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ppt
百合花,茹志鹃,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3.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担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她是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作品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百合花”代表纯洁、优雅、高贵。文中既指新媳妇棉被上的百合花,又象征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百姓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暗示了文章主题。题目精练巧妙,内涵丰富。,第一部分(第124段) 开端。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第2541段) 发展。小通讯员跟随“我”去借被子。 第三部分(第4255段) 高潮。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伤员,小通讯员英勇牺牲。 第四部分(第5657段) 结局。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献出并盖上自己的新被子。,对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进行赏析。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这段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细腻地写出了小通讯员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善解人意,对同志细心体贴,但却腼腆、憨厚,怯于和女同志相处。,(3)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百合花被子有线索的作用,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对“百合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在“借被”“献被”的情节中凸显了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在“盖被”中则暗示小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得就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百合花。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的特点不仅仅象征新媳妇或小通讯员的美好品格,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军民之间的感情,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感情,都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小通讯员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觉悟高,忠于革命。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他人的危难。,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小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却是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时,新媳妇当时全然没有了开始时的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小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小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并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出一份真诚的情感,体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和一颗对革命队伍的诚挚爱心。,小说在构思布局时通过“我”来展开情节,请结合作品对“我”的作用加以分析。,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纯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我”在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问他娶媳妇了没有的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 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有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分析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第一处对比是小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斗的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上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的对比。医生听了听小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要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的;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小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他临走时的狼狈模样、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我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2.对比手法富有诗意。如: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医生与“我”的态度之不同。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阅读小说百合花,完成填空。 1.当代女作家_创作的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中的“_”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_的人际关系,歌颂了_和_。,茹志鹃,淮海战役,崇高纯洁,人性美,人情美,2.百合花构思巧妙,以_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_,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本文可分为_、_和_三部分。,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人物的美好心灵,护送(开端),借被(发展),通讯员献身与新媳妇献被(高潮),3.“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在刚刚接触时因赶路不及而_,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做法而_,以后是对小同乡_,“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_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生起气来,发生兴趣,越加亲热,崇敬,4.小说百合花在写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时,详细地刻画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如写到了她的害怕,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兴奋,写到了她对贫穷落后的台儿沟的展望这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个250字左右的片段,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某一人物形象。,示例:球印?教室后面的球印?我似乎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醒来。那个球印不是陈明印上的吗?有许多同学看见了。陈明啊陈明,你快站出来主动承认,这样或许还会得到原谅,要是被揭发,有你好看的,快站出来。我不禁瞟了一眼陈明,恰巧碰到了班主任严厉的目光,这时的班主任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我心里猛然一慌,但转而又想:“慌什么!又不是我干的,真没出息!”我虽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难免还是有一丝紧张。班主任的目光落到了我身上。我越发紧张了。怎么办?告发他吧!我把手往桌上放了放,刚想向上举起,猛地又缩了回来。不!我不能这样,我希望他自己站出来。我不能剥夺他这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要告发他的应该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