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新题速递·历史》(人教必修2).docx
-
资源ID:44300105
资源大小:23.2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新题速递·历史》(人教必修2).docx
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新题速递·历史(人教必修2)第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 1西周以前,耒耜的刃主要以石刃为主。西周时已普遍运用金属刃,但只是在锋刃边缘包有青铜而已。这表明西周时期 A生产技术显著进步 B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C冶铁工艺已经出现 D青铜农具广泛运用 A依据西周时已普遍运用金属刃,但只是在锋刃边缘包有青铜而已可得出金属工具的运用说明生产技术显著进步,A 项正确;铁犁牛耕的出现才体现了耕作方式发生变革,解除 B;当时没有铁,解除 C;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D 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2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 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小农经济正式形成 C汉代画像石的内容,以二牛抬杠的耕作最为典型和普遍,还出现了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即一牛一马抬杠耦耕,表明汉代牛耕技术得到发展和推广, 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铁犁工具已经成熟,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代畜力普遍用于生产,B 项错误;小农经济正式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 项错误。3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盛是劳动人民的美妙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家庭养殖的传统源远流长 B农业种植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C精耕细作的模式日益完善 D采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B结合所学可知,五谷丰登意为粮食种植业丰富,六畜兴盛意为家畜饲养业兴盛,由此可见,二者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即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故 B 正确;家庭养殖的传统只涉及题干的部分意思,故解除 A;材料没有体现精耕细作,故解除 C;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故解除 D。4古代传闻中有很多圣人,如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他们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历史上确有其人 B他们是神话传闻的人物,历史上没有其人 C他们的事迹反映先民折服自然的集体记忆 D他们的事迹体现部落联盟分工合作的史实 C依据古代传闻中有很多圣人,如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可得出,虽然神话传闻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但他们的事迹反映先民折服自然的集体记忆,C 正确;神话传闻的内容须要进一步考试,不能说确有其人或者没有此人,解除 AB;材料没有体现分工,解除 D。5成书于公元 2 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根据时令气候,支配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 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 B四民月令对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有所记载,如根据时令气候,支配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种记述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状况,B 正确;根据时令支配农事不属于耕作技术方面的进步,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技术之后,这种耕作技术相对稳定,解除 A;题干只列举了一种农书,无法证明当时编纂农书成为社会风气,解除 C;题干中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的看法,解除 D。6据探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农业相比,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这说明()A中国农业领先世界,最为发达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世界各国农业多元发展,相互沟通 C材料通过中外对比,说明古代中国的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不同,说明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故选 C;材料从种植业和畜养业两个方面,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农业做个简洁的对比,并没有时间先后之分,也没有发达或落后之分,解除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解除 B;材料体现了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多样性,但体现不出各国之间农业的相互沟通,解除 D。7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不断演化,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其演化趋势是 A生产工具由磨制石器渐渐转变为铁制农具 B由集体生产渐渐向个体小家庭生产转变 C妇女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渐渐趋于同等 D农业家庭式劳作与手工业作坊渐渐分别 B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的改变,解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渐渐同等,解除 C 项;小农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模式,解除D 项。8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 45 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 3 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200 倍,麦类则为 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D水利浇灌技术先进 B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粮食产量远远超过西欧粮食产量,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B 正确;ACD 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主要缘由,解除。故选 B。9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运用 D从材料中的一针一刀一耒一耜一铫一斤一锯一锥一凿等信息来看,春秋时期铁器已得到广泛运用,故答案为 D 项;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材料没有涉及,解除 A 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而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解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地位,解除 C 项。10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闻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接连建成。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C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须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较高的生产力,所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 C;土地私有制确立和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不是大型水利工程兴建的主要缘由,解除 AD;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心集权制度,解除 B。11下表为 19581996 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的铁制农具,据此可知汉代 时代 出土铁制农具种类(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西汉(10)锛(2)铧(1)锸(3)锄(2)犁铧(1)铲(2)镢(1)耙(1)镬(1)东汉(5)犁(2)镢(1)铲(3)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需品 C金属冶炼技术趋于成熟 D北方仍是经济发展中心 A两汉时期多种铁制农具的出土说明当时铁制农具渐渐得到普及,由此可证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故选 A;成为必需品的说法无从论证,解除 B;仅依据出土的铁农具的种类无法说明金属冶炼技术的凹凸,也不能说明北方还是经济发展中心,解除 CD。12清代关于棉花种植的石刻文献中记载: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冷,和以柴灰种之。宜夹沙之土,秋后春中,频犁取细,列作沟塍。种欲深,覆土欲实:虚浅则苗出易萎。据此可知 A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B曲辕犁适应了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须要 C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D某些落后地区仍采纳原始的刀耕火种 A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农耕利用节气进行耕作,并注意农业耕种技术的运用,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A 项正确;材料没有特指曲辕犁,解除 B;CD 项都没有体现,解除。13文献上关于曲辕犁的记载虽然始见于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但在陕西三原发觉的贞观四年(630 年)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这说明 A历史文献的记载讹误众多 B唐朝统治者注意农具创新 C壁画比文献更具有可信度 D多种史料有利于还原史实 D陆龟蒙的耒耜经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和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上的曲辕犁,均从不同角度说明印证了唐朝出现曲辕犁的史实,可以看出多种史料结合更有利于还原史实,故答案为 D 项;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正确,不能反映历史文献记载讹误众多,解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唐朝统治者的看法,解除 B 项;材料没有比较壁画和文献的可信度,解除 C 项。14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出处 记载 诗秦风驷鐵 有驷臟孔阜之句。驊(tie)言马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A依据言马色黑如铁晋国用铁铸刑鼎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可以看出,三则材料所记载的都是铁的运用有关,反映出在不同方面都有用到铁,说明其范围有所扩大,A 正确;材料与政府看法无关,解除 B;材料没有南北比较,解除 C;材料不能得出是官营还是私营,解除 D。15据中国古代农具记载,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般农户遗址上发觉了铁器,种类有铧、锄、锸、铲、镰、锹等,基本满意了农业生产各个主要环节的须要。这说明汉代 A钢铁冶炼技术世界领先 B铁犁牛耕在全国得以推广 C灌钢法加速铁农具普及 D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进步 D材料反映了汉代铁制农具种类丰富,有翻土、中耕、除草、收割等工具,基本满意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须要,这些工具既体现了汉代农耕技术的进步,又说明农耕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钢铁冶炼技术世界领先,故解除 A;材料未体现牛耕的推广状况,故解除 B;材料未涉及到灌钢法,故解除 C。16大地回春,农事初始,正是田间地头春耕忙。这样的场景在千年以前的敦煌壁画中早有写照。如图中壁画分别来自敦煌莫高窟 445 和 23 号窟,据考证均作于盛唐时期。图一所示农具在敦煌壁画中只此一幅,其余多为图二的样式。对这一现象,推断较为合理的是A当地基本完成了先进农业工具的革新 B西夏的兴起导致西北农业大幅度衰退 C曲辕犁不适合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环境 D政府起先在西北地区大力推行均田制 C敦煌位于西北,敦煌反映农业生产的壁画中运用的多为直辕犁,最为合理的推断应当是直辕犁更为适合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故选 C;曲辕犁相比较直辕犁来说更先进,解除 A;西夏的兴起是在唐灭亡以后,解除 B;依据生产形式无法说明当地大力推行均田制,解除 D。17下面三幅图是李明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技术革新对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B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C自给自足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推广 A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耕种工具及耕种方式,因此体现了技术革新对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A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独立性,解除 B;材料与自给自足无关,解除 C;材料不能反映政府的看法,解除 D 。18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起先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D依据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可以看出,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程度较高,技术也较为先进,故 D 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解除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解除 B;材料没有体现种植格局,解除 C。19唐代的曲辕犁克服了汉代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操作起来更为敏捷自如,尤其便于转弯,这对于其田高下阔狭不等的南方水田来说,是最为适用的,由于其较早出现于唐代的江南地区,所以又称为江东犁。这证明曲辕犁的运用()A推动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助于土壤保持其肥力 C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C依据材料操作起来更为敏捷自如,尤其便于转弯,这对于其田高下阔狭不等的南方水田来说,是最为适用的,由此可知曲辕犁的运用适应南方水田的须要,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所以 C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曲辕犁的运用推动了农业发展,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曲辕犁的运用有助于土壤保持其肥力,所以 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所以 D 错误。20据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A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A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神农教人种植谷物,置县管理地方的传闻,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 项错误;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神农时代还未产生,C 项错误;材料与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无关,D 项错误。21下表是中国古代书籍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管子海王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论衡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家庭生产模式已形成 C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男女同等的家庭地位 B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时期管子认为一针一刀一耒一耜即可完成生产,后汉书中记载(庞公夫妻)在垅上耕耘,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到 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等,三则材料体现的同一历史现象是,中国古代个体家庭生产模式已形成,B 顶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A项错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中国古代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同等,D 项错误。22有学者认为,宋代在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演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新局面,奠定了此后近 1000 年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南方 B起先分割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C抬高士人的地位,形成崇文抑武的局面 D市民数量增加,散曲和杂剧兴起并流行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财政自此主要依靠南方,奠定了此后 1000 年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中的起先说法错误,三省制的形成已对宰相职权进行分割,解除;崇文抑武的局面没有奠定此后历史格局,不符合题干要求,解除 C 项;散曲和杂剧的的兴起和流行是在元朝时期,解除 D 项。23下面为 2020 年发布的汉代路县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供应了丰富史料。从中可推想出A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 B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 C路县人采纳灌钢法制作农具 D汉代长度和体积标准不统一 B从材料中的牛、犁铧等信息可以看出,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故答案为 B 项;半坡人最早培育出粟,河姆渡人最早培育出水稻,解除 A 项;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解除 C 项;汉代实现了长度和体积标准的统一,D 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24视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相识不包括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改变 D运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但还没有实现广泛的应用,且依据图中铁制工具的出现也不能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运用,故选 A;铁制农具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与题意不符,解除 B;穿有鼻环的牛尊说明当时出现了牛耕,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改变,与题意不符,解除 C;铁制农具的出现说明当时出现了冶铁,D 项与题意不符,解除。25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雷车是指下图的A筒车 B水排 C桔槔 D翻车 D从材料中的描述和所学学问可知,这里的水车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浇灌工具翻车,因为翻车的动力是人力,D 正确;筒车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浇灌,A解除;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用于冶金业,B 解除;桔槔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C 解除。故选 D。26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如表分析合理的是 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汉 18 19 4 5 11 1 4 1三国 2 10 1 1 1 1 3 3 2 晋4 1 2 23 1 2 南北朝 1 3 8 4 2 1隋 9 4 3 1 1 1 24 唐 32 12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A汉代治水都集中在中原地区 B魏晋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魏晋到隋四川经济发展滞后 D唐朝长江流域得以较快开发 D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晋朝起先,位于长江流域的省份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起先增多,特殊是唐朝有了明显增长,说明唐朝时长江流域得到较快开发,故选 D;A 项说法肯定,不符合表格信息,解除;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应当是得到开发,解除 B;仅依据治水事业的分布不能说明四川经济发展滞后,解除 C。27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一文献记载 A分析了早期农业产生的缘由 B证明了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 C叙述了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 D说明白阶级冲突形成的影响 A依据材料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可得出,原始居民渴了喝水,饿了就采集树上的野果吃,因为吃了腐烂的东西简单患上很多疾病,于是神农氏起先教会人们播种五谷,所以材料主要分析了早期农业产生的缘由,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证明了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叙述了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说明白阶级冲突形成的影响,故 BCD 项错误。28下表是部分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状况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遗址地点 所属时代 石器 蚌器 骨器 铜器 出处 长安张家坡 西周 93 173 82 0 沣西发掘报告 长安客省庄 69 21 61 0 沣西发掘报告 扶风云塘 18 8 7 0 文物1980(4)磁县下潘汪 44 177 4 0 考古学报1975(1)小计 224 379 154 0 A西周时期农业发展集中在关中一带 B当时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C西周时期农具以自然工具为主 D西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C依据材料中的出土文物可知,主要是以石器、蚌器和骨器为主,说明的是西周时期农具以自然工具为主,所以 C 正确;磁县不属于关中地区,所以 A 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所以 B 错误;西周时期仍以自然工具为主,农耕技术并无较大进步,所以 D 错误。二、材料分析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需社会地限制自然力,擅长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确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输河所行的浇灌,不仅供土地以不行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旺盛的隐私,就是在浇灌工事上面。 资本论第 1 卷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时常,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限制自然力方面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学问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3)依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1)战国: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或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朝: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简单破产。(3)保证政府限制赋税,限制人民。(1)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可以都江堰为例,其作用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秦朝可以灵渠为例,其作用可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文化经济沟通等角度回答。(2)特征据材料二急政暴赋,赋敛时常,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可得出负担较重,简单破产;据材料三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可得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据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得出封闭保守。(3)作用据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时常可总结出保证政府限制赋税,限制人民。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肯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肯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探讨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特别坚韧。小农经济这种坚韧的再朝气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提倡、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殊照看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限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特别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坚韧的缘由。(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缘由。(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缘由:新航路开拓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难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夫具有生产主动性,当简洁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靠,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夫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1)依据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中国的明清时期正是新航路开拓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因素主要和新航路开拓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有关。(2)依据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得诞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难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依据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下的农夫具有生产主动性,当简洁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3)依据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提倡、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可知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依据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限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另一方面过度依靠,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夫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