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doc
-
资源ID:4322529
资源大小:519.35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doc
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答案:C解析: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A错误;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数,B错误;计数室的体积220.10.4 mm3,共有酵母菌细胞M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M101 000100.42.5M105(个),C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错误。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稀释后再计数答案:D解析: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液中,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计数答案:D解析:在该实验中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灭菌;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培养酵母菌时,需要提供氧气,让酵母菌有氧呼吸繁殖个体;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且难以数清,需要先稀释一定的倍数,再进行计数。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 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所用时间与培养液的体积无关B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会使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延长C08 h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大D810 h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答案:D解析:改变培养液的体积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用时间的长短,A错误;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会增大氧气浓度,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大量繁殖,从而使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变短,B错误;08 h酵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但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C错误。5、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6、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答案:D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斗争较弱,是因为数量基数小增长缓慢,A错误;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后期,细胞呼吸场所都是胞内,B错误;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转速150 r/min 时,种群密度不断增大,但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有限且代谢产物积累,预测后期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变小直至保持相对稳定,符合“S”型增长曲线,D正确。7、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答案:C解析: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8、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a批次和b批次的最大细胞密度相同,故a批次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否则a批次中的最大细胞密度会变小,A错误;由于培养条件相同,而b批次在t1时增长速率较快,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进入对数期,B正确;由于是通气培养,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错误;因t2前两批次的酵母菌数量和代谢强度不同,故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错误。9、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然后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从培养瓶的底部进行取样C为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D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答案:C解析: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错误;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错误;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的菌体,D错误。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答案:B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通过细胞膜,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2 mm2 mm)的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4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A5.6107 B3.5105C5.6108 D3.5108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4个,根据酵母菌种群密度计算公式:酵母菌种群密度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小方格的容积(2 mm2mm0.1 mm103)14(4104)3.5104,因此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3.5104103.5105。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答案:D解析: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C错误;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1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在培养初期,酵母菌较少,且食物、空间等充足,酵母菌呈“J”型增长。由于培养液的体积是有限的,总体来看,酵母菌呈“S”型增长,具有K值,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取决于培养液的体积和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当培养液体积相同时,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当酵母茵起始数量相同时,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时间也取决于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的体积,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时,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种群数量越先下降,培养液体积相同时,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种群数量越先下降。14、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1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 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16、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量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答案:D解析: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故A错误;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应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不能用普通载玻片,故C错误;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故D正确。17、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解析: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故增长缓慢,在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变小,A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错误;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错误;由题图知,K值为121 00010120 000(个),D正确。18、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19、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答案:C解析: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20、下表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培养时间(h)010203040506070酵母菌细胞数量(1000个/mL)0.20.42510121212A.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种群数量B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种群增长缓慢C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D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 000个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稳定,表现为S型增长,而“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指的是J型曲线,A错误;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太少,且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B错误;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C正确;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1 000个/mL10 mL12 000个,D错误。二、非选择题21、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连续观察七天并取样计数,每天在不同时间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_。(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大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3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_个菌体。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小误差,你认为应采取的做法是_。(3)你认为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_。解析:(1)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或25 下培养;每天计数酵母菌时间要固定。(2)a、b、c、d、e 5个大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34个,则每个小室内平均有酵母菌34/80个,据此估算400个小室中共有酵母菌(34/80)400170个。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1700.110001001.7108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小误差,可多次取样、取平均值。(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答案:(1)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或25 下培养;每天计数酵母菌的时间要固定(2)1.7108多次取样、取平均值(3)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22、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然后定期测定其数量,构建了下图所示的数学模型,在P点时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了某种调整。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酵母菌接种数量为100个,酵母菌每30分钟繁殖一代。请构建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酵母菌数量(Nt)变化的数学模型_。(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是_。(3)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_。本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出现过两次K值,分别出现在图示P点前后,在P点后酵母菌数量的K值是M2,在P点前酵母菌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_。答案:(1)Nt10022t(或:Nt1004t)(2)环境阻力抽样检测法(3)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M3M4)/4解析:(1)根据题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根据“J”型曲线的公式:NtN0t,N0100,2,30分钟繁殖一代,所以t小时共繁殖2t代,因此Nt10022t。(2)图中阴影部分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值,表示环境阻力,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3)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P点前酵母菌的K值是(M3M4)/2,所以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即(M3M4)/4。23、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图见下图,请在图中标出读数区域。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不被(3)提示:在图的四角各取25个小格标记。24、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 _,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填“需要”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 _。(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5)在用血细胞计数板(2 mm2 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个。(6)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研究实验的课题。_。(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1)(2)(3)解析略。(4)本题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数量。表格的设计应该体现这些关系。(5)该血细胞计数板内培养液体积2 mm2 mm0.1 mm0.4 mm34104 mL,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目101650(4104)2107(个)。(7)A项正确,开始时营养充分、条件适宜,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错误,如就试管和而言,则是试管内的种群先达到K值。C项正确,试管内种群的K值比试管的要大。D项正确,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达到K值,试管内的种群数量也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相对减少(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需要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稀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4) 时间/天次数 1234567123平均值(5)2107(6)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溶氧量)的变化关系(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