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申报材料.pdf
-洑水初中申报“绿色文明校园”自评报告洑水初中申报“绿色文明校园”自评报告为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我校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为理念,不断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校园绿化体系。我校积极创建省级“绿色文明校园,经过反复自查自评,并对照湖北省中初等学校“绿色文明校园评估指标体系逐条落实,认为符合相应申报条件,现提出申请,并汇报我们的工作.一、学校简介洑水初中,坐落在涢水之滨,31国道与洑平公路交会处的伏水河畔。校园占地面积0 余亩,建筑面积 18263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浓荫、甬道纵横、设施齐备。教学大楼、综合大楼、学生公寓、大礼堂、语音室、微机室、卫星地面接收站、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多功能教室、音乐室、美术室、运动场、林荫道、文化长廊等一应俱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廉洁勤政、励精图治、锐意创新,作风过硬。其管理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民主管理,科学育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岗中学高级教师人,一级教师 4人。大学专科本科学历达7%。学校先后荣获“孝感市农村示范学校”、“孝感市德育先进学校”、“孝感市花园式学校”、“孝感市电教实验学校”、“安陆市十星级学校”、“安陆市示范学校”等称号。-二、学校目前绿化状况我校可绿化地面均得到绿化,绿化面积万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我校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学校的文化特色,每年投入,逐年提高绿化率、覆盖率.学校树木花草品种繁多,树木以樟树、桂花树、雪松、水杉、红金木为主,花草以兰草、月季花、夹竹桃为主。学校绿化基本形成自己的格局和特色,校园主干道两侧都有立体绿化带,樟树林、柏树林、水杉林均匀分布于校园各区域,校内还有两处花园式景区。学校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目标,达到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绿化美化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无乱丢乱扔、乱涂乱画行为,无毁坏花草树木现象。三、学校开展绿化工作的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校园绿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我校专门成立了创建“绿色文明校园”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直接抓,亲自管,统筹学校绿化美化工作,落实专职园林人员,健全学校绿化管理制度、办法。选派相关人员参加校园绿化工作培训会或观摩交流会。通过学习培训,分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为高标准做好学校绿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长远规划,科学管理我校请有关专家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校园绿化十年规划。规划突出了我校的特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与时代同步,与未来接轨。学校把创建绿色文明学校的思路体现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分步细化在学年工作计划之中,具体落实在校园建设和管理之中.3、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到位学校绿化要上台阶,显特色,出品位,必须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为了给创建绿色文明校园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学校每年将绿化经费列入财务预算,使绿化建设及维护有专项保障。几年来,学校先后投入 10多万元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明确职责,强化责任,建立绿化长效机制为了有效、高效推进学校绿化工作,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人员及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责,并注重职责履行的督察与监管。5、教育教学不断渗透环保思想绿色生态教育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学校十分注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思想。每学期开学,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筛选绿色生态教育知识点,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在学校举行的演讲、书画等竞赛活动中,也渗透环保思想。学校政教处还专项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如“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等。通过教育渗透,全体师生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自觉转化为环保行动。四、学校绿化工作的成绩与经验1、将月季花作为校花,在校园广泛种植.并创立“月季花文学社”,挖掘校花的文化底蕴,以形成我校的文化特色。2、将绿化区域划分到班级为单位负责管理,不仅对花木的管理更为细致,责任更加明确,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得以增强。3、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教师负责园林工作,工作做得很细致到位。例如随季节变化做好花草树木的养护、打药、修建、除草、补栽等,使学校绿化带得以持续保持美感。、注重营造人文氛围,构建人文校园。通过宣传橱窗、板报、横幅、标牌等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全校上下参与,集思广益,全校师生创建绿色校园、创造和谐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五、学校绿化工作的问题与不足1、原有的绿化档次不高,绿化带修建养护不到位,观感品味不高;2、学校缺乏与建筑、校园文化相协调的园林景观;、植物品种不很丰富,搭配不太合理,缺少一定数量的色叶树种、名贵树种等。六、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措施、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绿化率。-2、提升我校绿化档次,努力打造我校的景观文化。例如栽植一些大型观赏树木,建造几个造型雕塑等。3、改善我校植物不合理的布局配置,逐步实现各类植物品种科学、艺术地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