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4397225
资源大小:23.2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鉴赏登高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琵琶行并序丰富的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缘景明情,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和人生的理想;挖掘和把握登高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诗、译诗、欣赏诗,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思路。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在理解登高的基础上,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品味以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李白复杂深沉的情感;反复诵读登高,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赏析白居易通过巧妙手法表现音乐美的技巧,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白居易对音乐美的描写技法。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内容:唐诗鉴赏概述。一、知人论世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我们赏析唐诗,知人论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离川,在各地漫游。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了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李白的一生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人生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还有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其中。2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这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的。这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又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独自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写后的第三年,杜甫就病逝于漂泊在湘江的船上。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中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王”之称。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并序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近三千首,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为“刘白”。4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道士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得罪了权贵,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破灭了。李白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住过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这首诗还有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5登高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6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有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后,国内又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时,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触犯了豪门贵族,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得过问朝政。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然而,被贬江州浔阳的白居易却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音,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折服,相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同病相怜、相互理解,从而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二、诵读品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通过反复阅读,我们对诗歌内容的了解逐渐加深,对诗歌独特韵味的体悟也会随之加深。(一)诵读品悟梦游天姥吟留别1播放范读,用心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听明节奏,听出感情基调)诵读指导: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举例示范:(1)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2)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3)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訇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2放声学读,吟咏诗韵。3推荐朗读,展示成果。推荐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静听,读后评价,老师点拨。(二)诵读品悟登高1美美地听,听读正音啸(xio) 萧(xio) 渚(zh) 繁(fn) 鬓(bn) 潦(lio) 浊(zhu)2美美地读,读准节奏【诵读指导】七言句的节拍通常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一XX,XX一XX一XX一X。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3美美地吟,吟出情感听、看多媒体配乐吟诵视频,集体学习吟诵,学生个人展示。提示:根据诗意,吟读出感情色彩。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做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三、缘景明情“缘景明情”是指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每一种意象只用一个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通过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诗人心中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在这一联中,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以叠词、虚词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无边”一句融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登高的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是,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而后就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