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
黑龙江省初中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黑龙江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依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以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初中学段教学实际和适龄儿童的认知特点,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研制黑龙江省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突出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国家情怀、增强四个自信为原则,探索新时期课程育人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和方法。化学学科以独有的微观视角,为人类打开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化学课程以特有的课程资源和思维方式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化学课堂以独特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为学生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在学科知识技能、课堂教学方法、课程素养要求上力求健全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体系;建立丰富而多元的课程资源、多样而灵活的教学方式,能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自主发展的教学体系;建构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来满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育智的社会需求。 二、课程理念1.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基本理念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化学教学要努力寻找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素材,引入中国传统文化,遴选具有中国元素的教学案例开展教学,以凸显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教学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建立科学观念、素养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要体现课程基础性和实践性。精心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设置,倡导在“做中学”、“用中学”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倡导以大概念、大任务、大主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之中应以启发式、探究式、建构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开展深度学习,体验以观念建构发展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3.发挥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课堂评价功能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课堂教学要针对教学任务系统设置内容要求、学业质量要求,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和指导。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习任务开展生生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对学生价值立场、思维品质的促进作用,注重全过程、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发挥激励机制对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三、课程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1.目标解读根据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初中化学的课程目标。(1)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2)认识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初步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的观点考查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3)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 (4)能发现和提出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并获得结论;善于与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崇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5)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2.方法指导(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运用控制变量等化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二)主要任务根据化学课程目标,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实际,确立以下课程任务。1.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微观探析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辨识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从分子、原子层面探析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2.注重实验教学,形成变化观念加强实验教学,从化学反应中物质、装置和反应条件的选择,反应过程的分析和反应现象的解释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增进学生对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促进学生变化观念的形成。3.重视科学探究,培育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促进高阶认知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联系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将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5.开发校本课程,促进特色发展立足育人目标和学生多元化的课程需求,开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校本课程。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我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主要选用人教版义务教育六三制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九年级全一册,课程结构采用单元课题式;以六三制九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例,包括5个一级主题和十九个二级主题1.课程教材的结构框架图1 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程结构框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程结构框架如上图所示。2.课程内容框架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依据学生已有学业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及化学学科特点,突出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确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重点内容和教科书体系,如表1所示。表1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主题和教科书(人教版) 重点内容 内容标准重点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科学探究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3.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4.完成学生实验科学探究典型案例探究活动与实验设计基本实验操作8个基础学生实验身边的化学物质1.我们周围的空气2.水与常见的溶液3.金属与金属矿物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成分、氧气、保护和防治水的组成、资源利用和保护、溶液的组成、表示方法和用途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金属材料常见氧化物、酸、碱、盐物质构成的奥秘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2.微粒构成物质3.认识化学元素4.物质组成的表示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3.质量守恒定律有新物质生成、原子重新组合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化学与社会发展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3.化学物质与健康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化石能源、氢能源、水资源、矿物资源等塑料、橡胶、纤维、新型材料营养物质、元素与健康大气、水、土壤(二)课程安排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其中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建议每周安排3课时,共94课时,完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见表2所示。表2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建议课时数绪言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9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7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9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9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7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9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6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8第九单元溶液8第十单元酸和碱9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8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4五、教学要求与实施教师应以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之中要善于借助于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达成学业质量目标。(一)教学原则1.启发性原则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育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时应设置具有思维价值效度较高、容量恰当的问题,或设置真实有效的化学情境,或运用化学实验教学, 或运用生动的比喻,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理解知识。2.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课时分配,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有序开展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形成概念,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习由浅入深的拓展、提升,及时组织复习,将知识、技能和方法巩固内化为自身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3.因材施教原则教师首先要做到了解学情,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个性特点和差异,根据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4.直观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实物、模型,语言要通俗易懂、描述准确、形象直观等,使学生获得对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多种直观手段,如让学生参与实验,观看实物或视频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 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会以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和化学现象,运用化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社会。(二)教学组织1.授课班级的管理教师在合理班额情况下,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能力选好化学学科代表、组建学习小组,组织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管理。选择针对本班学情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富有问题含量的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2.学生实验的组织根据化学实验室、实验用品配备等实际情况做好实验分组,按2-4人每组为宜,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实验组长的职责,成员分工定期轮换,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锻炼。实验教学实施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与准备,明确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尤其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做好各项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现象和数据作好记录,同时加强指导与调控,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实施;实验完毕重视总结与反思,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讨论、总结,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进一步认识科学规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学习组织的建设教师挖掘生活中科学恰当的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学生们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明确分工、互助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和形式,让各小组汇报阶段学习成果,以便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实施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制度。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在探索创新中获得具体的知识,形成学习报告或者成果。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技能,并在后继的学习之中获得发展。(1)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在探究之中研究问题、获得成果,并能评价成果、修订成果、完善成果,从而达到对核心知识、原理的再建构的过程,通过项目化学习达成学生思维的迁移、方法的提升、能力的提高。(2)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和设计有探究价值并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组织学生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最终提交学习报告。4.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等特点,能很好体现化学学科育人功能。教师可根据实践活动需要,采取个人、小组或班级等形式开展活动,精心选取趣味性、教育性、可行性强的实践活动主题和内容,同时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加强活动指导和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活动成果。教师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体验、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并反思该活动的育人效果,为下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三)教学设计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来构建素养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将学科观念、核心概念、主干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对单元、主题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目标。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为依据,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术语清晰地陈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包括行为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行为表现的内容、预期学习结果等。2.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的内容构成、设计意图,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认知逻辑的结构化、核心概念的结构化三个角度,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知识建构体系。根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STSE的角度有效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紧密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化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学科思维的发展与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协同一致。3.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师的自身能力和风格,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合理选择基于情境和问题的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合理设计学科作业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情,合理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探索设计弹性作业、长周期作用,及跨学科作业。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作业的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四)教学实施1.以素养发展确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价值追求。2.以学科观念建构教学内容化学学科观念是学科知识、概念的统领,是学生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教学之中,要选取能统领学科观念的核心内容开展观念教学,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核心观念和大概念,经历必做实验和实践活动过程、学习核心知识和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方法和能力。3.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之中建构知识、理解本质、建构体系。4.以探究实验成就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它能帮助学生领会概念、原理的精髓,又是创造物质的源泉,在学习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解决问题。鼓励创造性地改进实验,开展微型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或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养成规范、细致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5.以多元方式设计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项目式多种教学方式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巧妙而有序地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在活动之中学习科学方法,还能建构学科逻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表达想法和观点,建立反思和反馈机制,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升信心与能力。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数字化装备及人工智能(AI)技术等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学活动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技能、提升素养。6.以激励机制促进教学评价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小组合作制,引导优生与学生结成小组,倡导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学习氛围。创造合适的情境和时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以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倾听学生意见,对学生的表达以正面评价为主,并针对学生学生反馈出的问题调控教学内容和过程,对学有所困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倡导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善于利用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环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获得提高,确保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五)课程资源化学教师应深入学习已有课堂资源,达到灵活、充分和恰当的利用,注重对课堂上发现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新问题开展研究,并在分享中完善和提高课堂教学资源的质量,生成或者开发新的、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应用好一切校内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重视线上数字化资源、线下实践性资源、社会性的研发。1.线下资源(1)文本资源学校图书馆应配备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书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及充足的课外读物,供师生阅读修习。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各类文本资源。(2)实验资源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配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保证课标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能完成。精心编制科学探究活动、家庭实验活动指南等校本课程,制作教具、模型等,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交流实验创新成果,充实课程资源。(3)社会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考察、实习等活动;结合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开展专题讲座和学生实践活动,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演讲、座谈,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合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消防环保部门,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相关信息等社会资源;将自然与生活环境中的化学资源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与自然、生活的密切联系,全面认识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2.线上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云空间、校园网等资源平台,进行交流、反馈和分享,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主动利用搜索引擎和网站、教学平台、公共数据库、专用数据库等获取、收集优课、微课以及各种音视频资源,自觉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关注以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系统的发展与运用。六、评价建议(一)教学评价1.基本要求教学评价坚持科学、客观、公平和公正原则,坚持学生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调控、激励和反思等功能。2.评价内容(1)学生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是激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出问题,反思小结意识和行为表现;二是探究学习水平的诊断,主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实践,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三是倡导合作学习品质,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同伴互助积极竞争的氛围;四是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是考查学生达成化学学业质量的等级水平,为促进学习、分析奠定基础。(2)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一是学习活动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等;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家庭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交流表答能力、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力求在真实的活动中对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学业水平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二是练习与作业评价。练习与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善于通过练习与作业,诊断学生的学习学习障碍与习得效果等。可将日常作业评定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纳入期末综合评价之中。三是学习档案评价。学生参加学习活动中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课题和单元知识总结(思维导图)、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社会调查报告、教师评价的结果等资料收录在学习档案中,鼓励学生根据学习档案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四是纸笔测试评价。评价重点放在诊断学生学业质量水平上。考试一定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业水平,在考试内容上,加强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同时,要注重引入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即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的做法,重视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教师教学评价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理念,教学目标应紧扣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教学方法应灵活、有实效;教学手段注重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依据课标和教材,重难点把握得当;有效开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情境真实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实施有序;能有效调控课堂,灵活处理问题,教学用语准确,板书清晰工整,教态亲切自然,实验操作规范;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并合作交流实践;课堂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时间分配适当,教学效果好。(4)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试行)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见下面表3 表3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授课教师学校授课班级课 题授课时间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结果ABC得分教学目标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352.合理分析、处理教材,正确反映课标要求,适合学生实际情况。1353.目标表述完整、明确、具体,有操作性、可行性。135教学内容1.讲授内容无明显科学性错误。1352.教学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难点讲解透彻;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任务。1353.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有效,具有创新性。135教学技能1.实验技能:设计合理;操作规范;演示效果明显;注意环保。1352.语言:普通话准确;用语规范;表达清楚、简练、流畅、生动易懂。1353.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1354.板书完整、简洁,条理清晰,重、难点明了,字体工整,无错别字。1355.教态大方、自然,注意运用适当体态语言。135教学过程1.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1352.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问题思考及解决、探究性学习。1353.注意教学的情境化、直观性,培养学生化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意识。1354.善于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学。135教学效果1.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充分,合作学习讲求实效。1352.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体现自主、探究式学习。135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讨论时,能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1354.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1355.时间利用有效,各层次学生均有收获。135教学特色1.关注学生认知、理解、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设计新颖、有特色。1352.教学严谨、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教学方法多样,教学风格鲜明。135总得分综合评语 评课人: (二)学业质量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以此检验和衡量学生学习达到的程度和水平。1.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具体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应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内容标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保持一致,确保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充分发挥学业质量评价的诊断、反馈等功能,为优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2.学业质量标准初中化学毕业学业考试根据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知识为载体,以观念的建构为线索和抓手,考查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基本素养;以实验为核心,考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体现对“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考查。(1)考试目标层次:知道层次():知道是什么。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能举例或找到事实。所用的行为动词有: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了解层次():知道为什么。对所学的知识要点能正确辨识和直接使用;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能够领会所学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及适用条件。所用的动词是:认识、了解、看懂、识别、分类、能表示、懂得等。理解应用层次():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所用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等。(2) 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内容与要求见表4-8(试行)表4 身边的化学物质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目标层次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1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3用氧气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碳及碳的化合 物碳单质1.了解常见的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2.用碳单质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1.说明CO和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3.了解CO2对环境的影响4.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水与常见的溶液水1认识水的组成2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2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3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4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饱和溶液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能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溶解性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2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结晶现象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能进行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包括加水稀释)的简单计算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2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3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4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5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回收金属的重要性6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金属矿物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2了解一氧化碳可以将铁矿石中的铁还原出来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常见的酸和碱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知道常见酸碱的腐蚀性3了解用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5用常见酸碱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生活中常见的盐1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有机物1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2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上内容的简单综合表5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目标层次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物质的分类1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3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4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物质的微粒性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原子的构成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2知道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4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能画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与分子、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和相互转化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2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化学元素常见元素1知道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Zn、Fe、Sn、Pb、Cu、Hg、Ag、Pt、Au、Ba等)。元素的简单分类1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2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能说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上下数字的含义3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点物质组成的表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说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H、O、C、N、F、Na、Mg、Al、Zn、P、S、Cl、K、Ca、Fe、Cu、Ag、Ba、Mn、OH、NO3、SO42、CO32、NH4、PO43等)化学式1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识的物质元素组成及其含量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3.能用常见元素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4.能应用化合物的化学式推求元素的化合价5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以上内容的简单综合表6 物质的化学变化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目标层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质的变化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识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化学变化与能量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热量)的变化2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催化剂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反应类型识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3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2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以上内容的简单综合表7 化学与社会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目标层次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用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3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4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