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3课时 古代商业的发展备用题库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1单元 第3课时 古代商业的发展备用题库 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北宋开封C.元朝大都D.明朝南京【解析】题干情景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状况最早出现于北宋。【答案】B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中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的重视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D.重农抑商政策【解析】在西汉和唐朝的都城中,“市”有固定的东市和西市,可以看出当时对“市”的管理很严格;而在北宋都城中,“市”的地点不再那么固定,从晓市、夜市看,营业时间也已放开。【答案】A3.宋代城市的规模、功能与城市生活形态,有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因应新形势而变革。下列选项中,为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的是()。A.城市商业繁荣,商帮势力兴起B.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C.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D.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解析】商帮兴起于明清时期,A项错误;宋代已经取消了“夜禁”,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士大夫与庶民的生活方式差异日趋缩小,排除D项。【答案】C4.“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商道最早应开始于()。A.汉朝B.南北朝C.唐朝D.宋朝【解析】诗句讲述的是古代波斯来东方交换商品的史实,而“桑麻”体现了汉朝的丝绸之路。【答案】A5.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解析】唐代夜市时间受到限制,“京夜市宜令禁断”,宋代打破夜市时间的限制,“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答案】A6.王世贞在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B.注重买田置地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D.注重多样化经营【解析】“十九在外”表明徽商90%的积蓄用于扩大投资。【答案】C二、非选择题7.感受古代中国的商业文化步骤一: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丝绸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贩运到世界很多地方。请讲述马可·波罗回国的路线及携带的商品。步骤二: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图示中三座城市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反映出怎样的城市发展趋势?步骤三: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解析】步骤一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步骤二考查各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情况;步骤三除依据材料外,还可适当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简要概括。【答案】步骤一:路线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威尼斯。商品:丝绸、茶叶等。步骤二:长安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东京是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展;大都是元朝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市。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步骤三: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反过来,商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均不平衡。商业始终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