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docx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石壕吏石壕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精确流畅地背诵。实力目标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酷爱国家、关切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教学重难点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需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探讨,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实力。石壕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2.学生自由诵读。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三、细读课文,品尝探讨1.观官吏之举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尝语言,体会感情。2.听老妇之诉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详细的语句谈谈。想象当时详细的情景。3.察作者之情四、展读课文,深化探究1.领悟杜甫冲突的心理2.试背诗文。板书设计:观官吏之举毒听老妇之诉苦察作者之情忧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奇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今日,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1老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留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三、引导学生深化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家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闻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依据这番经验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奇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选两位学生口述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终四句是结局和尾声,示意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恳求从军。多媒体显示:(2)学生依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紧急之下,自告奋勇,主动从军,有敢于担当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看法蛮横,凶暴无比。(4)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苦痛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会诗作的思想情感。5赏析本文奇妙独特的构思艺术。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索,沟通。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洁,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奇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细致品尝,就会发觉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终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化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怜悯老妇的遭受,为何总是一言不发,莫非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好像也没有劝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缄默?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缘由是什么?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先让学生分组探讨沟通,然后全班沟通。老师酌情赐予点拨。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六、课堂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宏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厚而广袤的胸怀。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厚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受,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哀痛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宏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厚而广袤的胸怀。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写作训练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细致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仿照写一两组对偶句。2改写石壕吏。留意发挥合志向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动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争论等方式。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打算。要求用清楚、洪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三、开放探究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参考答案: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宠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高兴叫“好”。其次联所写,明显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实,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望见的。望见雨意正浓,就不由自主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石壕吏 课题 石壕吏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3.相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峻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凄惨遭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峻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怜悯 重点 难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受的凄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怜悯。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2.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状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战胜,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跑,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苦痛,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精确,读出节奏。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攻击,凶恶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绽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三、四句表明白什么状况?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抓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静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凄惨遭受的社会环境。(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显明的比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调: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哀痛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剧烈憎恶差吏、深刻怜悯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始终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差吏决不是始终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斗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接着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其次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状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恶差吏仍旧不为所动,接着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开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自告奋勇,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示意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意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一再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始终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担当那根本不应由她担当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始终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白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怜悯老妇的剧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争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呈现出老妇一家的凄惨遭受,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恶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怜悯(板书:反映战乱现实怜悯苦难人民)。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尝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板书设计石壕吏目击耳闻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苦啼申诉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反映战乱现实怜悯苦难人民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