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高考 制度的改革.ppt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高考 制度的改革,邯郸市第一中学 高玉峰,校长论坛,背景,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28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有了极大地 发展,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短短几年就达到了60%以上的高考录取率和接近20%的毛入学率,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然而,如何有效地通过高考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配置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学生,如何使高考制度更适合“大众教育”必然带来的“多样化”人才选拔的要求,如何使高考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过度到大众教育阶段的“适应性考试”,使高考制度更加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背景,新生,更加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利于高等院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如何适应高中实施新课程进程中全国各地教材、教学内容差异性逐渐加大的实际情况,是高考制度改革向何处去的决定性因素。,背景,高考制度的改革必然对中学的办学产生深刻地影响,研究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中学自身的定位和制订发展策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背景,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1、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考的“选拔性考试”功能应向“适应性考试”功能过渡。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的录取率仅为5%左右, 基本上没有超过10%, 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这个时期, 全国 用一张试卷进行 选拔,所有高校均担负着培养研究型 、 综合型人才,培养国家干部的重任。,进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并经过短期实践,他们当中的一大批人就被安排到各行各业的关键岗位,真正承担着“接班人”的重任。然而,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60%,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而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谋出路。,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可能个个都是“接班人”,恐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必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但需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型、职业型人才。,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新的阶段各大学应该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办成研究型大学。显然,这个时期的高考,仍然全国用一张试卷为不同类型的大学选拔新生是不科学、也是做不到的。,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这就是说: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高考的模式必须“多样化”。,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高考制度就应该适应为不同层次的大学选拔不同类型的合适新生的要求,朝着多样化的高考模式推进,使高考制度单一的选拔性功能向适应性功能过渡。显而易见,“全国一张卷”的高考制度已经无法完成这种使命。,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2、为适应高中新课程实施及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制度应从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终身向多种试卷、多次考试、学生自主选择过渡。,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高中课改的“套餐式”课程、“走班式”上课、“学分制”管理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合个人兴趣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在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下,一张试卷、一次考试的高考制度显然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必将是适合高中新课程和素质教育要求及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多种试卷、多次考试的高考制度,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多次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使,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每名中学生都尽可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大学,使每所大学都能选拔到合适的 新生 ,使教育最根本的 资源学生,能达到最合理的配置。,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1、分省命题不等于高考的多样化 今年全国已经有6个省进入新课程,14个省高考独立命题。表面上看,高考不再是全国一张试卷,但究其实质,仍然是用一张试卷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选拔新生。因为,同一省份内成千上万名不同志趣、不同基础、素质类型不同的考生面临的仍然是一张考卷。高考分省命题虽说有一定的优点,但却存在着更大的弊端和不足 。,(1)考试的成本及试题保密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一套高水平的高考试卷,必须有一个专门的、高水平的专家组才能完成命制工作。以前,国家考试中心集全国命题专家担当此任,现在只能以省为单位,显然,专家组的质量将明显下降,且命题成本明显增高。分省命题后,涉及的命题人数增多,试卷的保密工作也将增大难度。,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2)不利于非省会城市的考生,使考试的公平度下降。分省命题后,命制高考试卷的专家必然会多数从省会城市中的大学或中学教师中产生,他们会不自觉地,甚至是不可避免地将相关信息渗透给省会城市的考生,这显然对非省会城市的考生是不公平的。,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高考,历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最公平的竞争,他们对高考中的不公平,其容忍度是相当有限的。分省命题不但造成高考成本的上升,搞不好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3)分省命题对民族的凝聚力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并滋生着,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同一张考卷下的几千万考生,无疑会产生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分省命题后,由于各地文化背景不同,必然会突显出地域文化的差别,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这种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2、高考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压力及高考中的问题归结为教育的问题,对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从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实际上,高考竞争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原因,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许多,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地区和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唯学历是举,唯名校毕业生录用的用人机制,使得高考竞争实质是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竞争。高考中反映的许多问题,固然有考试中的问题、教育中的问题,但根本原因是竞争,是社会问题,即教育以外的问题。,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众多的社会矛盾和教育问题集中地在高考中体现出来,自然使高考制度改革处于一系列的两难选择之中,使高考制度改革不仅关注教育问题,更主要的还必须考虑社会问题。,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3、实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地区的录取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当前,同一所高校在不同地区的录取标准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甚至相差近100分,这是对教育公平的巨大挑战。2001年,青岛三名考生诉教育部一案,更是将人们对高考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关注推向了极端。,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如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是顺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只有在高考模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命题考试,才可以在全国统一考试范围、要求,统一划线,选拔适合学校人才,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培养方向的新生 ,才能够扩大办学自主权 。同时也可避免当前高校录取分数线地域差异悬殊,“高考移民”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现实,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辩析,三、未来高考的理想模式,全国通考背景下的大学联考制度 这种高考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国家规定每年六月为考试月。六月七、八、九日进行全国通考,分省阅卷。通考成绩不做为大学录取依据,只做为大学联考时的参考。,各大学在六月下旬根据自身的类型、层次、培养目标等按照一年前公布的考试说明选择通考成绩符合要求的考生参加大学联考,最后各大学依据联考成绩、参考通考成绩予以录取。,三、未来高考的理想模式,尽管大学的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但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的要求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全国通考都是不应该取消的。在全国通考的基础上,为降低考试成本,减轻考生负担,类型(研究型、综合型、技术型、实用型等)、层次(本一、本二、本三等)相近的大学可组成联合体,针对自己培养的人才类型、目标,确定联考科目并联合命题。,三、未来高考的理想模式,不同的联合体依据自身情况规定通考成绩在不同水平的考生参加联考。考生根据自己的通考成绩、兴趣、志向自由选择联考单位参加考试。联考委托各地考试部门组织,由大学联合体组织阅卷,各大学依据学生志愿和联考成绩,在考试部门的监督下录取。这样,高中生在达到综合水平的基础上,选课有所侧重,使不同高校或高校不同专业都能选拨到有相当基础和浓厚兴趣的新生。,三、未来高考的理想模式,上述方案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的渐进式改革,便于操作。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次考试定终身,一张试卷选拔不同类型、素质、志趣的考生的弊端,使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潜质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有效组合,即扩大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又考虑到了高中实施新课程步调不一的实际,推动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了高考制度的“三个有利于”。,三、未来高考的理想模式,四、中学的定位问题,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也不可能使每一名学生在所有方面同步、等量发展。中学阶段有的孩子乐于读书、研究问题,他就可能适合到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深造;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就可能适合到实用型、技术型大学或职技学院学习。,目前,有的大学录取分数600多分以上,有的大学(学院)录取分数仅200余分。实际上,它们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根本没有如此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高考制度带来的人为放大。,四、中学的定位问题,当高考实现“全国通考制度下的大学联考制度”时,各大学依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考试联考科目和计分办法,使社会需要的多方面、各层次人才都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得到成功地培养。同时,中学也应该为自己的办学恰当定位。,四、中学的定位问题,当前,高中学校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分层明显,不可能都成为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基地。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各中学应依据自身的情况,定位于主要为何种类型的大学输送何种类型新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办学特色,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四、中学的定位问题,谢谢大家!,校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