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规范.docx

    • 资源ID:44011005       资源大小:112.83K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规范.docx

    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的重性精神病病人比例为1.2%,总数高达1600万,而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人数最多,达到600万人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根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机构与职责    1.1.1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国家级精神卫生领导与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主要职责有: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拟订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解决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精神卫生各项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协调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各部门精神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与督导。    1.1.2卫生行政部门    1.1.2.1卫生部    负责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    (1)制订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计划并推动实施,建设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2)加强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逐步扩展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范围,开展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组织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师资培训。    (4)组织开展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5)建立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    1.1.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    (1)制订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工作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设立省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承担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3)组织开展地市级、县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    (4)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质量控制,开展工作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5)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维持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1.1.2.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    (1)制订本区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安排、组建由区域内的地市级及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下同)与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诊疗、双向转诊、社区/乡镇管理和康复工作。    (3)设立地市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以下简称地市级精防机构),承担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4)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专业和管理的师资培训。    (5)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质量控制,开展工作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6)维持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1.1.2.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    (1)制订本区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负责与有关部门协调,促进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和网络。    (3)设立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以下简称县级精防机构),承担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4)组织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    (5)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质量控制,开展工作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6)维持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1.1.3 医疗机构    1.1.3.1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为:    (1)地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承担:    A.门诊诊疗和急诊住院治疗服务。    B.对初诊严重患者、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城建城管监察等部门转送的急诊患者、司法部门送诊患者、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急诊患者等提供诊疗服务。    C.根据知情同意(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原则,向辖区内县级精防机构提供出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情况。    D.按所在地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工作要求,建立至少由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加的社区管理治疗组,对精神疾病防治责任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疑似患者进行诊断或复核诊断;定期派员到社区(乡镇)检查社区/乡镇管理患者状况和处理社区管理的疑难患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患者个案管理。    E.组建应急医疗处置组,承担所在地市的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设立应急医疗处置专用电话。    F.派出专业人员协助精防机构工作。    根据情况,疑难病症患者的诊疗可以由省级及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    (2)县级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承担:    A.门诊诊疗、患者应急状况处置和患者慢性住院治疗服务。    B.对初诊普通患者、由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慢性患者等提供诊疗服务。    C. 根据知情同意(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原则,向辖区内县级精防机构提供出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情况。    D.按所在地市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工作要求,建立至少由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加的社区管理治疗组,对精神疾病防治责任区域内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疑似患者进行诊断或诊断复核;定期派员到社区(乡镇)检查社区/乡镇管理患者状况和处理社区管理的疑难患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患者个案管理。    E.派出专业人员协助精防机构工作。    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县,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以患者急诊住院治疗服务为主。    1.1.3.2基层医疗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责:    A.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级精防机构;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    B.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C.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D.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    E.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2)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职责:    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相关工作,指导监护人落实对患者的护理、康复措施。    (3)乡镇卫生院主要职责:    A.协助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村医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B.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级精防机构;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    C.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D.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    (4)村卫生室主要职责:    A.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    B.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C.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    D.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1.1.3.3其他医疗机构    对就诊者中疑似重性精神疾病、但未经精神科执业医师确诊者,转诊到就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确诊,或联络会诊。    向就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确诊的、病情严重的患者。1.1.4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1.4.1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71号)提出的“各市(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要求,地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简称“精防机构”)。    地市级及以上精防机构应设在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专科医院中;无精神专科医院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管理责任,并应同时委托一所政府举办的设精神科的综合医院承担技术责任。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在政府举办的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立县级精防机构。    (1)国家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卫生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全国性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起草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专项经费监督检查。    B.指导下级精防机构工作;开展技术督导和质量评估;定期调查、统计、分析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年度工作报表。    C.承担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省级师资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D.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E.承担卫生部交办的任务。    (2)省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专项经费监督检查。    B.指导地市级、县级精防机构工作;定期调查、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年度工作报表。    C.承担地市级、县级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D.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E.承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3)地市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起草相关工作要求、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B.对辖区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患者应急医疗处置提供支持。    C.指导县级精防机构工作;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年度工作报表。    D.承担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专业和管理的师资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E.承担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4)县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网络;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B.组织诊断或者复核诊断基层医疗机构筛查上报的疑似患者。    C.登记录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供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将患者纳入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对象,通知患者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开展管理。    D.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制定社区/乡镇管理工作方案,开展工作效果评估;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患者管理的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年度工作报表。    E.承担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F.承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1.1.4.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主要职责是:    A.承担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工作。    B.参与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C.参与本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与维护。    1.2人员及保障条件    1.2.1人员    1.2.1.1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根据所在地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工作要求和承担的任务,确定适当数量、业务能力强的精神科执业医师、精神科专业护士专职或者兼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采取措施,保持从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人员稳定。从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每月应当有一定比例时间参加临床诊疗工作,以保持其临床诊疗能力和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1.2.1.2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    精防机构应根据工作量,确定适当数量、业务能力强的精神科执业医师、精神科专业护士以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专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    精防机构要采取措施,保持人员稳定,提高工作能力。    1.2.1.3基层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根据本辖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确定适当人数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专职或者兼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乡镇)防治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采取措施,保持从事精神疾病社区(乡镇)防治医师或者护士(以下简称“精防医师”、“精防护士”)人员稳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1.2.1.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其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中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以及工作量,确定适当数量、业务能力强的相应专业人员专职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工作能力,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采取措施,保持人员稳定,提高工作能力。    1.2.2保障条件    根据承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任务的各级机构职责,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精神专科机构基本建设标准,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任务提供工作用房,安排人员和工作经费,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    2.患者的发现和登记    符合本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的对象为常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常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在本辖区内有固定居所(包括家庭、康复与照料机构等,精神专科医院除外),并且连续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患者。    2.1 发现疑似患者 2.1.1线索调查    在社区或者乡镇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之初进行,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安排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组织,使用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表1-1),在辖区常住人口(指连续居住在半年及以上者)中开展疑似患者调查。    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情况填入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表1-2),报县级精防机构。县级精防机构按照本规范“2.4精神专科诊断与诊断复核”的原则组织诊断或复核诊断。    在线索调查中,要充分依靠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当地民政、残联、救助管理站等的力量,提供搜集信息。    2.1.2患者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以及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2.1.3精神专科诊断与诊断复核    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诊断复核必须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及相关诊疗规范,结合患者精神状况检查、既往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等进行。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人员资质、诊断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诊断或复核诊断;条件不具备,或者不能确定诊断的,请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或者复核诊断。    2.2出院病例通知    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征得患者本人,或监护人或近亲属同意并签署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表1-3)(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后,应在患者出院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表1-4)每月定期通知本机构所在地的县级精防机构。后者应每月定期将出院信息单转至患者居住地的县级精防机构。    2.3登记确诊患者    县级精防机构应将线索调查和患者报告中明确诊断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本地居住患者,以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后出院的患者,纳入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对象。同时,通知患者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开展患者管理,提供出院信息单复印件,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报患者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相关信息。    县级精防机构应及时将出院信息单和患者的相关信息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    3.社区/乡镇管理    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患者社区/乡镇管理,分为患者基础管理、患者个案管理。    根据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要求,所有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开展患者基础管理。    实施“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地区,应开展患者个案管理。有条件的其他地区,在做好患者基础管理的基础上,可逐步开展患者个案管理。    3.1患者基础管理 3.1.1危重情况处置    询问和检查有无出现暴力、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以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若有,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    3.1.2分类干预    若无上述危重情况,应进一步对患者原有的病情进行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状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和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3.1.2.1病情稳定患者    病情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    要求:    若无其他异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3.1.2.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    要求:    若无其他异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精神科执业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1.2.3病情不稳定患者    病情不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    要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对症治疗后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1.3其他要求    (1)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2)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常规、尿常规、血脂、眼底、心电图、大便潜血、B超等项目。    (3)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增加对患者的随访次数和工作内容。    3.1.4记录和报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对确诊的、在家居住患者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按规定分类随访干预登记患者,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相关表格参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随访中,发现患者死亡,或者外出打工、迁居他处、走失等原因,或者连续3次失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填写重性精神疾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表1-5),每月定期上报县级精防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每3个月定期将基础管理患者的随访情况填报重性精神疾病社区/乡镇基础管理情况季度报表(表1-6),上报县级精防机构。    3.2患者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指对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心理社会功能特点与需求,通过评估患者的功能损害或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阶段性治疗方案,以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措施(又称“个案管理计划”)并实施,以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持续治疗、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得到恢复,实现帮助患者重返社会生活的目的。    只对本工作规范“3.1 患者基础管理”中的“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开展个案管理,患者个案管理应在患者基础管理基础上,逐步开展。    3.2.1人员组成    实施患者个案管理的人员应以精防医师和精防护士为主,可以吸收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卫生人员参加。所有人员组成个案管理组,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工合作对每一名患者实施管理。个案管理组长一般由精防医师担任,也可以由从事个案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精防护士担任。    根据情况,个案管理组可以吸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的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注册护士参加。    经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同意,可以吸收基层民政、公安、残联等单位和组织的民政干事、民警、助残员等相关人员,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人员参与患者个案管理。    3.2.2制定个案管理计划    在精神科执业医师指导下,个案管理组负责制定患者个案管理计划,其中,用药方案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制定。    个案管理计划分医疗计划、生活职业能力康复计划2个部分。医疗计划主要包括病史采集,患者精神、躯体状况、危险性、服药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检查评估,制定用药方案。生活职业能力康复计划主要包括患者个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家庭关系、社会人际交往、社区适应、职业与学习状况、康复依从性与主动性检查评估,提出康复措施等。    制定和实施患者个案管理计划首先应当从医疗计划开始。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增加生活职业能力康复计划。    3.2.3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个案管理计划由个案管理员负责指导、督促和帮助患者与家属执行。    3.2.3.1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共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个案管理员对新进入个案管理的患者,首先应开展危险性评估。    个案管理员在每次随访时,都应进行危险性评估,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害行为(危险性评估在1级和2级)或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紧急处置的情况(见“应急医疗处置”部分),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增加随访频度,至少1次/周。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以上,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实时紧急住院治疗。    3.2.3.2管理分级    根据以下要求对个案管理患者分级。    (1)一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 (危险性评估为1-5级)    A.半年内出现过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B.半年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明显自杀企图者;    C.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或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其他行为);    D.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    (2)二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 (危险性评估为0级)    A.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两年以内,基本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    B.曾有轻度自伤行为或企图、或有轻度冲动行为但对社会、家庭影响极小,但目前无实施的可能性者;    C.病情基本稳定,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三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D.治疗或者个人生活料理需要别人协助者。    (3)三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 (危险性评估为0级)    A.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    B.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三年以上、五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4)四级管理: (危险性评估为0级)    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五年以上,同时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3.2.3.3分级干预与报告    个案管理员按照“患者基础管理”中分类干预的随访时间要求开展患者随访,填写患者个案管理记录手册(附件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每3个月定期将个案管理患者的随访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乡镇个案管理情况季度报表(表1-7),上报县级精防机构。    随访时间要求:    一级管理患者,执行“危重情况紧急处理”和“病情不稳定患者”的随访时间要求。    二级管理、三级管理患者,执行“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的随访时间要求。    四级管理患者,执行“病情稳定患者” 的随访时间要求。    随访内容包括:    A.执行患者基础管理的随访内容和要求。B.评估患者危险性和各项心理社会功能,提出个案管理计划更改建议。C. 提出管理等级更改建议。D.如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或者有发生危险性行为的可能,随时向组长报告,必要时向精神科执业医师报告。    个案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患者病情不稳定,要及时寻找可能原因,予以相应处理,包括提高治疗依从性措施、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或者用药途径等等。    (2)发现患者和家属存在疾病的不良心理反应,要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家庭教育。    (3)发现患者功能缺陷,提供具体的康复指导和训练,介绍到康复机构接受系统康复训练。    (4)对于已经恢复工作学习者,提供连续性支持,处理压力和治疗相关问题。    (5)与家属建立良好关系,积极争取家属参与个案管理。    3.2.3.4会商与专业指导    个案管理组成员每3个月会商“病情基本稳定者”的情况。会商内容包括:A.根据评估结果,修订个案管理计划。B.调整患者管理类别。C.解决诊疗工作中其它问题。D.如遇特殊情况,个案管理组要随时会诊讨论,必要时邀请精神科执业医师参加。    精神科执业医师每季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内容包括:A.检查社区/乡镇管理的疑难患者精神状况和躯体状况,制定或更改治疗用药方案。B.指导个案管理组制定或更改个案管理计划。C.帮助解决基层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个案管理计划实施。    3.3社区/乡镇管理中的药物治疗原则    社区/乡镇管理中,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应该遵循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精神疾病诊疗指南和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的规定,遵循“安全、早期、适量、全程、有效、个体化”的原则。患者治疗药物处方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出具。    患者治疗前,应该由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精神科执业医师或者精防医师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性质和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使患者能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    3.3.1安全性    力求做到既能够通过治疗控制症状,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又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    (2)考虑药物作用的特点。用药前必须做好常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包含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治疗过程中定期(每季度)对上述项目复查。    (3)排除用药禁忌证;注意药物之间配伍禁忌。    (4)及时识别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必要时请上级医疗单位做血药浓度检测。    3.3.2及时性    一旦确定诊断,尽早治疗,争取最佳疗效。    3.3.3有效性    根据疾病表现,选择正确药物种类和个体化有效治疗剂量。    3.3.4经济性    选择患者经济条件许可完成全程治疗的药物。    3.3.5个体化    用药种类和剂型,考虑到患者的躯体特点、个人意愿、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既往的疗效;用药剂量,应以达到最佳疗效和能耐受为目标。    3.3.6单一性    除非有必要,抗精神病药之间、抗抑郁药之间最好不联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则在维持期继续使用。    3.3.7系统性    在足够剂量、足长疗程后评价疗效;有换药指征者合理换药。    3.3.8长期性    坚持完成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全程治疗,要特别注意功能恢复。    3.4效果评估 3.4.1个体效果评估    主要有以下方面:患者治疗有效性、遵医嘱情况;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损害减轻情况;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程度、能力改善或发展情况;患者客观处境和自我感受改善情况等方面。    3.4.2群体效果评估    (1)患者管理率    患者管理率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患病率×100%    注:按照浙江省、河北省调查15岁及以上人群中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在缺乏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地区,建议使用此患病率。    (2)患者规范管理率    患者规范管理率每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100%    (3)显好率    显好率最近一次随访时分类为病情稳定的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100%    (4)社会活动参与率    参与率=(最近一次随访时参与社会活动患者数/每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患者数)×100%    (参与社会活动患者数:是指生活上能处理、参加家务劳动,社会中能够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精神病患者数。)    (5)管理患者轻度滋事率    管理患者轻度滋事率=(已管理患者中轻度滋事人次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100%    (轻度滋事: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属于此类。)    (6)管理患者肇事肇祸率    管理患者肇事肇祸率=(已管理患者中肇事肇祸人次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数)×100%    (肇事肇祸:包括“肇事行为”和“肇祸行为”二类。肇事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我国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肇祸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7)患者肇事肇祸率    患者肇事肇祸率=患者中肇事肇祸人次数/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患病率×100%    4.应急医疗处置    突发重性精神疾病,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急剧变化,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对自身的伤害(自杀、自伤行为),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对财物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等(危害社会行为);或者出现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需要通过应急医疗处置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伤害和损失的发生或者减轻伤害和损失程度。    除已经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疾病外,例如癫痫所致精神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疾病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上述需要应急医疗处置的情况。    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患者实施应急医疗处置之前,患者家属或者监护人应在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非自愿医疗意见书(表1-8)上签字同意。非自愿治疗医疗意见书不能及时送达患者家属或者监护人时,由在现场履行公务的公安机关公务人员签字证实。    4.1处置原则    (1)合理:应急医疗处置判断要准确,方法要恰当,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2)及时: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赶到现场,采取干预措施,尽可能缩短造成伤害和损失的时间。    (3)安全:采取的一切处置措施,均旨在保护患者、家属、周围人群以及实施应急医疗处置的医疗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公共和私人财物;必要时应联系当地公安机关协助。    4.2处置前准备 4.2.1应急医疗处置组    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应急医疗处置组,制定针对危害社会行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应急医疗处置预案。    应急医疗处置组由具有连续5年以上精神科临床工作经验、并且接受过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治疗培训的精神科执业医师,以及具有连续3年以上精神科临床工作经验的精神科专业护士组成。组长应为具有临床和应急处理经验的副主任职称以上精神科高年资医师。应急医疗处置组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在执行应急医疗处置任务时,所有医护人员需佩戴胸牌,标明身份。    4.2.2其他参与人员    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和(或)公安机关公务人员,在需要采取保护性或强制性应急医疗处置措施(如保护性约索、强制性治疗)时,应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    执行应急医疗处置任务的救护车驾驶员、护理员,须接受危险行为防范措施培训。    在对已接受社区/乡镇管理的患者进行应急医疗处置时,基层精防医生和精防护士应尽可能全程参与现场临时性应急医疗处置过程,并在应急医疗处置组到达现场前做必要的前期处置和准备工作。    4.2.3绿色通道    承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

    注意事项

    本文(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