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doc
-
资源ID:4314559
资源大小:11.43M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doc
解密解密 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热度 考点读高考设问知考向预测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2019 年天津卷 13(1)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018 年全国卷,45) 4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5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2018 年海南卷,22)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 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2017 海南卷,9)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2016 天津卷,14(3)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 填写空项目。 地表形态 对聚落及 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 响 (2015 广东卷,11)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 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 半年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6-7)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2018年全国卷,8)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 优势在于 全球气候 变化对人 类活动的 影响 (2018 年天津卷,56) 5对图 4 所示地区 19362015 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 相符的是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 1.热点预测热点预测 以选择题为主, 多以区域图、 统计图为材料, 考查不同地表 形态对聚落的 影响、全球气 候变化的影响 及应对措施、 部分自然资源 紧张的原因及 解决措施等 2.趋势分析趋势分析 全球气候异常 带来的影响及 应对策略、资 源紧缺的原因 及应对措施、 突发自然灾害 的处理等仍是 今后高考命题 的重点,主要 是 (2017 天津卷,10)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示信息相符的是 2016 全国卷,78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2016 浙江卷,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2017 北京卷,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 自然资源 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 的意义 (2015 全国卷,79)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2019 年北京卷36(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2017 江苏卷,19)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2017 江苏卷,20)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2015 天津卷,13(3)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 了 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自然灾害 发生的主 要原因及 危害 2015 浙江卷,37(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考查学生分析 问题、探究问 题的能力 考点一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2)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增多,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破坏植被, 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 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 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 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 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 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答案】1A 2D 3C 【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 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 A 正确,B 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 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 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 错误。故选 A。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 正确;材料中“洼地上 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 错误。 故选 D。 3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 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 地,B 错误,C 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 错误;气候上升使 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 错误。故选 C。 结合地理因素变化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8 届湖北省武昌高三元月调研)下图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 19812007 年间年平均气温变 化图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13 题。 119812007 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增高,降水增加D气温增高,降水减少 2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 19812007 年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更加干冷D南坡地区气候更加暖湿 319812007 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 A1 月 0等温线南移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答案】3D 4B 5D 【解析】3根据图示气温、降水变化曲线,19812007 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气温增高,降 水减少。故选 D。 4读图,19812007 年间,秦岭南坡、北坡的年均温差缩小,说明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小,A 错;南坡、 北坡的年均降水量差距缩小,说明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B 对;北坡地区气候更温暖,C 错;南坡地区 气候更加暖干,D 错。故选 B。 519812007 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气温增高、降水减少)会使得 1 月 0等温线北移,A 错;秦 岭地区山脉没有永久冰川,B 错;黄土高原的气温升高,气候更干旱,作物可能减产,C 错;降水少,附 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D 对。故选 D。 【点睛】根据图示气温、降水变化曲线,判断气候变化趋势。秦岭南坡的年均温大于北坡,南坡、北坡的 年均温差缩小,说明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小。秦岭地区山脉没有永久冰川,不存在冰川面积缩小现象。 考点二考点二 地形对城市、交通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对城市、交通等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主要影响 气候 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 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 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河流 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河流的落差及流速; 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 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 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蓄水源 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 交通 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 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 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 带, )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 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 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 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考法一 结合实际,考查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图“湖南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景观图”。该公路号称“九十九道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据此完 成 12 题。 1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 A减低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观光旅游 C通往更多村落,促进经济发展D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 2在修建该公路时应特别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崩塌C干旱D台风 【答案】1A 2B 【解析】1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为降低坡度,应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型弯曲。故选 A。 2因地处山区,地形较陡,因此在修建该公路时应特别防范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故选 B。 考法二 结合区域景观,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回答 12 题。 1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 是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2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答案】1D 2D 【解析】1由图可知,图示地区的聚落三面临河,选择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是考虑该地高 于洪水位,河流进入汛期,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目的。故选 D。 2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虽然短期内能获得一些利益,但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也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样也不符合可持 续发展思想;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故选 D。 考点三考点三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 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开源Error! 节流Error!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 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 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 71.6%) ;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能源(石油) 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建设;稳定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 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 “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开源: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节流: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015新课标全国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 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B秦皇岛 C大连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1B 2A 3A 【解析】1读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 2040 之间, 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 020 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 C、D 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 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 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 B。 2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 6080 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 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 A。 3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 成本过高。故选 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 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 项错;周 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 项错。 考法一 结合区域资源统计表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部。下表示意1986 1996 年前郭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状况(单位:km2) 。据此完成12 题。 林地草地水域居住、工业用地未利用土地水田旱田 1986393.971 368.74461.50262.79385.48350.972 806.01 1996313.19882.26482.46259.72630.03563.482 898.31 变化 (%) 20.535.54.51.263.460.63.3 注: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岩石砾地等。 1前郭县在 19861996 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化的主要表现是 A大面积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B旱田分布范围基本未变 C大量林地、草地转化为水田D由以旱田为主转变为以水田力主 2前郭县在 19861996 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化带来的影响是 A生态环境改善B农业污水增加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地质量上升 【答案】1A 2B 【解析】1土地开发利用一般是先易后难。前郭县率先开发的旱田区域应为水热条件较好区域,开发过 程中也形成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新转化水田部分,应主要来自旱田的转化。以此类推,草地大量减少是因 为转化为旱田,或开发不当而成为未利用地;森林转化为旱田或草地;未利用地增加主要是由于有大面积 草地在这一期间转化。期间旱田面积变化很小,但是分布区域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水田明显增加,但依然 以旱田为主。故选 A。 2区域大量林地、草地遭到破坏,土地退化,未利用地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种 植面积增加,特别是水田增加,更多的农药、化肥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源污染加剧。故选 B。 考法二 结合全国能源利用资料考查风电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下图示意2017 年前三季度我国局部地区弃风率。读图回答12 题。 1图中四省区“弃风限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辽宁省电力需求量大B吉林省电力资源丰富 C黑龙江省核电发电量大D内蒙古自治区风能缺乏 2降低弃风率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能源调配与管理B改变风电的时空差异 C扩大风电场建设规模D减少资金和技术投入 【答案】1B 2A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 “弃风限电”源于当地能源丰富,不需要靠风能等来发电,同时当地距电力高消 耗区较远,风电不能及时输出,导致“弃风限电”。故选 B。 2加强能源调配与管理可以为风电找到市场,可以及时调控电量分配,降低弃风率,A 正确;风来自自 然界,建风电场改变不了风电的时空差异;可以在风电运行情况好的地区适当加快建设进度,但对风电利 用率很低的地区在解决严重弃风问题之前原则上不再扩大风电建设规模;该工程需要增加资金和技术, B、C、D 错。故选 A。 考点四考点四 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措施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措施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成因成因危害危害防御防御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 气旋 强风: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 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特大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 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 特大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 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暴雨或短 时间大暴雨 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 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 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 立洪水预警系统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 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 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 区选择耐旱作物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 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 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 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 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 备 2主要的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类型灾害类型成因成因多发区多发区危害危害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 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分布于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 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 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 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 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 砾石,破坏力极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 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 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 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分布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 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3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 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019 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 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考法 结合经纬网图、地形图或景观图考查自然灾害的形成与防御(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 年 6 月 24 日 6 时左右,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造成 河道堵塞 2 千米,100 余人被掩埋。下图为新磨村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 12 题。 1诱发四川省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 A岩石破碎B连续性降雨 C矿山开采D冻融作用 2为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新磨村应 A移民搬迁B开垦梯田 C植树造林D修建水库 【答案】1B 2C 【解析】1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 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 为因素等。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是由于连续性降雨导致山体高位砾石结构疏松,因而 发生山体滑坡。该地区 6 月份没有冻融作用,矿山开采属于人为因素,岩石破碎不是突发性垮塌性滑坡的 主要原因。故选 B。 2由于地势起伏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发生滑坡。植树造林 能够保护地表水土,可以有效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移民搬迁投资太大,不切实际,开垦梯田和修建水库 会加剧地质灾害。故选 C。 黟县位于皖南地区,其县城因与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极为相似而闻名(文中描述为:“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正由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向旅游强县跨越,是安徽 省清洁能源使用代表县之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黟县县城所处的地形最可能是 A低矮丘陵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2推测当地居民利用最普遍的清洁能源为 A太阳能B风能 C核能D沼气 3当地村落的特点最可能的是 A村落较小,空间分布较分散B村落较大,聚集的人口较多 C呈团聚型,多为斜坡屋顶D呈棋盘式,多开挖土层建造 【答案】1C 2D 3A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注重对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解题需从题干 材料入手,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 1根据题干材料,文章描述的地形极有可能是山间盆地。 “从口入。初极狭。 ”指的是盆地出入口, “豁然开朗” 指的是盆地中部。故该题正确答案为 C。 2该地是盆地,气候潮湿云层较厚,不利于太阳能发展,A 错;该地未体现出风能资源丰富的特征,B 排 除;核能是清洁能源,但我国核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核能需要水源冷却核反应堆,C 错;沼气主要是 利用枯枝烂叶、牲畜排泄物等,且是清洁能源,符合题意,D 正确,故该题正确答案为 D。 3村落小,分布分散符合山间盆地的特点,A 对;村落较大,人口多,不符合山间盆地的特点,B 错;盆 地降水较多,采用斜坡屋顶正确,但团聚型错误,C 排除;棋盘式布局是两组互相垂直的平行道路组成, 更多在平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山间盆地不符合,D 排除。 我国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地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和村落选址未有 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下图示意河南传统村落分 布。据此完成 45 题。 4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B地形 C气候D文化 5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出少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C交通不方便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 【答案】4B 5C 【解析】4根据图例可以看出,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村落基本集中于海拔 200 1000 米且相对高差较小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不仅可以建房生活,还可以防黄河水患被淹,可见,地形条件 是主要因素,选 B。 5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多位于海拔较高处的山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受人类干扰少,保留数量多。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67 题。 6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矿产资源D洪涝灾害 7图中聚落所在的地貌类型是 A河流堆积地貌B河流侵蚀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D风力堆积地貌 【答案】6B 7A 【解析】6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疏密可知, 该地区位于山区,图中公路基本沿等高线来修筑,说明影响 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故选 B。 7据图可知,图中聚落多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即冲积扇位置,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故选 A。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约 837%的面积被冰雪覆盖。下图示意格陵兰岛冰川上广泛出现的因深 色尘埃而形成的圆形孔洞。据此完成 89 题。 8近年来格陵兰岛南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蔬菜等农产品产量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 A格陵兰岛降水增多 B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C南部地区土壤肥力提升 D农业技术条件不断提升 9图中圆形孔洞的出现反映出冰川上的深色尘埃会 A增强地面辐射,加速全球变暖B减弱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全球变暖 C减弱地面辐射,减缓全球变暖D增强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变暖 【答案】8B 9D 【解析】8格陵兰岛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 暖,热量条件有所改善,该岛南部纬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热量条件逐渐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B 正确;降水 条件、土壤条件不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故 A、C 错误;农业技术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 单产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对播种面积影响较小,D 错误,所以该题选 B。 9相比于冰雪,黑色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变暖,故冰 面上出现孔洞,所以该题选 D。 明末清初,出现了气温较低的“明清小冰期”,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下图为“食物短缺的程度统计图” 。据此完成 1011 题。 10统计图显示,食物短缺程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其原因推测最合理的是 A该区域气温南高北低,北部粮食产量低于南部 B北部降温幅度比南部大,粮食减产幅度大 C北部的极端天气更多,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更大 D北部地区,开垦历史悠久,水土流失严重 11河南食物短缺最严重的原因有 A人口密度大B山地比例高C人口迁入多D盐碱化严重 【答案】10C 11A 【解析】10 “明清小冰期”是寒冷的时期,图示地区北方纬度高,气温比南方更低,雪灾冻害频繁,冷冬频 繁,北部的极端天气更多,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更大,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因此导致北方食物短缺程度比南 方严重,C 最合理,C 正确;ABD 选项中的现象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BD 错误。故选 C。 11河南在明清时期,人口得到快速的增长。明朝初期到清朝宣统年间,河南人数已约达到 26895 万人, 足足增长了十几倍。人口密度大是河南食物短缺最严重的原因,A 正确;河南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 冲积大平原,平原比例高,B 错误;河南是人口迁出大省,C 错误;图中北方河南、北京、山东盐碱化均 较严重,D 错误。故选 A。 【点睛】明末北方低温,雪灾冻害频繁,严重影响了以游牧业为主的女真族的生产生活,牲畜死亡,食物 短缺,加速了女真族南下入关的步伐。崇祯大旱期间,农业欠收,饥荒四起,农民起义不断,导致明朝灭 亡。康熙时期,气候寒冷,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但康熙励精图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自然灾害带来的 社会经济损失,社会发展不断充满活力,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道光年间,冷冬频繁,严重的自然灾 害将原本矛盾尖锐的社会变的更加动荡不堪,生产力受损,社会开始衰落。光绪大旱,导致人口减少,生 产停滞,社会混乱,国家内外交困,社会已彻底衰败。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的预知能力、适应能力、抵御能力差;在自然灾害频发且灾情严重情况下,易导 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食物短缺,饥荒四起,起义不断,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严重受损,社会将面临衰 败的趋势。 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右岸(西岸) ,2018 年 10 月 11 日和 11 月 3 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 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 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 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 。据材料和图 回答 1214 题。 12据材料推断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为 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 岩性坚硬的岩体 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形 工程开挖边坡 暴雨多发或异常的强降雨 人类活动强度大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差 冻土深厚,冻融频繁 ABCD 13按时间先后,下图中堆积物位置变化的顺序是 AcabBbacCabcDacb 14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 ,其目 的是 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 B主动降低上游堰塞湖溃决风险 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防止堰塞湖泥沙淤积 D平整堰塞体,便于后期进行绿化和整治环境 【答案】12D 13C 14B 【解析】12多项选择可利用排除法。一般来说岩性越差,其抗剪强度越低,越容易产生滑坡,岩性坚硬 的岩体是不容易发生滑坡的,错。排除 AC。工程开挖边坡是人为因素,错,B 排除,故选 D 正确。 13按时间先后,图中堆积物位置应是从上往下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堆积物由上到下变化的顺序是 abc,故 C 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14堰塞湖下来的滑坡体是一个土质型堰塞体,对于这么大流量的水量,如果不采取人工的干预措施,只 任由堰塞湖发展,几天后它就自然溃决了,会导致下游的洪灾,故 B 正确。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不是开 挖堰塞湖就能解决,A 错;其余选项不是目的,可排除。 2016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 102 毫米,比 2015 年高 45 毫米,预计未来 30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 将上升 65150 毫米。读图,完成 1517 题。 152016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同期高出最多的是 A4 月B6 月C9 月D12 月 162016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变化对上海市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泥沙堆积增强B水养殖业增加 C赤潮频繁出现D咸潮几率增加 17为减缓海平面上升带来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 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 开发与保护并重 减少港口等工程建设 加强监测和灾损评估 ABCD 【答案】15A 16D 17D 【解析】15图示横轴表示月份,对应每个月份做垂线,与对应曲线相交,根据各月两个交点的海拔,计 算高差,可以判断 2016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同期高出最多的是 4 月,A 对。其他月份较短, B、C、D 错。故选 A。 162016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升高,对上海市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在河流枯水期出现海水倒灌, 形成咸潮几率增加,D 对;海浪侵蚀能力增强,泥沙堆积可能减少,A 错;与水养殖业增加、赤潮频繁出 现无关,B、C 错。故选 D。 17为减缓海平面上升带来危害,可采取措施有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减少咸潮影响,对;对海 岸带开发与保护并重,对;减少港口等工程建设不能减少海面上升的危害,错;加强监测和灾损评估, 做好防御,减轻危害影响,对。故选 D。 下图为全球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 1819 题。 18下列关于可燃冰分布及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分布于陆地边缘的浅海区B已发现可燃冰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多 C开采成本高、技术难度较大D可缓解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 19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将 A扩大我国油气出口量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改善海洋生态环境D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答案】18C 19D 【解析】18可燃冰是一种在低温、高压状态下形成的新燃料,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 是在常温、常压状态下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C 正确。读图可知,可燃冰广泛分布于海底和大陆永久冻 土层中;已发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大西洋海域和西太平洋海域,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少;可燃冰的开发可加 剧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A、B、D 错误。故选 C。 19目前我国为油气进口大国,可燃冰的开发利于我国能源安全,但会破海洋生态环境,D 正确、C 错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靠的是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与开发可燃冰无关,B 错误;我国是能源资源消耗大国, 开发可燃冰对扩大我国油气出口量意义不大,A 错误。故选 D。 地热能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发电、采暖和供热是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式。 冰岛是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国,水能、地热和风能资源丰富,发电主要以水电和地热为主,风电仅占约 01%。目前,冰岛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下图示意冰岛活火山分布。据此完成 20 22 题。 20冰岛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 A由南向北延伸的断裂带B从西南到东北的火山带 C中南部城市密集分布区D环岛屿的沿海平原地区 21冰岛风能资源丰富但没有大规模发展风电,其主要原因是 A水电和地热发电技术要求较低B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 C水电和地热发电量大且价格低D风向和风力季节变化大 22冰岛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冰岛 A电价低廉B科技先进C政策支持D资金雄厚 【答案】20B 21C 22A 【解析】20地热资源来自于地球内部,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读图分析可知,冰岛处于板块交界 处,而且图中的火山带呈从西南到东北走向,说明该地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故选 B。 21由材料分析可知,冰岛水能、地热和风能资源丰富,发电主要以水电和地热为主,风电仅占约 0.1%。 水电和地热、风能发电对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冰岛属于发达国家,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并不落后,B 错误; 冰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小急促,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水电和地热发电量大且价格低, C 正确;冰岛位于欧洲的西北部,所受风向为西风,风向变化不大,D 错误。故选 C。 22电解铝属于动力指向型的工业,冰岛能源丰富且廉价,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A 正确。故选 A。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 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朝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 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下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4)当地建造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 23 【答案】 (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