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04《论语十二章》课件(6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传承文化之根,内容概要,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包括儒家三篇论说文、道家两篇短文,以及墨家一篇论说文。学习这些文章,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路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内容概要,两篇道家作品,涉及有无、正反、内外、终始等关系,体现先秦道家善讲对待之理的特点,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类比,庄子善用寓言的特色。,一篇墨家作品,探讨以兼爱求天下大治的观念。行文质朴不文,如面对听众耳提面命,不必繁琐。,素养目标,2.思考先秦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培育人格,转化成为人做事的准则,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读懂六篇经典文章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3.感受理解不同的论说风格和论说方法。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或朴拙或繁复的言说方式,理解各家文章的说理方法,领悟其妙处;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4.学习思维方式,积累素材,提炼阐发观点。从文本中积累素材,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分析事理。学习审题立意的方法,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帮助。,单元学习主题,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单元学习目标,第04课 十二章,第二单元,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论 语,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十二章。,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文化常识,诵读感悟,文本探究,艺术感悟,目录,文化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于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俪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好,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乃不孝。,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 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写作背景,诵读感悟,八佾(y) 文质彬彬(bn) 迩之事父(r) 譬如(p) 子罕(hn) 未成一篑(ku),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就:靠近 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安贫,乐道,【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概括主题。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3.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思考2】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思考2】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思考3】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思考3】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执着追求真理,【思考4】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思考4】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思考5】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思考5】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思考6】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思考6】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思考7】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士:读书人。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思考7】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士要以“仁”为己任,【思考8】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譬:比喻,比方 篑:盛土的筐子。 止:停下来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思考8】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思考9】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知:同“智” 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思考9】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 、 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智,仁,勇,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思考10】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思考10】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克己复礼为仁,【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恕:宽恕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2)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学诗的重要性,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活动1,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3)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活动2,根据十二章的有关章句,总结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格。,1.崇德重仁。 2.遵从礼乐。 3.重义轻利。 4.好学笃行。 5.文质彬彬。 6.内省不疚。,艺术感悟,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 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 行。通过对话,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 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写作特色,练习,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案】C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项,勤勉;/聪慧。,一、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C A项,表顺承,译为“就”;表转折,译为“却”。 B项,于是,于此,就;译为“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一、选择题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一、选择题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三、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三、理解性默写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自勉。 【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