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论语》读书笔记_11.docx

    • 资源ID:44335522       资源大小:50.36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论语》读书笔记_11.docx

    第 1 1页共 3535页20222022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品尝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保藏。论语读书笔记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知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愧。这两句话虽就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 20 xx 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马上致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就是说老师对自我要努力第 2 2页共 3535页学习,永不满意;对学生要勤奋教育,不知疲乏。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假如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训诲学生总不知疲乏,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干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我想,假如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许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第 3 3页共 3535页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看法,真就是得益非浅!论语读书笔记 2读了论语一书,我感受很深,不但学到了很多学问,并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宏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化思想的教化家,他的教化思想和教化方法对中国的教化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学问以后,在必需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的嘛!有志同第 4 4页共 3535页道合的挚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愤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学问的印象,还会从旧的学问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箭双雕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探讨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喜好,一齐沟通生活、沟通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我,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愤怒,应当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宽恕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虚心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其次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学问静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意,教育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虚心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许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第 5 5页共 3535页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假如一心一意培育仁德,就能够消退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确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漂亮、和善,受到许多人的宠爱,可见,培育仁德是很重要的。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进取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进取的作用。论语读书笔记 3本书讲解并描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养,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详细状况,赐予不同的训诲。这告知我们现在的老师应当学习孔子这一点。对于学习,我们要做到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到的学问,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因为在温习的同时,我们把学过的学问不断的巩固,或许还能获得新的东西,最干脆的作用就是,复习完所学过的学问,就再也不用惧怕考试了,更别提说挂科了。从论语中,我还知道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第 6 6页共 3535页要不看他的文化学问,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好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他的言谈举止与品质修养。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传统伦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学问,没有道德修养。殊不知她所拥有的这些道德修养结石就是最大的财宝了。论语共 20 篇,其言语精练,内容深刻,其中有很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我感受到了论语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感悟及求索。书中有着丰富的学问告知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爱心,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把这些作为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论语读书笔记 4读了 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受。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知他自己的身份。小第 7 7页共 3535页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惭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知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赶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学问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虚心,学问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行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虚心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敬重他的人越来越多。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始终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稍微宛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状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惊第 8 8页共 3535页慌。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学问。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假如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需有肯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旺盛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须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活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许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懊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读书笔记 5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许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第 9 9页共 3535页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间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消逝,一去不复返。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假如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允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始终积成我们烟花般绚丽辉煌的人生。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实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 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允公正的,假如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假如你仔细对待它,它肯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珍贵的,人生是宝贵的!。第 1010页共 3535页假如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消逝。每天中我们都会奢侈很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奢侈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终点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假如你奢侈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假如你奢侈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懊悔药,也不会有时间机,假如不想让将来的自己懊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才知道时间的珍贵。时间是珍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论语读书笔记 6我不知古人所说的“半本 论语 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威力非同一般。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那么的深,即使今日,它的印象里还不小,因为论语的条条框框早就第 1111页共 3535页渗进了我们祖先的骨髓之中。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内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挚友,而父母的挚友和家里的亲戚来,许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挚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对“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当时您要是让给说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从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语文书就那么几个字,你再怎么翻,也不会蹦出一个新的生字来,怎么温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当然随着对通假字的相识,这个说明就没了,但理解嘛,还是用困难的。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当然我是模模糊糊听完的,因为我还是不理解。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第 1212页共 3535页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便从感情上有点小厌烦孔子和论语了。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改变,而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改变。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改变。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相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内容,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化了一点吧。但总得来说还是以做人出事准则为准。等到了中学,最终有机会读了全本论语,由于高考的原因,读的不是很仔细,所以读完后能记住的还是那么几句,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本学期,相对于中学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便又找到论语看了一下。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育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章节内容比较杂第 1313页共 3535页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到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很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论语 中关于仁和礼的探讨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接着说下去,所以这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师徒之情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知老师的人,唯恐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确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第 1414页共 3535页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终归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兴奋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值的话就让天来厌烦我吧。今日我们是可以随意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头是怕的啊。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今日谁还敢去说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又有几个老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对着一个自己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当然,当着媒体他确定会,作秀嘛。总之论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很有我们值得作为一个阅历而避开的地方,因实力有限,就不从大处着手,到此为止就行了。论语读书笔记 7第 1515页共 3535页论语,就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就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非常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宝,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就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知我们的。觉得非常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就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就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须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敬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困难。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唯恐就是不行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第 1616页共 3535页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强人所难吗?人不就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就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就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就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很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需要他人明白,必需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敞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就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常常被人讪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假如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争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第 1717页共 3535页他们觉得他们真的就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就是这样的。理解不仅仅仅只就是你须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莫非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怜悯?这样作莫非不会太悲伤了吗?于就是,终日沉醉在视察别人对自我的看法之中,优柔寡断,无所作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牵强的,就是须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相互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需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忧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论语读书笔记 8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第 1818页共 3535页范,还知道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其中,我最喜爱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知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看法。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行,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窍不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最有才智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宏大的地方。在论语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假如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历和威望,而且学问也不会坚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挚友。犯了错不要胆怯改正。”我心想:假如一个人要交挚友,那么他肯定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挚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第 1919页共 3535页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挚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挚友!这么大的发觉,怎么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马上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觉告知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觉后,妈妈笑着告知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知我们要学习别人的特长,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挚友。”我这才茅塞顿开。论语中,还有许很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才智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强壮成长。论语读书笔记 9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学问。”这一段被例在弟子规之首。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敬重父母、听从父母。当然像晨省昏定,到是没有必要,但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须要照看时必需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敬重礼节必需要做到,第 2020页共 3535页与父母看法不一样,可以和顺地沟通,当父母有错时实行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敬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挚友。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挚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学问了。论语读书笔记 10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邃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念全部放在论语上了。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恒久是最简洁的。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合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起先,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第 2121页共 3535页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 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当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化,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羡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像一位才智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埋怨,以德报德。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志向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第 2222页共 3535页聚,交友须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论语读书笔记 11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始终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相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化,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化,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高校,可是这个思想却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父亲由于没能被举荐上高校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同流合污,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运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常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晰留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学问想努力做好村第 2323页共 3535页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讪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或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幻想,或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常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中学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许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假如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惋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探讨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常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学问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阅历。而我(信任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常常听到第 2424页共 3535页的是我怎么聪慧,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许多进步的机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学问,明白许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欢乐的事。论语读书笔记 12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奇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宏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验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验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爱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闲聊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爱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第 2525页共 3535页我最喜爱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索就会迷惘,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主动向上的句子。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许多学习成果很好的。这些成果好的同学平常学习多是勤思索,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索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常成果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简单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宁静而成果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睬,只顾着玩他的嬉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连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常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许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许玲则是只会思索而不喜爱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第 2626页共 3535页总是主动思索,但不喜爱写练习,更不喜爱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仔细,细致,更离不开理性的思索。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当学会思索,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子,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论语读书笔记 13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行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第 2727页共 3535页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也许是君子的心性品行、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定是为了大义,代众生所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非常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意,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儒家才智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论语读书笔记 14第 2828页共 3535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志同道合的挚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欢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n)语”,也有念成“论(l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其次声“论(l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肯定,念第四声“论(ln)语”时,“论”就是“探讨”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其次声“论(l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许多对话修改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常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兴奋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兴奋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常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第 2929页共 3535页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备的人。“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挚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挚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许多词都被用滥了。论语读书笔记 15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化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后被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行义是人第 3030页共 3535页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行求,从吾所好。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了。有些人为了追名逐利而做了一些违反道德的事,伤人又伤己。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竭其力,但社会上做事,让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生活不是孝的根本,假如你能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第 3131页共 3535页做人,才对得起父母真正的孝。在生活中,子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而且有时很久都不回家。只负责每个月给父母寄钱,但父母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些老人在家,用孔子的理论来说,这样的人没有做到孝。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学问都表现出深厚的爱好,因此他多才多艺,学问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学问,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第 3232页共 3535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四周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第 3333页共 3535页还有学“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迨”。说的就是学习而不思索,人会被学问的表象所蒙蔽;思索而不学习,则会因为怀疑而更加危急。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索,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肯定的书本学问的积累,进而对学问进行探讨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旧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怀疑而更加危急。只有把学习和思索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应当边读边边思索,把学的东西装进我们自己的脑子。假如我们不思索,学到的就只是表面的东西,那就是空读。“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不懂的就要问。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注意事项

    本文(2022《论语》读书笔记_11.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