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三篇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稿.docx
-
资源ID:4352571
资源大小:33.1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三篇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稿.docx
2021年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三篇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稿2021年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三篇稿汇编第一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推进实施“双减”工作,涉及千家万户,XX市深刻领会“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治本之策,把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作为重要举措,切实扛牢责任,着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一、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XX市坚持统筹校内校外,推进学生增效减负工作。一是加强学生作业源头管理。出台XX市教育局关于统筹推进中小学生“五项管理”的通知(X教字202136号),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加强增效减负工作监督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在此基础上,以加强作业管理为抓手,从规范作业来源、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统筹作业总量、有效评改反馈等方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推进“四项服务”提质扩面。先后下发了关于明确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XX市中小学营养餐工作指导意见XX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学校公共资源节假日向本校学生开放服务”的通知等文件,2021年将四项服务纳入XX市惠民实事,强力推进,目前,在全市474所中小学开展“四项服务”,惠及中小学生24.5万名,分别占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77%、45.7%,学校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先后被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XX新闻联播、XX教育电视台、XX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是在全市村居(社区)开展小学生假期托管服务,依托社区(村居)党群服务站,组建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团队,重点加强留守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学生托管。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切实减轻校外培训负担高度重视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依法规范、分类施策、稳慎有序持续开展专项治理。一是控增量。省“双减”调研部署会议后,市教育局主动对接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告知7月26日起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暂停审批。全市现有有证有照校外培训机构143家,其中学科类机构75家,非学科类68家。二是减存量。联合民政、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服务等部门研究制定XX市关于开展“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市政府分管市长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各部门职责,启动“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建台账、清底子,找问题、拉清单,广动员、营氛围,建专班、找试点,先扎口、后取缔,平稳推、保和谐的思路重点查处无证无照、有照无证机构以“教育咨询”“教育科技”“校外托管”等名义开展的非法办学、违规培训行为。截至目前,全市摸排“证照不全”机构数1743家,其中无证无照741家,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1002家,已责令关停、整改674家。三是提质量。坚持属地管理,重点规范招生宣传、收退费管理、安全方面等行为,确保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校外培训机构信息周报制度,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发布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投诉举报电话,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家长自身合法利益。三、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凝心聚力确保“双减”工作实效“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必须由党委和政府高位统筹、各部门通力协作,XX市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校内校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确保各项举措“双减”政策切落地落实。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组建联合执法队伍,拿出务实举措,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统筹抓好工作推进。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社会、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增进社会共识。以“万师访万家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双减”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工作制度,按照目标任务,细化完善措施,建立分析研判、督导检查、调度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制度保障、家校协同、督导检查、社会监督机制,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贯通的制度机制。打好“双减”工作的持久战,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XX市教育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坚决扛牢“双减”工作责任,推进“双减”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着力办好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教育。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双减”工作长效推进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宣传、编办、发改、审批服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全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市“双减”工作专班,由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下设4个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全市“双减”工作。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先后印发XX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基本制度的通知、XX市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十项制度”等系列文件。目前,XX正结合实际,起草制定XX市“双减”工作实施方案,拟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指导全市扎实开展“双减”工作。三是深化评价改革。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四是强化督导考核。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双减”工作情况及成效纳入市对县教育综合督导,作为市级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重要内容。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学校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二、守好学校主阵地,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印发XX市普通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细则19条,制定手机、作业、教学用书管理等3个配套文件,坚持小学、初中、高中分段分层设计作业,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完善作业评价制度。二是大力提高课堂质量。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改进行动;组建“核心研究共同体”,成立教学改进行动联盟校,建立市县校三级示范课评选常态化机制;与省教科院共建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轻负担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三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双减”治本之策,在7个县市区率先接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省级评估的基础上,今年力争XX市、XX县、XX市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国家验收。继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市区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和乡村教育内涵提升工程。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教育强镇筑基行动,4个省级试点镇、4个市级试点镇和16个县级试点镇全部制定实施方案,保障强镇筑基行动有序实施。三、深化教育惠民,推动育人服务提质增效一是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内涵。2014年在全省率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建立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2021年全市课后延时服务经费达到5443万元,开设课后延时服务课程1.17万节,参与学生71.6万人,解决了7.9万名学生在校午餐午休问题,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我市将进一步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健全完善“学段延伸+时段拓展+内容延展”全环节服务、“制度建设+风险管控+公开考评”规范化推进、“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立体式保障三大机制,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品质和水平。二是创新开展暑期免费托管服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免费暑期托管服务实施细则37条,印发工作底线清单8条,重点服务平时家中无人照管的双职工、外来务工和中低收入等家庭子女,全市298所学校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体育馆等各类场馆906个,合理安排课外阅读、体育、书法、文艺、创客等素质类课程1128门,学生全部自愿、免费参加,为近万个家庭减轻负担。三是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在全国率先推出“XX好家长标准”,将“双减”内容纳入家长职责清单;在全国率先创新设立社区教育服务岗,严格选聘社区教育协调员,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协同育人阵地;进一步健全常态化家校学情会商、家校育人课程超市、家校权责清单等制度,引导家长切实履行教育责任;依托“家长接送区”,搭建家校经常性沟通平台,提高家长科学育子理念,合力推动“双减”工作落地。四、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是全面摸排集中整治。自7月7日开始,教育、市场监管等8部门联合开展全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暑期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开展“证照不全”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要求,做好存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摸排,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目前,已排查校外培训机构4611家,发现无证无照机构283家,无证有照机构319家,证照齐全但存在违规办学问题和安全隐患的机构302家。对无证机构已全部关停,对无证有照和违规办学问题目前正在进行集中整改。二是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全市15个县市区全部停止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积极引导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组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社会监督员队伍,对无证机构实行重奖举报。健全网格化巡查机制,将“网格员+责任督学”的监管责任落实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神经末梢”。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对镇街网格巡查发现的问题开展联合执法。用好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破解校外培训机构服务和监管难题。三是强化X建引领和行业自律。推动县市区建立民办教育综合X委,实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X建工作全覆盖,发挥引领保障作用。鼓励县市区成立校外培训机构协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四是做好风险防范。利用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重点关注培训规模较大、存在经营风险的校外培训机构,及时风险化解,妥善处置各类负面舆情苗头和突发情况,保障“双减”工作稳妥推进。五是提升规范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治理,积极探索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将校外培训行为规范治理纳入XX市人民政府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调研储备项目和2022年市人大立法工作计划,强化综合施策法治保障,推进校外培训行业持续规范发展。第三篇近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将学生减负问题摆到最高决策层面、放在教育大生态圈去谋划部署,一手减轻学校作业负担、一手减轻校外培训负担,30条措施直击要害,既是对校外培训泛滥的纠偏扶正之举,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清源固本之策。XX市坚决拥护、坚决贯彻、坚决抓实,推动“双减”措施更快更好惠及万千家庭。推动“服务升级”,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市291所小学课后服务全部开展、覆盖率100%,106所初中课后服务广泛开展、覆盖率77.37%的基础上,力争中小学全覆盖,进一步摸清学生及家长需求,丰富内容、拓展资源、提高质量,达到培优辅差与发展特长、兴趣小组与学校社团、提高质量与有效减负“三结合”目标。二是提高假期托管覆盖面。立足今年暑期在全市启动的中小学托管服务工作,充分挖掘经验,借鉴外地成果,弥补短板漏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突出“一校一品”,对假期托管服务进行内容再提升、覆盖面再推广,满足更多家庭的托管需求。三是提高参与服务师资水平。坚持以学校师资为主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面向社会聘用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鼓励家委会、社居委、关工委、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入,多渠道遴选优秀师资,联合开展课后服务。四是提高信息化支撑力。我市拟与科大讯飞合作,搭建课后服务“1364”信息化管理网络:搭建一站式课后服务管理平台,提供教师端、家长端、巡课端三大终端,提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素养拓展六类精品课程,夯实课后服务工作的服务、安全、评价、监管四大体系。着眼“提质培优”,筑牢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一是创设校内“学足学好”的优质硬件。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配齐学生就餐、洗浴、饮水、取暖等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学生吃、住、学、实践活动等基本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教育。二是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实施体系。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动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保持和提升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力争23个县市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改革,推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优质高中,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三是坚持办学的均衡性和公益普惠性。统筹整合城乡、各学段教育资源要素,构建教育良性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满足群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深化“作业革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一是统筹落实“五项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安排,教研单位跟进业务指导,系统强化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将之作为减轻学生校内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之举。二是规范布置作业。对书面课外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一律不留,其他年级语文、数学总量每天不超1小时;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总量每天不超1.5小时;其他学科、当日无课学科原则上不布置。三是设计优质作业。普遍成立“学科优质课外作业遴选优化工作组”,注重分层分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选定优质作业后于教学前2周推送至学校,建立县域优质作业设计、遴选、共享机制。四是实行考核激励。将作业设计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考核,作为评先树优依据,定期组织作业改革专项课题的申报和观摩交流,让教师对作业改革主动融入、锐意创新。我们将利用新学年开学一个月的时间,以“落实常规、增效减负”为主题,通过“三学四查五问六提”行动,扎实开展“教学常规月”活动,集中解决落实教学常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并形成长效机制。立足“严管长治”,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是严格依法审批和监管。全市于7月23日起停止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严令不得利用假期和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管理,立即停办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机构。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校外培训机构携资金跑路、退费不合理等行为。二是严加规范校外培训内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校外培训内容和师资配备,坚持把减轻学生负担及确保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决纠正“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现象,解决校外培训的短视化、功利化和“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让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把在课外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三是集中整治“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下发XX市关于开展“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通过联合执法,对全市“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整顿。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依法依规责令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证照。抓好“配套施策”,确保工作高效实效落地。一是保障为基。健全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不断争取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为公办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筑牢根基。强化“财政投入+质量考核”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鼓励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社会赞助等方式,筹措充足课后服务经费。二是评价先行。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育人、用人评价,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确立科学育人目标。三是协同治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形成减负共识。四是督导问效。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和矫正作用,将减负措施落实、治理成效作为督导重要内容,定期分析、通报,曝光、整改典型问题,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问责程序。XX市委、市政府秉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民之富,富在教育振兴”理念,启动实施以“质量为本、教师为魂、改革为要、保障为基”为总体思路的教育改革十大攻坚行动,力推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势突破,确保工作高效实效落地。“双减”工作,“减”的是学生的额外负担,“增”的是学生的素质提升;“减”的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增”的是全社会的幸福指数。XX市将奋力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目标,全路径、全流程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起效。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范文稿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工作原则。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3.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二、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4.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5.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6.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7.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8.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三、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9.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10.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11.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12.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四、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13.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14.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黑白名单”制度。15.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五、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16.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17.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18.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19.纳入质量评价体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六、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20.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各地要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省级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有关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21.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22.做好培训广告管控。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七、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23.明确试点工作要求。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试点内容为第24、25、26条所列内容。24.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25.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对出现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问题的培训机构,坚决取消培训资质。26.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八、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27.全面系统做好部署。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校外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28.明确部门工作责任。教育部门要抓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指导学校做好“双减”有关工作;宣传、网信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网信部门要配合教育、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做好线上校外培训监管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为中小学校补齐补足教师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制定学校课后服务性或代收费标准,会同教育等部门制定试点地区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指导政策;财政部门要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核定有关工作;民政部门要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和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广告、反垄断等方面监管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会同教育部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政法部门要做好相关维护和谐稳定工作;公安部门要依法加强治安管理,联动开展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和预警预防,做好相关涉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负责指导银行等机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工作,清理整顿培训机构融资、上市等行为;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起责任、抓好落实。29.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在教育部设立协调机制专门工作机构,做好统筹协调,加强对各地工作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按照“双减”工作目标任务,明确专项治理行动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突出工作重点、关键环节、薄弱地区、重点对象等,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惩重罚,形成警示震慑。30.强化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将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各地要设立监管平台和专门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举报途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及时总结“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做好宣传推广。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