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电子功能性器件项目实施方案.docx
泓域咨询/广元电子功能性器件项目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7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7二、 下游终端应用情况11三、 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高地21四、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打造重要门户枢纽26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0第二章 市场预测31一、 行业特点31二、 行业发展趋势38三、 行业发展概况43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45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45二、 项目承办单位45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46四、 报告编制说明48五、 项目建设选址51六、 项目生产规模51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51八、 环境影响51九、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52十、 资金筹措方案52十一、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52十二、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53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53第四章 建筑工程说明56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56二、 建设方案58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6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60第五章 项目选址方案62一、 项目选址原则62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62三、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64四、 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65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66第六章 发展规划分析67一、 公司发展规划67二、 保障措施68第七章 法人治理结构70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70二、 董事74三、 高级管理人员80四、 监事83第八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85一、 人力资源配置85劳动定员一览表85二、 员工技能培训85第九章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87一、 编制依据87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88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89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91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91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92七、 环境管理分析93八、 结论及建议96第十章 项目节能说明98一、 项目节能概述98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99能耗分析一览表100三、 项目节能措施100四、 节能综合评价101第十一章 投资计划方案102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102二、 建设投资估算103建设投资估算表105三、 建设期利息10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5四、 流动资金107流动资金估算表107五、 总投资10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8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0第十二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11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11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5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7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8五、 偿债能力分析11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0六、 经济评价结论120第十三章 风险评估分析122一、 项目风险分析122二、 项目风险对策124第十四章 招标及投资方案126一、 项目招标依据126二、 项目招标范围126三、 招标要求127四、 招标组织方式127五、 招标信息发布131第十五章 项目总结132第十六章 补充表格134建设投资估算表13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5流动资金估算表13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4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3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面临的机遇(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均GDP从2000年的7,942元增长至2019年的70,892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21%。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元增长至2019年的42,359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57%;相应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0年的4,998元增长至2019年的28,063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51%。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电子设备等以及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增加,对终端电子产品的追求也从最初简单的使用功能开始向高技术含量、多样性、便携化等方向转变。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电子产品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功能性器件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2)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功能性器件是电子产品及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属于国家鼓励发展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国家发改委2017年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年版)将新型元器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设备等作为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发布的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重点发展光学膜、新型柔性/液晶显示屏、高阻隔多层复合共挤薄膜等功能性材料及产品。2011年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将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作为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之一。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信息化,积极发展基础原材料,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功能性器件对下游产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功能性器件是终端电子产品的必备部件,是保证电子部件正常运作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终端电子产品的质量、性能、使用寿命及可靠性。随着终端电子产品智能化、轻薄化、便携化、多功能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发展,其对功能性器件的体积、质量、精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功能性器件对终端电子产品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功能性器件产品的种类和型号将日益丰富,实现的功能也将不断增加,其在终端电子产品中的地位必然越来越重要。(4)下游行业集中度提高近年来,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行业竞争加剧,品牌格局日渐形成。随着终端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专业化和部分优势品牌成为行业领导者,市场趋向集中。这些下游行业的领导者为满足自身产品更新速度快、技术不断升级的需求,同时为保证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往往要求规模大、实力强的功能性器件生产企业为其配套,对供应商的研发实力、价格水平、产品质量、交货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下游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必然带来本行业的不断集中,优势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将得到快速成长。(5)行业专业分工深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的整合,终端电子产品的生产厂商为了适应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同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并降低采购成本,一般会利用国际分工体系建立自己的零部件采购渠道,向专业供应商采购功能性器件。功能性器件生产企业一旦进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双方将保持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产业价值链的梯度转移更加明显,为行业内的优秀企业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2、面临的挑战(1)装备水平有待提高受装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内部分电子产品精密功能性器件企业的设备自动化、数字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精密度和稳定性差,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欧洲或日本等国生产的模具制造设备、模切设备等能够保证产品制造质量,但是采购价格昂贵,很多小规模企业无力购买,导致行业整体的生产设备制造水平相对落后,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2)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电子产品精密功能性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涉及机械设计、自动化、品质管理、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工业设计、管理学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对行业知识具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目前国内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还相对落后,尚无专业机构从事专门的培养,主要还是依赖企业自我培养。技术人才紧缺严重阻碍了国内本行业的快速发展。(3)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是过去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力成本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10年的20,090元增长至2019年的52,858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35%。电子产品精密功能性器件生产目前仍然需要较多劳动力成本投入,目前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业内企业的成本压力。(4)贸易摩擦加剧,产业外移加速电子产业国际分工明显,功能性器件企业主要服务于全球知名终端电子产品的品牌商及其上游的组件生产商、制造服务商,具有较强的外向性。由于广阔的消费市场、成熟的制造能力以及较为低廉的人工成本等优势,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和消费国。但是,近年来,全球贸易纷争不断,美国等国家通过施加关税或提高贸易壁垒等方式,增加对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甚至导致部分电子产业资源向越南、印度等国家转移。短期来看,由于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新冠疫情控制有力,以及越南、印度等地的产业集群的综合配套条件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外移速度较缓;但是,长期而言,特别是当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后,逆全球化趋势、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仍将持续,终端品牌商在全球分散布局供应链的计划仍将推进,对中国电子产品精密功能性器件企业发展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二、 下游终端应用情况1、消费电子产品市场(1)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概念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大规模普及,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苹果公司第一代iPhone。智能化引发的移动终端产业变革,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逐步取代了功能手机,成为目前最成熟、最主要的终端电子产品。根据IDC的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72亿部,较上年小幅下滑。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受到较大的冲击,IDC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下降至12.4亿部。但是,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受控以及5G计划推动的影响,智能手机市场将在2021年恢复增长,出货量将增长约10%。根据IDC预测,到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接近15亿部。201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标准研究、技术试验和产业推进,力争2020年启动商用。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下发5G商用牌照。5G的应用要求包括一系列不同频谱、技术和方法,以及全新无线网络建设方法,同时带来对智能手机的全新要求,5G手机将发生重大变化。首先,5G采用的大规模MIMO技术,在手机中新增大量的天线,由于金属对信号的屏蔽和干扰,手机后盖去金属化将成为大趋势,功能性器件需求进一步深化;由于5G手机设计、制造难度大幅增加,采用的零组件更多新技术、概念带来经济附值将有可能对5G手机的单价带来一定程度增长。因此,随着5G商用部署,智能手机将迎来新一波“换机潮”,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更多利润,功能性器件厂商也将因此受益。根据Canalys数据,2019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约0.13亿部,渗透率约0.9%,预测到2023年将达7.74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179.9%,渗透率提升至51.4%。2020年10月,苹果公司发布首款5G手机iPhone12系列产品,较上一代iPhone创新幅度较大。根据AboveAvalonLLC估计,目前iPhone活跃用户已超10亿;根据FlurryAnalytics,截至2019年末,全美iPhone11系列用户数仅占全部iPhone用户数9.17%,照此推算,20152018年购入iPhone且有潜在换机新需求的客户占全部iPhone用户超过90%;按照iPhone平均使用期限4年左右估计,意味着20202022年将会有大量用户迎来换机需求。在iPhone12及后续机型的带动下,预计20202022年iPhone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维持12%左右,即:2020年iPhone出货将达到2亿部,2021年、2022年有望分别实现2.3亿部、2.5亿部,达到销量高峰。(2)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作为新兴的消费电子产品,在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iPad后掀起销售热潮。平板电脑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影视娱乐,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零售、医疗、餐饮等领域也发展迅速。20112019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为0.72亿台、1.44亿台、2.20亿台、2.30亿台、2.07亿台、1.75亿台、1.64亿台、1.46亿台、1.44亿台。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出货量高峰,受大屏手机冲击、产品生命周期长、可替代产品增多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有所下滑;但是,预计未来在一些新的领域,如智能交通、快速物流、农业、图书馆、商超连锁、政府部门等,平板电脑仍存在快速增长的机遇。在平板电脑市场,苹果公司的iPad占据主导地位。根据IDC数据,2020年第三季度的iPad发货量为1,390万台,同比增长17.4%,占据全球市场29.2%的份额,排名第一位。苹果公司在平板电脑市场的强势地位,奠定了其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兴旺基础,包括功能性器件企业在内都呈现稳步扩张的态势。(3)笔记本电脑根据IDC数据,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011年达到顶峰,为3.64亿台,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替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冲击,笔记本电脑所承载娱乐休闲功能逐渐被分流,20122016年出货量整体下滑;但是,自2016年以来,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为了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各大电脑品牌除了推出常规品牌之外,还在各系列产品中提供定制化服务,产品系列越来越多,市场细分越来越明确,从过去的商用笔记本电脑和家用笔记本电脑,到现在以用户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各类笔记本电脑配置或设计层出不穷。在加速笔记本电脑创新的同时,也导致笔记本电脑的产品迭代周期进一步缩短,潜在换机需求较大。根据IDC数据,2019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67亿台,庞大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为相应的功能性器件市场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及线上教育进一步带动全球笔记本电脑需求。根据IDC数据,2020年三季度,全球计算机出货量达8,127万台,同比增长14.63%,创10年新高;其中,笔记本电脑是计算机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供应链的修复、疫情期间消费者居家工作需求激增、来自公共部门的需求增加则是重要的驱动力;预计2020年四季度,笔记本电脑将同比增长26.4%,2021年将同比增长3.2%。新冠疫情长期化带来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的笔记本电脑需求,正逐步成为功能性器件市场增长的重要支撑点。(4)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是综合运用各类识别、传感技术、云服务等交互及存储技术实现用户交互、生活娱乐、人体监测等功能的终端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属于便携式设备,主要包括TWS、智能手表、AR/VR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运动测量、社交互动、休闲游戏、影音娱乐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电子产品便携化、智能化和功能集成化需求越来越高,可穿戴电子设备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IDC数据,20142019年全球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出货量高速增长,从2014年的0.29亿台增至2019年的3.36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63.39%;IDC预计,到2024年全球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出货量将达到5.27亿台。5G具备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和海量连接的特性,可有效解决VR终端互联及较高时延产生的用户眩晕感。随5G商用进程加快,VR/AR场景应用将更加丰富,技术进程将由目前的部分沉浸向深度沉浸和完全沉浸发展,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的拐点。根据IDC预测,2020年AR/VR头显设备年出货量达710万台,同比增长23.6%,到2024年AR/VR头显设备年出货量将增长至7,67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81.5%。目前全球多家科技巨头如三星、华为、小米、Facebook等均已推出AR/VR头显设备。受益于AR/VR市场发展,包括功能性器件在内的上游市场细分领域增量显著,相关产业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从传统有线耳机到无线耳机再到真无线耳机,耳机无线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内置SoC芯片,耳机也正在逐步智能化。2016年9月,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AirPods,成为TWS智能耳机技术的引领者,随后TWS耳机开始风靡。20162019年TWS耳机出货量分别为918万副、2,000万副、4,600万副、10,800万副,每年销量都呈现翻番的趋势。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TWS耳机销量略有下滑,但二季度快速复苏,出货量增长18%,预计2020全年出货量将超2亿副。根据Counterpoint以及IDC数据,2018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4.049亿部,TWS行业渗透率(TWS耳机出货量/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3.27%,截至2019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71亿部,TWS耳机行业渗透率也快速增长至9.41%,但目前行业整体渗透率仍较低,不到10%,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TWS耳机各项性能的不断改善以及核心技术成熟后销售价格进一步降低等变化都将会促使渗透率增长,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作为TWS市场的主导者,苹果公司从iPhone12开始取消随机附送有线耳机,将进一步打开其TWS代表作AirPods的增长空间。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172019年AirPods出货量分别为1,400万副、3,500万副、6,000万副,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7.02%。预计2020年AirPods出货量将超9,000万副,2021年约为1.2亿副。由于智能手表紧贴人体皮肤,可以借助手表上的传感器监测心率、心电、血压、血氧等指标,健康主题成为智能手表最主要的产品定位,有效解决了早期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相似的问题;此外,智能手表还可以监测用户的运动量,如跑步、游泳、登山等活动,并通过算法分析,帮助用户科学运动。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慢性病人群数量的增多,健康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未来智能手表将聚焦运动与健康的独立终端方向发展。根据IDC数据,全球可穿戴电子设备等2020年出货量约4亿件,其中智能手表预计出货量约为9,100万,占比23.1%。2020年下半年,随着新款智能手表等产品的推出,叠加疫情缓解、消费电子旺季等因素,智能手表销量将继续高速增长。自2014年9月苹果公司首次公布AppleWatch以来,借助其iPhone产品带来的用户粘性,AppleWatch获得了远超其他同类产品的市场地位。根据StrategyAnalytics数据,2015年AppleWatch出货量约1,360万部,2019年出货量为3,070万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57%。2020年第三季度AppleWatch出货量约1,180万部,同比增长近75%;在AppleWatchSE和AppleWatch6的带动下,预计2019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接近30%,20202022年AppleWatch出货量约为4,100万部、5,400万部、6,500万部。2、汽车电子产品市场汽车电子是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执行器、电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组成的电控系统,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汽车电子可以分为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与车上机电系统配合使用,包括发动机、底盘以及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包括安全舒适系统、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等。随着消费者对于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汽车电子产品产值规模不断上升。2017年全球汽车电子规模为14,568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21,399亿元。中国汽车电子市场2017年规模为5,214.91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增长至5,584.50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持续增加,未来汽车电子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逼近9,000亿元,2022年可达到9,783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10%。(1)单车汽车电子需求上升根据2018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白皮书,相比紧凑型车中汽车电子15%的成本占比,中高端车型达到30%甚至40%以上。2011年25万元以上车型销售占比约16.18%,2018年实现占比19.19%;中高端车型对汽车电子的需求量(28%)高于入门车型(15%),带动单车的电子元器件需求上升。从单车汽车电子价值量来看,20072017年,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从约20%上升至40%左右。2018年1月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未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预计2020年达到50%,预计到2030年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比例将达到75以上。(2)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在全球节能和环保的压力下,推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普遍共识。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高地,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作为国内市场增长的爆发点,新能源汽车获得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各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销增速持续攀升。根据中汽协数据,2011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0.8万辆增至120.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7.1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较高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将达到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到2030年将提高至40%。由此预计,2018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30.0%。汽车电子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核心。汽车电子未来将大规模运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功能逐渐完善过程也是汽车电子的使用量呈现大幅增加的过程。作为技术创新的载体,汽车电子承载着技术发展的使命。汽车电子作为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核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混动汽车电子化率接近50%,纯电动车电子化率接近70%。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功能性器件的需求也将随之快速增长。(3)智能网联汽车崛起带动电子元器件需求上升电动汽车作为汽车智能化的最佳载体,在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之下促进了汽车智能化。在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中,也是汽车电子不断创新和升级的过程。汽车智能化进程中,摄像头、雷达、传感器、辅助驾驶系统、车载导航、车载电脑等将不断被运用,汽车电子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中国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到2030年将提高至70%。三、 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高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延链集群,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畅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抢抓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促进域内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分工、联动发展,积极嵌入区域性生产网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高质量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与区域产业体系供需适配,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链。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商品物流、消费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等领域引进和培育具有顶级供应链运营能力的龙头流通企业,引导企业开展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整合利用“三线建设”战略资源,提升军工电子和新材料领域发展优势。加强与成渝西等重点地区协作,争取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和品牌创建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资源互补、链式关联、梯次发展的制造业生态圈,打造千亿级铝产业集群、五百亿绿色家居产业集群和西部地区知名的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壮大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施高水平技改升级,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提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能级。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平台化经营方向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壮大制造业企业群体,强化大企业培育,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效。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川陕甘结合部服务业强市。推动支柱型服务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商业贸易,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特色餐饮、家庭社区五大成长型服务业提速增量。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为引领,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业态,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品质,建成曾家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产业园区,争创一批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和国家、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白龙湖、亭子湖、栖凤湖等滨水旅游产品,开发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低空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建设“大蜀道”“大熊猫”知名文旅精品。完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黑石坡至曾家山快速旅游通道,全面提升剑昭旅游公路。推进旅游酒店多元化、主题化、品质化发展,打造特色主题旅游演艺,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文旅优秀骨干企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精准宣传推广,做靓广元女儿节、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提升“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熊猫家园、红色广元”文旅品牌影响力。深入实施“康养+”战略,打造集健康养生、医疗养老、康养旅游、健身休闲、生态美容、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康养产业,加快建成大稻坝、天曌山等一批医养融合、生态康养示范基地和中医养生保健基地。实施康养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互联网+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建设智慧医养康养信息平台。推动医疗、养老机构资源互动融合,打造医养结合广元品牌。加大康养领军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创新健身休闲运动推广普及方式,打造特色健身休闲产业带。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7+3”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构建特色农业“一区两带七集群”,全面提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种业和现代装备支撑,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和收储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强化绿色导向、有机生产、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强“广元七绝”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高标准建设现代农(林)业园区,推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打造农旅文融合新产品、新业态,延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安全、绿色、经济现代能源体系,建设集天然气、水电、风电为主,新能源兼备的区域性清洁能源供给中心。推进天然气勘探开发、输气管网、储气调峰、终端市场等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以气引企、以气聚企,在苍溪、剑阁、青川和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和原料的高载能产业,拓展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途径,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清洁能源利用基地。有序发展风电,清洁高效发展火电。完善电力输送通道布局,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城市输配电网络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跨区域电力调剂通道建设。推进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新一轮智慧广元建设,统筹布局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商用规模化。推动川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川北云计算中心、川北枢纽数据中心等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实施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形成连接成渝、辐射川陕甘的区域性信息枢纽。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抢抓四川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政府、数字惠民、智慧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企业上云,支持铝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形成一批面向中小企业可推广的典型应用。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化、市场化应用。四、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打造重要门户枢纽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畅通要素流动,激发内需潜力,提高开放水平,聚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的战略位势。全面对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抢抓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推进成德绵眉乐(雅)广攀经济带、嘉陵江流域经济带、大蜀道经济带和广巴达万经济带建设。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功能协作,加强与绵阳、南充的战略合作,协同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和阆苍南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高品质生态康养“后花园”、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强化与毗邻区域联动,推动广巴汉陇协同发展。提升跨区域合作水平,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持续深化浙广合作。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构建“通江达海、联核融圈、辐射陕甘、融入亚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广巴铁路扩能改造,推动兰渝铁路提速,研究推进兰渝高铁、西成高铁新线和广元港专用铁路前期工作。推进广元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加密客货运航线,提升广元航空运输能力。推进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加快京昆高速广元段扩容和绵苍巴、广平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南江经旺苍、苍溪至盐亭和青川至剑阁高速前期工作,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开展“四好农村路”三年攻坚改造升级行动,持续扩大农村公路网覆盖范围和供给能力。推进嘉陵江航道整治,推动建立嘉陵江航运统一协调调度机制,提升嘉陵江黄金水道航运能级和效率。聚力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大力推进物流运输通道、物流节点、城乡配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发展高铁、公路、港口、空港、多式联运五大物流业态,构建现代化综合物流枢纽体系。规划建设川陕甘(广元)铁路港经济区,依托广元铁路枢纽、高铁物流基地、综合物流基地,开发建设广元铁路物流港,推进上西片区公铁联运,促进城市西部发展,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支撑。错位布局商贸服务型、工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实施物流降本增效工程。建设货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着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聚集区域特色商品服务资源,壮大文化旅游、康养度假、特色美食、民俗节庆、教育医疗、商务会展等服务消费,提升住房、汽车等商品消费,着力开拓成渝地区、川陕甘结合部等重点市场,大力吸引外地流动人口休闲体验消费,持续扩大目标消费人群。培育消费新载体,优化主城区商业业态布局,提升完善城市核心商圈功能,推动实体商业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消费载体转变。大力发展文旅消费、信息消费、健康消费、夜间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依托澳体中心和中心城区山水资源发展体育赛事消费,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创响“女皇味道”餐饮品牌,打造川北美食之都。实施会展品牌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川陕甘汽车博览会等一批特色区域会展品牌,积极承接国内大型会展。完善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努力激发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投资力度,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策划储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完善项目策划和储备体系,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拓展民间投资渠道,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创新开展招商引资,完善招商机制、招商模式和招商政策,充分利用区域重大投资促进平台,建设高水平投资促进网络平台,构建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招商格局,围绕重点产业链着力招引世界五百强、国内百强企业,推动引进到位市外资金持续增长,招商质量显著提升。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强化北向东出、西向开放功能,加快建设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的开放门户。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提升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功能,积极推进中俄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争取设立铁路、机场口岸及广元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力蓉欧、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对接成渝铁路物流口岸,打造商品集散基地。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搭建“广元造”走向全球经贸平台,促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工业品出口,支持企业建设市场化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进贸易模式创新发展。完善海关服务功能,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二章 市场预测一、 行业特点1、产品具有非标准、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非标准化、多品种的特征是由于市场竞争导致下游客户在研发环节趋向于重点研发产品的新功能,终端电子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多批次主要因为下游客户根据市场需求多次、少量地下订单。此外,下游客户为保持其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设计出来的图样往往也会有别于现有产品,呈现出非标准、多品类的特点。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下游客户往往与本行业企业共同构成完整的供应链关系,以发挥整体供应链的最大协同效应和竞争能力。因此,行业内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提供非标准、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产品。2、制造过程具有柔性化的特点作为专业的制造服务商,本行业企业往往需要面向多个行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