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doc
古诗阅读专题湖南省怀化市部分区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112题。(7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曛:昏暗),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1.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其中第一首是律诗,第二首是绝句。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两者的偶数句都要求押韵。B. 王勃诗的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一个“望”字已经透露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之情。C. 王勃诗的尾联描写二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挥泪告别、泣下沾襟的情境,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D. 高适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安慰和勉励,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王勃诗的第三联有异曲同工之妙。12. 请你组织语言对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进行描述(不超过50字)。(5分)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二)阅读诗歌,回答15-16题。(共计8分)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本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疏:康复。老马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15选诗颔联情景交融,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4分)16. 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注武威:今甘肃武威。碛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2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点明了行军的季候和所向。“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和征程的艰难。B.第二句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C.第三句运用夸张,“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D.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直言胜利的祝愿,而是进行了想象,不落窠白。23.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4分)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 (22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7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9.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B这首诗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D这首词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和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10.词的开头两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寄居地的环境?营造出了什么氛围?(4分)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歌鉴赏(6分)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是题写在诗人家屋壁上的,写出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B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C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D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11从修辞角度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绕”字。(3分)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4分)古诗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B“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呼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也体现了诗人一种博大的胸怀。(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湖南省常德市澧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12(3分)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 这一历史事件。(2)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古诗阅读专题湖南省怀化市部分区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112题。(7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曛:昏暗),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1.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其中第一首是律诗,第二首是绝句。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两者的偶数句都要求押韵。B. 王勃诗的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一个“望”字已经透露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之情。C. 王勃诗的尾联描写二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挥泪告别、泣下沾襟的情境,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D. 高适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安慰和勉励,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王勃诗的第三联有异曲同工之妙。12. 请你组织语言对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进行描述(不超过50字)。(5分)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别董大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借以表现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以此本诗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两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ABD正确;C有误,“尾联描写二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挥泪告别、泣下沾襟的情境”错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是白庙手法,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答案:(1)C(2)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白风呼啸,群雁南飞,纷纷大雪,构建一幅渺茫凄寒的塞外风光图。译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别董大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二)阅读诗歌,回答15-16题。(共计8分)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本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疏:康复。老马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15选诗颔联情景交融,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4分)16. 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15(意思接近即可,4分)示例:“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孤月独照(2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意境,流露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2分)。16(意思接近即可,4分)示例:颈联两句,均采用句内反衬和比喻的手法,尽管自己已到暮年,犹如西下的落日,自己壮志犹存,决不愿从此消沉;尽管自己恶疾缠身,犹如秋风之中的枯树,但自己却要顽强地奋斗下去,重现自己的勃勃生机。尾联用典,自比老马,比喻自己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存,仍能有所作为(2分)。抒发了自己不甘寂寞、老当益壮的情怀(2分)。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注武威:今甘肃武威。碛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2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点明了行军的季候和所向。“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和征程的艰难。B.第二句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C.第三句运用夸张,“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D.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直言胜利的祝愿,而是进行了想象,不落窠白。23.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4分)【分析】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此诗不直接写惜别之情,也没有祝愿一类的话,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全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第二句写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蕴的赏析。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据此作答。答案:(1)B(2)表层意: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深层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使西域重见光明,边地安定。译文: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 (22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7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9.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B这首诗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D这首词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和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10.词的开头两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寄居地的环境?营造出了什么氛围?(4分) 【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他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断”即指深夜。答案:(1)C(2)意象有“缺月、疏桐、漏断、人”,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氛围。【参考译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弯弯的钩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湖南省永州市道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歌鉴赏(6分)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是题写在诗人家屋壁上的,写出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B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C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D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11从修辞角度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绕”字。(3分) 【分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有误,“题写在诗人家屋壁上”表述有误,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杨德隆)家屋壁上的。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答案:(1)A(2)拟人。“绕”字将水拟人化,写出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译文: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3.鉴赏作品的语言。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4分)古诗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B“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呼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也体现了诗人一种博大的胸怀。(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由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扣人心弦。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CD.正确。B.有误,“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雨脚如麻”,把雨比作丝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及茅屋的破败。答案:(1)B(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及茅屋的破败。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3.鉴赏作品的语言。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湖南省常德市澧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12(3分)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 这一历史事件。(2)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此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丧乱”指“安史之乱”。(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本题所选诗句,主要描写了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据此可以将情感归结为忧国忧民。答案:(1)安史之乱。(2)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点评】如何解答辨析诗歌内容的问题。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