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讲稿.ppt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第1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肺部给药、皮肤给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肺部给药、皮肤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黏膜的结构和生理特征。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黏膜的结构和生理特征。第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眼部给药眼部给药眼部给药眼部给药口腔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肺部给药阴道给药阴道给药直肠给药直肠给药第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直肠直肠舌下舌下腹腔腹腔吸入吸入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皮肤皮肤口服口服皮下皮下肌内肌内第4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pp使用不便使用不便pp注射疼痛注射疼痛pp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优点优点缺点缺点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第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皮内注射第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1.1.静脉注射静脉注射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注射容量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促进吸收因素:按摩,热敷,运动减慢吸收因素:结扎、冷敷、与肾上腺素合用1.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第1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2.2.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的药物由血管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淋巴途径吸收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对注射剂的吸收影响不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第14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3.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各种注射剂中的药物释放速率有以下顺序: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第1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1)溶液型注射剂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难溶性药物使用非水溶剂,稀释后析出沉淀pH值的改变使药物析出沉淀低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增大;高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减小以油为溶媒的注射剂缓释高分子附加剂使黏度增加可调节吸收速率第1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2)混悬型注射剂注射后药物微粒沉积在注射部位药物被吸收前需经过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药物在组织的溶出是限速过程助悬剂影响药物吸收Iv、ia或ip注射含粒径为0.10.2m固体微粒的水混悬液后,微粒被动靶向油混悬液一般采用im注射,药物的吸收可长达数星期至数月第17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3)乳剂型注射剂O/W型乳剂(静脉乳)的乳滴粒径大小为1m左右,iv注射后可被动靶向乳剂型注射剂im注射后,药物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适用于淋巴造影和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治疗长效作用第18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4)微粒型注射剂 主要是微球、脂质体和纳米粒等,这些微粒皮下或肌内注射后,通常具有缓释、长效的作用。第19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皮肤给药常用的剂型有哪些?第20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表皮表皮真皮真皮皮下组织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角质层角质层透明层透明层颗粒层颗粒层棘层棘层基底层基底层毛发毛发皮脂腺皮脂腺汗腺汗腺1.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第21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1.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质双分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质双分子结构,而是一种致密的交联的子结构,而是一种致密的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细胞内是大量微蛋白网状结构,细胞内是大量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构。第2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2.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1)角质层和表皮真皮毛细血管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的双分子层,药物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转运。脂溶性越高越易透过皮肤。(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大分子药物及离子型药物主要通过该途径吸收。第2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1剂型因素剂型因素2渗透促进剂的应用渗透促进剂的应用3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4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5第24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皮肤的渗透性: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水化作用、疾病、温度)微生物、酶代谢皮肤的首过效应积蓄:药物与角质层中的角蛋白发生结合或吸附(一)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角质层受损的皮肤角质层受损的皮肤第2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分子大小:600脂溶性pKa值1.1.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理化性质第2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选择的剂型及基质种类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分散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药物亲和力不同,影响锋芒毕露物在制剂与皮肤间的分配;pH的影响皮肤可耐受59的介质给药面积大小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2.2.给药系统性质给药系统性质第27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卵磷脂;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亚砜及二甲基甲酰胺;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及月桂醇;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及吡咯酮类;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三)透皮吸收促进剂(三)透皮吸收促进剂第28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四四)离子导入技术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是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如吸附或离子胶团增溶)亦可采用这一技术给药。第29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四四)超声导入技术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波可能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结构,使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超声波将皮肤附属器作为药物的传递通道。第30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无首过效应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给药特点给药特点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贴剂剂型剂型一、口腔给药一、口腔给药第3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一)口腔粘膜的结(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构和生理咀嚼粘膜25:硬腭和牙龈表面 角质化上皮内衬粘膜60:舌背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 未角质化,渗透能力强 特性粘膜15:舌背部 角质化和未角质化第3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 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吸收途径:被动转运第37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u口腔黏膜表面有胶状的黏液,覆盖于整个口腔内,与黏膜细胞表面相连。u组成:糖蛋白、水分、酶、电解质、核酸u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第38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u上皮屏障:完整的黏膜上皮是阻止异物、药物和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u酶降解屏障:酯酶、糖酶、磷酸酯酶。渗透屏障渗透屏障第39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口腔黏膜给药(二(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复层扁平细胞的屏障作用给药部位 被动扩散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之间唾液的冲洗作用药物保留时间短(影响最大)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舌下片保留时间短,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生物黏附制剂吸收促进剂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剂型因素剂型因素第40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四节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多用于起局部作用,如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等。方中可加入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或以生物黏附、生物降解性微球给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鼻黏膜中血管多、渗透性大,无首过效应,也不受胃肠道酶及pH值影响速度快,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给药方便易行第4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二二.鼻腔给药鼻腔给药l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l可避开肝道过作用、消化道代谢和降解l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l给药方便易行第4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一一)鼻腔和鼻粘膜的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44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鼻腔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黏膜表面有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黏膜表面还有许多可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粘液中的主要成分为水分和蛋白酶,pH为5.66.5,是蛋白水解酶的最适pH鼻黏膜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有些药物鼻腔给药可避过血脑屏障(一一)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4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鼻黏膜:其上皮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药物吸收有效面积大,上皮细胞下面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黏液:通过鼻咽管进入胃,或被排出体外,清除异物和微生物;黏液的存在缩短了药物与吸收表面的接触时间;黏液中有肽酶和蛋白水解酶,pH5.66.5,是蛋白酶的最佳工作环境。(一一)鼻黏膜的生理特性鼻黏膜的生理特性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4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吸收途径鼻腔pH血液循环脂质通道和水性孔道成人5.56.5,婴幼儿5.06.0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活性最高的酶为氨基肽酶鼻腔分泌物纤毛运动缩短药物在鼻腔吸收部位滞留时间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47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分子量:1000粒子径:10m吸收促进剂多肽蛋白质类的吸收关键是延长药物在鼻黏膜的停留时间(生物黏附性材料制成微球)溶液剂:扩散速度快,分布面积广混悬剂:粒子大小、保留位置与时间凝胶剂:黏性大,降低鼻纤毛清除作用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弥散度和分布面积广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48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三、肺部给药三、肺部给药第50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第51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性质药物性质药物性质药物性质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12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l 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l呼吸道直径影响药物粒子沉积的部位l黏液层l巨噬细胞与代谢酶l 脂溶性l分子量l粒子大小l吸湿性l 处方组成l吸入装置构造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5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四、阴道给药四、阴道给药阴道黏膜阴道黏膜上皮固有层:分布着大量血管上层:复层扁平细胞,可不断增殖和脱落中层基底层周期性变化避过首过效应pH45、7.07.4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一)阴道的解剖与生理(一)阴道的解剖与生理第5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1.1.阴道给药部位的特点阴道给药部位的特点阴道血供丰富,表面积大,可作为全身给药的应用部位。阴道对许多药物,包括多肽和蛋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激素类避孕药采用阴道给药效果更好些应用受限第54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2.2.药物吸收药物吸收生理因素生理因素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吸收屏障周期性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尤其是亲水性药物微生物影响制剂稳定性第5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辅料的亲水性与黏度铺展性制剂处方药物剂量及药物的停留时间药物溶出速度影响吸收速度水性凝胶剂固体状阴道片剂避孕药经阴道给药(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2.2.药物吸收药物吸收剂型因素剂型因素第5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3.3.子宫首过效应子宫首过效应药物经阴道黏膜吸收后直接转运至子宫的现象。相同剂量雌二醇阴道给药后血清雌二醇水平是口服的10倍,子宫内膜的雌二醇水平是口服的70倍。第57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五、直肠给药五、直肠给药(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上皮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由排列紧密的柱状细胞构成,分布着可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分布有浅表小血管由平滑肌组成,分布有较大血管长1220cm,最大直径56cm,液体23ml,pH7.3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58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2.直肠的血液循环直肠的血液循环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直肠中、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下腔大静脉局部用药及全身治疗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59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二、影响吸收的因素二、影响吸收的因素l吸收位置:吸收位置:2cm2cmlpHpH(7.47.4)l直肠液少直肠液少 l粪便粪便l保留时间保留时间l非离子型表活非离子型表活l脂肪酸、醇、酯脂肪酸、醇、酯l羧酸盐羧酸盐l胆酸盐胆酸盐l氨基酸氨基酸l环糊精及衍生物环糊精及衍生物l灌肠灌肠 栓剂栓剂l溶解度与粒径溶解度与粒径(非非溶解性药物溶解性药物)l脂溶性与解离度脂溶性与解离度l基质类型基质类型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吸收促进剂吸收促进剂第三节第三节 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60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四节第四节 眼部给药眼部给药一、眼的结构与生理一、眼的结构与生理眼睑眼睑眼球眼球眼附属器眼附属器外层: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血管膜,虹膜+睫状肌+脉络膜(组成眼色素层)内层:视网膜结膜,球结膜+睑结膜+穹隆结膜泪腺结膜腺第61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七节第七节 眼部给药眼部给药二、药物吸收途径二、药物吸收途径-主要途径:脂溶性药物经角膜吸收-局部作用-药物房水虹膜睫状肌经角膜渗透途径经角膜渗透途径全身作用:亲水性药物主要通过该途径吸收药物结膜巩膜眼球后部体循环结膜内血管丰富,结膜和巩膜的渗透性比角膜强经结膜渗透途径经结膜渗透途径第6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第七节第七节 眼部给药眼部给药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溢出眼外经鼻泪管流失角膜前因素角膜前因素增加制剂黏度减少给药体积pH、渗透压和表面张力新剂型的应用刺激性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聚乙烯醚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C12C14麦芽糖衍生物)EDTA牛磺胆酸药物作用部位给药方法给药方法表面给药难以治疗眼后部组织疾患结膜下注射玻璃体内注射球后注射角膜的通透性角膜的通透性角膜的组成角膜厚度约0.51mm由脂质结构的上皮、内皮及两层之间的亲水基质层组成药物应具有适宜的亲水亲油性能第6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