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二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负责人:胡应占 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张 航 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项目组主要成员:王云飞 南阳鸭河口电厂电气总责、高级工程师 马俊民 许继柔性输电系统公司研发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永军 南阳飞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总工、高级工程师杜 宇 5124厂精修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万建林 南阳市鑫特电气有限公司技术室主任、工程师赵德申 电气工程系教授张季萌 电气工程系副教授屈保中 电气工程系副教授冯 硕 电气工程系副教授刘艺柱 电气工程系高级工程师韩金玲 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赵 阳 电气工程系讲师郭素娜 电气工程系讲师宣 峰 电气工程系讲师一、项目简要说明本项目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建设重点,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2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适应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实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完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专业。项目建设总资金9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2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00万元,学校自筹130万元。二、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最为集中的行业。河南是国防科技工业集中的省份,有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领域的军工企业和军工配套企业180多家。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水平的提高,集中体现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自动化技术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已经成为决定装备质量、性能、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军工和地方企业大量引进使用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装配线和加工制造设备,引进或改造大量基于总线控制、实现远程通讯和诊断等功能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生产的制造系统,采用智能仪器与仪表、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态技术等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但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门人才。(二)人才需求分析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突出科技发展和核心能力建设,提高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构建适应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由于军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特殊要求,且军工企业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根据对河南省34家军工企业调查,技能人员队伍中50%以上的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专门训练,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仅占9.9%。为适应武器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需要,各军工企业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人才需求调研,十二五期间约需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4000余人。2009年,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提出到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800亿元,年均增长20%。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输变电设备、成套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施工机械等四大优势产业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建设中原电气谷,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电气装备制造业基地,计划到2020年吸纳7.4万人就业。南阳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装备制造业到2013年,力争实现总产值750亿元以上;到2015年,力争实现总产值900亿元以上,培育3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规划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火电、热电、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核电、生物质能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八电并举”,把南阳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及相关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据调查测算,年需约6000余名高技能电气类人才就业,同时企业的现有电气类、自动化类人才需培训提高技能。培养符合以上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工业生产一线电气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岗位人员队伍素质,是提升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三)专业基础与优势1专业基础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办于2002年,其前身是1973年建校创办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2002年更名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827人,实验室被命名为“南阳市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教学团队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基本信息见表4-2-1所示。表4-2-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信息表序号内容现 状1师资条件基础专兼职教师41名,其中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16名。双师素质教师20名,占专业教师比例为80%。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8人(含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中级职称教师13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12人。专业教师中已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考评员资格的教师2名,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考评员资格的教师4名,取得中级电气安装工考评员资格的教师2名。2实验实训基础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校内实验实训室有:高级维修电工培训与考核中心、电工基础实验室、实用电工技术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PLC)实训室、自动检测实训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变频技术实训室、供配电技术实训室、电机与变压器拆装实训室、电子制作实训室、电气CAD室、创新与研发实验室等20个实验(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有: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桐柏安硼碱矿、舞阳钢铁责任有限公司、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南阳鑫特电气有限公司、南阳飞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许昌市瑞新电气有限公司等2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课程与教材建设基础学校精品课程2门,全国自动化技术类教指委精品课1门。近3年,教师编写专业教材10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国家精品教材1部。传感器及应用、变频器原理及应用和电气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传感器及应用为国家级精品教材。4教研教改情况近3年,获得省级科研成果4项,省级教学成果4项,国家专利6项,南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电气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电子线路Protel 99使用指南”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工电子技术EDA仿真实验”获得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自主研制的教学用多功能电气自动控制装置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及南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3年,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专业论文60余篇。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本专业现采用“4.5+1.5”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4.5个学期进行理论课和实验实训教学,1.5个学期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6毕业生能力基础本专业强化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坚持“双证书”制度,近3年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2专业优势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37年的发展历史,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较为完善,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一部分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力量,校企合作社会资源较好,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教学团队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具有一定的专业开发、课程开发、实训条件开发、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初步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联手,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的专业特色。本专业是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四)存在差距30多年的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需要创新。虽然本专业具有一定的校企合作基础,但在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合作育人理念、资源共享、顶岗实习以及为企业主动服务方面还需要改革和完善。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还没有完成摆脱学科体系痕迹,课程改革需不断深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实验实训设备相对陈旧,配套的生产性实训项目、网络教学资源等还有待开发建设。3本专业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等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应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4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本专业虽在为河南军工和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不算太强,应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三、建设思路在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领导下,通过与军工企业、地方企业深度融合,加快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电气装调、设备检修、电气运行维护岗位标准,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打造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满足生产性实训需要为目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各专业的发展,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提高。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坚持服务军工和地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成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按照学校“15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全面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完备、人才培养质量高、具有骨干带动作用的品牌专业,成为电气类、自动化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军工企业和地方装备制造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持。(二)具体目标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成立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教学系级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依据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操作、改造、运行维护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职业岗位所需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段递进,校企共同参与,构建 “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3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装调、检修、运行维护等岗位核心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重点建设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5部,完成10套相关实训教材编写。4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聘请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8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8名。所有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双师素质教师总人数达到28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95%以上。引进和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生产性实训指导、企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总数达到27名,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5新(扩)建实训中心2个,新建电气控制设备制造实训中心1个,新建校外实习基地6个和“厂中校”1个,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使实训基地管理科学规范,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为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6建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分库。7组建培训与科技服务团队,开发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面向军工企业和社会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日左右,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4次以上。五、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建设目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形成适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内容】1成立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在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领导下,成立由军工企业、电气行业管理和技术专家、系领导、专业带头人、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其中企业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日常工作由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主要任务是执行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决议和工作计划,协调、指导电气系校企之间专业共建、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员工培训等工作。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其中企业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日常工作由专业教研室负责。主要任务是协调、指导、组织和实施本专业建设中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运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建课程等工作。2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在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框架下,电气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依据自身工作情况,制订相应工作制度,明晰校企合作各方的责、权、利,为合作育人、提高质量提供保障,重点建立以下运行制度:(1)建立电气系校企合作委员会议事制度明确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议事原则、职责分工、议事范围、议事方法、决策程序、组织实施、重大情况报告、会议召集等事项,使系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合作效能。(2)校企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实施办法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质量评估验收、课程建设的工作程序、建设经费管理及奖惩措施等相关内容,以开发专业建设核心课程为重点,注重专业特色教材建设,发掘和整合专业、企业和社会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3)电气系教师企业锻炼实施办法建立专任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锻炼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具体要求,考核办法,评价方式,奖惩办法等,以及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新技术学习应用的考评办法,把教师新技术学习、培训、应用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的重要指标和条件。(4)企业兼职教师聘用、考核和评价办法共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制定兼职教师聘用条件、工作职责、聘用程序、考核办法、奖惩办法,稳定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5)电气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校内外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特别是电气控制设备制造实训中心和鑫特电气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共建实训基地的责权利,确定专门管理人员,制定工作职责,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仪器设备设施及耗材等管理方法。(6)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制定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相关措施,明确顶岗实习及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任务、内容、要求,实习地点确定,实习的组织和指导方式,指导教师的职责,顶岗实习及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要求,实习成绩的评定,安全注意事项等。明确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为学生购置保险,减少实习风险,责任共担,出现意外伤亡事故时校企双方的职责划分等。3校企合作建设项目选择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南阳电厂、许继集团、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市鑫特电气有限公司、508厂、5103厂作为专业的紧密型合作企业。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真实需求,瞄准企业所需所想,有的放矢,量体裁衣,按需开发、设计校企合作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等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在科研、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聘请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引入电气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行业技术标准。根据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下属子公司-南阳中天防爆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教研室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实习,解决企业用人之需。积极服务中原经济区、中原电气谷建设,与许继集团、南阳电厂、宏昌水泥有限公司等共建实训基地,使学生及早接受先进企业的文化熏陶和技术,锻炼实践技能,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利用学校单独招生资格,按照学校单独招生政策,与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单独招生、订单培养教育,共建电气控制设备制造中心、教师与工程师互兼互聘等合作模式,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南阳市鑫特电气有限公司建设“厂中校”实训基地,在企业车间完成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的部分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实现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互动,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教学资源。与508厂、5103厂、河南同恒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互兼互聘,共同开发培训资源和技术服务项目,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度见表4-2-2所示,建设资金预算见表4-2-3所示。表4-2-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进度表建设内容2010年2011年2012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制订委员会章程等相关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场所,研讨校企合作项目。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和解决专业建设、合作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恰当的解决办法。制度建设1制订议事制度;2制订课程建设和开发管理办法;3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用、考核和评价办法。1制订教师企业锻炼实施办法;2制订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管理制度;3制订顶岗实习及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召开会议,总结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评价运行机制建设,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校企合作项目建设1与河南同恒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工作。2与防爆电气研究所、南阳电厂合作,聘任兼职教师。1与许继集团、登封宏昌水泥厂等企业建设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合作;2在南阳市鑫特电气有限公司建设“厂中校”。1与508厂、5103厂进行紧密型合作,开展培训、技术服务工作。2与陆德公司联合开展单独招生,校企共育人才。表4-2-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序号建设内容中央财政资金2010年2011年2012年小计1组织机构建设523102制度建设12143校企合作项目建设46616合计10101030(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目标】按照学校“一主线、五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按照职业岗位所需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段递进,实施灵活学期安排,校企共同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形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完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10部专业课程及实训教材建设。引入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学校“一主线、五对接、一贯穿”(“15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与许继集团、军工企业、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合作,让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进行有机良性地互动,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主体作用,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和河南省国防科技行业及南阳周边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共同推进并完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企共同设计、实施、修订、评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段递进。通过电工电子、机械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完成识图与绘图、元器件选用、电子测量、焊接、仪器仪表使用等基本能力培养,初步了解企业岗位、企业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电机控制、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供配电技术等专业专项能力,使学生获得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自动化技术综合能力训练的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完成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的装调技能训练。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组织。第一学年,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接受企业先进文化的熏陶,初步了解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在校内开展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学年,校企合作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学生到指定的职业生产岗位实习,分别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故障诊断处理等电气控制专项能力培养,同时了解企业现代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后续进行的自动化技术综合能力培养打下基础;第三学年,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专业综合技能的学习训练,然后以企业员工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根据学生的技能成长规律,考虑合作企业生产特点、生产任务和兼职教师工作时间的安排,按照企业生产需要和工学交替的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要求,动态调整教学进程安排,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组织、分组教学、机动授课等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确保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如图4-2-1所示。图4-2-1 “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目前,本专业与河南国防科学技术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及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南阳鑫特电气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制订有工作章程,签订有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具备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同时,深化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基本称职、合格上岗的企业员工标准培养人才。2课程体系构建(1)市场调研: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机械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规范,深入5103厂、508厂、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继集团、陆德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及电力、化工、轻工企业,了解一线人才需求,共同论证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调研论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群),具体见表4-2-4所示。表4-2-4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群)情况表服务面向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轻工行业、化工行业等电气自动化系统专业技术特征电气自动化系统装接工艺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系统测控、系统集成、产品制造、生产管理初级电工职业岗位电气设备操作工;初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装调工等中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电机维修工;常用电机驱动器件维修工;机床电气维修电工;供配电柜装接与维修工等高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测控系统装接与维修工;自动化系统装调工艺设计员;自动化生产线装配与维护工;PLC系统集成现场工程师等拓展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管理员;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员;自动化系统质检员;自动化生产管理等(2)岗位(群)工作分析: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明确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知识、技能、态度,进行岗位(群)工作分析,重点明确工作岗位和所需职业(行动)能力,见表4-2-5所示。表4-2-5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需求表工作岗位职业(行动)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中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电机维修工机床电气维修电工供配电柜装接与维修工常用电机驱动器件维修工1.计算机操作能力、制图能力2.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认知能力3.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维修能力4.电机故障检修与转速控制能力5.电气控制柜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6.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维护能力7.测控系统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8.PLC、变频器应用能力9.自动化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能力10.现场总线和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运行维护能力1职场规划能力2职业生涯发展能力3学习创新能力4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5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自我推介能力1人际交往能力2团队合作能力3劳动生产能力4英语应用能力5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心6管理能力高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测控系统装接与维修工电气自动化系统装调工PLC系统集成现场工程师工业网络系统运行维护工(3)根据岗位实际工作凝炼系列典型工作任务:以岗位核心岗位职业(行动)能力需求分析表为依据,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归纳整合关联任务所需技能,形成有教学价值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见表4-2-6所示。表4-2-6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一览表典型工作任务机械识图绘图机加设备简单操作电路分析电工线路安装工艺设计电工仪器仪表及工具的使用室内照明及动力电路配线编写电工作业工艺文件电子线路识图与绘图电气识图与绘图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电子元件选择与质检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编写电子装配工艺文件电气元件的选择与质检常用低压电器的安装与检修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检修电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电机拆装及运行保养电力负荷参数确定电力变压器运行维护高、低压配电柜的运行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安全操作电力电子元件选择与质检自动化系统电源的检修通用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常用电机驱动器件使用与维护温度、压力、流量控制部件的运行与维护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常规测量仪表的使用单片机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调试PLC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连接典型机床PLC控制电控柜的安装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典型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动力电机的运行维护自动生产线控制器的运行维护自动生产线检测部件的运行维护触摸屏的开发使用工业组态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业网络系统运行维护(4)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并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42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0个行动领域,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10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3个学习领域,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作为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较强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职业规范,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有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质量意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等,必须加强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由学校搭建的基于通识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完成,即学校的公共学习领域。基于以上分析,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4-2-2所示。 图4-2-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3课程建设(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设思路是:根据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及职业资格标准,参照电气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合作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以企业真实产品(工程)为项目载体,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锻炼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通过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期内,围绕电气控制技术核心能力,按照国家精品课标准,重点建设对职业岗位技能起关键作用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现代供配电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运行维修5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养成。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学习情境开发建设思路。根据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的职业活动,分析并整合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要达到的岗位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对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形成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开发建设思路如图4-2-3所示:图4-2-3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思路图教学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设计,以三相异步电机电气控制技术为例来说明,详见下表4-2-7学习情境设计案例。表4-2-7 学习情境设计案例表学习领域: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总课时:90学习情境5:三相异步电机控制技术课时:36教学重点:(1)三相异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三相异步电机的起保停、正反转、起动和制动以及调速电路的设计,(3)常用的机床电气电路设计分析和故障排除,(4)三相异步电机的拆装、故障检测和维修方法。教学难点:(1)三相异步电机的起保停、正反转、起动和制动以及调速电路的设计; (2)机床电气电路设计分析。学习情境任务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任务5-1三相异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根据执行对象选择合适的三相异步电机1掌握三相异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铭牌数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1设备安装、安全操作规范;2工具使用、设备调试规范;3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4自学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对工作承担责任;5记录填写、资料整理、文献检索能力。任务5-2三相异步电机的点动和直接起动电路1具有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图的绘制能力;2能够制作电路的安装工艺计划;3能安装工艺计划进行线路的安装、调试和检修;4会做检修记录。1了解低压电器的结构、参数和动作原理,掌握选择方法;2能够设计三相异步电机的点动和直接起动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任务5-3三相异步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1能够绘制三相异步电机正反转控制的原理图、接线图;2能够制作电路的安装工艺计划;3能安装工艺计划进行线路的安装、调试和检修;4会做检修记录。了解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组成和动作原理任务5-4三相异步电机的起动和制动控制电路1能够绘制三相异步电机起动和制动控制电路的原理图、接线图;2能够制作电路的安装工艺计划;3能安装工艺计划进行线路的安装、调试和检修。1掌握Y-起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绕组串电阻起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掌握能耗制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掌握反接制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掌握时间继电器、电流继电器、速度继电器、三相电位器、主令电器等低压电器的结构参数和动作原理。任务5-5三相异步电机的调速电路能够根据控制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调速方式掌握电压、频率、励磁对异步电机的调速方法。任务5-6常用机床电路的制作和检修能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排除熟悉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等常用机床的加工形式和特点,掌握电路工作原理,清楚元器件的位置及布线走向。任务5-7 三相异步电机的拆装、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够对三相异步电机进行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掌握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目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1收集资料的途径:数字图书馆;图书资料;2收集资料的关键词:三相异步电动机。1制定项目的计划书;2制定有关项目文件。1学生阐述项目设计思路;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1学生独立设计、操作、调试;2教师答疑。1学生利用万用表进行自检;2教师进行复检。1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习小组评价”综合的方式评价各环节的优点和不足;2评价团队合作情况;3提出项目拓展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度及资金预算如表4-2-8所示。表4-2-8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度与资金预算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内容完成时间资金年度分配(万元)负责人2010201120121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按照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企业人员共同合作开发教学项目任务、典型案例、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并建设课程能力考核标准;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培训包等教学资源。2010年15冯 硕2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2012年2314韩金玲3现代供配电技术2010年13张季萌4PLC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2011年214屈保中5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运行维护2011年214刘艺柱小 计343114合 计79(2)教学模式改革坚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一主线,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引入、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的过程实施,设计示范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转入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将讲解式授课方法与现场模拟(演示)、操作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