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制作钟摆》教案7.doc
-
资源ID:4340062
资源大小:3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制作钟摆》教案7.doc
6.制作钟摆【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出自教科版科学五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6课。在上一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就越慢,摆绳越短摆动就越快。本课又为学生的研究设置了新问题,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如果要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该怎样来制作呢?本课教材围绕“制作钟摆”的项目要求,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明确任务,即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第二个环节是设计方案,让学生头脑风暴,确定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第三个环节是制作与测试,利用材料组装一个简易的“钟摆”,并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完成制作;最后一个环节是研讨,深入思考和总结。本课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与STEM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定义问题设计与再设计建立模型检验与再检验数据分析交流结果(含评价)。【学情分析】摆绳越长摆动就越慢,摆绳越短摆动就越快。这是学生在上一节课中通过研究发现的。同时学生在学习我们的水钟时,经历过工程设计的环节,因此对本节课教材的环节比较熟悉。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钟摆的制作,测试和调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科学探究目标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不断地调整摆,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能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摆的摆动快慢。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意识到人类对产品需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实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难点调制出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教学准备】铁架台、细绳、软尺、记号笔、空心小球、螺母、强力磁铁、回形针、秒表1.秒表来源:小牛顿科教2.本次的实验材料不需要都用到,可以让小组自主选择,各取所需,让制作的钟摆更具多样性。【教学过程】1.定义问题聚焦问题情境,明确任务教师提问:老师家的机械摆钟(展示图片)出现了故障,我发现钟摆1分钟内摆动不到60次,怎么回事呢?怎么样才能让钟摆1分钟内刚好摆动60次呢?学生思考: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慢。是否可以用调节摆绳长短的方法来调节摆的快慢?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想法,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板书课题:制作钟摆。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兴趣,同时以任务驱动学习,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加强烈,动力会更足,目标会更加明确。教师提问机械摆钟出现故障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的体验。明确任务时,也定义了项目问题:如何调节摆绳的长短?如何确保制作的钟摆1分钟刚好摆动60次?触发学生深入思考。2.设计与再设计(1)明确评价量规和小组分工教师活动:优秀作品的小组将被邀请参加机械摆钟的维修活动,那么,什么样的小组作品才算得上优秀呢?学生活动:小组展开讨论,明确评价量规(计时准确、易操作性、时间成本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明确各个组员的角色(设计员,材料员,制作员,测试员,宣传员)。(2)材料的介绍教师活动:将本次项目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详细的介绍,特别是空心小球和强力磁铁的使用(现场演示:将螺母装进空心小球中,绳子一端夹在小球里,另一端通过强力磁铁与铁架台连接,可以减少或者不使用绳子的捆绑法)。学生活动:明确各种材料的用途,小组讨论,选择制作材料。(3)设计钟摆模型教师提问:如何更快或更简单地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学生思考: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应该大致调整在哪个长度范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目前已有经验大体确定摆绳的长度,把摆绳调整到这个长度并摆动起来,测试1分钟摆动几次。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经验确定摆绳长度,并测试1分钟摆动几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调试的摆绳长度应该怎么确定,是每次减少5厘米进行调试,还是取上一次测量数值的一半进行调试等。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深入思考,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订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总结提醒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再设计,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在正式进行作品设计之前,明确评价量规和明确小组分工,介绍制作材料,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评价先行,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时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不会存在“游手好闲”的成员,人人有事干,提高效率。本次项目活动的材料不需要都选择,小组讨论选择需要的材料即可,材料的丰富性有利于作品的多样性。通过学生讨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绘制设计图,有利于学生后续制作和合作的开展。3.建立模型教师活动:组织材料的分发,引导学生有秩序地进行钟摆模型的制作。学生活动:小组内分工合作,根据设计图和材料进行钟摆的制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对各小组适当指导。设计意图经过前期多个环节的铺垫,材料员有秩序地进行材料地领取,其他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有序地制作钟摆。在此需要提醒学生,不是只有制作员才可以参与作品的制作,而是所有成员在这个环节都需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检验与再检验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使制作完成得摆正好1分钟摆动60次。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测试,并将每一次测试的结果记录在“1分钟摆动次数记录表”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测试方法,掌握每次调整的幅度,最终制作1分钟摆动60次的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测试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测试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计时最精准的钟摆。5.数据分析教师活动:展示项目评价表,接下来先完成计时准确这一维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相应的位置,老师统一计时1分钟,各组测试员交叉测试摆的摆动次数,记录在项目评价表对应的组别上。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班级测试。教师活动:请各个小组将完成作品的时间填写在项目评价表上,分析时间成本。同时统一测试钟摆的操作性,以ABC等级进行评价。学生活动:进行数据分析。设计意图计时准确是评价钟摆作品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标准,至于时间成本和易操作性,可以视上课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呈现。利用项目评价量表,将数据“可视化”,有利于数据的分析。6.交流结果(含评价)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满意吗?你觉得哪个小组的作品是最优秀的?接下来我们进行成果交流会吧。学生活动:利用少量的时间进行组内总结与分析,思考:一个优秀的钟摆作品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达到这个标准了吗?不足之处有哪些?下次改进的话,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成员上展示台进行宣传介绍作品。学生活动:上展示台进行宣传介绍作品。教师提问:1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它的摆绳长短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小组研讨,结合设计及制作的过程来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设计意图利用少量的时间讨论及总结本小组的作品,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作品小组情况,有利于后续小组宣传作品的开展。成果交流会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方面的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别组的经验,对自己小组项目设计进行再改进。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请有代表的小组上台展示,不一定需要所有小组都上台展示。【教学后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