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春望》 教案_1.docx

    • 资源ID:44313452       资源大小:78.77K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春望》 教案_1.docx

    第 1 1页共 9898页20222022春望春望 教案教案春望 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通常须要打算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春望 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春望 教案 1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建出不同的诗篇。今日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踪迹,推想名人心情,观赏名作之境界。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第 2 2页共 9898页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国都残缺,山河照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每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5、学生齐读全诗。6、品尝全诗。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裂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第 3 3页共 9898页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照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惊慌,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一般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宝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微环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春望 教案 2一、目标设计第 4 4页共 9898页1、学问与技能(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德育渗透点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概充足、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留意体会。3、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二、课时支配:3 课时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第 5 5页共 9898页(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留意语速。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四)研读品尝诗的意境美、情感美1、学习使至塞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小组探讨: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依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释题,思索:你从今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读,思索:第 6 6页共 9898页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芜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探讨: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受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奇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怜悯、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 P68 练习。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状况。第 7 7页共 9898页二、学习春望1、听录音,自由朗读。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3、指名读,思索: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究竟望见了一些什么?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5、联想、想象:本诗最终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出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非常传神?6、通过写所见,诗人究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7、背诵。三、学习登飞来峰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2、自由读诗,留意节奏。3、指名读,思索:第 8 8页共 9898页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白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看法?此诗句又告知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尝哲理之妙。四、学习论诗1、作者简介。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3、自由读诗,探讨: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看法?赵翼主见什么?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第 9 9页共 9898页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索,用诗句填空。初 读 四 杰 诗 文 _,而 讪 笑 他 们 诗 文 轻 薄 之 人_。探讨:文学创作(学习)究竟应当如何?齐读,加深理解。第三课时(习题课)一、按要求默写诗句。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2、使 至 塞 上 一 诗 描 绘 塞 外 荒 漠 的 壮 丽 风 光 的 诗 句_,_。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挚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第 1010页共 9898页_。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6、与“感 时 花 溅 泪”的“时”相 照 应 的 诗 句 是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7、春 望 中 最 能 体 现 诗 人 愁 苦 难 解、焦 虑 万 分 的 诗_,_。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9、论 诗 中 表 明 题 旨 的 诗 句 是 _,_。二、说明加点的词语: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三、课后练习二。第 1111页共 9898页四、简答: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岸。归雁句:传闻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详细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第 1212页共 9898页答:_。(2)全诗覆盖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心情?答:_。六、写作:依据春望加以合志向像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散文。板书设计:诗五首唐王维使至塞上气概充足,景象宏阔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春望 教案 3第 1313页共 9898页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精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育读诗爱好,提高鉴赏诗歌的实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尝诗歌的美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尝诗歌的美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2、品尝诗歌的美点。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2、问题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尝诗歌的精妙之处。第 1414页共 9898页3、小组探讨法。小组探讨,归纳要点,抒发感想。一课时一、导入。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会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观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老师补充。(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第 1515页共 9898页别)。(二)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裂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正音(课件显示)溅(jin)搔(so)浑(hn)胜(shng)簪(zn)(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实力是联想,给 2 分钟学生探讨从今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留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六)课文分析(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第 1616页共 9898页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缺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照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特别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骇人动目。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芜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洁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缺,第 1717页共 9898页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答:触景生情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伤心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学生依据老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老师补充。)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绵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赛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切,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迫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第 1818页共 9898页烽:古代边疆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斗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连:说明斗争时间长,百姓生活苦痛不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依据老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老师补充。)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 45 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微环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苍老,更增一层悲伤。(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第 1919页共 9898页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楚。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改变,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渐渐地转入了低头深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远眺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终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缺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探讨)(课件显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第 2020页共 9898页(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成功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答:表达了作者关切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精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育读诗爱好,提高鉴赏诗歌的实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尝诗歌的美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尝诗歌的美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第 2121页共 9898页2、品尝诗歌的美点。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2、问题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尝诗歌的精妙之处。3、小组探讨法。小组探讨,归纳要点,抒发感想。一课时一、导入。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会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观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第 2222页共 9898页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老师补充。(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裂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正音(课件显示)溅(jin)搔(so)浑(hn)胜(shng)簪(zn)(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实力是联想,给 2 分钟学生探讨从今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留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第 2323页共 9898页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六)课文分析(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缺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照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特别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骇人动目。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芜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洁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第 2424页共 9898页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答:触景生情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伤心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学生依据老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老师补充。)第 2525页共 9898页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绵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赛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切,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迫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烽:古代边疆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斗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连:说明斗争时间长,百姓生活苦痛不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依据老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老师补充。)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 45 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微环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第 2626页共 9898页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苍老,更增一层悲伤。(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楚。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改变,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渐渐地转入了低头深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远眺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终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缺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第 2727页共 9898页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探讨)(课件显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成功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答:表达了作者关切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春望 教案 4一、朗读师:今日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老师板书:朗读第 2828页共 9898页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2、老师评价指引3、学生齐读春望 过零丁洋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根据诗的特性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学生齐吟春望)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再次吟读春望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第 2929页共 9898页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引吟读齐声吟读二、译读老师板书:译读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简单,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依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留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师:国都已破,山河照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芜,杂草丛深。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嘹亮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第 3030页共 9898页惊心。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当押什么韵。(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肯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学生探讨老师吟诗学生再译)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生:师:“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第 3131页共 9898页生: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生: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师再范译一下师:以诗译诗可以培育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三、背读老师板书:背读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确定有缘由。缘由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许多相同和相像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议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学生商议、探讨沟通回答)师:你们看,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简单了吗?(学生齐声背读)四、说读第 3232页共 9898页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绽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许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艳丽的花朵吐露芳香,嘹亮的鸟鸣宛转悠长,但如今你国破家亡,漂亮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观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离别的惆怅!师:同学们打算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学生分组探讨,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第 3333页共 9898页组一名学生:诗人啊,师:“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组一名学生:诗人啊,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组一名学生:诗人啊:师:对诗人说话特殊好玩,刚才同学们说得。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事实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作业: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附板书:律诗二首朗读译读第 3434页共 9898页背读说读春望 教案 51、朗读;2、赏析;3、探究;4、拓展。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活动性阅读教学法。一课时。一、活动导入第 3535页共 9898页1、作者简介;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 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密,鸟语花香,长安城到处呈现出一派朝气。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加杜甫的苦痛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尝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运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运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第 3636页共 9898页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有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难过离别,听到宛转的鸟鸣都胆怯。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难过,为离别而感到缺憾,所以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宛转的鸟鸣都胆怯。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1、给学生 2 分钟左右,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学生试读;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织齐读全诗;5、集体朗读。五、拓展活动第 3737页共 9898页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成功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六、老师小结七、作业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2、依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爱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春望 教案 6一、教学目标:1、深化体会古诗词的韵律。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第 3838页共 9898页3、领会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4、领会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精确把握诗中情感。2、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学生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实力。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支配1 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日我们就学习他的诗。二、整体感知第 3939页共 9898页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 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斗争不息。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芜。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第 4040页共 9898页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镇静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骇人动目,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在景与情的改变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全部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惦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第 4141页共 9898页又叹息苍老,更增一层悲伤。四、问题探究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裂,人民离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照旧,第 4242页共 9898页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悲观,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4、诗中常运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运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有才让草木丛生吗?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难过离别,听到宛转的鸟鸣都胆怯。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第 4343页共 9898页感到难过,为离别而感到缺憾,所以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宛转的鸟鸣都胆怯。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裂而产生的沉痛和悲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苍老,又多了一层悲伤。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苍老,更增一层悲伤。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六、总结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实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第 4444页共 9898页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酷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妙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剧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喜闻乐见,历久而不衰春望原文和译文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照旧,春光孤独,荒城中草木丛深。感伤时局,见花开经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春望诗歌鉴赏第 4545页共 9898页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镇静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建了第 4646页共 9898页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比照剧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化,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说明是,花鸟本为娱人之

    注意事项

    本文(2022《春望》 教案_1.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