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所得税准则会计处理探讨.doc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0页 共20页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类 别 站 点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手 机 论文题目 论 文 评 语建议成绩 答辩教师 年 月 日 新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孙晓静摘要税收竞争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主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攀升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我国财政分权的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也日趋激烈,并超出正常竞争的范围演变为恶性税收竞争。这种恶性的税收竞争不仅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反而造成政府间竞争的无序化,加大了地方的引资成本,使财政收入大量流失,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并揭示我国地方政府间恶性税收竞争的根源不完善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政策建议。在此研究思路下,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引言;2.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现状;3.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不合作博弈模型;4.我国地方税收竞争的规范。关键词税收竞争、标准式博弈、扩展式博弈、政策启示目录1 引言32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现状32.1 种类繁多的地方税收优惠42.2 地方税收竞争的消极影响73 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不合作博弈模型83.1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简单博弈83.2 加入社会效应的税收竞争博弈93.3 加入中央政府因素的税收竞争嵌套博弈114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规范144.1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官员考核制度144.2 建立长期稳定的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双向约束税收管理体制144.3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144.4 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154.5 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55 结论16参考文献16致谢171 引言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分权化改革的推进,尤其是财政分权体制的建立,我国各级政府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给定的约束线内进行自主性决策,自收自支、自主平衡的动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地位也随之增强。各地方政府为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展开对税收资源日益激烈的争夺,比如运用法定的税种停征、开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以争夺经济资源的流入。而中央政府出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考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了诸多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则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央赋予的经济调控权出台了名目繁多的减免税费的优惠措施,以吸引投资,追逐最大利益。例如对于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从认定起3年内,奖励缴纳税收区级留成部分一定比例的金额,或者对于进入新建市场试运营的经营户办年内不予征税,等等(根据2005年各地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整理而得)。这些优惠政策短期内虽然可以为各地区带来更多的资本流入,经济效益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却导致政府间竞争的无序化,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得不偿失。因此,对于有害税收竞争的讨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税收竞争作出解释,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2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现状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上,各地均希望通过采用比其他地区“更优惠”的条件来吸引资本流入,增加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仅国家、省、地市、县设有开发区,甚至连乡镇和村也设立了开发区,且各开发区都具有行政级别,分别隶属于不同级别的政府。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成为各地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首选方式。许多人称这些开发区为“政策区”,原因就在于优惠政策一直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大法宝。相应地,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间的财税竞争突出表现为各地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优惠竞争,税收优惠政策成为招商引资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1 种类繁多的地方税收优惠总的来看,各地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大共享税种上,同时辅以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使用税、契税等地方税种的优惠。这些优惠可分为综合性优惠和分税种优惠两种。前者是指部分地市不分税种按照企业上缴税收的总额或增长比例对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税款的优惠方式,而后者是指地方政府针对不同税种对企业实行减免的优惠方式。表-1对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开发区的典型税收优惠进行了概括 1 万莹,税式支出的效应分析与绩效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1-92。: 表-1 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开发区税收优惠汇总表优惠条件优惠期限优惠内容综合性开发区创业中心及其孵化企业奖励缴纳税收区级留成部分的70%高校、企业集团、各级政府在区内建立的具有产业优势的科技工业园区园内企业缴纳税收区级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当年起3年奖励缴纳税收区级留成部分的70%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新办外资工业企业投产当年起前3年地方留成部分分别按80%、70%、60%奖励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额50万美元以上的新办外资工业企业投产当年起前3年奖励地方留成部分的50%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上的新办外资商贸企业奖励区级财政实得部分比上年净增额的50%进入新建市场试运营的经营户半年内不予征税年纳税总额合计1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地方税收留成年增长速度分别在10%-30%、30%-50%、50%以上分别按其税收总额的20%、30%、40%奖励新办民营科技企业三年内奖励地方税收留成部分的50%新办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当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第2、3年上缴税收增幅15%以上奖励上缴地方留成部分的30%,奖励上缴税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40%新办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当年交易额在3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第2、3年上缴税收增幅15%以上奖励上缴地方留成部分的40%,奖励上缴税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60%新办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当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第2、3年上缴税收增幅15%以上奖励上缴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上缴税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80%增值税经营期10年以上生产性企业开始生产年度起3年奖励地方留成部分的50%,高新技术企业叠加择优经营期10年以上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开始生产年度起5年奖励地方留成部分的50%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实行定税、税额一定两年不变年上缴税收总额200万元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200万元当年起3年内奖励当年缴纳增值税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10%年上缴税收总额200万元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400万元奖励当年缴纳增值税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20%年上缴税收总额200万元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600万元奖励当年缴纳增值税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30%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经营期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获利年度起按国家规定2免3减半后,第6至第10年按实际纳税额的50%奖励从事交通、港口等项目、经营期15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获利年度起按国家规定5免5减半后,第6至第10年减半,纳税后全部返还;第11年起按15%征税,纳税后返还50%经营期10年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税,第3至第10年奖励纳税额的50%上市公司纳税增量部分奖励10%,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最高不得超过50%国外、省外金融保险机构设立的分支机构3年内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外商独资或合资建立宾馆或旅游项目,外资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3年内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奖励50%社会资金新建旅游景点、旅游企业3年内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奖励50%其他税种投资1亿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房屋交易的各项税收区级留成部分奖励50%投资1000万美元或纳税500万元以上且当年纳税额增长15%以上外资企业法人代表当年所缴个人所得税额全额奖励 (注:此表节选自税式支出的效应分析与绩效评价,第三章第三节。) 从上表可以分析得出我国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进行税收竞争的一些特点:首先,税收优惠的项目繁多,且优惠率较高。例如,对于新办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当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而且营业后第2、3年上缴税收增幅15%以上的,奖励的上缴税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比例数额竟然高达80%。其次,税收优惠政策以直接减免为主,且内容趋同。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基本都采取对企业进行直接奖励的办法。最后,税收优惠政策的合法性普遍超越了国家法律的边界。各地的税收优惠政策无一例外地涉及到擅自扩大税收优惠适用范围、提高优惠比例、延长优惠期限等违规减免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这些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表面上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由于优惠率普遍过高,其属于明显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不仅无益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使得地方政府旨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适得其反。2.2 地方税收竞争的消极影响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上具有积极的作用。适度合理的税收竞争对于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降低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提高公共物品的提供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的恶性税收竞争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导致政府间竞争的无序化,增大地方的引资成本,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导致地方政府忽视社会效益,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税收竞争破坏了税法的统一性,扰乱了税收秩序,加剧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而言:2.2.1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确保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给予东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这使得东中西部地区无论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在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地区现代化指数和竞争力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不利于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2.2破坏了税法的统一性,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以及市场运行的效率。 在地区间的制度外税收竞争中,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名制定的各类不规范的税收政策违背了统一税法、集中税权的原则,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而且广泛的税收竞争必然会扭曲税制,使税收制度日渐复杂,增加征收成本,降低税收征管效率。2.2.3税基受到侵蚀,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从局部利益考虑,超范围的提供税收优惠,使得本应该纳税人依法履行的义务,变成了一种可以讨价还价的交易,导致税收收入大量流失。由于税收竞争带来的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政府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下。2.2.4 使得地方干预和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 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税务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受到了冲击,有时候甚至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代位”行使征税权。此外,在缺乏严格监督的体制下,低成本的权力寻租成为税务腐败的源泉。一些领导利用权力与纳税人作交易,给国家的税收造成严重损失。3 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不合作博弈模型 从理论上讲,在税收竞争中,地区提供税收优惠的溢出效应即所获得的收益应当至少等于为此而付出的成本,达到了这一平衡点,就意味着整个地区的净收益达到最优状态2 杨伊,我国地方税收竞争的博弈分析及其政策启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此时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资本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但是,在地方政府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实施超出正常优惠范围的税收政策,以此来造成明显的投资优势吸引外来资本的进驻,给其他地区造成了负的外部效应,过高的税收优惠率也使本地区的税收收入蒙受巨大损失,最终危及自身的发展。这一结论可以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得到说明。3.1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简单博弈面对一地区实行的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其它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原先合理合法的正常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同样也采取与其相同的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从博弈的类型上看,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属于“囚徒困境”博弈,可以用一个标准博弈分析模型来分析各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进行税收竞争的情况。 表-2 两地区税收竞争博弈收益矩阵B地区正常优惠优惠过度A地区正常优惠3,3-2,4优惠过度4,-2-1,-1(注:表格内排列在前的数字表示A地区的获益情况,排列在后的数字表示B地区的获益情况。) 假定有A、B两个地方政府,而且两地的其它非税投资环境(地理区位、交通、市场需求等)完全相同,全社会的资本总量一定,即用来投资的资本总量一定。两个地区都有选择正常优惠和过度优惠的自由权利。如果A、B两个地区都能够采用正常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可各自获得3个单位的收益,收益之和达到最大。如果一个地区采取正常的优惠政策,而另一个地区采取过度优惠的政策,则采取正常优惠的地区会由于资本外流而遭受收益损失,获得的收益变为-2单位,而采取过度优惠政策的地区则可获得4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两个地区都采取过度优惠的政策,则两地的获益都会减少为-1单位,收益之和最小。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下,两个地区应该选择收益之和最大的(正常优惠,正常优惠)政策组合,但事实并非如此。以下运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来进行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博弈中,每个地方政府都符合理性人假设,无论对手采取什么政策,都会选取对于自身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如表-2所示,对于A地区来说,若B地区选择正常优惠税收政策,由于A地区采取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所获得收益(3个单位)小于采取过度优惠税收政策所获得的收益(4个单位),因此A地区一定会采取过度优惠的税收优惠政策。若B地区采取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则A地区也会采取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因为-1单位的收益大于-2单位的收益。同理,对于B地区来说,无论A地区采取什么样的政策,B地区都会采取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最终的结果便是双方都采取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都蒙受损失。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没有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反而使个体自身也遭受损失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因此,与其说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是各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地方政府进行理性博弈所得到的均衡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竞争的双方通过合作的方式达成协议,都选择正常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双方都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通过理性人的假设可以得知这种合作是极其不稳定的。从以上的博弈模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撕毁协议的一方将获得的潜在收益4个单位,大于进行合作所获得收益3个单位,因此理性的双方政府都具有撕毁协议不进行合作的强烈动机。最终的结果又将是A、B两个地区都采取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展开恶性税收竞争。这正说明了为什么现实中各个地区间的恶性税收竞争屡禁不止,并且愈演愈烈。但是,这种局面并非无法改变的。如果在博弈模型中加入政策的社会效应因素,结果将会有很大不同。3.2 加入社会效应的税收竞争博弈 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运用财政收入为民众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并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然而政府间的恶性税收竞争则是在损害地方及其居民福利的情况下使外来投资者受益。在3.1进行的博弈分析中,各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评价标准仅仅是一项政策给本地区带来的经济利益(政府收入)大小。然而,评价一项政策的效应不仅要考察其带来的经济效应,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考察其带来的社会效应。可以根据居民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评价来间接考量一项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果将这一因素加入此前的博弈模型中进行分析,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同时考虑经济利益及居民对政府行为满意程度两个因素的博弈矩阵如下: 表-3 加入民众满意程度因素的税收竞争博弈收益矩阵B地区正常优惠过度优惠A地区正常优惠A:3,好B:3,好A:-2,好B:4,坏过度优惠A:4,坏B:-2,好A:-1,坏B:-1,坏(注:表格内列出的数字代表一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好”与“坏”代表一地区居民对政府实施政策的满意程度评价。) 假定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被视作同等重要,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甚至更看重一项政策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即居民对其的满意程度。将一项政策所带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结合起来看作是该政策的总效用,用U来表示,即U(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为了便于在博弈分析中对不同税收优惠政策的效用进行比较,此处还需要作以下假设(这些假设的满足条件后文将会进行说明):U(3,好)> U(4,坏), U(-2,好)> U(-1,坏)也就是说,此时,在各地方政府对于是否实行一项税收政策的评价标准中,(4,坏)的总效用被认为是低于(3,好)的总效用的,(-1,坏)的总效用被认为是低于(-2,好)的总效用的。尽管从经济效应方面来看,4>3,-1>-2,但是显然此时地方政府更看重居民对其的满意程度。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就可以继续运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来进行博弈分析。对于A地区来说,如果B地区选择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则A面临正常优惠(3,好)与过度优惠(4,坏)的选择。如果A选择过度优惠,民众的福利受损,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将下降,民众对政府的评价为“坏”。此时即使经济利益为4,大于正常优惠下的3,但是由于政府更看重民众对其的满意程度评价,因此A认为U(3,好)>U(4,坏),A地区会选择带来总效用(3,好)的正常优惠税收政策。如果B地区选择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由于A认为U(-2,好)>U(-1,坏),因此A依然会选择正常优惠的税收优惠政策。同理,对于B地区来说,无论A地区选择怎样的税收优惠政策,B 地区都会采取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最终的结果便是A与B都采取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在这个纳什均衡解中,两地的经济利益之和达到最大,两地居民对各自政府的满意程度也达到最高,获得了互利共赢的效果,在经济学中,称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过,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保证U(3,好)大于U(4,坏)以及U(-2,好)大于U(-1,坏)?或者说,如何让各地政府在进行税收政策决策时认为(3,好)带来的效用大于(4,坏)带来的效用?显然,单纯从经济人假设方面来考虑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理性的经济人会认为4>3。这里需要引入制度因素。当前,我国对于政府干部晋迁的考核标准仍然体现在政绩上,“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4 万莹,我国地方政府间税式支出竞争的理论分析,江西财经大学,2006,100-101。具体到招商引资方面,表现为将招商引资任务量化,责任到人,并作为年终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指标。所有的考量指标中都没有作为纳税人的居民的参与,纳税人是否真正享受到与其所缴纳税款相对应的公共服务完全被忽视了。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做到U(3,好)大于U(4,坏)的。必须对政府工作考核标准的体制进行变革,改变“唯所谓的政绩是从”的局面,在考量领导干部工作时将民众满意程度作为重要的指标,才能使地方政府在进行税收政策选择时不“唯利是图”,保证U(3, 好)大于U(4,坏)。如果考量指标中加大公民的参与度,结果可能更令人满意,不仅可以避免恶性税收竞争,而且将有助于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勤政廉洁,执政为民。这也为规范税收竞争提供了政策启示,即应当设计科学、规范、可量化的政绩考核体系,笔者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进行详细说明。3.3 加入中央政府因素的税收竞争嵌套博弈 以上的分析都是对于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竞争的标准式博弈分析, 而事实上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纵向税收竞争问题,且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税收竞争嵌套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纵向税收竞争之中,形成嵌套博弈。 我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立法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即便对享有完全征管权和收入权的税种,也没有决定税基和税率的权力(除屠宰税、筵席税、土地使用税外)5 姚凤民,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问题及其规范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7(11)。和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的权威相比,地方政府一方面缺乏这种制度框架内的竞争工具,另一方面却拥有信息优势和大量的自由裁量权,这样为了维护各自独立的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上下级政府之间便存在激烈的税收博弈6 罗春梅,地方政府纵向税收竞争能力, 2007。无忧会计网 2007年12月1日发布。但是,在正式制度层面,我国地方政府所掌握的竞争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明显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上下级政府间的博弈结果不利于地方政府。例如,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关系基本处在一种不稳定状态中,某些税种的分成规则缺乏稳定性,使地方政府根本无法形成正确的收入预期。在这场收入争夺战中,很明显地方政府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这样势必会促使各级政府维护本地区的利益而尽可能扩张收入。于是地方政府便会转而在非正式制度框架内寻找出口,以维护并提高自己的利益。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便是在非正式制度框架中寻求解决方式的一种形式。 合理规范的政府间税收竞争能够降低税费负担,增加财政收入。随着对资源要素的争夺,税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弥补由此而造成的税收收入减少,地方政府会在税率外寻求收入的增加,例如扩大税基和加强税收征管7 郭艳俊,李杰民,我国区域间税收竞争的效应分析及其规范途径,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税率下降可以减轻经济活动的税收负担,保证经济活动较少受到税收的扭曲,也有利于和谐征纳关系;扩大税基将大部分经济活动纳入征税的范围,可以保证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收入的稳定性;而加强征管的手段措施,在减少税收流失的同时,为广大纳税人营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最直接效果会体现在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之上。 然而,不规范乃至恶性的税收竞争将会使由于吸引资本投入而带来的收入增长小于由于税基侵蚀而造成的收入流失,产生与“增加财政收入”背道而驰的效果。那么,为什么还存在这样“不顾后果”的税收竞争呢?运用扩展式博弈模型来进行的嵌套博弈分析将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 图-1 加入中央政府因素的税收竞争嵌套博弈 正常(3,3) 正常 地方政府B 地方政府A 过度(-2,4) (1) (3,1) 正常(4,-2) 过度 地方政府B中央政府 过度(-1,-1) 正常(4,4) (2) 正常 地反政府B 地方政府A 过度(-2,3) (3.5,2.5) 正常(3,-2) 过度 地方政府B 过度(-3,-3) 其中(1)所代表的博弈条件是:1 财税体制不对等,权、责、利分配不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税收自主权。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相对过重,与本级政府的收入能力不匹配。2 信誉体系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中央政府具有单方面改变“游戏规则”的不稳定性,而地方政府则具有接近“信息源”的优势性。 而(2)所代表的正好与之相反。 从上图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情况(1)之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果是(3,1),即中央政府获益为3,地方政府获益为1。由于地方政府获益较少,必然会寻找其它获益渠道,于是展开与其它地方政府的资源竞争,最终表现为税收竞争。此时的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博弈过程与上文讨论的相同,博弈结果是(-1,-1),即地方政府均选择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最终两败俱伤。实际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状况与情况(1)中的博弈条件是相似的。由于财权上移中央政府,事权下放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过重,此外,我国财政收入的分成比例并不确定,地方政府无法形成合理的收入预期,加之我国政府级层较多,信息传递环节也较多而导致信息不对称,这些都是造成地方政府间过度税收竞争的深层次原因。情况(2)之下的博弈结果则与情况(1)之下的完全不同。在各级政府权利分配合理,信息传递机制完善的条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果为(3.5,2.5),即中央获益3.5,地方获益2.5,利益之和为 7,大于情况(1)之下的4。此时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又会如何?以下将图-1中下半部分的后半程转换成标准式博弈矩阵来进行分析。 表-4 情况(2)之下的税收竞争博弈收益矩阵B地区正常优惠过度优惠A地区正常优惠4,4-2,3过度优惠3,-2-3,-3 对于A地区来说,无论B地区采取正常优惠还是过度优惠的税收政策,A地区都会采取正常优惠的政策,因为4>3,-2>-3。同理,对于B地区来说也是如此,一定会采取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最终的结果便是(正常优惠,正常优惠)的政策组合,A地区与B地区各自获得利益4,避免了过度优惠的税收竞争带来的低效率与损失,使利益之和达到最大。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表-4中所列的利益组合,是因为我们是在情况(2)的大前提之下进行讨论分析的,即情况(2)是各地方政府都采取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的保证。情况(2)正好从正面说明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具有政策含义,笔者将会在第四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当然,上述有关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博弈分析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下的,是一种高度简化和抽象的理论分析,主要强调过度税收优惠竞争的有害面。现实情况要复杂的多,这使本文的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对于正确认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并提出相应的规范措施具有积极意义。4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规范上述分析不仅指明了地方政府过度税收竞争的危害性,同时也暗含着我国政府过度税收竞争产生的根源不完善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要使税收竞争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加以引导,进行规范,使公正合理的税收竞争在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4.1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官员考核制度 从前文3.2关于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博弈分析中可以得出,在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如果加大民众的参与度,将居民对其的满意程度评价作为重要指标,那么地方政府在做出政策决定时会倾向于选择正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因此,我们应当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于官员考核制度之中,改变单纯以GDP增长指标为导向的标准8 梁红梅,杨莉,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策研究2008(9)。,换作以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质量、居民的满意程度、就业水平等为考察标准,通过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来从根源上打消地方政府参与恶性税收竞争的动机,加大民众参与度,避免急功近利的税收竞争局面,使得地方政府的财税选择能够真正体现地方居民的需求和偏好。4.2 建立长期稳定的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双向约束税收管理体制9 葛夕良.国内纵向税收竞争与征税程度模型分析J.财经论丛,2005(3),17-21。 合理安排集权与分权的比例,进一步完善税权的划分规则,给予地方政府制度内一定程度的收入自主权,如增加一些地域性较强的、且较为零散的税种,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更多的弹性和更大的增长空间。从本文第三部分关于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嵌套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财政体制设计合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利分配适当,是很可能保证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保持在正常水平的。中央应当给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10 李明会,浅析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西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金融经济,2008(3)。4.3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 政府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是各级政府对信息的接受、选择、传送和处理机制11 刘瑜婷,博弈论视角下规范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选择,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12)。一个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够保证信息快速而准确地传递,一方面,使中央政府能够充分了解地方政府各种财政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并尽快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督;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政府把中央政府所需要的信息和自身的意愿快速向上反馈表达。此外,对政府间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便减少了地方政府寻求制度外途径以增加自身利益,即减少了政府间过度税收竞争的可能性。4.4 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归根到底是对资源要素的争夺,因此要素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程度。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要素自由流动水平很低,特别是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劳动力人口的流动面临很大障碍,民众无法实现“用脚投票”的行为选择。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衡量政府工作情况的活指标,让税收竞争为民众带来福利。4.5 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竞争源于对资源的争夺,对资源的争夺源于各地区间的资源禀赋不同,我们应当利用体制政策使这种禀赋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转移支付制度目的在于实现财政的平衡化,要维持地区间一定的财政能力梯度,又不能完全消灭地区间财政差异,从而形成一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应当实行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选择适当的转移支付形式,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总的来说,转移支付要平衡税收竞争的效率性和公平性,保证社会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12 闫海,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5 结论 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愈演愈烈,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而变成恶性竞争。纠其原因,与其说是各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地方政府进行理性博弈所得到的均衡战略。或者更确切地说,恶性税收竞争是在当前不完善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性所产生的结果。要想改变现状使得税收竞争发挥最大的正面效应,就必须建立并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官员考核制度,并且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本文的特色是在进行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时,加入了民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这一因素,使得博弈结果完全不同,具有很好的政策启示作用。当然,由于笔者理论水平的不足以及资料搜集的有限性,文章的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还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参考文献中文文献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