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小桥流水人家》.docx
-
资源ID:44253944
资源大小:20.2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小桥流水人家》.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相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观赏课文中美丽的语言积累. 课前打算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打算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沟通: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沟通.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沟通,合作探究. 展示沟通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觉和体会. 依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颂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淌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宠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爱过桥,更兴奋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诞生的那间卧房,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足够、有东南两面大窗的美丽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房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妙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酷爱.) 赏读,积累美丽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美丽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原文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澄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松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殊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水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颂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枯。村民平常靠它来浇灌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挚友,最喜爱扒开石头,找寻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爱过桥,更兴奋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爱观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即会出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诞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诞生的那间卧房,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特别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每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足够、有东南两面大窗的美丽房子。早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快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适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家乡全部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妙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遗忘。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相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观赏课文中美丽的语言积累. 课前打算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打算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沟通: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沟通.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沟通,合作探究. 展示沟通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觉和体会. 依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颂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淌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宠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爱过桥,更兴奋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诞生的那间卧房,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足够、有东南两面大窗的美丽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房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妙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酷爱.) 赏读,积累美丽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美丽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8小桥流水人家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相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详细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详细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相互沟通生字词的学习状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沟通: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爱好的同学还可以依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爱的景致。 2相互沟通:作者家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家乡的无比酷爱和怀念。)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沟通: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家乡的详细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老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酷爱,“我”思念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与试验的试验区,它们从2022年参与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老师专业素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