色举止,不异于常。(3)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_,_。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4)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 _,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 _,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5)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_,以事君亲,故发,_!”【答案】 (1). 咸自矜持 (2). 在东床上坦腹卧 (3). 默然无言 (4). 小儿辈大破贼 (5). 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 (6). 治世之奸贼 (7). 人生贵得适意尔 (8). 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9). 丈夫提千兵入死地 (10). 不得复云为名【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矜”“腹”“贼”“羁”“提”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文言文阅 本大题共5小题 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觌(dí):相见1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C. 副师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D. 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这里是“又”的意思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彬慰安之,待以宾礼B. 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D. 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20. 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 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D. 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2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A.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 曹彬为官清正,对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赏识。C. 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 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22.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 有所防范的缘由和情感【答案】18. C 19. D 20. B 21. D22. “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用“大笑”来缓解自己不守诺言的尴尬。其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C项,预:提前,预先。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以”翻译为“用、凭借”; B项,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属于“所+动词”结构,把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 C项,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D项,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的时候”,后一个“之”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翻译为“得”,“哭得悲痛”。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B项,吾终拒之,是近名也。译为: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不当,其中,“近名”,是追求名声的意思。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原文无此意,属于望文生义;故选D。【22题详解】本文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解读文本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信息。本题中, 写道“美窃视彬微笑”,通过前文的内容可知:此处想表达的是潘美对曹彬的钦佩。因为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如原文: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意思是: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上亦大笑”, 其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原文有: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意思是: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此时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用“大笑”来缓解自己不守诺言的尴尬。【点睛】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觌:dí)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还是不接受。不久又说:“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早先,太祖掌管禁军,曹彬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会酒宴他也很少参与,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和他说:“我过去一直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磕头道歉说:“我作为周王室亲属,又忝列宫内职务,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多结交?”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下一天日,城池被攻破。又到了第二天,城池沦陷。李煜和他的臣子百余人到军门谢罪,曹彬安慰他,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请李煜进宫备办行装,曹彬率领几人在宫门外等候。左右私下对曹彬说:“李煜或许会有自杀。”曹彬笑着说:“李煜一向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能自杀。”李煜君臣,最终赖以保全。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咸平二年,曹彬病倒,皇帝驾临亲手为他调药,又赐给他一万两白金。六月去世,时年69岁。皇帝亲临大声痛哭。四古诗词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绮罗香·红叶张炎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注】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舣,停船靠岸。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2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B. “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C. “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D. “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24. 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B.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C.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D.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25. 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答案】23. C 24. A25. 年华迟暮。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解析】【2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C项,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不正确。“似花绕”“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红霞虽为断霞,无力回天,但红叶这一光彩表明了遗民们的丹心碧血,坚贞的气节。【2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判断所给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再结合全诗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概括即可。A项,“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这句诗说的是宝玉亲自拿锄头从别处挖的菊花种在了怡红院庭院和篱笆旁边,可见怡红院有菊花。而怡红院又布局在大观园东南的山坳里,这样我们不禁想到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巧合,怡红院的布局完全就是按照这个意境建造的。不存在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2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道题考的是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关注意象,再抓到抒情句。先读懂本词。词的上片既写出停船泊岸的过程,又描写了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归路”的心情。红叶本是载情而去,而此时自己心情凄苦愁闷,流写的红叶仅能载愁了。下片写身在京都而感生的家国身世之感,以人与红叶相映,显得自然。“长安谁问倦旅”,“长安”在这实指元大都,“倦旅”指自身感伤无心做事。“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回忆昔时的美好时光了。今昔盛衰、故国兴亡之感。总之,回答本题时,应结合诗句,分别答出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表明词人年华迟暮之感。“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词人以落日自比,抒发自己孤独飘零之感。“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抒发自己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的愿望。“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表明词人忧虑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的情感。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孤独的普希金肖复兴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