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4397233
资源大小:47.2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通过反复诵读,感受琵琶行并序丰富的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缘景明情,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和人生的理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诗、译诗、欣赏诗,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思路。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品味以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李白复杂深沉的情感;反复诵读登高,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赏析白居易通过巧妙手法表现音乐美的技巧,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白居易对音乐美的描写技法。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内容:鉴赏琵琶行并序。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2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一)自读小序(纠正个别读音)。(二)解读小序。1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三、初读诗歌,提纲挈领(一)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正音:湓浦(pn) 铮(zhng) 倡女(chng) 贾人(g) 悯然(mn) 憔悴(qio cu) 徙(x) 谪(zh) 浔阳(xn) 荻花(d) 管弦(xin) 声声思(s) 六么(yo) 嘈(co) 舫(fng) 钿头(din) 敛容(lin) 虾蟆(h m) 教坊(fng) 绡(xio) 钿(din) 篦(b) 阑干(ln) 呕哑(u y) 嘲哳(zho zh)(二)抓住关键,巧抓诗歌关键1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沦落”是什么意思?明确:落魄失意,遭遇坎坷。3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明确: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三)理清结构,概括各段内容(试用七言诗形式概括)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四、研读诗歌,品味鉴赏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一)“浔阳江边闻琵琶”谁解风物情?1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齐读第一段,讨论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2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3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4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伤。(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声?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三次描写听琵琶声的句段,并分析其描写方法及作用。1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方法和作用:侧面烘托音乐的美。2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重闻琵琶青衫湿。方法和作用: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3重点鉴赏第二次弹奏。(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明确:第一阶段:调弦。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特点:倾诉悲情。第二阶段:第一乐曲。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特点:急切愉快。第三阶段:第二乐曲。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特点:幽愁暗恨。第四阶段:第三乐曲。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特点:激越奔涌、高亢雄壮。曲终阶段: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特点:短促急迫,戛然而止。余音绕梁阶段: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特点:侧面烘托。绘制音乐旋律变化图。其中重点是三个阶段: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婉转低沉)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一是运用象声词。“嘈嘈”“切切”等词正面描写琵琶曲的魅力。二是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三是侧面烘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4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三)“江中听诉身世苦”谁解青衫泪?1女男生分角色演读三、四段。2小组合作,问题研讨。(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2)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明确:作者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从“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3)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5)总结归纳,把握主题。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总结归纳。五、放飞心灵,交流感悟请用一副对联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本首诗歌的感悟。(先自主拟写,再小组交流,后推荐板演)教师备写:1大弦嘈嘈,诉说歌女悲愤事;小弦切切,倾泄诗人哀伤情。2浔阳江头,倡女自诉身世苦;冷月岸边,骚客心起迁谪情。3千年传唱琵琶行,万里悲吟沦落情。4一曲琵琶诉人生,一壶浊酒泪沾衣。5同是天涯沦落人,共享高山流水情。6一曲琵琶随秋去,千载苦恨与谁共?7细弦两拨传情殇,琴丝三转诉心志。8红颜易老,尘落满歌姬榴裙;赤胆难昭,泪洒尽司马青衫。9年长色衰,悲妇空船中梦啼红妆;世变事迁,谪官客舟里泪湿青衫。10才艺双馨琵琶女,德行兼备诗人心。六、美读诗歌,升华感情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七、课堂总结,作业布置(一)课堂结语的确,嘈嘈切切琵琶语,仄仄平平诗人心。此时的白居易是失意的。而文人失意是坚持他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失意,白居易的价值观就是他的人民性。离京谪居的日子里,看似恬然自安,面上消除忧喜色,实则胸中尽藏是非心。呜呼,居易其贤哉!他的琵琶行像一棵树,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荫庇了一代又一代炎黄传人;又像一炬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一辈又一辈的华夏子孙。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二)作业拓展阅读下面这首描写琴声的诗歌,就其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赏析性文字。听颖师弹琴 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