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阀门控制产品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参考).docx
-
资源ID:4416320
资源大小:91.01KB
全文页数:10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武汉阀门控制产品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参考).docx
泓域咨询 /武汉阀门控制产品项目商业计划书目录第一章 绪论5一、 项目概述5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6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7四、 资金筹措方案7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8六、 原辅材料及设备8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8八、 环境影响9九、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9十、 研究范围10十一、 研究结论10十二、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13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3二、 行业发展趋势15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18一、 行业现状18二、 行业现状21第四章 选址分析25一、 项目选址原则25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5三、 创新驱动发展28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0五、 产业发展方向32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6第五章 法人治理结构37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37二、 董事44三、 高级管理人员49四、 监事51第六章 运营模式分析53一、 公司经营宗旨5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4四、 财务会计制度58第七章 原辅材料供应及成品管理65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65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65第八章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66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66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68三、 质量管理70四、 项目技术流程71五、 设备选型方案7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71第九章 组织架构分析73一、 人力资源配置73劳动定员一览表73二、 员工技能培训73第十章 劳动安全76一、 编制依据76二、 防范措施78三、 预期效果评价82第十一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84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5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86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8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8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9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1三、 偿债能力分析9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3第十二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95一、 项目招标依据95二、 项目招标范围95三、 招标要求95四、 招标组织方式96五、 招标信息发布97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99一、 项目风险分析99二、 项目风险对策101第十四章 项目综合评价103第一章 绪论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武汉阀门控制产品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技术改造4、项目建设地点:xx园区5、项目联系人:孙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公司不断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服务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公司积极申报注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等,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内企业影响力。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62.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产品规划方案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xxx套阀门控制产品/年。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阀门行业刚刚起步,初步走向标准化,到现在阀门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阀门生产体量极为庞大,阀门行业走过了约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多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以及技术改造,全行业普遍提高了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交织,仍是武汉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审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立足新阶段新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大的改革魄力,更广的开放胸怀,更实的创新精神,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1824.8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7385.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66%;建设期利息345.7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8%;流动资金4094.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76%。四、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21824.89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4769.07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7055.82万元。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05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3798.71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4896.16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5.4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60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5648.34万元(产值)。六、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不锈钢、铝、铁、电机、切削液、润滑油。(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焊机、锯床、打磨机、行车、火焰切割机。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24个月的时间。八、 环境影响该项目在建设时,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处理好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烟尘、污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分别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帮界噪声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该项目在建设生产中只要认真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九、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一)编制依据1、中国制造2025;2、“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4、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6、关于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参数;8、相关产业调研、市场分析等公开信息。(二)编制原则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2、选择成熟、可靠、略带前瞻性的工艺技术路线,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3、设备的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用地;4、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积极推进“安全文明清洁”生产工艺,做到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和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注意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可操作弹性;5、形成以人为本、美观的生产环境,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6、满足项目业主对项目功能、盈利性等投资方面的要求;7、充分估计工程各类风险,采取规避措施,满足工程可靠性要求。十、 研究范围本报告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概况、市场需求预测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计划、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依据。十一、 研究结论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其建设是必要的;该项目市场前景较好;该项目外部配套条件齐备,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财务分析表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综上,该项目建设条件具备,经济效益较好,其建设是可行的。十二、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41333.00约62.00亩1.1总建筑面积66759.121.2基底面积23146.481.3投资强度万元/亩263.292总投资万元21824.892.1建设投资万元17385.122.1.1工程费用万元14795.702.1.2其他费用万元2170.982.1.3预备费万元418.442.2建设期利息万元345.732.3流动资金万元4094.043资金筹措万元21824.893.1自筹资金万元14769.073.2银行贷款万元7055.824营业收入万元405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3798.71""6利润总额万元6528.22""7净利润万元4896.16""8所得税万元1632.06""9增值税万元1442.25""10税金及附加万元173.07""11纳税总额万元3247.38""12工业增加值万元11296.64""13盈亏平衡点万元15648.34产值14回收期年6.6015内部收益率15.49%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4885.10所得税后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阀门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将在较长时期内对行业采取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措施。(2)国内经济依旧保持中高速增长目前投资依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考虑到国内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依旧将持续增长。在能源、电力、化工、冶金、造纸、水处理、环保等行业,阀门产品需求依旧强劲。(3)阀门制造业需求向中国转移近年来,随着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全球阀门行业产业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阀门行业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而且,国内阀门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提高,已经基本能够适应全球多层次阀门应用领域的技术参数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列为阀门产品全球采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为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阀门企业创造了很大的商机。(4)生产工艺和材料技术不断成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除某些特殊领域外,国内制造商与国外制造商之间在生产工艺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且,随着国内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阀门行业在生产用机床、生产用材料等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不仅使国内阀门行业在产品质量、产品种类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而且降低了国内阀门产品的成本,有助于国内阀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2、不利因素(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会导致下游行业相应的市场需求增长的放缓。因此,阀门行业发展受国家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将影响到下游行业对阀门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影响阀门生产厂商收入的稳定性。(2)低端阀门市场竞争激烈从市场层次上看,国内阀门企业大多处于阀门行业的低端市场。低端市场的阀门产品通用性强,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行业企业众多,行业整体呈现高度竞争态势,市场集中度很低。随着行业新进入者的不断增加,竞争将更为激烈,低端阀门市场的利润水平也将有所下降。(3)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中高端阀门是伴随着技术引进发展起来的。近几年,行业中的领先企业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攻关,具备了一定科研开发和制造实力,在某些中高端阀门应用领域逐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大部分可以满足国内重点工业和基础建设的需求。但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中高端阀门的占比仍然不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 行业发展趋势1、新材料及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各种工程材料应用于阀门制造业成为可能。阀门材料已不是传统上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概念,除了无机材料之外,有机材料和合成材料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阀门生产中。近年来新材料的使用使得大批具有高性能的阀门新产品得以开发,如塑料阀门、陶瓷阀门、复合材料阀门等。此外,随着未来智能城市的发展,流体系统在控制检测、操作便利上会有更高的智能要求,也使得信息采集技术、传感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及自动调节技术等在阀门、控制器上得到推广应用。企业可通过控制室或无线终端对阀门压力、环境或温度自动调节流体供应状态,进而推动行业系统化、集成化发展。2、一体化解决方案随着阀门应用领域的需求变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已经不限于产品本身的销售关系,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工程设计、采购便利、定制需求等能力上将成为行业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3、大口径、大规格阀门需求不断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工程投资的不断增加,对各类大口径、大规格给排水阀门的需求十分旺盛,呈现出明显的大型化和规模化特征。由于大口径和大规格阀门生产在技术和工艺上的要求要远高于常规口径阀门,其单个产品附加值较高,这就对产品设计水平和加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高端工业阀门市场的探索高端工业阀门因使用环境严苛(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真空、有核等极端环境),多为特殊材料阀门。高端工业阀门因质量要求严格,技术含量很高,该领域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但随着我国行业技术储备的增强、研发投入加大、工艺水平以及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涉足高端阀门市场的竞争。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高端工业阀门市场也将有国内厂商一席之地。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行业现状阀门是在流体系统中,用来控制流体的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是使配管和设备内的介质(水、蒸汽、油品、气体、泥浆、各种腐蚀性介质、液态金属和放射性流体等)流动或停止,并控制其流量的装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阀门行业刚刚起步,初步走向标准化,到现在阀门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阀门生产体量极为庞大,阀门行业走过了约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多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以及技术改造,全行业普遍提高了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应用阀门的高端行业也越来越多,如石化行业、炼油行业、核电行业、火电行业等都有广泛的需求,对阀门质量与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阀门行业可以实现的技术参数范围为:公称尺寸从DN3到8000mm;压力从真空到600MPa;温度从深冷-196到高温1200;品种包括闸阀、截止阀、节流阀、旋塞阀、球阀、蝶阀、隔膜阀、止回阀、安全阀、减压阀、疏水阀和调节阀等,共计十二类。总体水平已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少数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常规阀门的检测手段和试验条件已经具备。个别特殊阀门的试验台架,如高温试验、超低温试验和核电站用安全阀全性能试验台架(蒸汽排量660T/h)等也已经建成。全球工业阀门的市场需求中,包含钻采、运输和石化在内的石油天然气领域占比最高,达到37.40%,其次是能源电力和化工领域的需求,分别占全球工业阀门市场需求的21.30%和11.50%,前三大领域的市场需求合计占全部市场需求的70.20%。而在国内工业阀门的应用领域中,化工、能源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也是阀门销售最主要的市场,其阀门的市场需求分别占国内工业阀门市场总需求的25.70%、20.10%和14.70%,合计占全部市场需求的60.50%。近年来,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水利水电、石油、天然气、核电、化工等阀门下游行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对阀门产品的需求。1、水利水电领域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显示,到2020年时,我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要力争达到3.5亿千瓦左右。水电装机容量的增长将带来对阀门的大量需求,水利水电投资的持续增长将刺激水工业阀门的繁荣。2、石油天然气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490亿立方米。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累计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5万亿立方米,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国内油气管线的投资将带动油气管线用工业阀门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据预计,到2018年我国油气阀门需求规模将达到11.83亿美元,年均增速约为8.5%。3、核电领域阀门是核电装置中最关键也是最昂贵的部件之一,核电行业对阀门的资金投入巨大。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我国核电领域将争取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核电领域投资的增加、核电装机容量的提高,以及核电领域阀门的高价格,将为我国阀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市场预测机构Mcllvaine公司的预测,到2030年时工业阀门的需求将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是推动需求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阀门行业发展,未来行业将是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产品向高技术、高参数、耐强腐蚀、高寿命方向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才能逐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满足国内装置配套,全面实现阀门的国产化。我国阀门制造行业在庞大的不同需求环境下,将呈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二、 行业现状阀门是在流体系统中,用来控制流体的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是使配管和设备内的介质(水、蒸汽、油品、气体、泥浆、各种腐蚀性介质、液态金属和放射性流体等)流动或停止,并控制其流量的装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阀门行业刚刚起步,初步走向标准化,到现在阀门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阀门生产体量极为庞大,阀门行业走过了约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多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以及技术改造,全行业普遍提高了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应用阀门的高端行业也越来越多,如石化行业、炼油行业、核电行业、火电行业等都有广泛的需求,对阀门质量与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阀门行业可以实现的技术参数范围为:公称尺寸从DN3到8000mm;压力从真空到600MPa;温度从深冷-196到高温1200;品种包括闸阀、截止阀、节流阀、旋塞阀、球阀、蝶阀、隔膜阀、止回阀、安全阀、减压阀、疏水阀和调节阀等,共计十二类。总体水平已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少数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常规阀门的检测手段和试验条件已经具备。个别特殊阀门的试验台架,如高温试验、超低温试验和核电站用安全阀全性能试验台架(蒸汽排量660T/h)等也已经建成。全球工业阀门的市场需求中,包含钻采、运输和石化在内的石油天然气领域占比最高,达到37.40%,其次是能源电力和化工领域的需求,分别占全球工业阀门市场需求的21.30%和11.50%,前三大领域的市场需求合计占全部市场需求的70.20%。而在国内工业阀门的应用领域中,化工、能源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也是阀门销售最主要的市场,其阀门的市场需求分别占国内工业阀门市场总需求的25.70%、20.10%和14.70%,合计占全部市场需求的60.50%。近年来,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水利水电、石油、天然气、核电、化工等阀门下游行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对阀门产品的需求。1、水利水电领域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显示,到2020年时,我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要力争达到3.5亿千瓦左右。水电装机容量的增长将带来对阀门的大量需求,水利水电投资的持续增长将刺激水工业阀门的繁荣。2、石油天然气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490亿立方米。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累计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5万亿立方米,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国内油气管线的投资将带动油气管线用工业阀门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据预计,到2018年我国油气阀门需求规模将达到11.83亿美元,年均增速约为8.5%。3、核电领域阀门是核电装置中最关键也是最昂贵的部件之一,核电行业对阀门的资金投入巨大。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我国核电领域将争取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核电领域投资的增加、核电装机容量的提高,以及核电领域阀门的高价格,将为我国阀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市场预测机构Mcllvaine公司的预测,到2030年时工业阀门的需求将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是推动需求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阀门行业发展,未来行业将是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产品向高技术、高参数、耐强腐蚀、高寿命方向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才能逐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满足国内装置配套,全面实现阀门的国产化。我国阀门制造行业在庞大的不同需求环境下,将呈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第四章 选址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12.3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2万亿元。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武汉是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武汉正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24.5%,数字经济占比40%左右,“芯屏端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构筑起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当前,武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做好武汉的事情。我们要看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聚焦,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特别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城市认同、城市自信空前高涨,武汉高质量发展进入“高光时刻”。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加速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显著变化。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理念,为适应引领新常态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一些结构性矛盾、功能性缺陷、体制性障碍、周期性问题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并集中体现,呈现爬坡过坎、滚石上坡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等“城市病”加剧,城市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增多,社会治理方式亟待转变。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聚集功能和综合服务管理创新功能亟待增强。尚存在着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公共服务和产品依然呈现结构性短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数量规模还较大,补短板、兜底线任务仍较繁重。“十三五”时期,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支撑条件没有变:一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赋予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在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增长极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强化体制创新和有效供给,加快改造传统增长引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超前布局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三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有利于发挥内需前沿阵地优势,拓展新的消费、投资空间,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三、 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打造协作分享新经济,合理规划布局创新创业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一)全面推进“四众”依托互联网创新载体,拓宽创新创业的市场、社会需求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合作。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创办一批智谷空间、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一批创新园区。推行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营造公共机构支持,企业、个人互助的众扶文化,共助创业者成长。稳健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二)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提升开发区、功能区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中国内陆自由贸易区政策先行先试叠加和联动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高度集聚发展,加快建设“自由创新区”。推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向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转型升级,支持东风公司等企业抢占智能产品发展制高点,支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高度集聚发展,打造“中国车都”升级版。依托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口主城区和江北新城区部分区域,推动国家级新区“长江新区”落地,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承载区。推动武钢、武石化、中韩石化升级改造,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流生态化工园区。推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生态风景名胜区。拓展中心城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区依托高校院所周边区域、旧厂、旧村、旧商业设施等更新改造,坚持错位发展理念,推动各区围绕科技服务、生命健康、教育服务、现代商贸、创意时尚、现代金融、文化演艺等领域,打造一批创业街区、创业生态园区。增强新城区综合实力。新城区结合工业园区升级和新城镇建设,提升园区智能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水平,打造若干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的“创谷”。(三)深植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科学精神,塑造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公众意识。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培育创客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和完善对创新、创业、创富的宣传、表彰、奖励机制,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创业大赛、投资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中国中部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发展动力升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9万亿元,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确保2021年经济总量实现万亿倍增夯实基础。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两个产值过5000亿元产业和若干过2000亿元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城市功能升级。三镇三城、“1+6”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升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汉派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文明武汉建设取得新成果。滨江滨湖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生活舒适度、便捷度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武汉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达标率超过6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85%。全力打造民生升级版。民生保障升级。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率先实现精准脱贫任务,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幸福武汉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常住人口预期12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左右。社会治理升级。法治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重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实现社会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 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武汉制造202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着力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一)聚焦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信息技术。重点布局物联网、光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等领域,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加快推进武汉新芯大容量存储芯片、华星光电第六代多晶硅面板等重大项目,策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引进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平板电视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产值6000亿元。生命健康。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等领域,超前布局生命、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新产品。加快推进湖北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中心。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产值3000亿元。智能制造。重点布局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智能装备制造和智能汽车、智能船舶、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地。推进以商业航天为主导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武汉国家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天产业名城。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4000亿元。(二)培育壮大成长型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支持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1000亿元。新能源产业。优先发展燃料电池、氢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风电、核电、页岩气开采核心零部件及装备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1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推进产品与技术高端化、企业总承包运营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环保节能服务融合化。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000亿元。(三)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着眼于未来510年全球产业发展前沿,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选准突破口,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各类资本持续投入支持,推进新型技术和新兴产品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抢占发展制高点。(四)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以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烟草食品、家电轻工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重点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等领域,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挥研发设计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引进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核心企业、关键项目,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扩大先进产能,加快产业战略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五)实施制造智能化提升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