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杜甫与唐诗.docx

    • 资源ID:44260492       资源大小:29.99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杜甫与唐诗.docx

    2022年杜甫与唐诗 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也都经验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头,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起先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头中的充溢自信、富于浪漫色调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舞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注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伤。这种深化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改变,不仅标记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盛唐诗歌的一些重要特征,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仍旧有所体现。激情虽然在他的诗中受到抑制,却仍旧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宏伟壮大之美,也仍旧是诗人的爱好。他的那些关于时事政治的诗篇,大抵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和结晶,而并非以预定的社会功利目的为首要的动身点。从这些方面来说,杜甫与盛唐文化终究有很深的关联。一、杜甫的生平和特性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属河南)。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所以杜甫骄傲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只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家庭赐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闻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爱好。他曾很傲慢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杜甫早慧,据称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打算。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三十三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别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起先,他满怀信念,“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信任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够有力,而把持权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对引进人才实行阻碍的看法。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跑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希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到处埋伏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边将们一意开拓疆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很多人无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专政,堵塞言路,政治变得昏暗;三是为玄宗所宠信的安禄山身兼三节度使,手握雄兵,威逼到国家的统一。处在逆境中的人简单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肃穆的看法,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凄惨图景。这首诗标记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接着对灾难性的开边斗争提出质疑;写出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啼饥号寒的逆境加以尖锐的比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心任职的经验。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悲观,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猛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溢危急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春望、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挚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与杜甫过从甚密,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看。当严武其次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当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的确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四周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爽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峻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简单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峻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悲观,他后期的诗歌,心情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或谓在严武去世前不久,杜甫因所任工部员外郎之职由虚衔转为实授,而离蜀赴长安)。最初的目的也许是要沿长江东下出川,路途中却因疾病和战乱等原因,滞留了很久。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最终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终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旁边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其次次高峰。在杜甫年轻时代,他的性格中就包涵着两种不同的因素。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在文学上,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多么傲慢。在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时,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后来经过重重苦难的磨砺,杜甫特性中放狂的一面收敛了很多,传统的儒家人生观对于他的特性和行为习惯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并不是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纯粹的恂恂君子。旧唐书本传闻他“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不会是毫无依据的。其实,假如没有几分“傲诞”、“褊躁”,唯恐很难成为一个诗人。这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杜甫始终对屈辱的生活境况非常敏感。滞留长安及漂泊西南时期,杜甫经常不得不寄人篱下,仰仗权势者的济助。他在诗中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一个身负“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乞食者,怎么能不深感苦痛呢?这些诗句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的表明,看起来绝不相同,实质上却有相通之处。杜诗中那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当然是出于真情,但也未始没有在自觉得碌碌而生、于世无益的状况下,在精神上自我提升、自我挽救的意味。对人生信仰、政治志向的执着,也是杜甫特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说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诗中也自称“乾坤一腐儒”(江汉),都是就这一种执着看法而言。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许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信任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甚至,愈是社会崩溃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志向,信任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变更现实。他的这种执着看法,在当年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未必有什么用处,对于诗人来说却是重要的。因为唯其如此,杜甫才能始终保持正视现实的热忱和志气。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受危急时,他却魂牵梦绕,一再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他在夔州离开自己住过的一所房屋时,也不能遗忘以前常来自己院中打枣为食的邻家老妇人,特意写了又呈吴郎诗,嘱托新主子对她应多加体谅。当然,更多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战乱中的国家和贫苦大众的剧烈的忧念。只是,杜甫的情感,不像李白那样奔泄而出,而是受到理智的节制。这一性格特点,干脆影响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杜甫更喜爱、更擅长在严格的形式中,以细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二、乱离时世的悲歌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样,充溢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分。如房兵曹胡马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画鹰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目空一切之概。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概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随着杜甫慢慢深化到苦难的现实,他的诗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早期诗歌那种气概壮阔的特点,仍旧保留着。兵车行的创作标记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肃穆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赐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怜悯;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厚忧念。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凄惨的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接着写到斗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最终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肃穆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杜诗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行改移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惜人民,使之安家立业,而人民则天经地义地应当忠诚和拥护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空想。他作为一个诚恳的诗人肃穆地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杜诗的名篇“三吏”、“三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作于乾元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此前不久,唐军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遭到大败,形势紧急,唐军为了守住洛阳、潼关一线,在民间舍命抓丁,连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叙事诗的形式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凄惨情形。从这些典型的忧国忧民之作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杜甫。首先须要指出:“忧国”和“忧民”并不是很简单统一起来的事情。因为杜甫所忧念的“国”同李氏王朝的“皇纲”之存亡密不行分,这“国”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内的统治阶级的国,统治阶级的成员依其地位高下从这个“国”中得到不等的利益;至于“民”尤其是贫困的劳动人民,即使他们的利益同这个王朝的存亡有肯定关联,他们也主要是牺牲者而不是得利者。而安史之乱就其根本的性质来说,是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军事叛乱。虽然安史集团的头领以汉化的胡族人为主,但民族冲突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可以说,一般民众是被争夺最高权力的两大集团推动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先看他的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受难的人民的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当他说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样悲愤的话时,他指出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民众在这个世界上走到了绝路。沿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会出现严峻的问题:牺牲到最终的人民有无义务接着为大唐王朝作出牺牲?而诗人就在这危急关头收刹了他的笔,转到另外的方向: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照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所谓官军中劳役轻、官长疼惜士兵,并且好像没有什么危急,这唯恐是杜甫自己都不能信任的。但他只能这样幻想,并以此劝慰从军少年和他们的家人。而归根结蒂,他还是要求人民接着为唐王朝作出牺牲。还有新婚别,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诗中既写出她的悲伤:“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又以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女子“深明大义”的形象。她要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说自己不能跟随而去,因为“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象肯定也有不愿自己的亲人走向“死地”的妇女。而之所以选择这一位新娘作为主子公,乃是从国家利益考虑。包括垂老别中那位“子孙征亡尽”而自己又被征去当兵的老人,他的遭受可以说凄惨至极,诗人对他也的确充溢怜悯,但在篇末,他还是让老人说出“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这样偏向豪壮的调子。总之,杜甫“忧国”,却不能因此而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事实;他“忧民”,却又不能因此背弃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能在尖锐的冲突中找寻折衷的途径。而这种折衷又是很牵强的,这使诗中表现出的心情显得特别苦痛。我们没有理由苛责杜甫,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能够如此肃穆地正对现实,关怀人民,已是难能珍贵。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他获得“诗圣”这样一个带有深厚道德意味的尊称,也是有其深刻的缘由的。如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中为坚守睢阳,以人为食,死者数万,封建史家和正统文人对他们吃人这一点仍赐予赞扬,这和杜诗的看法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杜甫晚年,由于形势更加不行整理,自身的境况也日见窘迫,他对军阀、官僚的横暴、腐败,看法变得更为尖锐严峻。虽然像兵车行和“三吏”、“三别”那样细致描述的作品已经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所揭示的事实,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气。如草堂写蜀中军阀的叛乱和相互杀戮:“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克尔娱。”被杀者好像仍在号哭,而他们的妻妾和马,都面带愁容供杀戮者取乐,这是一幅何等惨酷的图景!又如三绝句中写道官军的残暴: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生气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但是,他对现实有什么方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挚友:“众寮宜雪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贤明:“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阔民众的心愿。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视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受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诚恳的、富于正义感和怜悯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尝忧患。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一类诗特别具有感染力。如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困居长安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被战火阻隔的妻子的怀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他逃至凤翔后,有了机会去鄜州探家时,又写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录第一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漂浮,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中呈现一幅戏剧性的异样感人的场面。在那一场突发的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好像是不行思议的了。杜甫以精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困难心情清楚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怜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经常从自身的遭受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如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他由幼子的因饥饿而夭折,想到自己的家庭终归还享有某些特权,那些地位低下的“失业徒”、“远戍卒”,又将如何挣扎下去呢?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值得后人敬佩的。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应当指出: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验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后代有些诗人虽然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们的诗作难以像杜诗一样引起我们的感动。当然,杜甫的诗歌不尽是同当日的政治、社会问题相关联的,也下完全是忧愤之作。他的作品题材其实很广泛,尤其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的诗篇,在他的集子中占了很大比例。杜甫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吟咏美妙的山川风光,为他多难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乐趣。像西南一带的景色,许多是因为有了杜甫的诗才起先为世人所知。有时,杜甫也会忘怀一切地沉醉在自然界种种微小的改变中,写出诸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那样一类情味悠然的诗句。终归,生活是多彩的,作为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失去对美丽事物的爱好。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甫是一位富有创建性的诗人。比较而言,李白的诗自然涌发、飘逸而不行摹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改变。其缘由主要有二:一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极广。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几乎无所不能。不过这也带来部分诗歌偏向于理性化的问题。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看法比较宽容,主见“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诗,杜甫虽亦有所指责,但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诚意地确定和吸取其特长,从而丰富了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曾强调地指出。杜甫擅长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殊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闻名的代表作。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争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困难的内容。如北征诗长达七百字,叙述作者自凤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经验和所见所思,沿途的景物、战乱的疮痕、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受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心情起伏改变,充分表现了杜甫当时困难的心理。这类诗是从辞赋体改变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份。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明显受到杜甫这一类作品的影响。但在杜甫诗中由于感情浓郁厚重,仍有足够的力气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依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够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创建,干脆导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艺术来看,这些诗擅长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特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再有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细心调整,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改变。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试看他的名作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写巫峡的秋声秋色,漂亮而萧瑟,壮阔而阴郁,以此衬托出孤独的诗人形象。整首诗既有力度,又特别精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而有时候,杜甫为了追求特别的效果,又把古体诗的句式、音调锤进律诗,人们称之为“拗律”。如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在这首诗中,其次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节奏,在第五字“者”处形成很强的停顿,然后引出悲怆而有力的末句。从声律来说,这首诗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诗规定的平仄相反;而且对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句尾都是三仄声对三平声,起伏感很强,具有古风的特征。这样,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借以表达自己不安静的心情。这种借声调和句法的拗折来抒发某种特别心情的手段,后来在宋诗人黄庭坚那里被广泛运用。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特别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的努力,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状况。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殊,但由于写得精确有力,而给人以剧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惊奇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又如江亭王阆州筵饯钱遂州中“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也不是很特殊的句子,却很充分地写出了诗人欣赏歌舞时潦倒愁闷的心情。另一种状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簇新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调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等。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情感的流淌。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殊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特长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像“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山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的“合”与“肥”等,数不胜数。至若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致绝伦。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厚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缘由,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特别剧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经常很困难、心情经常很冲突,所以他须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限制的涌动。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清代叶燮原诗中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这样说,不无夸张之处,但杜甫擅长总结前人阅历和擅长创建,而开启了后代众多诗家、诗派,却是无疑的事实。和杜甫同时、作品也注意反映社会状况的诗人是元结。但他的文学成就远不能与杜甫相比,他对诗的看法也很有些偏颇。在这里我们对他作一简洁的介绍。元结(719772)字次山,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道州刺史。有元次山文集。乾元三年(760),元结在他所编的箧中集前写了一篇序,尖锐指责了当时诗人在内容上“指咏时物,会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堂”,在形式上“拘限声病,喜尚形似”,要求诗歌归于“雅正”;过了五年,在刘侍御月夜宴会诗序中他又感慨道:文章道丧盖久矣!时之作者,烦杂过多,歌儿舞女,且相宠爱,系之风雅,谁道是邪?那么,他所谓的“雅正”是什么呢?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要能“救时劝俗”(文编序),能使“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换句话说,就是首先要把诗歌当成政治奏疏、劝世文、国策文论来写而不是当作艺术作品来写。虽然这种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须要,但是他把文学的好用功能强调到极端,不仅轻视了文学的独立价值,而且会造成忽视诗歌语言、形象、韵律等艺术要素的缺陷,在他所选箧中集的二十四首诗歌中就有这种倾向,在元结本人的诗歌创作中也有这种倾向。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是元结的两首代表作。舂陵行描写道州经过兵乱后衰败破敝的景象,记述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并表示自己宁可接受上司处责,也不忍心再在这些境况艰辛的人民身上搜括钱粮;贼退示官吏则劝说道州官吏,“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不要再在这些百姓身上苛捐杂税,并以诘难的口吻写道:“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在这两首诗里,显示了元结怜悯百姓的人格,所以杜甫也赞扬他“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并感叹说:“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同元使君舂陵行)但包括这两首诗在内,元结诗歌在艺术上是粗糙的。因为在他看来,诗的社会功能高于一切,只要表达了合适的内容,诗就达到了自身的目的。因此,他的诗语言显得草率,好像没怎么细致斟酌。像宿洄溪翁宅的“吾羡老翁居处幽,吾爱老翁无所求。时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与党侍御的“今将问茂宗,茂宗欲何辞。若云吾无心,此来复何为”,以及瀼溪邻里、喻瀼溪乡旧游等,都缺乏节奏感和精致的形象,质木无文,像押韵的散文而不像诗。倒是一些仿民歌,如欸乃曲五首等,还饶有情趣、俗而不鄙。举其二为例: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元结这种极力强调诗歌在政治上的好用功能的理论在当时好像并未引起太大的留意,但它的确代表了一种动向。后来白居易等人的诗歌理论,就是沿着这一方向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杜甫与唐诗.docx)为本站会员(1398****507)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