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
资源ID:44415827
资源大小:60.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加强和改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并引导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制定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领会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1.课程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同时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2.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内容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二、准确把握内容标准(一)理解课程结构和内容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信息技术学科被列入技术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同时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 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 (二)掌握内容标准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1必修模块本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方面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内容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为:1信息获取(1)通过举例方式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实效性和真伪性等。 (2)从多角度解释信息技术的含义,描述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3)了解信息技术中的几个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功能和作用。(4)描述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5)举出信息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并可以具有个人色彩地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6)简述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与学习、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7)面对具体任务时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问题解决中的信息需求以及该信息的种类、形式等。(8)针对具体问题的需求指出可能的信息来源。(9)根据来源初步估计信息的客观性、权威性、实效性和适用性等。(10)确定获取信息的来源。(11)根据信息来源和种类、形式等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保存信息。(12)可以使用阅读、比较、咨询、验证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客观性、权威性、实效性、适用性以及价值进行判断。(13)熟悉与学习和生活需求有较高相关度的某些专题或者权威网站并经常访问这些网站。(14)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较快地寻找到权威网站并从中获取信息。(15)知道不同搜索引擎的特点并会灵活选用。(16)会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渠道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其价值。(17)学会分析、理解检索任务,制定检索策略,力求检索到精确、可靠、客观、全新、全面的信息,为决策服务。(18)认识搜索引擎及其简单原理和工作过程。(19)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和关键词查找方法。(20)会从复杂搜索意图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21)会使用多个关键词,细化搜索条什,灵活运用“与”、“或”、“非”等逻辑运算提高搜索效率,会通过添加英文双引号来搜索短语词。 (22)了解网络中常见的文件,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软件等文件的类型、格式、特点和用途。(23)利用常见的网络文件下载工具来下载文件。2信息加工与表达(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围绕主题,熟练使用合适的字处理软件加工文本信息,表达意图。(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结构化或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如:流程图、结构图、表格、项目和图形等,使文本信息表达更直观、更清晰。(3)学会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函数与公式)、排序、筛选、汇总等处理操作。(4)分析几种常用图表(柱形图、条形图、线形图和饼形图等)的用途及特点。(5)熟练对表格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示,并配以恰当的文本内容,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6)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7)初步掌握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8)掌握多媒体作品素材制作与合成的基本方法。(9)熟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的常用加工方法。(10)能够按照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组织和表达形式制作、集成多媒体作品。(11)了解计算机程序的运行过程。(12)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内在机制和作用。(13)分析简单的计算机程序。(14)了解并尝试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和检测结果。(15)学会使用智能工具软件处理信息。(16)感受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7)了解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两者的工作过程与简单原理。(18)了解信息智能处理的实际应用价值,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19)了解信息发布的多种方式。(20)能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发布信息。(21)了解网络信息发布的方法和过程。(22)了解信息交流的多种类型。(23)理解信息交流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24)选择适当的信息交流工具。与他人交流信息,学会保护个人隐私。3信息资源管理(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意义。(2)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探讨其特点、目的及分析合理性问题。(3)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利用数据来存储、管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与其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特点。(4)辩证地认识数据库应用的优势与不足。(5)通过操作简单的数据库,了解数据库的组成要素,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含义。(6)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建立数据库的基本过程和方法。(7)根据具体案例,探讨和归纳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4信息技术与社会。(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生产业的变革、创造新人类文明等。(2)探讨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如促进了新技术的变革,促进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等。(3)探讨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如给个人带来了便利和实惠,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对人个就业产生影响,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4)从感性上理解信息安全的概念。(5)能描述信息安全问题。(6)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法规,学会进行安全防范。(7)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8)了解并遵循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9)了解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10)学会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11)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12)通过具体例子分析,从感性上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13)归纳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如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表现性、可触发性等。(14)了解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如系统引导型病毒、可执行文件型病毒、宏病毒、混合型病毒、特洛伊木马型病毒、internet语言病毒等。(15)了解几种常见的造成危害较大的病毒,如冲击波病毒、蠕虫病毒、尼姆达病毒、CIH病毒等,了解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症状,学会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16)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解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重大危害。(17)了解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常用方法2选修模块(略)三、精心组织课程教学实施首先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认真研究、加强学习、结合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必须实施合理的评价。其次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课程实施应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同时加强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方面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方面应加强教学设计及课堂应变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方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具备开设多种选修课程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课程功能要发生转变。为此要克服唯学科中心的倾向,从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确定课程内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定课程。另外要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倾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此外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1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高中学生的学习以“听课、阅读、记笔记、做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应付各种考试为主要目的,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但不僵化的责任分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的协作方法和合作精神。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实践等途径,在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好载体。(1)模仿学习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即令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模仿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模仿学习方式,就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其他学生或课件的操作过程,分析,理解,记忆,来进行直观学习。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讲解演示要规范。教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在讲解演示时,教师首先要语言规范,使用正确的名词术语,而避免使用俗语,如将"单击"说成"点"或"按",将"关闭按钮"说成"叉子"等。学生耳濡目染,从开始就接受正规的训练和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操作规范,演示时鼠标的移动,键盘的敲击要有为而动,而杜绝随意无章法的动作,操作速度要适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记忆,也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操作习惯。提高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模仿学习看似简单,仅仅是照着做而已,其实并不尽然。要想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也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方面指导学生: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操作的位置,即对谁操作 其次,要注意倾听。听清操作的动作,即如何操作的,单击还是双击 再次,要勤于实践。亲自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捷径,也是关键所在。最后,要理解归纳。明确操作的目的,理清步骤的脉络,使其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模仿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操作习惯,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2)阅读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而阅读学习就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的一种自主学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充分准备学习所需的阅读资料准备好阅读资料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前提。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仔细选择安排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容,精心准备好所需阅读资料。最方便的阅读资料首推教材,现在的教材有很多都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从具体的任务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操作步骤叙述详细,很适合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料。然而,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很快,更多的情况是教材中使用的软件版本与实际应用的不符,此时,教师就需要自行准备阅读资料。阅读资料并不局限于书面方式,网页,演示文稿等电子资料美观灵活的版面更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资料的内容必须做到标题明确醒目,步骤叙述清楚正确,以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另外,软件的帮助功能也是阅读资料的方便来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阅读学习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和培养。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适合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环节,逐步使学生养成从阅读资料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其次,当学生的阅读学习碰到困难时,教师要不急不躁,耐心指点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示和引导,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答案。久而久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不会茫然等待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而是首先主动去阅读资料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阅读学习的效果。初,高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料中技术含量较高,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内涵,再通过分析与思考去实践操作完成任务,而且,在操作步骤的描述中,往往一个短短的句子就包括几个操作,它们的顺序不能颠倒,过程环环紧扣,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科学,清晰的阅读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文字描述中包含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哪几个操作对象及如何操作,边阅读边思考边实践。阅读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自学能力。(3)摸索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时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让学生采用摸索学习方式,即仅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学习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摸索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这时不仅需要教师的鼓励,更需要教师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知识迁移法最主要的摸索学习方法无疑是知识迁移法。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运用知识迁移法就是在相关知识间建立联系,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如学习图片的处理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文本框的知识,它们的插入,调整位置大小等操作都是相通的。猜测法即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菜单,命令等字面的表述去猜测可能的操作效果,并试验确定是否可行。如学习绘图工具时,引导学生观察工具按钮的提示信息,通过分析提示信息的文字表述猜测出工具的作用,然后去试验应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层次的认识问题,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摸索学习的能力。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常用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总体目标有机地分解成若干小目标。教师对应总目标设计总任务,对应小目标设计小任务,落实到每节课中,要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基于上述思想,任务驱动教学基本过程如下:课前(搭建平台,设计任务):设计任务是关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目标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例如:学习文字处理中的排版方法时,可设计一个创作板报的任务。可行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必须可行,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好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例如:学习“信息的加工”中的文本信息的加工时,可要求完成对某一文章的操作要求,如,字体和段落格式要求,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操作。如果进入综合运用阶段,则可以协作设计一个综合国力报告。趣味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学习图片信息的加工时,可设计完成学生自己或家人的照片进行处理的任务。实用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可以结合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使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还应较多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来设计任务。例如:学习声音信息的加工时,可录制一位学生的课文朗读,然后配上背景音乐。开放性原则: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出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发展。课中(自主协作,完成任务)。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应处在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教师要把握难点、抓住关键,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注意创设自主协作学习的氛围与环境。教师要确实认识并做到: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的愿望,真正认识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真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最终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和技能得以内化吸收、外化表达。教师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意识地增加自主学习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学由教师讲解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小组内部,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他们可以互相激励、共同探讨、情感交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小组内般可以按照独立思考研究探讨核对检查总结评价的程序进行学习。小组间还可以开展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教师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看懂的、会做的,教师尽量不要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同时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自主和协作的关系,自主是协作的基础,协作又会反过来促进自主。评价要运用四种方法。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围绕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性的分层评价,分为基本完成和创新完成两个层面。评价方式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以鼓励为主。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个人自评:体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组内互评:由组长主持,组员自评和互评;组间互评:交流式评价,体现协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协作;教师点评:总结式评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评价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能够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课后(梳理交流,反馈凋节)。教师反思教学,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反馈调节教学与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技能熟练化,并向高层次升华的必要途径,在教学中应给予重视。教学案例(以沪教版为例)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章节:第2章第三节 获取信息的方法 1、网络信息检索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目录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2能根据需求选择检索方法。3能正确使用好关键词。4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二)内容分析1重点分析:教学重点为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2难点分析: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三)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的任务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多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积累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提高网络信息搜索水平。在讲课过程中要区分学生的水平差异。(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以任务为主线,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首先创设情景,由问题“你知道历史上今天发生的事吗?”引出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学习任务,让学习小组中的同学分别使用不同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网络信息的检索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分析关键词的使用技巧,师生一起用探究学习和交流学习的方式总结出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信息搜索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掌握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最后,教师总结,引出问题,如何合法地下载网络中的文件。 2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1)教师参与提出问题的小组讨论;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二、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信息技术的应用导入4 提出任务:“你知道历史上今天发生的事吗?”。上网,试一试如何获取该信息。填写表2_6. 老师巡回,了解学生已有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网络讲解、讨论4总结出常用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1、 直接访问网页2、 使用搜索引擎3、 查询在线数据库提出问题:以上三类信息搜索方法中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是哪一类方法?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观察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多媒体广播讲解、讨论12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讲解搜索引擎的关键词使用策略与技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需求或课本的任务,进行实践,进一步明确检索的准确性和使用关键词的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观察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网络合作学习5组织小组同学合制订方案,参与讨论总结常用搜索引擎网址:百度,搜狐,新浪,网易,雅虎各小组整理学习成果,并将结果发布到网络共享区,学生浏览和讨论。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吗。发布和接收信息合作学习5总结:关键词的选择非常重要;使用多个搜索引擎;用好逻辑符号and、 or 、not,加英文双引号 论坛应用汇报5听取汇报小组代表汇报 讲解5教师演示下载文件的途径的方法,引出下载文件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思考 评价、小结5IBM是当前世界当之无愧的电脑巨人,但IBM的前身(GTR) 公司,却是生产销售专用于统计的计算制表打孔机的小公司。中国第一架台式电子计算机(1969年由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试制成功)思考,评价 2关键环节提炼(1)引入:应用示例,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对正确应用网络信息重要性的认识。(2)体验:学生分组进行需求分析,注意观察学生对关键词使用的熟练程度。(3)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介绍、体会,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其他同学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通过交流互动,实现知识“共享”,共同体高。(4)总结提升:通过汇报,互评,提高对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源自德国,它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从它的定义看,范例教学法更符合信息技术课程鲜明的学科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范例教学法具有下面的优势:·可以淡化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教学,突破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掌握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课程结构向综合性和选择性方向发展。·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范例教学法强调范例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还能激发学生激情,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拓展,增强人文关怀。·教学具有开放性,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激发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迁移效应。范例教学法强调从特殊中获得一般,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主题化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题化教学,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知识主题背景下,在主题任务的驱动和完成过程中,学习、研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锻炼和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整理、运用能力,强调学习的全程性,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它培养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采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表现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与其他学科知识性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特点。主题化教学的实施,一般可分为营造氛围、确定主题、完成主题、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等环节。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研究主题的形成、教学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辅助性指导。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有利于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目标多元化的学习要求。网络上信息及教育资源迅速膨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习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交互的学习活动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的互动却相对不多,大多进行的是单向交流,学生参与度不大。而网络教学能够通过人机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扩展学生参与学习的层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的发展。·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传递和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能在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几点,是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师应辨证的看待网络教学,努力使网络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三)执行课程政策,优化课程结构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鼓励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示范高中及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针对一些特定课程内容(如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规定的课程内容),突破省、市规定的最低要求,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学校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必须的4学分学习任务以外,再选修其他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提供的模式选择使用,学校亦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或按照学段来安排。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学分。总学分为2+2+(X)。为适应我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零起点问题,提供以下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计划方案,供各学校开课时参考。年 级模块安排课时安排高一第一学期必修:信息技术基础2节/周第二学期必修:信息技术基础2节/周高二第一学期选修IA:网络技术应用,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开一门选修IB 2节/周第二学期选修IA:数据管理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开一门选修IB2节/周高三全年通常开设选修IB(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开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2节/周说明: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必修模块课程统一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各模块课程教学要保证有足够的上机课时。(二)学生选课指导指导学生选课,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学校和信息技术教研组应该在选课前,提供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学习方式说明,以及是否适用于高考、会考或者将来的就