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邮递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x
普通邮递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第1篇: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 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她在偏远山区担任乡邮员的时候,经常背着沉甸甸的邮袋走村串户,将一份份满载着党的方针政策内容的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送到乡村党员群众手中,被山里的乡亲称为“大山信使”。 她主动与背街小巷的贫困家庭“接对帮扶”,将爱心传递给贫困小孩和孤寡老人,被街巷的居民誉为“爱心信使”。 她负责城郊投递段后,心里总是想着用户,向群众发放“邮政名片”,自掏腰包给用户送报箱,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自己负责的投递段成了“群众满意邮路”,被单位同事夸为“敬业信使”。 她就是县邮政局邮递员向丽燕。 情倾山乡邮路的“大山信使” 向丽燕从小就跟着在农村当邮递员的父亲,走村串户送报纸和信件,从而对邮递员这一职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 结。 十年前,“一脚踏三县”的善溪乡邮政投递员,因为嫌待遇低、条件艰苦辞职外出打工了。她听说这一消息后,便主动请缨前往当投递员。 这一消息传开后,家里人和亲戚都说她“蠢”,劝她不要去。可是她却对亲朋说,那里既不通公路,又没通电话,党报党刊和信件是山里人了解外界的最重要的信息源,而投递员则成了大山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生活在那里的群众缺不了邮递员。就这样,她“犟”着来到位于益阳、娄底和怀化三市交界的善溪乡邮政所。 本文来自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虽然给投递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她都会克服困难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而且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向丽燕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背着重达50斤重的邮包往返一个来回,经常是天黑才能到家。有一天,她在前往该乡木南村送报刊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怕党报党刊淋湿,赶紧脱下雨衣包好邮袋。当她赶到村里时,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虽然她浑身淋湿了,但报刊却完好无损。该村村干部看到后,对她说:“下这么大的雨就别送了,回 去吧!”她笑着说:“没关系的,只要你们能及时看到报纸,我就高兴”。 五年间,她不仅要背着邮袋跋山涉水,给村民送信件和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有时为了及时将信件送到村民家里,还要披星戴月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奔波。有一次,为了及时将一封装有高考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送到考生家里,那时候还没通电话,所以只好天还未亮就起床,拿着特快专递上了邮路,当送完特快专递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一天走了近60多里山路。她投递报刊邮件的准确率和及时率100%,被边远偏僻的村组群众称为“大山信使”。 事迹材料网 爱满背街小巷的“爱心信使” 四年前,向丽燕调到县城后,开始安排在邮政营业柜台前工作。后来,她竟然跑到局长办公室,向局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她想继续去当投递员。局长蒋宏以为她是一时冲动,当时没有答应。在她的执着申请后,才安排去投递班。这事传开后,在该县邮政系统引起了震动:主动从邮政储蓄营业员申请去当邮递员的,她是“第一人”。许多与她共事的职工都说她“傻”。 面对同事说她“傻”,向丽燕没有丝毫后悔。她上班后,主动参加“创建爱心邮路,争当“爱心信使”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难题,经常帮一些老人买米,顺便送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回家。该镇高第村一位姓胡的阿婆无儿无女,在她丈夫去世后,便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向丽燕主动帮助她捎带面条、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平时还给她送些橘子罐头等水果。胡阿婆逢人便夸向丽燕特别贴心。 她不仅主动义务照顾老人,还乐于帮助贫困学生。去年,向丽燕在桔花园小学投递报纸邮件时,听说小钟玉家庭困难,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但读书特别用功。她了解小钟玉的情况后,决定与小钟玉结成“帮扶对象”。天气变冷后,向丽燕来到小钟玉的家里,带着小钟玉进城到衣服市场挑选新棉衣。今年3月,听说小钟玉想买一台自行车上学的情况后,向丽燕买来新自行车,送到小钟玉的家里。看到她前来送自行车时,周边的邻居都纷纷夸她是个“爱心信使”。 内容来自事迹材料网 汗洒投递岗位的“敬业信使” “你们订阅报刊杂志,拔打我的电话就可以了。”见 到熟人或者喜爱看书读报的用户,向丽燕都发一张名片,还会带上这句话。 向丽燕投递责任区有近XX个客户,地址分布相对分散。她在投送邮件时发现,一些用户需要帮助办理急事时,由于不知道她的电话,不得不跑到投递班来咨询办理。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她托人设计制作了“邮政名片”,在投递报刊杂志时将名片一一发到了群众的手中。 在报刊收订期间,有的用户向她反映了自己的顾虑:白天上班去了,订阅党报党刊没有地方放。向丽燕说:“报纸没地方放,我免费给你送个报刊信箱,”紧跟着将报刊信箱订到他们家门口,解除了一些用户担心报刊丢失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地订报。这样一来,市民私费订阅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了。 “投递报刊的时候你想着用户,报刊征订时用户就会想着你。”向丽燕说,前年10月1日,一位姓代的老师清早打电话要向丽燕过去订报。代老师说:“小向,你对工作很负责任,今天我们先订几份,我女婿也要到你这里订。”后来,他女儿女婿果然打电话要求订阅报纸。 事迹材料网 向丽燕在漫漫邮路上播撒的是爱心和汗水,收获的是快乐和赞誉。她的辛勤劳动既让群众感到非常的满意,还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市县邮政部门评为“报刊揽收状元”、“先进工作者”。 第2篇: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 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她在偏远山区担任乡邮员的时候,经常背着沉甸甸的邮袋走村串户,将一份份满载着党的方针政策内容的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送到乡村党员群众手中,被山里的乡亲称为“大山信使”。 她主动与背街小巷的贫困家庭“接对帮扶”,将爱心传递给贫困小孩和孤寡老人,被街巷的居民誉为“爱心信使”。 她负责城郊投递段后,心里总是想着用户,向群众发放“邮政名片”,自掏腰包给用户送报箱,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自己负责的投递段成了“群众满意邮路”,被单位同事夸为“敬业信使”。 她就是县××局邮递员向丽燕。 情倾山乡邮路的“大山信使” 向丽燕从小就跟着在农村当邮递员的父亲,走村串户送报纸和信件,从而对邮递员这一职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本文转载自chazidian事迹材料网 十年前,“一脚踏三县”的善溪乡邮政投递员,因为嫌待遇低、条件艰苦辞职外出打工了。她听说这一消息后,便主动请缨前往当投递员。 事迹材料网 这一消息传开后,家里人和亲戚都说她“蠢”,劝她不要去。可是她却对亲朋说,那里既不通公路,又没通电话,党报党刊和信件是山里人了解外界的最重要的信息源,而投递员则成了大山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生活在那里的群众缺不了邮递员。就这样,她“犟”着来到位于益阳、娄底和怀化三市交界的善溪乡邮政所。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虽然给投递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她都会克服困难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而且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向丽燕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背着重达50斤重的邮包往返一个来回,经常是天黑才能到家。有一天,她在前往该乡木南村送报刊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怕党报党刊淋湿,赶紧脱下雨衣包好邮袋。当她赶到村里时,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虽然她浑身淋湿了,但报刊却完好无损。该村村干部看到后,对她说:“下这么大的雨就别送了,回去吧!”她笑着说:“没关系的,只要你们能及时看到报纸,我就高兴”。 五年间,她不仅要背着邮袋跋山涉水,给村民送信件和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有时为了及时将信件送到村民家里,还要披星戴月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奔波。有一次,为了及时将一封装有高考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送到考生家里,那时候还没通电话,所以只好天还未亮就起床,拿着特快专递上了邮路,当送完特快专递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一天走了近60多里山路。她投递报刊邮件的准确率和及时率100%,被边远偏僻的村组群众称为“大山信使”。 事迹材料网 爱满背街小巷的“爱心信使” 四年前,向丽燕调到县城后,开始安排在邮政营业柜台前工作。后来,她竟然跑到局长办公室,向局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她想继续去当投递员。局长蒋宏以为她是一时冲动,当时没有答应。在她的执着申请后,才安排去投递班。这事传开后,在该县邮政系统引起了震动:主动从邮政储蓄营业员申请去当邮递员的,她是“第一人”。许多与她共事的职工都说她“傻”。 面对同事说她“傻”,向丽燕没有丝毫后悔。她上班后,主动参加“创建爱心邮路,争当“爱心信使”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难题,经常帮一些老人买米,顺便送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回家。该镇高第村一位姓胡的阿婆无儿无女,在她丈夫去世后,便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向丽燕主动帮助她捎带面条、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平时还给她送些橘子罐头等水果。胡阿婆逢人便夸向丽燕特别贴心。 她不仅主动义务照顾老人,还乐于帮助贫困学生。去年,向丽燕在桔花园小学投递报纸邮件时,听说小钟玉家庭困难,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但读书特别用功。她了解小钟玉的情况后,决定与小钟玉结成“帮扶对象”。天气变冷后,向丽燕来到小钟玉的家里,带着小钟玉进城到衣服市场挑选新棉衣。今年3月,听说小钟玉想买一台自行车上学的情况后,向丽燕买来新自行车,送到小钟玉的家里。看到她前来送自行车时,周边的邻居都纷纷夸她是个“爱心信使”。 汗洒投递岗位的“敬业信使” “你们订阅报刊杂志,拔打我的电话就可以了。”见到熟人或者喜爱看书读报的用户,向丽燕都发一张名片,还会带上这句话。 向丽燕投递责任区有近2000个客户,地址分布相对分散。她在投送邮件时发现,一些用户需要帮助办理急事时,由于不知道她的电话,不得不跑到投递班来咨询办理。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她托人设计制作了“邮政名片”,在投递报刊杂志时将名片一一发到了群众的手中。 在报刊收订期间,有的用户向她反映了自己的顾虑:白天上班去了,订阅党报党刊没有地方放。向丽燕说:“报纸没地方放,我免费给你送个报刊信箱,”紧跟着将报刊信箱订到他们家门口,解除了一些用户担心报刊丢失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地订报。这样一来,市民私费订阅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了。 “投递报刊的时候你想着用户,报刊征订时用户就会想着你。”向丽燕说,前年10月1日,一位姓代的老师清早打电话要向丽燕过去订报。代老师说:“小向,你对工作很负责任,今天我们先订几份,我女婿也要到你这里订。”后来,他女儿女婿果然打电话要求订阅报纸。 第3篇: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 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她在偏远山区担任乡邮员的时候,经常背着沉甸甸的邮袋走村串户,将一份份满载着党的方针政策内容的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送到乡村党员群众手中,被山里的乡亲称为“大山信使”。 她主动与背街小巷的贫困家庭“接对帮扶”,将爱心传递给贫困小孩和孤寡老人,被街巷的居民誉为“爱心信使”。 她负责城郊投递段后,心里总是想着用户,向群众发放“邮政名片”,自掏腰包给用户送报箱,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自己负责的投递段成了“群众满意邮路”,被单位同事夸为“敬业信使”。 她就是县邮政局邮递员向丽燕。 情倾山乡邮路的“大山信使” 向丽燕从小就跟着在农村当邮递员的父亲,走村串户送报纸和信件,从而对邮递员这一职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十年前,“一脚踏三县”的善溪乡邮政投递员,因为嫌待遇低、条件艰苦辞职外出打工了。她听说这一消息后,便主动请缨前往当投递员。 这一消息传开后,家里人和亲戚都说她“蠢”,劝她不要去。可是她却对亲朋说,那里既不通公路,又没通电话,党报党刊和信件是山里人了解外界的最重要的信息源,而投递员则成了大山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生活在那里的群众缺不了邮递员。就这样,她“犟”着来到位于益阳、娄底和怀化三市交界的善溪乡邮政所。本文来自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虽然给投递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她都会克服困难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而且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向丽燕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背着重达50斤重的邮包往返一个来回,经常是天黑才能到家。有一天,她在前往该乡木南村送报刊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怕党报党刊淋湿,赶紧脱下雨衣包好邮袋。当她赶到村里时,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虽然她浑身淋湿了,但报刊却完好无损。该村村干部看到后,对她说“下这么大的雨就别送了,回去吧!”她笑着说“没关系的,只要你们能及时看到报纸,我就高兴”。 五年间,她不仅要背着邮袋跋山涉水,给村民送信件和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有时为了及时将信件送到村民家里,还要披星戴月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奔波。有一次,为了及时将一封装有高考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送到考生家里,那时候还没通电话,所以只好天还未亮就起床,拿着特快专递上了邮路,当送完特快专递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一天走了近60多里山路。她投递报刊邮件的准确率和及时率100%,被边远偏僻的村组群众称为“大山信使”。事迹材料网 爱满背街小巷的“爱心信使” 四年前,向丽燕调到县城后,开始安排在邮政营业柜台前工作。后来,她竟然跑到局长办公室,向局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她想继续去当投递员。局长蒋宏以为她是一时冲动,当时没有答应。在她的执着申请后,才安排去投递班。这事传开后,在该县邮政系统引起了震动主动从邮政储蓄营业员申请去当邮递员的,她是“第一人”。许多与她共事的职工都说她“傻”。 面对同事说她“傻”,向丽燕没有丝毫后悔。她上班后,主动参加“创建爱心邮路,争当“爱心信使”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难题,经常帮一些老人买米,顺便送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回家。该镇高第村一位姓胡的阿婆无儿无女,在她丈夫去世后,便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向丽燕主动帮助她捎带面条、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平时还给她送些橘子罐头等水果。胡阿婆逢人便夸向丽燕特别贴心。 她不仅主动义务照顾老人,还乐于帮助贫困学生。去年,向丽燕在桔花园小学投递报纸邮件时,听说小钟玉家庭困难,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但读书特别用功。她了解小钟玉的情况后,决定与小钟玉结成“帮扶对象”。天气变冷后,向丽燕来到小钟玉的家里,带着小钟玉进城到衣服市场挑选新棉衣。今年3月,听说小钟玉想买一台自行车上学的情况后,向丽燕买来新自行车,送到小钟玉的家里。看到她前来送自行车时,周边的邻居都纷纷夸她是个“爱心信使”。内容来自事迹材料网 汗洒投递岗位的“敬业信使” “你们订阅报刊杂志,拔打我的电话就可以了。”见到熟人或者喜爱看书读报的用户,向丽燕都发一张名片,还会带上这句话。 向丽燕投递责任区有近2000个客户,地址分布相对分散。她在投送邮件时发现,一些用户需要帮助办理急事时,由于不知道她的电话,不得不跑到投递班来咨询办理。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她托人设计制作了“邮政名片”,在投递报刊杂志时将名片一一发到了群众的手中。 在报刊收订期间,有的用户向她反映了自己的顾虑白天上班去了,订阅党报党刊没有地方放。向丽燕说“报纸没地方放,我免费给你送个报刊信箱,”紧跟着将报刊信箱订到他们家门口,解除了一些用户担心报刊丢失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地订报。这样一来,市民私费订阅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了。 “投递报刊的时候你想着用户,报刊征订时用户就会想着你。”向丽燕说,前年10月1日,一位姓代的老师清早打电话要向丽燕过去订报。代老师说“小向,你对工作很负责任,今天我们先订几份,我女婿也要到你这里订。”后来,他女儿女婿果然打电话要求订阅报纸。事迹材料网 向丽燕在漫漫邮路上播撒的是爱心和汗水,收获的是快乐和赞誉。她的辛勤劳动既让群众感到非常的满意,还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市县邮政部门评为“报刊揽收状元”、“先进工作者”。 第4篇: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xx,女,x族,1976年9月出生,1999年参加工作,3月入党,中专学历,现任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邮递员。同志把对藏区的情,对老百姓的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中。她是步班邮递员,可她徒步在雪岭峡谷中递送邮件行程达20余万公里,从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没有丢失过一 封邮件;她身材瘦小,可她每天都要背着20公斤多的邮件和帮藏民捎带的生产生活用品穿行在长达350公里的雪山峡谷邮路上;她冒风雨顶严寒走险路,可她心甘情愿,为的是让老百姓及早地拿到信件,她不但送信,还为老百姓念信;她是绿衣使者,可她经常穿着一件红衣服,为的是一旦发生危险,方便老百姓去营救她;她历经艰险,可她视邮如命,怀孕9个月还在送邮的路上,产后才20天,又走上了邮路。同志以她坚强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和宽广的胸怀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宗旨、坚毅勇敢、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观向上的壮丽诗篇。 不怕困难 坚毅勇敢 积极乐观 说起,不得不从她的老所长说起。老所长现年50岁,从20岁起就在德钦县最艰苦的羊拉邮电所从事最艰苦的马班投递工作,足迹遍布四川、西藏、云南。1999年,在这条路上实在走不动了,长年山区投递、风餐露宿的生活给他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那年,他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医生说,再走就要残废了。可邮路总得有人走啊,党的声音总得有人传啊,乡亲们总得跟外面的世界联系啊,1999年,经单位同意决定招收一名邮政投递员,于是在众多的报考人员中,凭着她的认真踏实、吃苦耐劳和当地人少有的中专学历脱颖而出。 服务的云岭乡面积有96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400多人,当地居住的全部是藏族。拉木要走的邮路总长度为350公里。线路有三条:一条是顺着澜沧江顺流而上,穿过九曲十八弯的月亮湾峡谷,一直到41.5公里外的明永村,这条路来回需要行走46天;第二条是从月亮湾峡谷入口直上翻越雪山,经过4500米雪线,送到雨崩村,行程3天;第三条路线是从海拔2400米的云岭乡政府所在地的背后,向上走10公里山路,爬到4000米海拔的红坡村,平行投递2个村庄后,沿着羊肠小道直插只有1900米海拔的澜沧江河谷行走,顺着河谷走到13公里处就过溜索到对岸的3个村子。这条路是拉木三天邮路中最近的,行程只要2天,来回行走50多公里。这样的环境对于一名男同志来说都很难适应,更何况拉木这样一名弱女子呢? 一般人要体验四季需要一年的时间,可在她的投递路线上,一天就可以感受四季的冷暖。她所走的邮路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峡谷地带,这里气候多变,在她的投递路段,一会儿要上海拔4000米接近雪线的地方,承受冬天的寒冷;一会儿下到海拔只有1900米的澜沧江河谷地带,忍受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关键是气候反差大,拉木的衣服成了问题。穿着厚厚的衣服经过峡谷时,浑身被汗浸透,爬上4000米海拔雪线后,汗还没干,湿漉漉的又冰冷刺骨。 在送邮的路上总穿着一件红衣服,因为在雪山峡谷间,到处都是绿色和荒凉的灰黄色,时常在大山中行走,难免会发生意外,邮政的绿色制服容易与周围的景色混淆,只有红色最显眼,能让人们找到她。有一次她在山上因为发烧晕了过去,还是对面山上的老乡看到了一个受伤了的穿红衣服的人,才把她带了回来。 在千山万壑的投递路上,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各种吓人的动物以及莫名的孤独。在藏族村子里,她经常被几十条狗穷追,凶恶的藏獒发出低沉的怒吼,让人心惊胆颤,她不知自己怎样狂奔出村的,这样的情景她时常经历。在路上,拉木最害怕遇见蛇。冷不丁地爬过来一条蛇,虽然吓得她两腿酸软,可只能硬撑着跟蛇兜圈子,路过蛇爬行过的地方,屏住呼吸,浑身发怵。在荒凉的山野,走半天都难得碰到个人,四周一片寂静,拉木要感受死一般的寂寞和让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这时候,她就和自己的身影做伴,自己哼着山歌给自个壮胆。 同志的邮路上,尽管条件恶劣,路途艰险,可她并没有因困难重重而停下脚步,相反,她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果敢。 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 视邮如命 经常攀爬的那条最宽处只有两尺、窄处需要侧身才能走过的悬崖小路,常遇飞石袭击。许多次她都机敏地躲过了,而冬天那回,她没有躲脱,一群啃草根的山羊把石头翻滚下来,稍微跑慢了一点,茶杯大的石块砸向右脚背,顿时鲜血直流,袜子也陷进了肉里!钻心的疼痛,她本能地一屁股坐到地上,双手捏住整个脚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没有药,也没有包扎的绷带,她抓了一把细灰撒在伤口上,止住了血。想到老乡们还盼着手头的书信,她强忍着疼痛,又一拐一瘸向前走去! 7月的一个晚上,冒着大雨,踩过一道道泥石流从北线刚回到所里,所长交给她一份特快专递,告诉她说:“像这样的信件时间要求很紧,拖延会误了别人的大事,要抓紧送。”二话没说,不顾外面漆黑一片,大雨如柱,就要赶往需要步行5个小时悬崖山路才能到达的尼农村,她刚要出门,被所长拦住了:“不能走,我已经考虑过了,你一个人去,遇到险情怎么办?即使我们两人一起去送,也排除不了危险,与其冒险完成任务,不如选个好时机, 回家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去送,出了问题我扛着。”回到家里,整夜睡不踏实,还不到早上5点钟就起身出发了,步行5小时把信件交给尼农村民小组此里农布时,汗水和雨水浇透了全身。此里农布打开一看,是朋友帮助联系了工作,时间要求紧,再晚一点收到信件,就来不及了。他们一家人望着雨中远去的背影,感动得连连为她默念平安! 作为女性,还要克服男同志不会遇到的情况。5月,离预产期只有一个月,她照样行走在邮路上。虽说藏族农村妇女怀孕了也不肯闲着,继续做着家务活,可是看着拉木挺着个大肚子,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翻山越岭,溜索过江,风里来雨里去,老所长要她休息,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再跑两趟吧!”直到临产前一个月,老所长强行“没收”了她的邮包,自己去跑邮路,她才歇了下来。可是,产后仅过了20来天,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看,靠村里好心人给奶和家里两头牦牛奶喂养,又踏上了邮路。 服务的村寨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有一条邮路必须跨江送到对岸。由于当地条件所限,过江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锈迹斑斑的溜索,工具就是一个挂钩、一根麻绳。一个阴雨天,拉木冒着大雨来到澜沧江边,面对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江水,拉木依旧坐上“溜索”,箭似地“飞”了出去。可能是“溜索”沾了雨水太滑,她的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也根本来不及“刹车”,头朝着江对岸的挡墙直直冲了过去。在这关键时刻,岸边的老乡冲上来,把她紧紧地拽住,使她过了这道“鬼门关”。可是拉木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却在问:邮包在哪里?直到看到邮包安然无恙,她才松了口气。谢过老乡,又爬起来踏上了漫漫邮路。为了乡亲们都能收到自己送去的信件和报刊,拉木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乘上溜索过江送信。 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乡村邮递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风尚,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邮政事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心系藏区 情牵百姓 构建和谐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藏族人民。由于藏民的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这给送信的拉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次,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的信,可村子里有 20多个人都叫“达瓦”。拉木就挨家挨户地去问,问是不是有家人在寄信人的地方工作,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牧场草地,好在村里的人口并不多,最后还是找到了收信人。这以后,就长了个心眼,她借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乡亲们谁家投亲靠友到哪里,谁家的“尼玛”去了哪个城市打工、做生意。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有时候连派出所的警察都要来问拉木人员流动的情况呢。 每年的 七、八月,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最多,也是最谨慎、最辛苦的时节。因为高考录取通知书是有特殊时限和要求的,只要通知书一到,就必须马上出发,投送到本人,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接收。近些的村子,她随到随送,远点的就尽量加快脚步,在最短的时间里送达。一次,为了到羊咱村民小组鲁追家送一份通知书,她连闯3道泥石流,整条裤子浸满了泥浆,当鲁追从冻僵了的手里接过无半点污损的信件时,不住地责怪自己使姑娘受了苦,逢人便讲:“万一姑娘在途中出点什么危险,我一家人可怎么办?”。藏民在忙完农活后一般都上山放牧,求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就变成了牧民。见不到本人,要么上山寻找,要么让村里的乡亲通知考生,约好时间地点,再次投递,这在藏区是常有的事。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她6天时间,她不断穿梭于乡镇和村子之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看着考生充满喜悦的笑容,说的话很实在:“虽然我最怕投高考录取通知书,但是最最希望多些人考取。他们能上学,家乡就有希望了。” 有一年,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那是50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寄回来的,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国,地址都是按照当年的印象写的,找不到收件人。拉木觉得她有责任把这断了的线连起来。于是,她开动脑筋,搜索自己的信息库,在投递过程中四处打听,遇到年纪大的老人,拉木会特别地多问问。三个月后,拉木终于连起了这根断了50多年的线。从此,拉木又多了一件事情,不断打听藏族同胞的出国信息,为下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做好准备。 ,一位省外的朋友给西当完小寄来一只电子课间铃,把它送到学校,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和城里学校一样清脆的课间铃声,个个都非常开心,同时把拉木看作为他们带来幸福的人。从此,只要每次她走进学校,孩子们总要围上来,看看拉木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时间一长,拉木和孩子们感情越来越深,她还自己掏钱买了书本和铅笔,给乡里的6所小学送去。逢年过节,还到一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子女又在上学的困难户家,送去自己的一点心意。 藏家的村子大多建在山坡、山头上,交通只能靠走,出一次门不容易,为了一些盐巴、针线、药品、种子而走出山显然很不划算,就利用送信之便,稍带些大家需要的东西。一次,尼农村一位60多岁的大爹拉肚子,差点脱水,就近找不到药,过路的知道了,把自己备在身边的药片全部给了他,等她返回时,老人病已经好了,正守侯在路边等着答谢呢。如今,的邮包成了藏民们的小药箱、针线包、和小杂货铺。拉木的邮包出名了,且越带越多,邮包也就从一个变成了三个,重量也增加到了30公斤。 由于拉木待人亲和,邮路沿途的老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乡亲们看见拉木来了,就马上围上来和拉木拉起了家常,问问外面的新鲜事,翻翻拉木的邮包有没有新鲜的自己需要的药品,充值卡等生活用品。永金老太太见到拉木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从儿子们上学开始直到工作,都靠拉木带来的信联系着。每次拉木都帮老太太念信,念完了新的信,老人又把以前的信翻出来让拉木念,因为老太太不识字,她对儿子的牵挂就在这些乏黄的信纸间。看着那火炉边老太太面对自己如同见到的儿女般慈祥的笑脸,拉木无比地幸福,因为在众多村寨间,又有多少阿妈们在期盼着她的到来。 总是把为乡亲们多做事看作是自己的工作, 只要有机会,就尽量多为群众提供方便,尽管她更苦了,更累了,邮包更重了,可看到老百姓开心的样子,自己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 始终如一 无私奉献 对党忠诚 由于国家的扶持,内地免费为各自然村订阅了党报党刊,仅云岭就增加了40多份,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她的常规邮路从过去的通达4个行政村延伸到了10余个自然村,虽然她的邮包更重了,可党的声音传到了云岭的村村寨寨。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原来不通公路的很多乡村都通了公路,通了乡村小客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搭乘汽车,遇到紧急的邮件,还让老公连夜开自家的微型车送自己去送邮件。7月的一天,为了送一批雨崩的特快专递,他们连夜冒雨出发,在陡峭的澜沧江边遇到了塌方,落石把汽车挡风玻璃砸破,吓得孩子哭啼不止,但是她仍按时将邮件送到乡亲手中。她经常搭乘汽车却没有向单位提过任何经济上的要求。 1月,正值风雪冰冻灾害肆虐时期,不顾个人安危,背着邮包冒着风雪行走在通往红坡的邮路上,愣是把100多封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送到了每个乡亲手中,使得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同胞足不出户,不用冒风雪,不用顶严寒,更不用多次往返山路,就可以取到自己的身份证。 初,燕门邮政所唯一的工作人员拉追要解决个人问题,需要休假一个月,她一走,工作就没有人接替了,拉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向县局请示,表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再顶替拉追完成工作,就这样,整整一个月,拉木奔走于相隔30多公里的云岭和燕门之间,不仅完成自己区域的投递工作,还帮助拉追完成了燕门的所有投递工作。在听说距离云岭还有300多公里的全县最艰苦的羊拉乡需要充实一个邮政工作人员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孩子还小的情况,积极向局里申请,坚决要求到羊拉这个最艰苦的地方去。 由于认真努力工作,先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表彰。,荣获“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荣誉称号,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今年3月,荣获首届云南“十大女杰”荣誉称号,4月,她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 在获得荣誉和称赞后,身上的光环越来越耀眼,可她并未因此而自满,相反,还是那么朴实、那么平静,唯一的涟漪就是内心的感动。她说:“我所做的只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举手之劳给老乡办点事,他们却真诚地感激我!”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为了更方便老百姓用邮,拉木现在已经将家搬到了“云岭乡邮电所”,她仍然是那个背着邮包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羊肠小道上的“雪岭鸿雁”,仍然是那个把党的声音传遍藏区村村寨寨的“绿衣使者”,仍然是那个为村民送去一针一线、藏族阿妈驻足期盼的“贴心姑娘”。 以后的邮路艰辛而漫长,同志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可她还是那句:“只要老百姓开心,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普通员工个人先进事迹 邮政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邮政局速递物流投递员先进事迹 邮政员工个人先进事迹 邮政个人先进事迹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