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园林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pdf

    • 资源ID:43521404       资源大小:316.4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园林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pdf

    1 第六章 园林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园林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 一、害虫防治的生态学依据 长期以来害虫防治被认为仅是研究各类防治方法的问题,即认为仅是一种防治技术,对害虫的发生发展也多从生物学的现象来阐明规律。自1869年德国学者赫格尔(Ern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以后,以及生态学众多分支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昆虫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便对昆虫学中的害虫防治问题赋予了生态学的思想,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害虫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在园林生态系中,害虫和生态系的其他成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组成成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的变动,从而影响害虫种群的消长,甚至害虫种类组成的变动。园林害虫防治必须从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有害生物寄主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放眼整个系统的最优结果,协调运用各种可能的防治手段,把害虫种群控制在景观、生态和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达到长期控制害虫对园林植物为害的目的,维护生态平衡和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园林害虫防治并不是将所有的害虫彻底消灭,而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害虫的发生数量,使之不至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景观价值,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虫害以及害虫为害是否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景观价值,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园林生态系中是否有害虫存在,其次是害虫种群数量多少,最后是害虫取食及其他方式为害给园林植物造成伤害的程度与性质。通常,害虫防治可以通过3条基本途径达到防治的目的,即控制园林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害虫的为害。(一)控制园林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即尽可能减少园林生态系中害虫的种类,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在自然界中,由于害虫分布和栖息场所的局限性,通过阻止其传播侵入,就可以有效地保护园林植物不受为害。在大范围内,由于地理阻隔和害虫扩散能力的限制,许多危险性害虫不能自然侵入新的地区,只要防止人为的传播便可免受其害。在小范围内,人类利用防虫网或利用驱避剂等手段阻止害虫侵入,也能避免园林植物受害。同时,利用引进和释放天敌的方法,可以增加田间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只有足够数量的害虫,才能造成显著的为害。因此,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是害虫防治的又一条基本途径。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对已有的害虫恶化其生存繁殖条件,或直接消灭害虫,都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目前用于防治害虫的大部分方法,都是用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三)控制害虫的为害 由于同种害虫对不同作物或作物品种造成的为害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作物品种,由于生育期不2 同,害虫的取食为害方式不同,同样数量的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相同。因此,可以在某种害虫大发生的地域种植不适于其取食为害的作物或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种期,使作物易受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敏感期错开害虫的发生期,都可以减少害虫为害造成的损失。如农业上调整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利用抗虫品种等均属这一途径。基于这3条途径,人类已开发了一系列的害虫防治措施,按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以归纳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5大类。第二节 植物检疫 一、植物检疫的概念及意义 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又叫法规防治。它是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采取各种检疫及其他措施,严禁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的检疫性病、虫、杂草。植物检疫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病虫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区域,但也有扩大分布的可能性。传播的方法除靠风、水、动物和自身的迁移外,主要是靠种子、苗木、果实等的远距离运输。在现代交通十分发达、国际贸易和国内交流日益频繁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害虫的传播。害虫在原产地由于协同进化的关系常受到多种天敌的制约,其发生为害常较轻。但如果传到新的地区,因缺乏相应的天敌控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会暴发成灾,难以消灭。所以,植物检疫是保护本国农林业生产安全的一项根本性预防措施,并对保障外贸顺利进行、维护国际信誉均具有重要意义。二、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检疫对象(一)植物检疫的任务 植物检疫一般分为对外检疫(国际检疫)和对内检疫(国内检疫)两种。对过处检疫的任务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其产品检入国内或带出国外。对内检疫的任务是防止国内原有的或新从国外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扩大蔓延,封锁于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彻底消灭。(二)检疫对象的确定 根据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979)的定义,检疫性有害生物(quarantine pests)是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不广,且正在进行积极防治的、对该国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检疫对象(quarantine subjects)是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的特点而制定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往往不同。由于自然界有害生物种类很多,且不少国家又有利用植物检疫设置技术壁垒的趋向,为了保证植物检疫的有效实施和公平贸易,各国在确定检疫对象时,必须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足够的科学依据。关贸总协定最后协议中就明确指出,检疫方面的限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某一生物的危险性应通过风险分析来决定,而且这一分析还应该是透明的,应该阐明国家间的差异。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通过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调查和模拟环境的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有关资料,对可能传入的有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危险性检疫有害生物。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传入可能性、定殖及扩散可能性和危险性程度的评估。经风险评估后,凡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3 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病、虫、杂草,应定为植物检疫对象。我国农、林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由国务院农、林业主管部门制定。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植物一、二类危险病虫名单中列出危险性病、虫、杂草84种,其中一类的有33种,包括菜豆象、地中海实蝇、谷斑皮蠹等10种昆虫;二类的有51种,其中包括非洲大蜗牛、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巴西豆象等昆虫、蠕虫和软件动物30种。1995年农业部发布全国植物检疫对象32种,其中包括柑橘大实蝇(tetradacus citri)、蜜柑大实蝇(T.tsuneonis)、柑橘小实蝇(dacus dorsalis)、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苹果绵蚜(Briosoma lanigerum)、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葡萄根瘤蚜(Phjlmmzdtifdiae)、芒果果肉象甲(sternochetus frigidus)、芒果果实象甲(Acryptorrhynchs olivieri)、咖啡旋皮天牛(Dihammus ceruinus)等14种昆虫。1996年林业部发布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35种,包括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yi)、杨干透翅蛾(Sesia siningensis)、黄斑星天牛(Anoklophora nobilis)、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 smatsumurae)、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落地松种子小蜂(Eurytoma laricis)、泰加大树蜂(Urocerusgi gastaiganus)、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pp.)、柳蝙蛾(Phassus excrescens)、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trychu saequalis)、美国白蛾、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双条天杉牛(Semanotus bifasciatus)、苹果绵蚜、苹果蠹蛾、梨圆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枣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n)、杏仁蜂(Eurytoma samsonovi)共19种昆虫。(三)疫区和保护区 通过疫情调查,对局部地区发生的植物检疫对象不能马上消除的,这种检疫对象的发生地应划为疫区,并对其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疫区内的种子、苗木、果树、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和应施检疫措施的植物、植物产品,只限在疫区内种植、使用,禁止运出疫区。对于疫区内的检疫对象要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进而予以扑灭。在这种检疫对象全部扑灭并报经有关领导部门批准撤销其疫区名称之前,不可解除封锁状态。对于已较普遍发生的检疫对象,除对发生地区进行积极防治以外,要将尚未发生该检疫对象的地区划为保护区,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这种检疫对象传入。严禁从疫区以任何途径调入可能携带这种检疫对象的有关植物及其产品。从其他地区调入有关的植物及其产品,也应严格执行检疫手续。在保护区内一旦发现该种植物检疫对象,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清除。划定疫区和保护区是封锁、扑灭和防范植物检疫对象的前提。疫区的划定必须慎重,范围划得太大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划得过小,不能有效地防止检疫对象的传播。一般根据检疫对象的传播特点及已发生的范围和程度,结合行政区划、地理条件来确定。在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之前,必须全面掌握有关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生范围、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地农林业生产现状,然后再根据植物检疫对象的传播情况、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采取封锁、消灭和防范措施的需要来划定。对疫区的范围一定要严格控制,并要随着疫情的变化及时改变。三、植物检疫法的制定与实施 4(一)植物检疲法的制定 植物检疫法是有关植物检测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划、章程等所有法律规划总称是实施植物检疫的法律依据。根据法规涉及的范围,可将植物检疫法规分为国际性法规、区域性法规、国家级法规等。国际性法规是国际组织制定的,需要各国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有关的公约、协定和协议等。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 动植物检疫与卫生措施协议等。区域性法规是由相近生物地理区域内的不同国家,根据其相互经济往来情况,自愿组成的区域性植物保护专业组织所制定的有关章程和规定,如亚洲和太平洋区域植物保护协定等,是各成员国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国家级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法规,是受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准则,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此外,在双边贸易协定、协议及合同中规定的植物检疫条款,也是贸易双方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具备法律效力。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立法宗旨、检疫范围与检疫程序、禁止或限制进境的物品、检疫主管部门及执法机构、法律责任等。(二)植物检疫的实施 植物检疫的实施通常是由法律授权的特定部门负责,各国一般均设有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具体负责有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国务院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出入境口岸检疫由海关总署领导下的国家出入境检疫检验局及下属的口岸检疫机构负责。我国植物检疫条例(1992)规定,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运出发生疫情地区之前必须经过检疫;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运往何地,在调运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经检疫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发现有植物检疫对象、但能彻底消毒处理的,按植物检疫机构的要求,在指定地点做消毒处理,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植物检疫证书;无法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植物检疫一般包括产地检疫、关卡检疫和隔离场圃检验3类。产地检验是指在调运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实施的检验,对于关卡检验较难检测或检测灵敏度不高的检疫对象常采用此法。产地检验一般是在有害生物高发流行期前往生产基地,实地调查应检有害生物及其为害情况,考察其发生历史和防治状况,通过综合分析做出决定。关卡检验是指货物进出境或过境时对调运或携带物品实施的检验,包括货物迸出国境和国内地区间货物进出境的检验。隔离场圃检验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隔离检验措施,主要是通过设置严格控制隔离的场所、温室或苗圃,提供有害生物最适发生流行环境,隔离种植被检植物,定期观察记录,检测植物是否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经过一个生长季或一个周期的观察检测后做出结论。一旦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感染或污染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一般在产地或隔离场圃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常由政府划定疫区,实施隔离和根除扑灭等控制措施。关卡检验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时,则通常采取退回或销毁5 货物、除害处理和异地转运等检疫措施。第三节 园林技术防治法 园林技术防治法隶属农业防治(agricultural controol)范畴。即利用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子,创造有利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大量繁衍的条件,或直接消灭、减少虫源,从而避免害虫发生或减轻为害。园林技术防治法由于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具有省工、经济、安全、易为人们接受和推广的优点,而且防治害虫具有长期作用和预防作用。但是,农业防治法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治虫作用不如化学防治快,在害虫大发生时一般缺少急救作用,必须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园林技术防治法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选育抗虫品种、合理搭配树种与布局、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与灌溉等。一、选育抗虫品种 每种害虫对园林植物种类都有其嗜好性,表现出各种类、品种对抗虫性的差异。所以,针对当地发生的主要害虫,选用抗虫的园林植物树种及品种是防治害虫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城市行道树植物种类单纯容易发生害虫为害的特点,选用抗虫的树种和品种如银杏、棒树、女贞、广玉兰等,以减少害虫防治及农药的使用,对保护城市环境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选择无病虫苗木也是一项重要措施。二、合理搭配树种与布局 在营造绿色系统时,注意加强城市园林植被的多样性建设,促进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对害虫为害的自我调控能力。城市绿地建设一定要避免单一化的模式,不仅整个城市的植物种类要多样化,在同一块绿地上亦应考虑多样化。并且,在城市绿地之间构筑相互联系的绿色通道,借助行道树、街心隔离带的绿地使整个城市的绿色系统联系起来,促使整个城市绿色系统多样性的形成。通过科学地搭配树种与布局,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是控制园林害虫猖獗的经济、有效措施。例如,实行常绿和落叶树种组合,地被、灌木、乔木结合,色叶树种相间,并且多树种混合栽植,形成多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既可增强城市的绿化与景观效益,又能增强抵御害虫侵害的能力。在对已栽植的绿地,补植各类灌术、花草植物,扩大蜜源植物,为天敌昆虫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发挥自然因素控制害虫的作用。同时,在安排园林植物布局时要考虑到树种与害虫食性的关系,避免转主寄主植物混栽。三、加强田间管理 园林植物园内的枯枝落叶、枝干翘皮等,都是害虫潜伏的场所。结合整形修剪,去除虫梢、病虫枝叶、枯死树干,可以直接消灭部分卷叶蛾、潜叶蛾、蚧类、天牛、木蠹蛾、透翅蛾等害虫。有条件的绿地,进行冬耕深翻,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枝干粗翘皮,可以消灭网蝽、叶螨、木虱及多种鳞翅目等各种越冬害虫,压低来年的虫口密度。对于在土壤中化蛹或越冬的天蛾、夜蛾、尺蛾、金龟子等害虫,深耕可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埋入深土层,又可将原来土中的害虫翻至地面,暴露于地表被晒死、冻死或被益鸟啄食。对于冬季寒冷的地区,冬耕深翻土地,消灭害虫的作用尤为6 显著。秋冬季对树干基部涂白,不仅可以防止日灼病,消灭部分越冬害虫,而且能阻止来年天牛成虫产卵。四、合理施肥与灌溉 合理施肥与灌溉可以改善园林植物的营养条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枝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促使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健壮,可以提高抗虫能力。如碧桃等核果类树木树势衰弱时易招引挑红颈天牛产卵,流胶病也严重。园林植物育苗或施肥时,不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饼肥或粪肥,以免种蝇等地下害虫为害。干旱季节,林园适时灌水,可减少红蚜蛛的为害。第四节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法不仅能直接大量地消灭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组成成分。生物防治法的优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再增猖獗和形成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的作用。但生物防治法也有其局限性,通常杀虫作用比较缓慢,杀虫范围较狭,使用效果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等。目前,生物防治法主要有合理利用天敌昆虫、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一、合理利用天敌昆虫 根据取食特点,天敌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天敌通过取食直接杀死害虫,一生要取食多个寄主。现已知捕食性天敌近200科。常见的有螳螂、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蚂蚁、猎蝽、泥蜂、步行虫等。寄生性天敌总是在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或终生附着在害虫的体内或体外,以寄主的体液或组织为食,最终使害虫死亡。寄生性天敌约有100个科,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两大类。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成功的事例也很多。如我国利用澳洲瓢虫、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利用黑蚂蚁防治松毛虫,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茶色广蝝蝽防治榆紫金花虫,利用赤眼蜂防治甘煎螟虫、松毛虫、玉米螟、松梢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均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利用害虫天敌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尤为重要。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多,层次丰富,植被复杂,蜜源充足,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害虫天敌建立起较稳定的种群,发挥出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有以下3条途径。(一)保护利用本地天敌昆虫 充分利用本地天敌抑制有害生物是生物防治的基本措施。园林生态系统中自然天敌资源丰富,往往是抑制各种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加以合理地保护利用,就可收到控制害虫避免虫灾的效果。为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首先应注意改善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补充天敌的食料和寄主,创造有利于天敌越夏、越冬的场所,使天敌种群能够顺利地生存、繁衍。例如,推迟冬季清园刮除枝干翘7 皮的时间,避免天敌遭受冻害,同时将刮下的虫茧妥为保存,让其中的寄生蜂飞出后再烧毁处理;注意天敌蜜源植物的栽培,在天敌食料缺乏时注意补充田间食料,如广东省在橘园中种植藿香蓟、紫苏、大豆、丝瓜等作物能为钮氏钝绥螨提供中间食料和栖息场所,加速天敌的生长繁衍,使柑橘全爪螨始终被控制在较低水平上;在进行化学防治时,注意协调与生物防治的矛盾,优先选用特异性、选择性农药或生物农药,尽量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二)引进外地天敌昆虫 引进外地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最著名的成功例子是1888年美国从大洋洲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防治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吹绵蚧,直到现在仍起着有效的控制作用。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250多起引进天敌防治害虫的成功事例,使9个目中的120多种重要害虫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开展了天敌的引进工作。如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多种林木、果树上的吹绵蚧,引进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引进智利小植绥螨、西方盲走螨和虚伪钝绥螨防治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李氏叶螨。近几年又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引进天敌要考虑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引入后在新环境下的生态适应和定殖能力以及生态安全性。因此,引进天敌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引进方案,进行隔离饲养繁殖,以及必要的生态评估。(三)人工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 从国内外引进天敌时,需要人工繁殖扩大种群数量,以增加其定殖的可能性。对于本地天敌,由于有时数量较少,特别是在害虫数量迅速上升时,天敌种群数量增长总是滞后,很难控制其为害。采取人工大量繁殖天敌,在害虫大发生前释放,即可解决这种追随效应,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的目的。在国外,通过人工或机械化大量繁殖技术实现了多种天敌商品化生产,设施农业和花卉生产中广泛使用生物防治害虫,并出现了一大批天敌公司。如利用蜡状人工卵为多种草蛉的大量繁殖和商品化创造了条件。目前草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防治园艺、园林植物上的害螨、白粉虱和蚜虫。利用蓖麻、丝瓜、广玉兰等植物的花粉在室内繁殖各种钝绥螨,已在害螨的防治中发挥作用。二、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生物农药作用方式特殊,防治对象较专一,且对人类和环境潜在危害比化学农药要小,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中。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生物农药有微生物农药、农用杀虫素和生化农药3大类。(一)微生物农药 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制剂。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大一个类群,现已知800余种,可寄生5个目24个科200多种昆虫,用于生防的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汤普森多毛菌、蜡蚧轮枝菌等。如白僵菌能寄生200种害虫,我国用于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地老虎、菜粉蝶、松毛虫及金龟子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昆虫病原细菌已知90多种和变种,应用最多的是苏云金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缓死芽孢杆菌和球型芽孢杆菌等。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应8 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各种害虫。我国用于防治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菜粉蝶、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均有较好的效果。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现已发现昆虫病毒500余种,可感染800多种昆虫和蝉螨类。在园林害虫防治上,人们用绿僵菌制剂防治金龟子,用蜡蚧轮枝菌防治介壳虫、蚜虫,用大蓑蛾多角体病毒防治刺蛾及蓑蛾,用油桐尺蛾病毒制剂防治油桐尺蛾,用Bt乳剂、青虫菌防治刺蛾、衷蛾、松毛虫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农用杀虫素 农用杀虫素是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治病杀虫的功能。如来自于浅灰链霉菌抗性变种的杀蚜素,对棉蚜、豆蚜、高粱蚜、红蚜蛛有较好的毒杀作用,且对天敌昆虫无毒;来自灰色链霉菌浏阳变种的浏阳霉素,对柑橘上的害螨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来自于南昌链霉菌的南昌霉素,防治菜粉蝶、松毛虫效果良好。国内已有成品的T21杀虫素(浅黄链霉菌韶关变种)、杀虫素农抗26(浅灰链霉菌杭州变种)对菜蚜、豆蚜、菜蛾等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推广使用的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由土壤微生物Streptomyces avermitilis产生的天然产物,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可用于防治害螨、潜叶蝇、潜叶蛾等害虫,尤其适用于对有机磷和菊醋类农药产生了抗性的害虫。菜喜的杀虫活性成分为多杀菌素(Spinosad),是从Sacharopols poraspinose中分离出来的天然活性物质,经试验对小菜蛾、蓟马、潜叶蝇等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三)生化农药 生化农药是指那些经人工模拟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目前全世界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达1000多种,其中商品化的有280种。在我国已有近30种性信息素用于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杨树透翅蛾等害虫的预测预报、诱捕、干扰交配或迷向防治。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I、号等对多种园林及农作物害虫如松毛虫、榆绿叶甲、杨天社蛾、黏虫、玉米螟、棉铃虫、菜粉蝶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导致幼虫不能正常蜕皮,造成畸形或死亡。近年来人们对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之间的化学信息物质研究颇多,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方法,在园林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利用植源性农药如自然除虫菊醋、尼古丁、鱼藤酮、苦楝素等防治害虫,也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途径之一。三、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 园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鸟类、蛛形纲和两栖类动物,对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有很大作用。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其中以昆虫为食的约占半数,它们绝大多数捕食害虫,对园林害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我国在益鸟的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包括益鸟的招引和保护,益鸟的饲养和驯化。在园林植物保护中常用的方法是招引益鸟,即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考虑栽植益鸟的食饵植物,在结9 构单纯的绿地上栽植适合鸟类营巢的树种,在植物上设置人工鸟巢,保留或引入灌木树种,为益鸟的栖息及繁殖创造条件,增加益鸟的数量。我国许多林区和城市采取挂人工鸟巢招引啄木鸟、灰喜鹊及其他益鸟,防治蛀干类和鳞翅目害虫效果十分显著。蛛形纲的蚜蛛目和蝉螨目中有许多有益的种类,是园林害虫和害螨的天敌。蚜蛛在园林植物上张网拦截或巡游捕猎,捕食地面和树上的害虫。蝉螨目的植绥螨、长须螨等能捕食害螨、蓟马等害虫。此外,青蛙和蟾蜍也是众所周知的有益动物,它们捕食在地面上活动的各种害虫;蜥蜴和壁虎能捕食地面上活动的害虫和具有趋光性的夜出性害虫;蝙蝠能大量捕食夜间活动的害虫如蚊类、蛾类和金龟子等。对于这些有益动物应注意保护利用。四、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一)遗传不育治虫 利用辐射源或化学不育剂处理昆虫,破坏昆虫的生殖腺,杀伤生殖细胞,或者用杂交方法改变昆虫遗传的性质而造成不育,大量地释放这种不育性个体,与野外的自然昆虫个体交配从而使后代不育,经过累代的释放,使害虫种群数量一再减少,最后导致种群灭绝。这就是利用昆虫不育原理来防治害虫的一种新方法。引起昆虫不育的方法主要有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辐射不育是指利用辐射源如粒子、粒子、射线和中子进行照射造成昆虫不育。化学不育是指利用化学不育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遗传不育则用不同的杂交方法改变昆虫的遗传特性而造成不育。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辐射不育原理成功地防治了螟旋蝇之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以后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又在苹果蠹蛾、地中海实蝇和柑橘小实蝇等害虫防治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二)转基因抗虫植物 将外源性的抗虫基因转录到植物细胞中,使其在组织中遗传和表达一定的抗虫性,从而培育出新的抗虫作物,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育种技术无法克服的远源杂交问题,可以将各种生物体内的抗虫基因转入目标作物品种体内。近年人们利用转基因技术把豆科植物体内的胰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转入禾本科植物体内、将苏云金杆菌的毒素蛋白基因转移到棉株、烟草、番茄、甘蓝等植物中,形成作物抗虫品种,甚至把杀虫基因转移到土壤细菌中防治地下害虫也有报道。如将Bt基因和毒杀一些鳞翅目昆虫的蛋白质抑制剂基因转入甘蓝,培育出抗菜青虫、小菜蛾的甘蓝新品种。美国科学家借助土壤脓杆菌的转基因系统,将Bt杀虫基因转化至烟草及番茄中,得到了转基因烟草和番茄植株。新西兰育成了抗虫的多年生黑麦革新品种,大大降低了草坪主要害虫如黏虫、跻螬、小地老虎、淡剑袭夜蛾的发生为害。我国利用此技术也分别培育出了对烟青虫有高度抗性的烟草植株,对棉铃虫有抗性的抗虫棉新品种。(三)转基因抗性天敌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天敌昆虫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工作,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培育抗性天敌昆虫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选育出寄生范围广而生态适应性强的寄生蜂或捕食性天敌,可以克服防治害虫时天敌寄主范围狭窄的致命弱10 点。研制基因重组微生物制剂,可以提高其杀虫能力。自Hoy提出药用遗传工程定向培育捕食螨的抗药性品系后,美国已培育出西方盲走螨的两个品系,即抗谷硫磷西维因二氯苯醚菊酯品系和抗谷硫磷西维因硫磺品系。这两个品系的捕食螨不仅能顺利越冬,而且能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现已进入商品化饲养和应用阶段。我国研究人员发现对亚胶硫磷有抗性的竹尼氏钝绥螨是受半显性的单基因控制,而对杀虫双有抗性的尼氏钝绥螨品系是受近乎显性的多基因控制。选取抗性基因转入天敌昆虫中,培育抗逆能力强的天敌将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研究内容。第五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 物理机械防治(physical control)是利用简单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光、电、热、温湿度或放射能等)以及人工的方法消灭害虫或改变其物理环境,以达到控制或阻隔其为害的方法。这类防治方法见效快,可将害虫直接消灭在盛发期前,也可作为害虫大量发生时的应急措施。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种。一、捕杀 当害虫发生面积不大,根据害虫的栖息地位、活动习性等方面的规律,利用人工和简单器械捕杀害虫的措施。如人工摘除害虫卵块、蛹茧、袋囊和麇集的初孵幼虫;冬季刮除粗翘树皮,消灭越冬害虫;利用竹刷刷除枝干的介壳虫;人工捕杀小地老虎高龄幼虫;利用简单器具勾杀天牛幼虫,振落捕杀金龟子蜗成虫以及国槐尺蛾、油松毛虫、天幕毛虫的幼虫等。二、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的一类方法。通常包括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等。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双色灯或高压汞灯,结合诱集箱、水盆或高压电网等诱杀害虫。如对天蛾、夜蛾、舟蛾、毒蛾、灯蛾、叶蝉、金龟子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可在其成虫发生盛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2色板诱杀 某些昆虫对光波(颜色)有选择性,如蚜虫对黄色有明显的正趋性,则可采用黄色黏胶板或黄色水皿诱杀有翅蚜。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用铺银灰膜和田间及温室通风口处挂银灰色膜条的办法驱避蚜虫。3.食饵诱杀 有些害虫对食物气味有明显趋性,通过配制适当的食饵加入杀虫剂,可以利用这种趋化性诱杀害虫。如糖醋液诱杀小地老虎等,利用新鲜马粪诱杀蝼蛄等。4.潜所诱杀 许多害虫具有选择特殊环境越冬潜伏的习性。秋季在害虫越冬前,结合树干束草防冻或绑扎报纸等物,诱集叶螨、木虱、网蝽等害虫潜人越冬,来年早春解下烧毁,可以消灭各种越冬害虫。三、温湿度控制 各种害虫对环境温湿度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升高和降低温湿度,使之超出害虫的适应范围,可起到控制或杀死害虫的作用。如日光暴晒、热水烫种、低温冷藏等,常用来杀死或控制贮粮、种子及其他贮藏物的害虫。晴热天气闷棚升温,可以杀死部分大棚内的蚜虫、白粉虱等小型害虫。11 四、阻隔 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设置物理性障碍阻止害虫扩散和为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例如,果实套袋能阻止食心虫在果实上产卵,从而避免被害;早春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环,可以有效地阻隔草履蚧、枣尺蠖上树为害或产卵;在温室或大棚园林观赏植物生产过程中,架设防虫网,能阻碍各种害虫的侵袭与为害。五、辐射法 辐射法是利用电波、射线、X射线、红外线、紫外线、激光、超声波等电磁辐射进行害虫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杀灭和辐射不育。如用Co60作为了射线源,在66.5c/kg的剂量下,处理贮粮害虫黑皮蠹、玉米象、谷蠹、杂拟谷盗等,经24h辐射,绝大多数死亡,少数存活害虫也常表现为不育。利用适当剂量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粒子、粒子、射线、X射线处理昆虫,可以造成昆虫雌性或雄性不育,进而利用不育性昆虫进行害虫种群治理。第六节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ol)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农林害虫的一种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开发适宜的农药品种,并加工成适当的剂型,利用适当的机械和方法使化学药剂和害虫接触,或处理作物植株、种子、土壤等,来杀死害虫或阻止其为害。一、化学防治的特点(一)优点 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 大多数杀虫剂用量很少,却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既可以在害虫发生之前作为预防性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害虫的为害,又可在害虫发生之后作为急救措施,迅速消除害虫的为害。2、杀虫范围广,对某些害虫有特效 几乎所有害虫都可利用杀虫剂来防治。对某些用其他方法难防治的害虫,使用杀虫剂防治效果显著,如采用毒饵法防治蝼蛄、蟋蟀等地下害虫。3、生产、运输、使用、贮藏方便 杀虫剂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使用时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便于机械化操作,可以大面积使用。(二)缺点 1、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广泛、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某些害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使害虫更加难以防治。2、杀死害虫天敌 一些选择性不强的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常杀伤天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一些害虫的再增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3、污染环境造成药害 农药使用不当常会造成人畜中毒事故,植物药害。有些农药由于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能残留污染环境(土壤、水和大气等),甚至能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造成食品残留毒性,对人畜安全造成威胁。二、杀虫剂的种类及作用特点 杀虫剂(insectic ides)是指用来防治农、林、畜牧、仓储、卫生等方面害虫的药剂。这类药剂品12 种很多,通常按照来源、成分和作用分类如下。(一)按来源和成分分类 1、无机杀虫剂(inorganic cinsecticide)如砷酸钙、砷酸铅、亚砷酸和氟化钠等。2、有机杀虫剂(organic insecticide)有机杀虫剂依据来源可分为天然的有机杀虫剂和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虫剂。天然的有机杀虫剂包括植物性(如鱼藤、除虫菊、烟草等)和矿物性(如石油乳剂等)两类。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虫剂种类最多,依据成分又分为:有机氯类杀虫剂,如林丹和毒杀芬等;有机磷类杀虫剂,如敌百虫、辛硫磷和乐果等;氨基甲酸酶类杀虫剂,如西维因、呋喃丹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氰戊菊醋、氯菊醋和溴氰菊醋等;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如巴丹和杀虫双等。(二)按作用方式分类 1、胃毒剂(stomach poison)昆虫吞食喷过药剂的植物或混有药剂的毒饵以后,药剂随同食物进入害虫消化道,被中肠肠壁细胞所吸收,引起中毒死亡。如敌百虫等。2、触杀剂(contact insecticides)药剂与虫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后,透过昆虫的体壁进入体内或封闭昆虫的气门,使昆虫中毒或窒息死亡。如氰戊菊酯等。3、内吸剂(systemic insecticides)具有内吸性的农药施到植物上或施于土壤里,可以被植物枝叶或根部所吸收,传导致植株的各部分,害虫(主要是刺吸式口器害虫)吸取有毒的植物汁液而引起中毒死亡。如乐果和吡虫啉等。4.熏蒸剂(fumigation agents)药剂由液体或固体气化为气体,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之中毒死亡。如磷化铝片剂和硫酰氟等。5、忌避剂(repellents)药剂分布于植物体后,害虫嗅到某种气味即避开,这种作用称为忌避作用。如雷公藤根粉和香茅油等。6、不育剂(sterilants)化学不育剂作用于昆虫的生殖系统,使雄性不育或雌性不育,或雌雄两性不育,进而使产的卵不育。如替派、噻替派和喜树碱等。7.拒食剂(antifeedants)当昆虫取食含毒植物后,正常生理机能遭到破坏,食欲减退,很快停止进食,这种引起害虫饥饿死亡的药剂称拒食剂,其杀虫作用称为拒食作用。如拒食胺等。8、性引诱剂(sex pheromone)引起同种昆虫异性个体间产生行为反应的物质,可用来诱集成虫。如葡萄透翅蛾性诱剂、玉米螟性诱剂、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等。9、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r egulator)又称特异性杀虫剂。这类药并不直接杀死害虫,而使昆虫的发育、行动、习性、繁殖等受到阻碍和抑制,从而达到控制害虫为害以至逐步消灭害虫的目的。如灭幼脲、抑太保等。三、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目前使用的农药多为有机合成农药。这类药剂作用强,用量少,一般每公顷一次施用原药仅几十克至百余克;除少数品种溶于水,可以直接加水施用外,大多数药剂难溶于水,不能直接对水施用。因此,要使这样少量的药剂均匀地散布到较大面积上,就必须经过加工制成一定的药剂形态,使之可以13 对水喷雾或喷粉,具有高度的分散性,才能在生产上使用,有利于发挥毒剂的效力。现代有机合成农药的生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药生产,原药呈固态和液状分别称原粉和原液。原药除包括主要的杀虫成分外,还有其他杂质并非纯品,一般也称工业品。第二阶段为加工剂型的生产,即在原药中加入填充剂或其他辅助剂(溶剂、湿展剂、乳化剂等),制成含有一定有效成分、一定规格、适合各种用途的农药剂型(pesticide formulations)。杀虫剂常用剂型及其应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粉剂(dusts)用原药、填料和少量助剂经过机械粉碎而制成的粉状机械混合物。如2%叶蝉散粉剂。粉剂专供喷粉或撒粉用,不能加水喷雾使用。粉剂中

    注意事项

    本文(园林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