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项检测卷(二)代谢.docx
第 8 页 共 8 页专题专项检测卷(二) 代谢一、选择题1(2019扬州中学模拟)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外环境之间的一种选择性通透屏障,其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跨膜运输。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物质只能通过一种跨膜运输方式进出细胞B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C小分子物质不可能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营养物质解析:选D葡萄糖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也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A错误;协助扩散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错误;小分子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供细胞进行主动运输,D正确。2(2019无锡高级中学段考)将人成熟红细胞置于5%葡萄糖和0.9%NaCl的等体积混合液中,会发生()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基本相等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C细胞吸收O2,并与H结合生成H2OD细胞吸收Na,并产生动作电位解析:选A5%葡萄糖和0.9%NaCl均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人成熟红细胞置于5%葡萄糖和0.9%NaCl的等体积混合液中,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基本相等;人成熟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人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人成熟红细胞不会产生动作电位。3下表是有关淀粉酶的探究实验(“”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试管编号2 mL 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2 mL 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1 mL 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反应温度()6060结果检测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实验结果砖红色无砖红色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B本实验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C本实验不能确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 D实验结果能说明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解析:选A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确定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及蔗糖的水解产物,所以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本实验中只设置了一个温度,故不能确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4(2019苏北四市联考)对下列有关酶的曲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的酶不能代表唾液淀粉酶,温度过低和过高酶都会失活B探究pH对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可得到乙图曲线C在丙图中的P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D丁图中若在P点增加酶的量,则最终产物的量也会随之增加解析:选C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左右,甲图所示的酶的最适温度是50 ,故不能代表唾液淀粉酶,另外温度过低,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不会失活;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都是约为7.0,图乙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1.5;丁图中若在P点增加酶的量,但由于反应物没有增加,所以最终产物的量不会随之增加。5.如图是在最适温度下,一定量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b点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B如果温度上升5 ,b点向左下方移动C本实验不可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D因受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解析:选Db点时,催化速率达到最大,此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题干信息表明,此关系曲线是描绘酶在最适温度下起作用的结果,若温度上升5 ,反应速率会变慢,b点将向左下方移动。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产生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糖,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都变砖红色,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b点时,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因素是酶的数量。6(2019启东中学联考)下列有关细胞中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和ATP都只在活细胞内产生和发挥作用BATP中含有腺苷,有些酶的分子结构中也可能含有腺苷C线粒体中不会出现ATP的水解和DNA聚合酶的催化D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和ATP,酶催化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解析:选B酶和ATP在细胞外也能发挥作用,A错误;少数酶是RNA,含有腺苷,B正确;线粒体中含有少量DNA,也有DNA聚合酶催化DNA的复制,也有ATP的水解,C错误;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和ATP,酶催化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7(2019无锡一模)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膜和类囊体薄膜上B光合作用产生的H可直接作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原料C线粒体内膜折叠增大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D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大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合成有机物解析:选C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可直接作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原料,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线粒体内膜折叠增大膜面积能增大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附着位点,有利于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8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相关操作是()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B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需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进行饥饿处理D绿叶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剪去两角解析:选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是控制自变量。9在光合作用中,“CO2C5(RuBP) 2C3”需要RuBP羧化酶催化。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于催化14CO2与C5的反应,并检测产物中14C3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菠菜叶肉细胞中该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BRuBP羧化酶催化时,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CRuBP羧化酶的活性与该酶的含量有关D单位时间内14C3放射性越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就越高解析:选D该反应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在有光、无光条件下均可进行;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含量有关,但酶的活性与酶的含量无关,与温度、pH等有关;单位时间内14C3放射性越高,说明反应速率越快,RuBP羧化酶的活性越高。10(2019南京六校联考)下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条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过程的酶均分布于细胞质基质B过程中均有ATP生成C过程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D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解析:选C过程为无氧呼吸酒精发酵第二阶段,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过程为无氧呼吸乳酸发酵第二阶段,相关的酶分别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A错误;过程中有ATP生成,过程无ATP生成,B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酒精发酵,C正确;有氧呼吸中二氧化碳产生于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D错误。11(2019江苏四校调研)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图,甲与乙中是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1、2、3、4号试管加入适量水后再滴加2滴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来鉴定CO2。对此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评价错误的是( )A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B应在甲试管中加1 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C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D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短解析:选D丙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可以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甲试管中加1 mL石蜡油可以制造无氧环境,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图中的2号和4号试管都起对照作用,两者可以除去一个;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要比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故1号试管比3号试管出现黄色的时间要长。12(2019常州一模)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阶段生成ATP和NADPH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是光能也可以是化学能B阶段中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C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D若该植物是水稻,根部在水淹较长时间后,其过程的产物Y是酒精和CO2解析:选A阶段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高等植物生成ATP和NADPH所需要的能量是光能;阶段中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阶段是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是CO2的固定,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过程是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13(多选)图甲是在最适温度下,H2O2酶促反应速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相同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降低时,d点右移BH2O2量增加时,d点不移CpHa时,e点不移DpHc时,e点为0解析:选AC因为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数据,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反应时间延长,d点右移;H2O2量增加时,反应时间延长,d点右移;不同pH下,酶活性不同,但相同H2O2分解产生的O2量相同,e点不移;pHc时,酶没有失活,仍然可以催化H2O2分解,e点不为0。14(2019苏北四市联考,多选)下列有关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B加盖玻片时,应避免产生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C撕取洋葱表皮时,若材料过厚,会使细胞重叠而影响实验效果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无伸缩性,而原生质层有伸缩性解析:选AB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紫色的大液泡,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盖玻片下产生的气泡会影响观察效果;若撕下的材料过厚,显微镜下会看到很多细胞的重叠影像,影响实验效果;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15(2019泰州一模,多选)分析下面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中显著提高CO2浓度,b点将大幅度右移B乙图中温度提升到T4时,有机物积累速率达最大值C丙图中20 和45 时,CO2同化速率相近的原因相同D丁图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最少解析:选ABC甲图中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提高CO2浓度,b点将左移;乙图中温度提升到T4时,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减少,有机物积累速率减小;丙图中20 时,温度未达到最适,酶活性低,45 时温度过高,部分酶变性失活,两者CO2同化速率相近的原因不同;从吸收光能百分比与波长关系可以看出,丁图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最少。二、非选择题16(2019泰州一模)图1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其中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图2表示该细胞中的某种生物膜和其上所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其中e表示电子。请据图回答:(1)图1中属于有氧呼吸的过程有_(填标号)。 (2)图2所示生物膜是_膜,其上的生化反应为图1_(填标号)生理过程提供_(填物质)。 (3)图2生化反应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通过_层生物膜。 (4)由图2可知,Ps的生理功能有_、_。 (5)研究表明2,4二硝基苯酚不影响图2中的电子传递,但会使图2生物膜对H的通透性增大,从而破坏图2中的H跨膜梯度。因此,当2,4二硝基苯酚作用于图2生物膜时,导致ATP产生量_。 解析:(1)图1中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为丙酮酸与水生成CO2,属于有氧呼吸。(2)图2通过光合电子传递在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所示生物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膜,产生的ATP和H提供给图1中用于C3的还原。(3)光反应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通过叶绿体的类囊体(1层膜)和叶绿体(2层膜)及线粒体(2层膜),共5层生物膜。(4)由图2可知,Ps可以吸收并转化光能,也可以催化水分解成H和O2。(5)2,4二硝基苯酚使类囊体膜对H的通透性增大,破坏了H跨膜梯度,而图中ATP的产生需要H跨膜梯度提供能量,所以当2,4二硝基苯酚作用于类囊体膜时,ATP产生量减少。答案:(1)(2)类囊体(或)ATP和H(NADPH)(3)5(4)吸收并转化光能催化(促进)水的分解(5)减少教师备选题1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的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解析:选Ct1t2,培养液中O2相对含量下降,但与0t1段相比,下降幅度变小,故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t3时,培养液中O2相对含量比较低,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时,培养液中O2相对含量较高,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t3时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与t1时产生CO2的速率近似相等,利用相同量的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比有氧呼吸少,可见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由题意可知,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获得的,若降低10 培养,则呼吸速率下降,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因酵母菌在后期进行了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故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会变成灰绿色。2(多选)协同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其过程如图所示。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对此过程分析错误的是()A运输Na的载体蛋白因不止一种而缺乏特异性BNa的协同运输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水解C图示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D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协同运输不能进行解析:选AB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只能运输特定的物质,具有特异性;Na的协同运输所需动力是浓度差;协同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维持这种电化学浓度依靠钠钾泵或质子泵,所以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不形成电化学浓度梯度,故协同运输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