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10页).doc
-
资源ID:43182660
资源大小:153.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10页).doc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第 10 页一、经穴定位题目1. 试述尺泽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 试述列缺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 试述鱼际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 试述少商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5. 试述商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6. 试述合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7. 试述手三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8. 试述曲池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9. 试述迎香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0. 试述地仓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1. 试述下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2. 试述头维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3. 试述天枢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4. 试述犊鼻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5. 试述足三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6. 试述上巨虚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7. 试述丰隆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8. 试述三阴交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19. 试述阴陵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0. 试述血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1. 试述通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2. 试述神门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3. 试述后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4. 试述听宫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5. 试述攒竹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6. 试述肾俞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7. 试述大肠俞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8. 试述委中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29. 试述承山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0. 试述申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1. 试述太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2. 试述照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3. 试述内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4. 试述外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5. 试述支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6. 试述翳风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7. 试述风池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8. 试述阳陵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39. 试述悬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0. 试述大椎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1. 试述神庭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2. 试述水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3. 试述气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4. 试述中脘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5. 试述四神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6. 试述八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7. 试述太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8. 试述印堂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49. 试述十宣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50. 试述尺泽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答案:1. 尺泽:手太阴肺经,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2. 列缺:手太阴肺经肺经,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3. 鱼际:手太阴肺经,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4. 少商:手太阴肺经,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5.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6.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7. 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8.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9.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 中。10. 地仓:足阳明胃经,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11. 下关:足阳明胃经,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12. 头维:足阳明胃经,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13. 天枢:足阳明胃经,脐中旁开2寸。14. 犊鼻:足阳明胃经,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15.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16.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和解溪之间。17. 丰隆:足阳明胃经,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 横指(中指)处。18.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19.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20. 血海:足太阴脾经,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21. 通里:手太阴心经,腕横纹上 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22. 神门:手太阴心经,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23.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微握拳,第5掌骨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24. 听宫:手太阳小肠经,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25. 攒竹:足太阳膀胱经,眉头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26.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7. 大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28.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29.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30.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外踝直下方凹陷中。31. 太溪:足少阴肾经,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32. 照海:足少阴肾经,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33.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34.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35.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36. 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37. 风池:足少阳胆经,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38.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39. 悬钟:足少阳胆经,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40. 大椎:督脉,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41. 百会:督脉,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42. 神庭:督脉,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43. 水沟:督脉,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44. 气海: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45. 中脘: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46. 四神聪:经外奇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47. 八邪:经外奇穴,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共八穴。48. 太阳: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49. 印堂:经外奇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50. 十宣:经外奇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针灸技能操作1单手进针法的操作2.指切进针法的操作3.夹持进针法的操作4.舒张进针法的操作5提捏进针法的操作6提插法的基本操作7.捻转法的基本操作8循法的操作9弹法的操作10刮法的操作11摇法的操作12飞法的操作13震颤法的操作14提插补法的操作15提插泻法的操作16捻转补法的操作17捻转泻法的操作18平补平泻针刺法的操作19开阖补法的操作20开阖泻法的操作21呼吸补法的操作22呼吸泻法的操作23迎随补法的操作24迎随泻法的操作25徐疾补法的操作26徐疾泻法的操作27晕针如何处理28滞针如何处理29弯针如何处理30断针如何处理31血肿有何表现以及如何处理和预防32温和灸的操作33回旋灸的操作34雀啄灸的操作35隔姜灸的操作36隔盐灸的操作37留罐的操作38走罐的操作39闪罐的操作40电针疏波的作用及如何调节41电针密波的作用及如何调节42电针疏密波的作用43耳穴穴位注射药物的剂量是多少44耳穴心区的压丸法的操作45额中线的取穴定位46额旁2线的取穴定位47额旁3线的取穴定位48顶中线49三棱针刺络放血的操作50梅花针叩刺法的操作答案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2、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3、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紧绷,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5、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6、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查的操作手法。使把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到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7、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8、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巡行径路,在数学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的方法。9、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的方法。10、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11、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12、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13、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的震颤的方法。14、提插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15、提插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16、捻转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17、捻转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18、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19、开阖补法: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20、开阖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21、呼吸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22、呼吸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23、迎随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的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24、迎随泻法:针尖迎着经脉的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25、徐疾补法:进针是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26、徐疾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27、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扔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28、滞针: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29、弯针: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30、断针: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31、血肿: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3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33、回旋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的施灸。34、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炙。35、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36、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37、留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38、走罐: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39、闪罐: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40、频率低于30赫兹的叫疏波,可以兴奋肌肉,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学业循环,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41、频率高于30赫兹的叫密波,密波易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42、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43、耳部穴位可注射01毫升。44、耳廓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心区上45、额中线: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46、额旁2线;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47、额旁3线: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48、顶中线: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49、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0、叩刺 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推拿操作1、滾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一指禅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大鱼际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4、掌根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5、拇指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6、中指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7、指摩法的基本操作要点8、掌摩法的基本操作要点9、指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0、掌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1、肘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2、擦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3、搓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4、指抹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5、指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6、掌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7、肘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8、指点法的基本操作要点19、肘点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0、捏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1、拿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2、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3、拍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4、拳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5、掌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6、侧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7、指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8、抖法的基本操作要点29、振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0、小儿直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1、小儿分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2、小儿旋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3、小儿合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4、小儿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5、小儿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6、小儿摩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7、小儿掐法的基本操作要点38、小儿捏脊法的基本操作要点答案:1.滚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余指的屈曲角度则依次减小,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滚动的接触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事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地滚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2.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的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3.大鱼际揉:动作要领: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沉肘,屈肘成120°140°,肘外翘,腕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上轻柔灵活的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掌根揉:动作要领: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附于施术部。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掌做小幅度回旋运动,使掌根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柔和的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5.拇指揉:动作要领:拇指罗纹面吸附于施术部,余四指置于其相对或合适位置助力,腕微屈或伸直。以腕为支点,拇指主动环转运动,余指配合拇指做助力运动,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上连续不断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6.中指揉:动作要领:中指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微屈,以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肘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使中指罗纹面在术部上轻柔灵活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为加强揉动力量,可以食指搭于中指背侧进行操作。 7.指摩法:动作要领:肩、肘、腕关节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并拢。操作时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指面要紧贴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掌指指面做环形摩动。8.掌摩法:动作要领: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置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掌面做环形摩动。9.指推法:动作要领: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余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固定助力,腕关节略屈并偏向尺侧。拇指及腕臂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10.掌推法:动作要领:以掌根着力于施术部,腕背伸,肘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力,通过前臂、腕关节,使掌根向前单向直线推进。11.肘推法:动作要领: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另一侧手以掌扶术手拳顶以固定、助力。12.擦法动作要领:以手掌的全掌、大鱼际、小鱼际着力于施术部,腕关节放平。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使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做前后方向的连续擦动并产生一定的热量。13.搓法动作要领: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放松。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并同时由上而下移动。14.指抹法动作要领:用单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于治疗部位,稍施力做单向或往返移动;其余四指轻轻扶住助力,。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运动,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或弧形曲线的抹动。15.指按法:动作要领: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余指张开,置于相应部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动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16.掌按法:动作要领:单手或双手掌面重叠置于施术部。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身重量,通过手臂,垂直下压,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17.肘按法:动作要领:以肘部置于施术部,垂直下压,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并施以一种较长时间的持续压力。18.指点法动作要领: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19.肘点法动作要领: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肩关节节为支点,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肩关节、上臂传递至肘部,进行持续点压。20.捏法动作要领: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指面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面夹住施术部位肢体或肌肤,相对用力挤压、拉或拽,随即放松,再挤压、拉拽,再放松,重复以上挤压、放松动作并如此不断循序移动。21.拿法动作要领: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相配合,捏住施术部位的肌肤或肢体,腕关节适度放松。以拇指同其余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捏提并略含揉动。22.捻法动作要领: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或罗纹面相对捏住施施术部位,拇指与食指相向主动运动,稍用力做较快速的捏、揉捻动,状如捻线。23.拍法动作要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适度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打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交替操作。24.拳击法:动作要领:握拳,以拳背或拳盖、拳底部为着力面,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阻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用拳背击时,腕关节可有一定活动度,以减缓刚力;用拳盖击,即以拳的腹侧面(包括食、中、无名和小指第2节指背与掌根部)为击打着力面,操作时腕部要放松;用拳底击,即以拳的底部(小鱼际与屈曲小指的桡侧)为着力面,操作时腕部略背伸,并需放松。用拳盖或用拳底击,两手一般同时交替操作。25.掌击法:动作要领:指掌部伸直,腕关节背伸,以掌根部为击打着力面。26.侧击法:动作要领:掌指部伸直,腕关节略背伸,以小鱼际部为击打着力面,侧击法一般两手宜同时交替操作。27.指击法:动作要领:可用指尖部进行操作,用指尖击时,以食、中、无名和小指端或罗纹面为击打着力面,腕关节充分放松。28.抖法动作要领:以双手握住受术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将被抖动的肢体抬高一定的角度(上肢坐位情况下向前外抬高约60度,下肢在仰卧位情况下抬离床面约30度)。两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由肢体的远端传递到近端,被抖动的肢体、关节产生舒服感,29.振法动作要领:以掌面或食、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于掌部啦指部。掌、指及前臂部静止性用力,产生较快速的振动波,使受术部位或穴位有被振动感,或有时出现温热感,30.小儿直推法动作要领: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操作时宜作直线推动,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200 -300 次/分;用力均匀,始终如-。31.小儿分推法动作要领:用两手拇指,作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一般要均匀一致,用力切勿忽大忽小;应从穴位中间作分向或“A”形操作;频率200300次/分。32.旋推法动作要领:用拇指作旋转运动,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轻。33.合推法:动作要领: 用拇指作同向推动时,两手用力一般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每分钟200300次34.揉法动作要领: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大约200300次。35.按法动作要领: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本法用力必须缓和渐进,切忌粗暴,本法常与揉法配合应用36.摩法动作要领: 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 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37.掐法动作要领: 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38.捏脊法动作要领: 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