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软包装产品项目投资分析报告(参考范文).docx
-
资源ID:4434303
资源大小:77.20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济南软包装产品项目投资分析报告(参考范文).docx
泓域咨询 /济南软包装产品项目投资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5一、 软包装行业概况5二、 软包装行业概况6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8一、 行业风险特征8二、 行业的市场规模10三、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3第三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14一、 项目选址原则14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14三、 创新驱动发展20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3五、 产业发展方向24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2第四章 发展规划33一、 公司发展规划33二、 保障措施39第五章 环境影响分析41一、 环境保护综述41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41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44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44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45六、 营运期环境影响45七、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46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47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47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50三、 质量管理51四、 项目技术流程52五、 设备选型方案53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54第七章 节能可行性分析55一、 项目节能概述55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56能耗分析一览表57三、 项目节能措施57四、 节能综合评价59第八章 经济收益分析60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60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6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6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6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64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6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66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67五、 偿债能力分析6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69六、 经济评价结论69第九章 风险评估分析70一、 项目风险分析70二、 项目风险对策72第十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75一、 项目招标依据75二、 项目招标范围75三、 招标要求76四、 招标组织方式76五、 招标信息发布78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软包装行业概况软包装主要指用纸、铝箔、纤维、塑料薄膜以及它们的复合物所制成的各种袋、盒、套、包封等包装形式。在包装产业中,软包装以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功能、形式多样的表现力,成为货架销售最主要的包装形态之一。软包装有着轻量化、多功能化、复合性能强等多项优势已成为包装印刷行业内第一大品类,同时也是成长性最好的子行业,在食品、饮料、医药、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内软包装行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食品、饮料、日化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了对软包装市场的需求,使软包装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动力。随着功能性软包装材料的发展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软包装在许多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因储藏条件、运输半径、成本控制等多项限制,金属管、玻璃等传统包装形式逐渐被市场淘汰,软包装市场迎来了全新的增长机遇。包装材料按材质可分为纸、塑料、玻璃、金属四大种类。软包装材料可以根据不同下游行业的应用需求来进行单独和组合使用,且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CO2排量远低于其它包装材质,同时随着垃圾回收概念的形成,软包装行业更能顺应节能减排和环保趋势。同时,软包装可与其他材料通过涂布和覆膜等方式形式复合材料来提高其物理性能,可以兼顾阻气、阻热、防潮等多种功能,由于软包装下游客户多为快消品生产企业,包装成为了产品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承载了树立品牌形象、传递产品概念的任务,因此软包装行业具备长期成长性。我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品市场,2012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以雄踞全球第二,占当年全国GDP的2.67%,但远低于7%的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包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率仅为50%左右。我国的软包装制品是轻型包装的主体,主要市场在食品饮料、日用化工、医药、服装等领域,中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和儿童、老人两大消费群体的稳定,使其中的食品包装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二、 软包装行业概况软包装主要指用纸、铝箔、纤维、塑料薄膜以及它们的复合物所制成的各种袋、盒、套、包封等包装形式。在包装产业中,软包装以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功能、形式多样的表现力,成为货架销售最主要的包装形态之一。软包装有着轻量化、多功能化、复合性能强等多项优势已成为包装印刷行业内第一大品类,同时也是成长性最好的子行业,在食品、饮料、医药、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内软包装行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食品、饮料、日化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了对软包装市场的需求,使软包装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动力。随着功能性软包装材料的发展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软包装在许多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因储藏条件、运输半径、成本控制等多项限制,金属管、玻璃等传统包装形式逐渐被市场淘汰,软包装市场迎来了全新的增长机遇。包装材料按材质可分为纸、塑料、玻璃、金属四大种类。软包装材料可以根据不同下游行业的应用需求来进行单独和组合使用,且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CO2排量远低于其它包装材质,同时随着垃圾回收概念的形成,软包装行业更能顺应节能减排和环保趋势。同时,软包装可与其他材料通过涂布和覆膜等方式形式复合材料来提高其物理性能,可以兼顾阻气、阻热、防潮等多种功能,由于软包装下游客户多为快消品生产企业,包装成为了产品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承载了树立品牌形象、传递产品概念的任务,因此软包装行业具备长期成长性。我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品市场,2012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以雄踞全球第二,占当年全国GDP的2.67%,但远低于7%的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包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率仅为50%左右。我国的软包装制品是轻型包装的主体,主要市场在食品饮料、日用化工、医药、服装等领域,中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和儿童、老人两大消费群体的稳定,使其中的食品包装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行业风险特征1、国民经济周期性风险软包装产品广泛应用于糖果、乳制品、日化、电子等下游行业,该领域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相关,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会对该等行业产生影响。宏观经济状况和下游消费能力的波动,都会使行业内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销量和利润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行业的利润水平。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目前,国内软包装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数量众多的企业中,低成本普通型软包装的生产,同质化竞争激烈。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以及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软包装制品行业的市场需求量呈现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但是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由于软包装制品行业为资本密集型工业,产业进入壁垒低,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但是从竞争格局上来看,我国软包装行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生产技术和规模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任何一个软包装行业的生产者都没有对市场的垄断力量,纸制品、塑料制品软包装同质化严重,难以根据生产者来区分不同的产品,这也会倾向于加剧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从而导致行业的利润水平出现波动。3、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软包装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铝箔、薄膜、纸张等,该等材料占产品成本比重较高,主要受铝材、原油、纸浆价格波动的影响。由于影响上游铝材、原油、纸浆价格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行业内的公司很难维持上游原材料价格的稳定,同时也很难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传递给下游的需求者,只能被迫进行内部成本消化,在收入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将影响公司的营业成本,进而影响利润水平。4、技术变革与市场需求转型升级风险各个区域的差异、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和在位厂商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行业内的厂商不断进行创新。从运营的角度看,这就需要厂商能够在一个更大的包装品的定义上,提供更新的形状和样式,使用更新的材料,打印更多的颜色等。同时,随着国民整体收入的改善,消费者消费水平提高,环保意识提升,电子商务爆发式发展,包装的安全、功能化、轻量化、多样化趋势越发明显,行业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果行业内厂商不能把握市场需求转型升级,不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来适应这种转型升级的话,那么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二、 行业的市场规模1、软包装行业总体市场容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包装产业己经成为一个体量巨大、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9年中国包装行业的工业产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包装产品生产国。我国包装产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2,5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3,8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93%。未来数年,预计中国包装行业产值将继续增长,2017年将达到约18,506亿元。根据英国PCI咨询公司发布的至2016年全球软包装行业趋势的报告,2006年至2011年全球软包装的需求量年平均增长约5%,2011年达到706亿美元。亚太地区是软包装行业增长最大的市场,其中最有活力的中国和印度市场的产值分别以每年12%和22%历史性的速度增长。未来五年全球软包装行业的总规模将继续增长20%以上,其中东亚和北美市场将占据世界全部软包装需求的50%以上。根据英国PCI咨询公司发布的至2016年亚太软包装市场,2011年亚太地区软包装的总需求量为245亿美元,接近全球总产值的36%。到2016年,亚太区的软包装产值将每年7.50%的速度增长,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将会发展得最快。2、下游行业对包装行业的拉动作用根据WPO全球包装行业研究报告,全球包装印刷行业下游以食品饮料(占比49.9%左右)、日化及消费电子(占比19.29%左右)、医疗保健(占比11.3%左右)行业为主。同时,除去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之外,从2003年至今,主要下游行业在我国均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未来需求依然稳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为国民带来了稳定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造就了稳固的消费者基础,总体消费能力不断上升。(1)食品饮料行业食品饮料类行业受到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具有明显的防御性特征。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消费需求释放、消费升级将大大推动食品消费业的稳步发展。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总数及2013年展望,2012年,中国食品饮料工业继续保持健康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呈现出生产稳定增长、实力不断增强、行业优势明显、市场供需平衡、利润上升、投资继续扩大和行业集中度高等特点。食品行业稳定庞大的需求将为食品软包装行业提供坚实的需求保证。根据包装世界期刊数据显示,美、日和欧洲的食品包装化率分别为90%、80%和70%,远高于国内水平,因此我国的食品包装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日化行业软包装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日化行业。日化行业是我国轻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包括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化妆品、口腔清洁用品、香料、香精等子行业。中国已成为全球洗衣粉产量第一的大国,最大的洗涤市场,全球第二化妆品销售大国。根据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我国日化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6年-2011年复合增长率11.7%,是全球日化行业增速最快的地区。2012年国内日化行业市场容量突破2000亿元,预计到2016年国内日化市场容量将达到3000亿元。随着日化行业的迅猛发展,其对于包装材料的需求量更大、质量要求更高、环保要求更加严格,这将为包装行业,特别是软包装行业提供明确的市场导向和庞大稳定的市场需求。(3)医药行业根据印刷技术期刊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医药包装市场的规模达到623亿美元,其中,美国是医药包装销售规模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医药包装销售额的28%,而亚太地区的增长将最为强劲,主要来源于中国医药包装行业的增长,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11.5%。目前,我国己是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和世界第二大OTC医药市场,到2020年我国有望成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随着我国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政策效应的持续,医药行业市场的扩容将继续升级。同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提升药品质量的政策,中国医药包装市场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药品包装的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装材料的质量很低,对医药行业的贡献更是微弱,未来我国药品包装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三、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三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应符合当地工业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并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一致。2、项目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它特别需要保护的敏感性目标。3、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4、项目选址选择应提供足够的场地以满足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的建设需要。5、项目选址应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条件,水源、电力、运输等生产要素供应充裕,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障。6、项目选址应靠近交通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市场信息。7、地势平缓,便于排除雨水和生产、生活废水。8、应与居民区及环境污染敏感点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济南,别称泉城,是山东省省会、副省级市、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0个区、2个县,总面积1024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76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90.87万人,城镇人口634.38万人,城镇化率为71.21%。济南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西部、华北平原东部边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北连首都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圈,东西连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环渤海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济南已成功举办亚洲杯、全运会、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国艺术节等多项国际和国家级盛会,2015年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016年4月举办中国绿公司年会,12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19位,举办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支持济南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2019年1月进入亚洲城市50强,跻身全球二线城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9443.4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3.4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2亿元、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进出口总值增长17.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也是济南加速崛起、走在前列的关键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左右和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奠定长远发展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市始终坚持将决策部署与济南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办好有利于发展全局的大事、市场关注的要事和群众期盼的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2015年达到6100.2亿元,是2010年的1.6倍,人均13795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2%,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进出口规模明显增加。5年来生产总值年度增速逐步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幅前移到全省前列。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服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物流、商务、软件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2%。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60%以上,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宏济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粮食生产连续13年丰收,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市内六区和三县一市建成区面积496.7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泉城特色标志区功能品质显著提升,西客站、华山等片区开发初具规模,11个小城镇列为省级示范镇,市级文明生态村达到3300个。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实现县区全通达,城市轨道交通R1线工程全面开工,高快一体快速路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城区新增供热面积389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管线760公里,改造供水低压片区60余处,完成户表改造65万户,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创建成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区域联动实现突破。市对县(市)区分类指导力度持续加大,县区结对帮扶全面启动。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10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历下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居全省前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沿黄新区规划策划启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迈向一体化,济南、莱芜两市在交通、民生等部分领域实现同城化。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审批服务全面推行,审批和收费事项大幅减少,营商环境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国企改革积极推进,44家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取得显著成效。财政专项资金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全市上市企业达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占全省的1/5。引资引技引智成效突出,共到账外资66.5亿美元,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50名,总部企业达到73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步伐加快,在综合保税区建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水生态文明市创建取得重要成果,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入围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河道整治380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部山区保护力度加大,泉群连续12年喷涌,整合成立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并创建成为全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3届泉水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入围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工业企业24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顺利完成。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8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081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6%,均快于生产总值增速。新增城镇就业8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万人,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人人享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5万户城镇居民告别棚户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艺术节、第3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体育工作实现新突破,行政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发布施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成为全国唯一的政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在全国率先建成5级农民工服务网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民素质显著提高,“泉城义工”入围1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治市和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完善,军地军民关系更加和谐交融。同时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个别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动力转换步伐不快,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短板依然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难度加大;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仍然薄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待加强,群众对雾霾频发和交通拥堵反映强烈;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部分群众依然贫困;社会诚信缺失较为突出,法治建设亟待加强。三、 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优化城市功能配置和空间布局,形成中心、次中心、卫星城以及重点镇、一般镇梯次分布、互相衔接、功能完善的一体化发展布局。打造城市中心。集聚资源、增强活力、提升能级,形成城市发展新中心,推动城市发展品质化、业态高端化,强化对全市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全市发展的主引擎。加大棚改旧改工作力度,着力破解拆迁难题,统筹推进以泉城特色标志区、百年商埠区等为重点的老城区优化升级,疏解人口、完善功能、凸显特色。建设城市次中心。依据现有基础与发展潜力,规划布局济南西客站、东客站和黄河北、长清、章丘等城市次中心,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推进产城融合、职住一体,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配置,吸引老城区产业及人口转移集聚,分担城市功能。建立中心、次中心之间的大运量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快速交通体系衔接,强化城市边界设定和生态隔离,着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济南西客站次中心,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济南知识产业园、非遗园等片区建设,打造以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济南东客站次中心,加快济南东客站规划建设,推进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打造以交通集散、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区。黄河北次中心,以新材料产业园、鹊山龙湖片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建设黄河北产业新城。长清次中心,结合城市轨道交通R1线建设,以济南创新谷为核心,带动大学科技园、长清城区等片区,建设成为以科研孵化、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章丘次中心,推进章丘市撤市设区,以城区为核心,带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绣源河等片区,推动交通、能源、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与老城区高效对接,形成东西互动发展格局。培育省会卫星城。支持济阳、平阴、商河三县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以县城驻地及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突出优势产业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繁荣宜居的现代化卫星城,增强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纽带作用。加强济阳与中心城区的对接,推动撤县设区,支持平阴、商河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县域加快发展。推进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密切卫星城与城区联系。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为支撑,推进刁镇、柳埠、孙耿、万德、孔村、玉皇庙等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提升小城镇集聚产业、吸纳人口能力。积极推动强镇扩权,在政策制定、产业引导、城镇规划、土地供应等方面重点扶持,推动有条件的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国际国内形势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既蕴含着重要发展机遇,也会带来多重困难挑战。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全国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亟待解决。从全省看,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陆海统筹联动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将为我省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劲和回旋余地,同时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减弱,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加剧,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全市看,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布局更加完善,发展理念更加创新,发展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深入人心,完全有条件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稳增长、转方式、强载体、增活力、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机遇挑战的相互转化,持续不断解放思想,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五、 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塑造“济南设计”“济南智造”“济南服务”品牌,全面增强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信息经济强市。充分释放现代信息技术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加速信息技术向经济领域渗透融合,增创信息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信息化强劲推动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发展壮大信息产业。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做大做强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网络设备、大容量存储、云服务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升新一代网络与通信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水平,推进量子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卫星通信、光通信产业,支持北斗系统应用产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应用电子、数字家庭、空间地理信息应用等产业。发挥国产自主可控软件优势,发展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丰富工业软件产品体系,做大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培育特色应用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产业,培育移动应用、位置服务、社交应用等网络信息服务业,打造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地。依托碳化硅衬底、铌酸锂单晶薄膜技术优势,完善器件制造与终端应用环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基地。扎实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示范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政策聚焦作用和产业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发挥互联网对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的重要作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以要素、产能、需求高效对接为特征的分享经济。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培育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普及深化,推动互联网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城市。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能源,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种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精准化生产、网络化服务、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智慧农业。优化发展环境,做强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应用企业和基础服务企业,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十三五”时期,在全省率先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互联网经济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快国家信息惠民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及社会化开发利用,全面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完善全市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市级及以下各类政府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监管方式转变,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商事服务便捷化、安全保障高效化、民生服务普惠化。促进大数据在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的集成运用,加快服务业大数据应用,培育数据应用新业态,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依托我市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大数据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服务,积极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开发企业,加快形成区域集聚发展优势。“十三五”时期,率先建成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区域性数据资源得到汇聚应用,大数据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制定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济南智造”品牌。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关键功能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全面推广数控技术、智能技术,促进装备制造智能化。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机交互、增材制造、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研究部署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生产经营流程重构再造。实施智能工厂示范行动,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机器换人”、流程制造行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车间建设,积极创建智能工厂、互联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十三五”时期,信息化指数保持全省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全省领先,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打造服务经济发展高地。突出省会综合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济南服务”品牌影响力,打造辐射区域更广、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服务专业化要求,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供给能力,提升带动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围绕工业、规划、建筑与环境、文化创意等领域,促进设计服务专业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区域性设计服务集聚中心,全力打造“济南设计”品牌。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园区,吸引国内外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入驻,推动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聚集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研发服务、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生物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打造区域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积极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商务咨询服务,大力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加快西部会展中心建设,提升园博园会展中心功能,完善国际会展中心和舜耕会展中心配套服务功能,积极申办国字号、国际性展会,着力培育自主会展品牌,尽快跻身中国十大会展名城。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适应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系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发展体制,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规划建设泉城国际旅游标志核心区,积极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统筹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完善城市新开发片区和农村商贸服务设施,推动商贸企业创新发展和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住宿餐饮业优化升级,提升餐饮特色街区,支持餐饮“老字号”连锁经营,打造齐鲁美食之都。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夜生活集聚区,丰富夜生活,发展夜经济。促进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等产业联动发展,发展健康干预、评估、咨询、跟踪、保险等专业配套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发挥省会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知名教育培训服务品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依托阳光大姐品牌,建设完善“12343”家政服务呼叫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各类新兴家庭服务业。稳步发展住房消费,积极发展功能性地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定不移把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南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强基和先进制造攻坚工程,加快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调紧密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攻克关键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数控机床、高端冲压成型设备、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建设大型压力机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扶持核级压力容器、核级电缆等核能装备产业,支持新型深海钻井平台、先进船舶动力、航空航天制造、客机改装检测、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加快发展。围绕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及相关服务业等领域,壮大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智能电网企业,打造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抓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发展城轨装备及维修、工程施工机械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生命科学城”,形成集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园区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化药、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检测等产业,积极培育质子治癌等高端产业。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生物农业,提升生物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新材料产业。发挥新材料产业园产学研融合创新载体功能,打造区域性新材料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加快发展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电信息材料、胶体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加大生物基碳源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的研发力度,推动实现工程化和商业化应用。建立健全以材料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促进设计、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材料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现代建筑产业。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鼓励现代建筑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物联网应用产品,积极推动国家建筑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面积比例,扶持建筑产业化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建筑产业基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推行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先进技术,强化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生产安全、职业危害等标准的倒逼约束,加快传统优势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交通装备产业。推进重汽产业园建设,加快提升大中型客车产业化水平,发展轿车和摩托车产业,提高汽车零部件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及专用车研发生产基地。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带动,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加快形成集成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协作配套体系。扩大铁路重载货车、轻载快速货车、专用货车、特种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