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docx
2022年“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人说:二十世纪是指责的时代。的确,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和教化界,在文学探讨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很多富有创建性的探究,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头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头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指责”方法,特殊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很多人认为它“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训练将来老师的职业训练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新指责”方法的内涵特别丰富。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新指责”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论文发表。首先,他们认为:“含混”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含混,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部作品同时具有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以往,人们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有一种信念,认为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文学),我们只能以一义解之。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说明。在教学中,或者把老师自己的理解塞入学生脑子,或者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老师认为唯一正确的思路上。当学生与老师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也往往是简洁地确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在“新指责”派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对作品纯客观的、终极性的说明是不存在的。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人们的相识却并不完全一样。很多人认为,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峻脱离群众的错误,是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前一种观点,着眼于作品的客观描写,来自人们常说的“客观效果”:夏瑜是一位不屈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为了救国救民,他不怕流血牺牲,的确使人们感受到革命者的悲伤。从今日的思想高度去相识这悲伤的根源,自然是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后一种观点则着眼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作者当时的思想。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鲁迅当时“对群众的力气,对民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无正确的相识”,作者当时的“阅历”和“生活”不行能给予作者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两种观点,能否统一起来呢?鲁迅当时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确定和赞颂看法的。但是,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事实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企图表现的东西。鲁迅经验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又的确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弱点,谁又能说生活没有示意鲁迅某些他还不能明确意识到的思想呢?忽视了作品主题的客观性,就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 “新指责”派给我们的其次个启示是: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主见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作品。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文学作品无非是内容加形式,把内容和形式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对待。因而,我们的文学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先时代背景、后作家生平、再思想内容、最终是艺术形式。而且在内容和形式分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新指责”派却认为,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犹如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一样,是不行思议的。他们认为内容是“有意味的形式”,脱离详细形式的内容,与文学艺术无缘。而“形式”则是“完成了的内容”“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组织它,塑造它,确定它的意义”,这样形式因素从另一种角度看,就转化成为内容因素。这些思想提示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留意沟通内容与形式的界线。更加有机而完整地把握作品。在思路上,不必一模一样地从内容到形式,也可反过来,从形式到内容。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对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而言,它的主脑是意境。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客观物象)是基础,“意”(主观情思)是灵魂。我们可以先从基础,即“境”的分析入手。我们不难发觉,作者在对环境的描写上,突出了一个“静”字:月亮上升了,孩子们的欢乐声听不见了,妻子哼着眠歌,荷塘小路幽僻、孤独。在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作者紧紧扣住了一个“淡”字: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隐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芳香等。在写法上,作者采纳比方、对比、衬托、拟人、通感等多种手法,把那些静美淡雅的事物描绘得细腻传神。在作品中,作者也写到那些喧闹的事物:蝉声、蛙声、六朝采莲季节的光景,但只是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衬托的位置上。 文学教学活动,总是在肯定的理论方法指导下进行的。我们现在通用的理论方法,大都是上一个世纪或本世纪初的产物。由于二十世纪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其它学科的渗透,文学理论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对西方新理论方法的吸纳和借鉴,必将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