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含解析).doc
-
资源ID:4322503
资源大小:447.62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含解析).doc
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C解析: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S”型和“J”型曲线仅表示种群的增长曲线。2、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答案:B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K值就会上升,A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上升,所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C正确;曲线Y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正确。3、关于下图中“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答案:D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项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项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项错误。4、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5、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 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6、一个外来物种种群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不可能出现()A该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新环境的影响B该种群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C该种群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多样性D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环境后,一种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到淘汰;一种可能是由于适应气候、土壤、食物等条件,且没有天敌,从而种群会短时间内呈指数增长并最终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7、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的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跟踪调查,计算L值并绘制其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4年内甲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第2年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第3年甲、乙两种群的数量相等D.第4年后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答案:D解析:L值为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当L1时,种群数量下降,当L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L1时,种群数量增加。4年内甲种群数量先下降后增加,乙种群数量在第4年达到了最大值,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第3年末甲、乙两种群的L值相同,但前一年的种群数量未知,故第3年的种群数量不一定相等。8、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答案:D解析: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Nt1Nt,说明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A正确;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较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正确;乙曲线在Nta时,Nt1Nt,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因此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C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Nt1Nt,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10、如图中曲线1、2、3分别表示某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3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以下分析中错误的是()A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B若曲线1为指数增长曲线,则曲线2、3不是指数增长曲线C呈指数增长的种群不存在环境容纳量D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起始增长很慢答案:B解析: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增长,A正确;曲线1、2、3表示某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3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由图中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可知,曲线1、2、3都为指数增长曲线,B错误;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能无限繁殖,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正确;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起始增长很慢,D正确。11、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B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答案:B解析:在最初时期环境阻力最小,A错误;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D错误。1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将题中柱形图转换成曲线图后,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A错误;在曲线所示的9年内种群数量持续增长,C错误;在K/2时达到最大增长速率,即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为400只,种群在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鼠患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进行,D错误。13、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答案:A解析: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斗争加剧,K值不可能增加,A错误;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正确;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值可能增加,C正确;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值可能增加,D正确。1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用较大网眼的网捕鱼,目的是增大鱼池的环境容纳量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正常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不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是基本恒定的,B、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提高其存活率,进而提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15、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答案:B解析:图示a点东亚飞蝗数量急剧上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在a点所示时间之前进行,A选项正确;图示ab段种群数量仍然在上升,但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选项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选项正确;在de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增长率为0,D选项正确。16、如图表示出生数量、死亡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时防治,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因为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践,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17、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型和“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答案:D解析:在NtN0t中,1表示该种群的增长率;种群的K值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优越环境中,K值将增大;在鱼类养殖中,使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最后为0,故处于不同的种群密度下可以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18、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其中是对照组,保持恒定酸性,分别每隔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增长越快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C造成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D曲线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表明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基本不受限制答案:A解析:在微生物的培养中,影响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资源及恶化的环境。一般来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越接近“J”型曲线(如),种群增长越快。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19、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自然环境中社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答案:C解析:社鼠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社鼠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不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天敌等的限制,不能一直呈“J”型增长。20、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C.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D.要持续高产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答案:C解析: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B错误;由于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死亡率逐渐增加,C正确;要持续高产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最容易恢复,D错误。二、非选择题21、美洲某草原为保护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结果若干年后,鹿群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1905年以前种群能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原因主要是 。(2)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 ,草场的变化是 。(3)1925年前鹿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以后鹿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4)该曲线图中显示鹿种群增长极限为10万头,由图分析,欲保持该草原鹿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应控制鹿群数在 头左右。答案:(1)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使鹿群数量保持稳定(2)先增加后减少草场退化(3)“S”衰退(4)4万解析:(1)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结果若干年后,鹿群的变化曲线为先增加后减少,不能稳定在某一个值,由此推断在1905年以前种群能保持在4 000头左右的原因主要是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使鹿群数量保持稳定。(2)由图可知,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根据曲线中信息可知,约在1916年草场开始出现耗损,随后出现了鹿被饿死,草场连续损耗,鹿被饿死的越来越多,说明草场是一直退化的。(3)1925年前鹿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以后鹿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4)1925年前鹿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10万头并不是环境容纳量,而是种群数量的极限值,结合图示中鹿群数量在4万头左右草场开始退化,且以后草场退化日益严重,会使鹿群因缺少食物大量死亡,所以欲保持该草原鹿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应控制鹿群数在4万头左右。22、如图是某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后,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有限,曲线呈现出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2)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_ _。(3)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些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点左右,原因是_。(4)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5)该物种的进入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K值产生影响,说出一种影响并加以解释: _。答案:(1)“J”型(或指数)资源和空间“S”型波动(2)cd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3)b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5)有多种可能,答出一种即可,如:与其他生物竞争资源和空间,因而使其他生物的K值降低;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资源和空间,因而使其他生物的K值升高;对其他生物的资源和空间影响不大,因而基本不影响其他生物的K值解析:(1)当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环境中,由于食物、空间等都很充足,所以短时间内呈“J”型增长,但随着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增大,所以又呈“S”型增长,最后会处于一个有规律的波动状态。(2)种内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应是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的cd段;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其种群数量不会无限增长;种群的K值表示的是环境容纳量,所以K值是否变化是由环境决定的。(3)在捕捞后为了尽快恢复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增长速率应保持最大,所以捕捞后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4)控制鼠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降低环境容纳量。(5)新物种的迁入可能与当地物种在资源和空间上发生冲突,也可能对当地物种影响不大,也可能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资源和空间;各种情况都应考虑全面。23、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丽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答案:(1)(2)(3)55亿cd(4)f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24、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甲乙图乙中A、B两图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是_。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型。(2)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值),此时种群的_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种群的_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就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_,当过度获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将会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解析:(1)由题中图甲可知,某鱼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迅速,随着种群(鱼)数量的增多,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因素,鱼群中的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变为0。因此,该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为“S”型。在t2时期后,因为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增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幼年个体数量最多,可以判断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在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超过K/2值时可适量获取。答案:(1)B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增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增长(2)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