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xx村的变化.docx
-
资源ID:44354926
资源大小:13.3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xx村的变化.docx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xx村的变化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xx村的改变xx村,2005年由分属3个乡镇的3个村撤并而成,辖64个村民组,共1812户,7238人,党员212名,设四个支部,是县委特批的全县两个党委村之一。xx村从当初一个人心涣散、负债累累,“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很多村民沉迷于麻将中,环境脏、乱、差的村变成如今坡谷葱郁河塘澄澈,轻车慢道环绕田园,白墙灰瓦院落整齐,硬化道路通组到户,村民富足和谐安逸,干部群众同心同向的漂亮村。一、旧貌换新颜xx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农田耕种条件差,村民中流传着:“田难兴,地懒种,不如出去混一混”,抛荒现象严峻;林地大多是石子山,自然分布都是稀稀矮矮的小老松。十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村广阔干群的共同努力,全村组组都是水泥路,家家户户住“别墅”,三分之一的自然村落是漂亮乡村示范点,池塘澄澈见底,并砌有台阶供村民洗菜、洗衣,条条路边匀称地铺上草坪和花卉,原生态的宽叶红枫、香樟和风景树更加葱绿,装饰得更加得当,整个村庄似乎在花园之中,闲逛林间小路,让人呼吸簇新空气,更有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原来“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原来的小老松换成了花果树,泥巴岗打造了经济林,绿色产业向全村各个角落延长。原来抛荒的耕地种上了花果、瓜蒌、葡萄、蓝莓、“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获批“xx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最美乡村、xx慢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已成气候,中国漂亮宜居村庄正在申报。二、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村得到了这一契机,省级农夫工创业园建设启动,建成标准化厂房1.4万平方米,引进20多家企业,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0余万元。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村党委提出“规划引领,村庄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将农户土地和林地流转到合作社,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等稳定可持继产业。目前,全村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瓜蒌、油茶基地3100亩,水稻、油菜基地1.15万亩;建成桑葚、蓝莓、葡萄等一批农特产业基地。201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500万元,经营性资产12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350万元,成为xx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往分散经营方式单一、资产低下,抵挡市场风险的实力越来越弱,把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流转成了必定。xx村结合漂亮乡村建设,根据“漂亮乡村建设到哪里,土地流转到哪里”的思路和“组界确界,户界确亩”的原则,由村合作社分步将群众的田地、山场流转过来,一部分由村集体经营花卉苗木等市场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产业,一部分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群众流转土地有租金,在企务工有酬劳,增收有了保障。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65%,超过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在村内农林公司、家庭农场等就近就业。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成立合作社、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敏捷多样的股权收益安排机制,将村的利益与村里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给别人打工”为“替自己做事”,焕发出村民的主子翁意识,源源不断的激发起大伙干事创业的激情。从实际动身,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多元发展,实行劳务创收、资源开发、发展物业、产业带动等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了农户、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三、突出正党风,引领塑民风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动,xx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没有精神之堤,难守物质之财,乡村之美。始终把引领新风尚摆在突出位置,抓党风、带社风、淳民风。让干部“不说过头话,不做出格事”。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对党员支持重大项目,参加脱贫攻坚,担当急难险重任务等实行加分,对无故不参与组织生活、不完成党组织安排任务等实行扣分,每季度公开党员得分状况,晒给群众看。仔细挖掘,梳理本村传统文化,开展“五好家庭”评比、乡贤评比、制订村规民约等,引导农夫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尚,保证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