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docx
-
资源ID:44246657
资源大小:23.5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docx
2022年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九十一)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对北方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_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答:_答案:1.D 2.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3.略。(九十二)范仲淹苦读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分)2.假如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2分)3.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 (2分)答案:1. 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乏了,就用冷水浇面。2.勤奋出成果。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高校问家。(九十三)破缸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选出与“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C、比先苦其心志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2、翻译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九十四)魏文侯守信1、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了,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至之市而忘操之2、翻译句子(1)公将焉之 (2)岂可不一会期哉?(3)身自罢之。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九十五)宋人掘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宋之丁氏家无井 B、有闻而传之者C、国人道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A、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D、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这个故事说明白一个道理是 .假如,原来就是错误的话,不加分析,却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下去,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为 .(九十六)子鱼论战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行。”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注释: 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 司马:官名,统领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 公:宋襄公。 重(chóng)伤:损害已经受伤的人。 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阻隘:对敌不利的险阻。阻、隘,都有险的意思。 亡国之余:亡国之君的后代。 勍(qíng)敌之人:强劲的敌军,指楚军。 胡耈:老人。 儳(chán):不整齐的样子。这里指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1、 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通通2、 说明下列加点词。宋师败绩( ) 公伤股( )国人皆咎公( ) 天赞我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B、寡人虽亡国之余虽及胡耈,获则取之C、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D、不鼓不成列鼓儳可也4、 下列加点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楚人未既济(渡水)B、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怜悯受伤的敌人)C、 门官歼焉(被打死)D、 三军以利用也(使发挥效能)5、 宋师战胜仗的主要缘由是 ;子鱼有力地批驳了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谬论,主见。(九十七)吕蒙正不受镜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注: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其弟伺间从容言之。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2.在作者看来,要拒绝非钱财类的物品贿赂应当做到哪两点?(九十八)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注: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官员。中射之士:宫中侍卫人员。1、说明文中加点的词。“操 以入”的“以”: “说王”的“说”:“而明”的“明”: “王乃”的“乃”:2、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因夺而食之”与“臣故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 )“是臣无罪”,可译为“这样,我无罪。”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中的“于荆王者”,是状语后置,翻译应提到“献”之前。( ) “且客献不死之药”中的“客”与“而明人之欺王”中的“人”,这两个词意义相同,可译为“人家”。 ( )3.依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荆王最终没有杀中射之士,你认为中射之士讲的哪一点理由打动了荆王?4.归纳这篇故事的中心:(九十九)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B、 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C、 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D、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2、依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答案: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假如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一)孙登比丸正文: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问题:孙登遇到了什么事?设想: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留意“比丸”二字。)评述: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词句:说明加横线的词。1 ,适见一人 2 ,咸以为是 3 ,登不听 4 ,乃见释参考答案问题:有弹丸飞过;一个操弹佩圆的人不承认飞弹是他的;左右欲捶打他。词句: 1 ,恰巧; 2 ,都; 3 ,听从、接受; 4 ,被译文:吴国的太子孙登一次乘马出行,突然有一颗弹丸飞过。左右侍从进行搜查,恰巧望见一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都以为就是他射的。他申辩不承认。侍从要打他,孙登没有同意。吩咐找出飞过的弹丸相比,不一样,于是便把他放了。人之遭遇冤枉,大多起因于案情是非难辨。断案的官吏不能细查慎处,便躁怒地滥施威刑,结果导致无辜蒙冤。(一一)柳庆问饮正文: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子所窃。郡县讯问,主子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子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问题:贾人和主子,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设想:柳庆如何问案?(提示:留意标题。)注释: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觉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词句:说明加横线的词。1 、诣京师交易 2 、主子特以痛自诬服参考答案问题:商人遗失了钱二十斤,怀疑主子偷了,理由是“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词句: 1 ,到 2 ,只是;无辜服罪译文:北周的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二十斤金钱到京城做买卖。借人房屋居住。每次要外出,经常自己拿着房间的钥匙。没有多久,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全部丢失了。商人以为是房主子偷的,郡县官府对房主子进行拷讯审问,房主子只好被迫认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找来了商人,问他说:“你的房间钥匙常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可曾与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回答说:“没有。”又问:“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回答说:“前一阵曾与一个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子只是因为刑讯苦痛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当即派遣差吏前往逮捕僧人,结果 僧人已经携金潜逃。后来捕获归案,全部查获了商人所失之金。(一二)蒋常留妪正文: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见逖妻归宁。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正等乃释。问题:版桥店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成了嫌疑犯?设想:正凶虽然逍遥法外,但案件尚未最终了结,他惊魂未定,必定特别关切此案进展。蒋常深谙罪犯心理,他会用什么方法来破此案呢?(提示:留意“留妪”二字。)注释:追,传诏。 狱典,狱吏。 使人,使者。 推勘,审查核对。评述:独留一妪,牵动罪犯神经,起到了引蛇出动的效果。罪犯急于了解留妪的内情,结果暴露了自己。犯罪心理学在古人断案中被运用得如此娴熟,令人感叹。词句:说明加横线的词。1 、收禁拷掠 2 、密遣狱典觇之参考答案问题:发生了凶杀案。店主见逖被杀,杨正等三人成了嫌疑犯。词句: 1 、拷打 2、偷看、侦察译文:唐朝贞观年间,卫州版桥店主子张逖之妻回娘家省亲。这时有魏州的三个卫兵杨正等三人前来店中投宿,次日五更便乘早动身赶路。就在那天夜里,有人拿了他们的刀杀死了张逖,然后又把刀插回鞘中,杨正等人没有察觉。到天亮时,店里的人追上了他们,看到刀上沾满了血迹,把他们送官收监。经过拷打审问,他们便被迫承认了杀人之罪。唐太宗觉得可疑,派遣御史蒋常去复查。蒋常到后,传召店里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来集合,因为人数不足,又都放了回去,只留下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妇人,直到晚上才让她回去,同时暗中派遣狱吏随后监视她,说:“发觉有人和她谈话,就登记姓名。”果真有一个人问老妇人:“御史查问了些什么?”前后三天,都是此人来问。于是便将他逮捕审问。他全部招认了与张逖之妻通奸,杀害张逖的罪行,经查事实确凿,杨正等人才获得释放。(一三)刘崇龟换刀正文: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其家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遣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阖境屠者皆集毬场,以俟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亟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侵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凡欲释冤,必需有术。换刀者,迹贼之术也;毙囚者,谲贼之术也。贼若不获,冤何由释?故仁术有在于是者,君子亦不行忽也。问题:富商子未杀人为何要逃走?盗贼本为窃财为何要杀人?设想:崇龟发觉凶器是屠刀之后,有了灵感,他将用什么方法来侦破此案呢?(提示:留意“换刀”二字。)注释: 大设,大宴飨。评述:刘崇龟换刀给你什么启发?词句:说明加横线的词。1、殊不避人 2 、盗谓见擒 3 、夜解维遁 4 、其家踪迹 5 、以俟宰杀 6 、亟往捕之 7 、侵夜毙之参考答案问题:富商子“践其血,污而仆”怕受牵连,所以逃走;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怕被抓住,所以杀人。词句: 1 、很、特别 2 、以为 3 、大绳子 4、跟踪 5 、等候 6 、急、赶快 7 、渐渐译文:唐朝的刘崇龟镇南海时,有个富商之子停船江岸,望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一点也不迥避人,便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犯难的样子。到了夜里,果真放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突然,有个强盗闯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即欣喜地迎了上去,而盗贼却以为是来捉他的,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逃走了。富商子随即来到,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听见颈血涌流之声不止,这才发觉有人倒卧在地,连忙跑回船上,连夜解缆逃去。女子之家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便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招认了全部经过状况,只是不承认杀过人。刘崇龟查看凶手遗忘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于是下令说:“某日要大宴,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球场,等候安排宰杀任务。”集合起来不久,又宣布解散,吩咐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次日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其次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问他是谁的刀,回答说:“是某人的刀。”刘崇龟连忙命人前往捕获,结果该人早已潜逃。于是便以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返回家中,当即被捕获正法。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仅被判处杖刑而已。(一四)苻融验走正文: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行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问题:老姥遇到了什么事情?设想:苻融会用什么方法来断此案?(提示:留意“验走”二字。)评述:受诬陷的人是不幸的,信任诬陷的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显示出自己的无能。苻融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词句:说明加横线的词。1 、为冀州牧 2 、路人为逐擒之 3 、莫知其孰是答案:问题:遇到了抢东西的贼,但又分不清谁是抓贼的路人,谁是贼。1 、任 2 、替 3 、谁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分辨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简单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假如擅长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故而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也许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视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视察深刻,辨析明白了。(一五)御史质状正文:唐高祖举义师于太原。李靖与卫文昇仕隋,守长安,乃收皇族害之。及平关中,诛文昇等,及靖。靖言曰:“公定关中,唯复私仇,亦为天下耶?若为天下,未得杀靖。”乃捨之。及为歧州刺史,或有人希旨告靖谋反者,高祖命一御史往案之,谓曰:“李靖反状实,便可处分。”御史知其诬罔,请与告事者偕行。行数驿,御史佯失告状,惊惧异样,鞭挞行典,乃祈告事者曰:“李靖反状分明,亲奉圣旨,今失告状,幸救其命。”告事者乃别疏与御史。验其状,与元状不同。即日还京以闻,告事者伏诛。辨诬之术,有正、有谲。御史知其诬也,故谲以取质。苟非尽心,则亦岂能精耶?问题:李靖杀害了什么人?为何要“害之”?高祖对李靖为何又要杀又不杀,不杀却又要“案之”?李靖是否谋反?设想:御史知道这是诬告,那么怎样揭穿诬告人的阴谋呢?(提示:留意诬告者的状纸。)注释:驿,按唐制,全国交通要道每三十里置一驿站。 行典,随行的保管诉状的人。评述:凡诬告者必定是无中生有,不会有事实依据,所以设法让他在没有思想打算的状况下重复前状纸上的内容,必定前后冲突,露出马脚。你认为御史的做法值得确定吗?词句:说明加横线的词。1 、唐高祖举义师于太原 2 、或有人希旨告靖谋反者 3 、高祖命一御史往案之 4 、乃祈告事者 5 、告事者乃别疏状与御史答案:问题:李靖杀害了高祖的亲族,因为他为隋朝做事;李靖“收皇族而害之”所以高祖要杀他,但李靖以“为天下者不应复私仇”为由使高祖不杀他;有人告他谋反,所以又要“案之”,其实李靖并未谋反。1 、发动 2 、有 3、审查 4 、恳求 5、写译文: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李靖与卫文升正在隋朝作官,留守长安。他们逮捕了唐高祖的亲族,加以杀害。后来唐高祖平定关中,诛杀卫文升等人,轮到李靖,李靖对唐高祖说:“您平定关中,只是为了报仇呢,还是为了夺取天下?假如为了夺取天下,不行杀我李靖。”唐高祖于是赦免了他。以后李靖担当了歧州刺史,又有人迎合旨意,控告李靖谋反。唐高祖派一个御史前去审查,叮嘱说:“李靖谋反罪状属实,便可依法处置。”御史知道所告纯系诬罔,恳求与告事者同行。行有数驿,御史假装丢失了告状,惊惧异样,鞭挞随行的典吏,恳求告事者说:“李靖谋反,罪状分明。我亲奉圣旨,如今丢失告状,望救我一命。”告事者便另外又写了一份告状,交与御史。御史核查此状,与原告状不同。于是即日还京,奏闻朝廷。告事者被依法处决。辨查诬罔的方法,有正、有诈,御史知道所告是诬陷,故而用诈术来取证。假如不是尽心于事的人,又怎能精熟这些方法呢?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